《大学语文》第四章_第1页
《大学语文》第四章_第2页
《大学语文》第四章_第3页
《大学语文》第四章_第4页
《大学语文》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第肆章诚信立身曾子杀彘[西汉]戴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

与婴儿戏

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

也。婴儿非有知也,待

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

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

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

彘也。

彘(zh#):猪。

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开玩笑。

特:不过,只是。

适市来:从集市上回来。适,往。

原文

烹(p8ng):煮。

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待:依赖。

而:则,就。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作者简介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赏析商鞅立木取信[西汉]司马迁令

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指商鞅为秦孝公变更法度制定的命令。

十金:二十两为一金,也即一镒。十金即为二百两银子。

原文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

也,不可施刑。刑其傅

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明日

,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自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趋令:归附,服从命令。

傅:师傅,指辅佐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这里是指师傅,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老年男子。

原文

明日:第二天。

黥:墨刑,在面额上刺字,以墨涅之。

君嗣:继承人。在实施新法令之前,商鞅为取信于民,立木于南门。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言行一致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赏析本文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史记》为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知识链接商鞅(约前395—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前359)。知识链接陈太丘与友期[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

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

时年

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原文

过中:过了正午。

尊君在不(f6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陈太丘:陈寔(sh!),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市东)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戏:嬉戏。

时年:今年。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则:就是。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非:不是。

已去:已经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惭:感到惭愧。

信:诚信,讲信用。顾:回头看。引:拉,要和元方握手。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人,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者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2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练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练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文章的结尾,虽寥寥数语,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

赏析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练。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第二句“非人哉!”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赏析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

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做了准备,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辩驳的根据。

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步步紧逼,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致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赏析《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尊君”,骤然口不择言“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曰、“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其鲜明的个性及独立的人格。无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赏析急不相弃[南朝宋]刘义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

依附

,歆辄

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

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既已纳

其自托

,宁可

以急相弃邪?”遂携

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原文

欲:想要。

依附:此处指搭乘华歆与王朗所共同乘坐的船。

携:携带。

宁可:怎么能。

自托:托身。

纳:接受。

疑:迟疑,无法决定。舍:舍弃。

难之:感到很为难。

辄:马上。

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重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于危难时自见人心。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王朗则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赏析陈谏议教子《宋名臣言行录》宋陈谏议

家有劣

马,性暴,不可驭

,蹄

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

:“彼

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

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

召子,曰:“汝为贵臣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贾人安

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

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原文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蹄:名词活用动词,踢。驭:驾驭马匹。

劣:烈性的。制:制服。

贵臣:朝廷中的重臣。

遽:马上,赶快。

戒:通“诫”,告诫。贾(g^)人:商人。

因:于是。

啮:咬。

仆:仆人,指养马的仆人。直:通“值”,价值。

诘:责问。安:怎么,哪里。彼:那。

该文章表现了陈谏议淳朴、忠信的高尚品格,并传达了做人要讲诚信,做事要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理念。

赏析

《陈谏议教子》是出自《宋名臣言行录》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宋人陈谏议家有烈马,因其性情暴躁常踢伤人,不能被驾驭,因而被陈谏议的儿子卖给了商人。陈谏议得知此事后派人又将马从商人手里买了回来,并告诫儿子和仆人不能将祸患转嫁于别人。知识链接义信[西晋]傅玄盖天地著信,而四时不悖

;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王者体

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

信,而境内以和;君子履

信,而厥身以正。古之圣君贤佐,将化世美俗;去信须臾而能安上治民者,未之有也。夫象天则地

,履信思顺,以一天下,此王者之信也;据法持正,行以不二,此诸侯之信也。言出乎口,结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讲信修义,而人道定矣。若君不信以御医,臣不信以奉君;父不信以教子,子不信以事父;夫不信以遇妇,妇不信以承夫;则君臣相疑于朝,父子相疑于家,夫妇相疑于室矣。小大混然而怀奸心,上下纷然而竞相欺,人伦于是亡

矣。

原文

悖:违反、违背。

象天则地:意为以天地为准则。象,以……为象。则,以……为准则。

秉:秉承。

体:亲近。履:践履。亡:无。夫信由上而结者也,故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

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夫为人上

,竭至诚开信以待下,则怀信者欢然而乐进,不信者赧然而回意矣。老子不云乎:“信不足焉,有不信也。”故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斯不信,况本无信者乎?先王欲下之信也,故示之以款诚,而民莫欺其上,申

之以礼教,而民笃于义矣。

原文

诲:教诲。申:申述、表明。人上:指帝王。夫以上接下,而以不信随之,是亦日夜见

灾也。周幽

以诡烽灭国,齐襄

以瓜时致杀,非其显乎!故祸莫大于无信。无信则不知所亲,不知所亲则左右尽己之所疑,况天下乎。信者亦疑,不信亦疑,则忠诚者丧心而结舌,怀奸者饰邪以自纳,此无信之祸也。

原文

齐襄:齐襄公。见:现。周幽:周幽王。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傅玄博学能文,曾参加撰写《魏书》。又著《傅子》数十万言,评论诸家学说及历史故事。

作者简介义信论以儒家强调的人伦为出发点,解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稳定关系源自“信”的维系。信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纽带,所谓人道就是依信为人处世。

傅玄的“信”有三层意思:前后一贯、信用、信任。对不同的个人和群体,他用“信”字偏重的含义有所不同:君臣(上下级)关系以前后一贯的策略维持,朋友之间以信用联结,父子夫妇之间以信任黏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伦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伦不立,怎能成就事业呢?

赏析信义关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精心培养、细心维护的结果。傅玄按儒家的等级观念,潜在地将信义关系的双方分为主动方和被动方。等级高的是主动方,如君主、父亲、丈夫;等级低的是被动方,如臣子、子女、妻子。义信关系的建立首先在于等级高的一方主动发出“信”的讯息和行动。实际行动的教育和感化所向披靡。坚持不懈的信任,知遇优礼,必定能被感化。招贤纳才,结交真朋友都以自己的诚信为前提,待人处世竭至诚信,则“怀信者欢然而乐进,不信者赧然而回意矣”。所谓招蜂引蝶必有花香。

赏析

“信”实质上是社会游戏规则。遵循游戏规则可以带来利益,打破已有的合理规范要付出代价,小则众叛亲离,大则身家性命不知所终,作为统治者必将丧国丧民。

信与义紧密相连。义者,信之实履也。信是过程,义是对信的价值判断,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是信的具体化,也是义的固定化。法律法规更是“信”的强制化、规范化和现实化。

赏析

《义信》为《傅子》的重要篇目。当时五胡乱华,国内政局混乱,统治者不善挽留和任用人才,士人多投靠少数民族首领。所谓的清谈玄谈不能对国家和社会的匡失扶弱有所裨益。傅玄是魏晋时期寥寥几个儒家学者兼政治家之一,他的著述多以儒术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在挥麈玄谈的时代风气下,可谓振聋发聩的良言。

知识链接您不信任我[俄]格·戈林(刘煜卿译)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您,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溜……”“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详见教材)

原文本文选取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画面,描写了“我”与出租车司机相互不信任的生活片段,用冷静的幽默,辛辣地讽刺了二人看似彬彬有礼、懂法知规,实则相互斗狠、尽失诚实忠信美德的悲哀,深刻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金钱主宰灵魂,道德世风日下,诚信意识缺失的社会问题。

赏析品质[英]约翰·高尔斯华绥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哥哥合开一片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我还记得,要想说明橱窗里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我总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只承做订货,并不出售现成靴子;要是说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脚因而被退回来的靴子,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详见教材)

原文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几乎平均每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和一个剧本,因而在英国文坛享有崇高的声誉。其重要著作有《洛宾别墅》《银匣》《庄园》《友爱》《弗里兰的一家》,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和《尾声》。1932年,高尔斯华绥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格斯拉先生,这一高傲、负责、敬业,而又遭生活所迫的劳动者形象。小说一开始就写道:“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志。”格斯拉兄弟的这家店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作品——质量上乘的靴子的自信,更是对其他商家的一种无言的讽刺。“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把格拉斯外表的平庸与内心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并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这样不擅交际却严肃认真的鞋匠格斯拉就形神兼备,如在眼前。

赏析格斯拉先生对于自己做的靴子,简直是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看的。“那些不是亲手做的皮靴陈列在自己的店里,他是决不能容忍的。”“把靴子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这一系列句子,都足以证明格斯拉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