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副本道德哲学课件_第1页
哲学导论-副本道德哲学课件_第2页
哲学导论-副本道德哲学课件_第3页
哲学导论-副本道德哲学课件_第4页
哲学导论-副本道德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视频公开课

哲学导论

主讲人:欧阳康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kouyang@

华中科技大学视频公开课

哲学导论1道德哲学——对于美德的反思与追寻道德哲学——对于美德的反思与追寻2道德哲学

——对于美德的反思与追寻

一、道德与道德哲学二、西方道德思想的主要流派三、中国道德思想的演变四、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道德哲学

——对于美德的反思与追寻

一、道德与道3一、道德与道德哲学一、道德与道德哲学41、道德与伦理“道德”与“伦理”是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范畴。道德

从字义上看,英文中的道德(morals)一词是从拉丁文(mores)演变而来的,含有风尚、习俗等意思,加以引申也有法则、规范的意思。从中文字源上看,“道”和“德”最初是分开使用的,“道者,路也”,表示行人之路,后引申为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和做人的道理。“德”原义是表示正道而行,直目无邪的意思。从周代起,“德”字衍化为不仅要外得于义理,还要内得于己的意思,即“德者,得也”。“道德”二字连用始于先秦,一般理解为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质、内心修养等内在的个体要求;道德既是行为准则,同时也是评价人们言行的标准。

1、道德与伦理“道德”与“伦理”是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范5

●伦理

英文伦理(ethics)一词渊源于古希腊文(ethos),含有风俗、习俗、道理等意思,在西方,道德与伦理在词义上大致相通。但是黑格尔则对两者作了明确的区分:道德是主观的,伦理是客观的。

中文中这一区别更加突出。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伦理”的“伦”字就有群、类、序等意思,即“伦,从人,辈也”。“伦”就是指人们之间的伦常及辈分关系,也即是表示人们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而这种特定的关系显然是客观的、社会的。“伦理”的“理”则有道理、规律的意思,而“理”所指的规律不仅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更指事物的“应当”之规律和规则。“伦理”连用一般指处理人们之间不同的关系以及所应当遵循的各种道理或规则。这就是说,伦理一词的特定含义是指关于人伦关系的道理。

●伦理6综上所述,伦理构成的关系是道德的基础,伦理生成的道理是以道德的形式表现的。伦理与道德的基础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二者的侧重点和层次。伦理更侧重“伦”的一面,即强调人伦关系。道德则侧重“德”的一面,即内得于己的一面,也即要将伦理客观化的道理、原则内化为内在的规范和德性。因此,在讨论道德时,一定不能忽视伦理。综上所述,伦理构成的关系是道德的基础,伦理生成的道理是以道德72、道德哲学与伦理学道德哲学,moralphilosophy,伦理学,ethics关于伦理/道德现象及其本质的哲学反思,研究善与恶、对与错、权利与义务等关系,探索美德及其实现条件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道德哲学,或者关于道德、道德问题和道德判断的哲学思考。

——弗兰克纳2、道德哲学与伦理学道德哲学,moralphilosoph83、道德哲学的主要视域道德现象、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的生活态度等。3、道德哲学的主要视域道德现象、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94、道德哲学(伦理学)的学科定位

道德哲学(伦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严格说是一种种属的关系,从学科分类来看,伦理学也是哲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次创立了伦理学,使伦理学获得了一门独立学科的资格,他本人因而被称为“伦理学之父”。道德哲学(伦理学)是关于善的学问,是对好生活的探索,对于美德的追寻。4、道德哲学(伦理学)的学科定位道德哲学(伦理学)与哲学的10二、西方道德哲学主要流派二、西方道德哲学主要流派111、西方道德哲学思想的缘起古希腊推崇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

据《普罗泰戈拉》等记述,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高一级的道德,人的行为是不是合乎正义,是不是勇敢或节制,都必须由真正的知识“智慧”来判断。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将这四种道德和当时社会的等级划分联系起来。智慧只是少数杰出人物即统治者才具有的道德,他们具有管理国家的知识,应该成为统治者;勇敢是那些负有守卫国家责任的武士的道德,武士们以忠诚和勇敢善战为国家服务;节制是从事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一般自由民的道德,这些人只能安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服从统治者的统治;正义则是要求这三个等级各自遵守他们固有的道德,各自担负自己的责任,使整个国家和谐一致,不发生冲突。这样的正义国家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家。

1、西方道德哲学思想的缘起古希腊推崇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12亚里士多德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中也讨论了这几种道德,想为它们寻求定义。他想在两个极端之间求得适当的中道,认为这才是道德。比如,勇敢是怯懦和鲁莽之间的中道,节制是吝啬的浪费之间的中道。他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要达到适当的中道,必须依靠智慧。亚里士多德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132、规范伦理学结果论(目的论)的道德理论

结果论(以行为结果为基础或关心结果的)和非结果论(不以行为结果为基础或不关心结果的)。这两种理论传统上分别被称为“目的论”(后果论)和“义务论”。伦理利己主义伦理利己主义是一门与任何特殊的心理假设无关的规范伦理学理论。它认为,人总是要做最能促进自己的善的事,也就是说,在可能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或其准则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对选择者来说,它在长期内所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反之则是不正当的。伦理利己主义可以分为三类:唯我型伦理利己主义个人型伦理利己主义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2、规范伦理学结果论(目的论)的道德理论14功利(效益)主义

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1748—1832)英国哲学家边沁把功利原则,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当作评判个行为和社会立法的唯一可接受的终级标准。所谓功利原理,是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反对任何行为的原理。行为既包括个人行为,也包括政府的行为。功利(效益)主义英国哲学家边沁把功利原则,即最大多15密尔修正了边沁的快乐理论,他区分了快乐的质与量,即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的区分。怎样才能对于不同质的快乐进行区分呢?密尔认为,如有两种快乐,对于两者快乐都有经验的人,都对于其中的一种有偏好,而不考虑道义上偏好其中一个的任何情感,那么,这一件就是更可欲的快乐。人们宁愿要高级的快乐,苏格拉底的不满意比傻瓜的满足好。功利主义可以分为三类:行为功利主义普遍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

著作:《功利主义》密尔修正了边沁的快乐理论,他区分了快乐的质与量,即高级快乐和16非结果论(义务论)的道德理论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

1724—1804)的道义伦理学

只有定言命令才能算作实践规律,只能称为意志原则,而不能叫做规律。定言命令只有一条: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责任的普遍命令: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康德提出,道德就是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能够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唯一条件,因为只有通过道德,他才能成为目的王国的一个立法成员。于是,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非结果论(义务论)的道德理论17英国哲学家罗斯(WilliamDavidRoss,1877—1971)的显见义务论

所谓显见义务,是指我们日常所能够看到的普通的常识性义务,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被其他与之竞争的道德要求所凌驾或超过的义务。他的规范伦理学由一个义务项目清单构成,其中的每一项都有独立的重要性。这些义务包括:忠诚的义务、赔偿的义务、感恩的义务、公正的义务、仁慈的义务、自我完善的义务、不伤害他人的义务。当一个行为仅与这里面的一项义务相符合时,就应该履行这一行为。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实际经验中义务相互冲突的现象呢?罗斯认为,在任何特定情况下,我们必须找出特定背景中的正确性高于错误性的“最大余额”,以发现最大的义务。英国哲学家罗斯(WilliamDavidRoss,1818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BC322)

美德伦理学美德伦理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强调品质的善,他关心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的善和正义,而在于它有助于人性的善。他把善德解释为“按照规则进行选择的意向,而规则是真正的聪明人所判定”的过量与不足之间的中道。(R.麦基翁编:《亚里士多德概论》,第340页)例如在羞耻感方面,谦虚是介于无耻(过量)和害羞(不足)之间的中道。美德伦理学美德伦理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19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AfterVirtue》,又译作《德性之后》)一书指出,美德不仅是对特定方式之行为的意向,而且是对特殊感觉的意向,这很明显地是强调对善良品质的培养,而不仅只是强调遵守规则或对好结果的预测。一个人应该培养自己内在的善良情感或意向,

而不光是合乎道德地行动而已。他还认为合

乎道德地行动并不是对意向的背离(像康德

所设想的那样),而是按照在美德培育中确

立起来的意向去行动。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Maclntyre,1929—)的《追寻美德》

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AfterVirtue》,又译作203、元伦理学

元伦理学(metaethics)又叫分析伦理学(analyticethics)或批判的伦理学、伦理学的认识论、伦理学的逻辑。开创者:英国哲学家G.E.摩尔(1873—1958)元伦理学有直觉主义和新实证主义两大类型直觉主义元伦理学,简单说来,即在对道德概念的分析基础上,强调那种使我们意识到道德真理的能力的直接性和惟一性。由于立论角度不同,直觉主义元伦理学又分为价值论直觉主义和义务论直觉主义。新实证主义伦理学,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借助新实证主义哲学(也称分析哲学)的方法和观点来建构其伦理学理论。它表现为情感主义与语言分析学派两种形式。3、元伦理学元伦理学(metaethics)又叫分析伦理学214、应用伦理学正是随着西方社会道德观念冲突的加剧和精神危机的加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应用伦理学兴起了,这标志着元伦理学已走到尽头,代表着伦理学研究的根本转向。由于其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以及21世纪以来人类生活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用伦理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甚至可以说是伦理学中最有活力的一支。它包括:经济伦理、生命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行政伦理、企业伦理、医学伦理、网络伦理等。4、应用伦理学正是随着西方社会道德观念冲突的加剧和精神危机22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科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考察社会道德现象,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规律,论证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指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途径。它的形成和发展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共产主义运动密切联系,是无产阶级的道德理论。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科学理论。以辩证23例如,关于道德的起源

道德从何而来,一直是道德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第一次明确指出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5页。例如,关于道德的起源道德从何而来,一直是道德哲学的一个根本24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之上会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对社会的发展,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25三、中国道德思想的演变三、中国道德思想的演变261、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哲学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为代表。孔子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仁则荣,不仁则辱”。“仁”有两重基本含义——爱人和忠恕。

孟子(轲)主张性善论,着重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并将仁与义结合起来,视仁与义结合起来,视仁义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念,并由此阐发仁政的政治伦理观及相应的道德修养说。荀子(况)主张性恶论,继承了孔子对“礼”的重视,视“礼”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和最高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哲学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为代表。27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猛烈抨击了儒家的道德说教,把“无为”作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崇尚自然,进而提出了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提出少私寡欲、心斋坐忘的道德修养方法,将清静无为的圣人和超然无已的真人作为理想人格。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提出义利合一、志功合一的功利主义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代替道德,“不务德而务法”,反对儒家的德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猛烈抨击了儒家的道德说教,把“无为”作为28明清之际,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强调理性和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观,严格区分了“保国”和“保天下”这两个道德范畴。王夫之反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提出了“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的理欲合一说,并倡导以身任天下的人生观。戴震进一步批判了宋明理学,深刻地提示了封建道德“以理杀人”的反动作用,他主张一种“归于自然,适完其自然”的道德论。明清之际,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强调理性和个性解放,29总体上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道德观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价值的核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时代价值总体上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道德观管子:“礼、义、廉、耻,302、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竟相揭露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把它比作扼杀人性的网罗。康有为以“人”来对抗宋明理学的“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和“大同太平之世”的道德理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同于改良派,他们着重批判了封建道德的核心“君臣之义”。章太炎指出,儒家道德的最大危害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扼杀人的个性。其次一个危害是以富贵利禄来腐蚀人的心灵。

2、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梁31孙中山认为,道德是人的互助本性的作用和表现,道德的进步是通过人性和兽性的斗争,不断消除竞争,扩大互助来实现的。他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和为众人服务的道德观,并主张继承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道德。孙中山认为,道德是人的互助本性的作用和表现,道德的进步是通过323、建国以来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历史性转换

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价值观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努力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主张“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 ——1982年宪法提出新“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建国以来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历史性转换革命战争时期334、“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在特殊状况下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次颠覆: ——敌人与朋友: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革命与反革命:如红卫兵与走资派 ——传统与现代:封建主义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4、“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在特殊状况下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次34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思想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35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36四、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四、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371、正视当前中国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挑战第一、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个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