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认知过程_第1页
第五章 认知过程_第2页
第五章 认知过程_第3页
第五章 认知过程_第4页
第五章 认知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认知过程第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解释1.感觉的定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生理与心理的交汇)第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感觉剥夺实验装置第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感觉的作用(意义):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C.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第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心理物理学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一定刺激强度值。第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成反比关系:E=1/R第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感觉类别绝对阈限视觉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48公里处的烛光听觉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6米处手表的滴答声味觉一茶匙糖溶于9升水中可以辨别出甜味嗅觉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触觉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温冷觉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第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成反比关系。韦伯定律:K=⊿I/I第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中等强度范围)感觉名称韦伯分数(⊿I/I)视觉(对亮度差异的辨别)1/60动觉(对重量差异的辨别)1/50痛觉(对皮肤灼痛刺激强度的辨别)1/30听觉(对声音高低差异的辨别)1/10触觉(对皮肤表面压力差异的辨别)1/7嗅觉(对天然橡胶气味差异的辨别)1/4味觉(对盐量咸度差异的辨别)1/3第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视觉对比&视觉后像第1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六感的十一种表现1:曾经做过一些梦,梦境果然真得发生了。2:曾经到过一个新地方,发现那里的景物都是熟悉的,但以前从未涉足过此地。3:在别人正要开口说话之前,常知道他要说什么。4:常会有很正常的预感。5:有时身体会有奇异的感觉,例如皮肤或体内器官的刺痛或蚂蚁爬的感觉。6:在电话铃响之前,能预知它就要响。7:曾经想到一个很久未见的人,果然在两天内就与他相遇了。

8:曾经想到一些生理反应,如窒息感,全身乏力等,不久就发生了灾祸。

9:曾经做过一些色彩缤纷的梦。10:曾经听见一些无法解释的声音。11:某些科学家在梦中的创造发明,如门捷列夫排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找到苯的化学结构式。第1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感觉的适应1、感觉的适应: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适应的一般规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第1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是视觉分析器在弱光刺激下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视觉感受器在强光刺激其感受性降低的过程第1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感觉的对比1、感觉的对比:是指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的种类:同时对比(如:同样灰色的矩形,在白色背景和黑色背景上会有差异)继时对比(如:吃了甜糖后接着吃柑橘,会觉得柑橘很酸)第1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由于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第1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六、几种主要感觉(一)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并反映外部事物特征。主要包括:视觉(380-780纳米,83%的信息)听觉(16-20000赫兹,11%的信息)嗅觉(3.5%的信息)味觉(1%的信息)肤觉(1.5%的信息)第1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主要包括: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运动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如:冰上芭蕾)内脏觉:又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第2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知觉一、知觉的解释1.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纯粹的心理活动)观察(observation):是对特定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第2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第2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3.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点共同点: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第2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知觉对象。2、容易成为知觉对象的刺激物有如下特点:知觉对象与背景差别大知觉对象或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如夜空中的流星)知觉对象是自己熟悉的3.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第2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在知觉时,把过去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大脑在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就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刺激物中缺失的部分加以主观上的整合与补充,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整体

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以及各种属性,对个体整体知觉的作用并不一样,特别是客观事物中的关键性成分,对知觉的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第2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接近律: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第3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第3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相似律: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第3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3)连续律: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第3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4)封闭律: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第3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理解性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指导、兴趣爱好有关对同一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知觉结果

第3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这是一个斑点图,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作用,使我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第4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是一个年轻的少女还是一个老妇人?第4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个人知识经验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第4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不可能图形第4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知觉的恒常性指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主要有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等。第5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形状恒常性第5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大小恒常性第5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颜色恒常性第5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几种主要知觉(一)物体知觉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第5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第5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社会知觉效应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第5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晕轮效应: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判断他(她)的其它特征。投射效应:知觉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性。第5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错觉和幻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错觉的种类有:第5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典型的几何图形错觉第6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线条弯曲错觉第6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6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提高教学效果。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易被感知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提高教学效果。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提高教学效果。第6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良好观察力的标志

客观性主动性精细性第6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图片介绍:你能在叶子中间找到三个隐藏的侧面人像吗?第7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考考你的观察力第7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方法激发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教授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第7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第三节记忆

思考题:假如没有记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第7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定义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第7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编码(识记)Putintomemory储存(保持)提取(回忆或再认)HoldinmemoryRecoverfrommemory信息加工的观点:

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第7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编码——记忆的第一个环节,也称为识记提取——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贮存——记忆的中间环节,也称为保持。第7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1986年1月4日,原煤炭工业部第三建设公司的一名工人易新创突然失踪。单位派人四出寻找张贴启事,并在枣庄日报、徐州日报相继登出寻人启事,仍一直没有下落。4年后,江苏省沛县人民法院根据其父母和妻子的申请,依法宣告失踪人死亡。其实,易新创并未死亡,而是在丧失记忆无法回家的情况下四处票飘泊,过着流浪的生活。1991年5月流落到安徽无为县姚沟镇。10月天气渐冷,单衫褴褛的易新创被该镇个体户许光和收留。许氏一家给他洗澡、理发、更衣、铺床,并送他到医院治疗。1992年春节刚过,易新创身体复原,在许光和的诱导下,他终于回忆出老家四川安岳县旧址和父亲姓名。这才在亲属和收养人的陪同下于2月23日重返现属徐州矿务局的涨双楼煤矿,结束了因记忆丧失所导致的6年1个月19天的离乡背井的飘流生活。

失去记忆漂泊6年第7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记忆乃是智力生活的根源,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谢切诺夫(俄国心理学家)没有记忆,人的个性就不可能形成,因为不能总结过去经验就不能有统一的行为方式和对周围世界前后一致的态度。——鲁宾斯坦(俄国心理学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古人语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第7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速度)

2.记忆的持久性(时间)

3.记忆的准确性(一致)

4.记忆的准备性(应用)第7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3、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动作记忆————动作或运动,如劳动、体育、舞蹈形象记忆————事物形象逻辑记忆————词语、概念及原理,如定理、公式情绪记忆————情绪、情感,如欢乐、痛苦的事第8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动作记忆是指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是指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是指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是指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第8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注意复述检索感觉记忆1—2”容量大刺激物原有物理特征编码短时记忆

20”-1’以内7±2组块听觉(音码)、视觉(形码)长时记忆1’以上1015bit意义编码第8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感觉记忆基本特点:

第一,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第二,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不长于4秒第三,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第8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与感觉记忆在功能上的区别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的,也是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存储,否则就会遗忘第8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短时记忆的基本特点第一,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人类记忆广度为7±2,即5—9个组快组块,其平均数为7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是组块。组块是短时记忆的单位,是加工处理信息材料的意义单元第8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第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第8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语义编码、表象编码。它们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1.表象编码:人对信息的意义编码形式之一是表象编码,它主要是加工处理非言语对象和某事件的知觉信息2.语义编码:语义编码是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的,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第8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种记忆信息加工与存储模型第8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瞬时记忆消失短时记忆遗忘长时记忆干扰提取复述第8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激活扩散模型第9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3)根据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分为:内隐记忆——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外显记忆——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第9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项目产生影响的记忆。内隐记忆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并不在乎识记信息过程中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项目时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过程第9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内隐记忆现象是在遗忘病人身上首先发现的。1854年,一位英国医生(Dunn)报告,一位因溺水昏迷而患遗忘症的妇女,虽然她已完全忘了自己曾学过做衣服这件事,但不久后在学裁剪衣服时却无意中表现出某些裁剪技艺方面的记忆痕迹。第9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865年,又有人(Clapaede)报告,一位接受针灸治疗的遗忘症病人,治疗结束后,尽管已压根儿忘记了遭受针刺这件事,但她却拒绝与为她实施治疗的医生握手。1889年,对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现象进行系统调查者(Korsakoff)报告,一位接受过电休克治疗的遗忘病人早忘了曾受过电击这件事,但当他再次见到电击仪时,却露出了相应的行为表现。第9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本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Warrington&.Weiskrantz)发现,这种现象在健忘症患者身上都有发现: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对某方面的学习记忆,但在他们完成有关任务的操作上却表现了记忆效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科菲(Cofer,1967)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feeect)。对正常人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启动效应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格雷夫和斯科特(Craf&Schacter,1985)把这类记忆称为内隐记忆,而把传统的、需经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统称为外显记忆。从70年代起,一大批从事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心理学家对内隐记忆研究表现出极大兴趣,此不仅深入理解人类的记忆过程的本质,而且将给教育和教学改革带来诸多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第9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记忆的过程识记

——编码

保持

——贮存记:忆:再认或回忆——提取第9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识记(1)识记: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有无识记目的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材料理解程度第9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性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的位置识记时的情绪状态第9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保持与遗忘(1)保持保持: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保持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第9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遗忘①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或错误地再认或回忆。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第10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②遗忘的规律:

①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②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中间部位的材料易遗忘;③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第101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规律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以自己为被试,共做了163次实验,得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结论,并将结果绘成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遗忘曲线表明:记忆的保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即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第10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第10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0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0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③遗忘的原因衰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直至衰退。压抑说:遗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第10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干扰理论:心理学实验证实的观点前摄抑制: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实验组:学习材料B学习材料A回忆材料A控制组:学习材料A休息回忆材料A第10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后(倒)摄抑制: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组1:学习材料A学习材料B回忆材料A组2:学习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