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运动性疲劳_第1页
中医与运动性疲劳_第2页
中医与运动性疲劳_第3页
中医与运动性疲劳_第4页
中医与运动性疲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与运动性疲劳

在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国际体育生态论文上,疲劳定义为由身体运动本身引起的“身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其功能,不能维持特定水平上的预测运动强度”的身体运动能力。用传统中医药和元素诊治运动性疲劳就是关于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中医药皆为天然药物、安全有效,并且十分强调辨证施治及整体观念,重视调节人体自身的抗疲劳能力,通过调补结合,促进机体达到新的平衡而达到消除和延缓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运动医学界已开始重视并使用中药和元素来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现已逐渐成为中国运动医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1中医药对运动疲劳的研究1.1运动性疲劳与中医“虚证”中医认为精、气、血、津液是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之中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四肢肌肉,为后天之本;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心主神明、血脉,为君主之官。尽管中医没有对运动性疲劳作直接论述,但在中医的经典著作中却有许多对“疲劳”和“虚劳证”的论述,如《内经·素问》言:“劳则气耗”,《杂病广要·虚劳篇》言“劳动不息则形虚”,《金贵玉函要略辑文》言“劳则必劳其精血也”,“气伤必及精”等。由于大负荷运动量能损耗机体精气血津液和能量物质,累及心肝脾肾等脏腑,导致运动能力下降,此与中医的“虚证”十分相似;张世明等(1998)认为,疲劳的本质是脏腑功能下降或失调以及精血不足,将运动性疲劳分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三大类型,以及筋肉疲劳证、运动性失眠证、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和月经失常证等五种疲劳证候;乔玉成(2000)则把运动性疲劳分为运动性肾虚(阴虚、阳虚)、运动性脾虚、运动性肝郁、运动性神疲、运动性心血虚、运动性脾肾两虚等证型。然而,陈家旭等(1997)通过研究发现,运动性疲劳除与中医虚证有关外,还应注意肝。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因为“主闭藏者,肾也;主疏泄者,肝也。”女子排卵、男子排精均与肝有关,由此可以推测神经递质、激素的释放等神经内分泌活动均与肝脏功能有关,即肝脏对内分泌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防治运动性疲劳应从补气健脾,壮阳健肾,养血安神入手,同时还应注意调理肝气。张国华等(1998)]认为运动性疲劳主要表现为功能的失调和紊乱,运动补剂应重调优于重补,甚至建议将运动补剂改为运动调补剂。可见,尽管研究者对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分类、解决方法等观点不尽相同,但皆认同运动性疲劳与中医的虚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并主张通过调补来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进入21世纪后,余谦等(1999)再次从中医角度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析,认为劳动、运动引起的气血亏耗是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基础。由于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耗能耗气,确实易致阳气不足而引发肢软乏力,神疲倦怠之证;另一方面,运动过程中汗出溱溱,伤津耗液,又易致阴液不足,加之脾外合肌肉,肌肉劳顿,脾先受损,脾失健运,既可致食欲降低,又可致湿热内生,愈发加重热郁于里,故疲劳时人们还表现为口燥咽干、烦热难眠、纳差食少等阴虚内热之证。因此,要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除采用补气助阳法则外,养阴清热法也是必不可少的。1.2中药补剂对运动性睡眠纵观消除疲劳的中药制剂,多以补益类药物为主组成,或补气助阳,或滋补阴血,或调补脾胃肝肾,或养心安神等。大量研究已证实,补益类中药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效地改善运动能力,对运动员恢复体能,防治疲劳综合症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如李健康等(2000)以灵芝、肉苁蓉组成的中药复方补剂进行小鼠的耐缺氧及游泳实验,显示该补剂具有抗疲劳作用;焦颖等(1992)将益气养血中药用十竞走运动员,发现中药补剂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功能状态,提高其运动能力;常世和等(1991)通过观察中药制剂对运动训练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由白芍、川芎、人参等多种中药组成“参宝”片,临床用于治疗失眠、烦燥不安,体力减弱及记忆力衰退等症,其疗效显著;且具有促进恢复和消除疲劳,提高小鼠运动能力、增强机体内源性激素分泌等作用。然而陈家旭等(1997)发现,单纯使用补剂在有效地消除疲劳的同时,往往使运动员感到口舌干燥,胸中憋闷,头重足轻。直至杨维益等(1994)研制出疏肝理气中药复方制剂“体复康”,将补益药与疏肝理气药配伍同用,寓疏于补,在有效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同时,消除了单纯服用中药补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走出了单纯进补的误区。传统中药理血方剂具有补血行血之功,既能消散瘀血,畅旺血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同时又能补益阴血,使得活血不耗血,祛瘀不伤正。大运动量训练后会引起机体代谢物的堆积,导致疲劳的发生,有研究者以人参、黄芪、二七、红花等组成的理血复方“补脾活血汤”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也有研究者以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的传统方剂“四物汤”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运动能力。上述实验证明,理血中药复方能有效地清除机体代谢产物,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余谦的课题小组(1999)尝试了以清法抗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研究表明由养阴清热药组成的清剂能减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该课题组同时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中药补剂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清除。从而使得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同时也为提高运动能力提供了新的治则。张世明等(1998)认为,运动性失眠证乃因运动训练而直接引起的运动员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现象,在运动员中普遍存在,既是运动性疲劳的常见症状之一,又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石幼琪等(2004)[对患有运动性失眠症的运动员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发现阴虚火旺型的主要症状是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治宜滋阴降火方可安神定志。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运动性失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治疗前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辨证,唯有辨证准确,才能准确地遣药组方。如张运凤等(2004)以补益中药刺五加治疗睡眠障碍属中医辨证为虚证者,发现其能很好地改善睡眠。事实证明,补养安神同样适用于长期从事高强度、大运动量专业训练的运动员。1.3中药的整体观和药效学目前的抗运动性疲劳用药针对性不足。如未能根据疲劳产生的主要环节、未能区别运动员的性别、体质及不同的运动项目给药;未能针对训练期、赛期、赛后恢复期等不同的阶段,辨证配伍用药;未能按照疲劳产生的机制进行中药筛选,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如何延缓疲劳的产生和尽快消除疲劳重补而不重调。未能很好的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两大特色;未能将运动引起的机体变化与中医的“证”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治则。陈家旭等(1997)研究已表明,单一进补有片面性。调补结合,寓疏于补,则效果优于单纯进补,同时也能消除单纯进补带来的副作用。在提高运动能力的中药药效学研究上,由于无运动性疲劳的动物模型,未制定标准的造模方法,实验条件也未能严格有效地进行控制,从而影响了中药药效学的观察。实践证明,要使中药更有效地抗疲劳、提高运动能力,关键是要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平衡机体的阴阳为宗旨。1.1复方口服制剂从方剂的组成上大致有复方中药、单味中药与中药单体3种形式,药物的制剂主要为口服、外用与注射3种剂型,其中以复方口服制剂最为多用。口服除常用的汤剂、片剂、口服液剂、膏剂之外,尚有运动饮料及药膳(即在食物中添加中药一同烹制食用,但目前较少使用);外用制剂有皮肤擦药膏、喷洒气雾剂(如云南白药)及中药薰洗剂(2003)等不同剂型和给药方法。2微量元素与运动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5种,在地壳中存在的天然元素为92种,这些元素几乎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都能找到,植物体内的元素亦与之大致相同,但因植物种类和生长地区的不同而有些差别。其中Fe,Zn,Cu,Mn,Cr,Mo,Co,Se,N1,V,Sr,Sn,Si,I.B等29种为生命必需元素(包括11种,即在人体所占比例大于0.05%的宏量元素和18种占人体总量0.01%~0.005%的微量元素,主要为上述元素)。必需元素大都通过与蛋白质或其他有机基因结合,形成了酶、激素、维生素等大分子,在人体的内分泌、生长发育、神经系统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如已知人体1000余种酶中,约有50%~70%微量金属元素参与。在近20年中,运动性疲劳与元素的研究主要有陈吉棣(2005)教授调查了中国运动员的Fe营养状况和贫血发病率。在中国运动员中探讨了运动队Fe的膳食供给、吸收和红细胞膜损伤的机制(1971~1995)。结合营养补充的需要,探讨了血红素铁制剂的开发,参与了多种有机铁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的评价(1985~1990)。研究了运动情况下Zn营养对自由基代谢、免疫功能和睾酮代谢的影响在国内率先应用稳定性同位素和中子活化技术研究运动员Fe和Zn的吸收在动物模型中,研究了缺Se和补充Se情况卜红细胞膜功能和Zn及抗氧化系统功能等微量元素的研究(1989~1994)。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报道中有关元素的文献逐渐增多。田野等人(1996)的实验证明Mg离子是细胞中许多关键酶的辅助因子,可参与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多种代谢过程,它可激活磷酸酶,使得包括ATP在内的所有磷酸基团水解、转移和反应,在能量的产生、转移储存和利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g2+;的含量下降,机体机能下降,导致运动疲劳。李晓新(1996)阐述了微量元素锌、铜、铁是人体代谢的理论依据,并在运动中合理补充必需的微量元素及增强运动员免疫能力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徐昕等(1999)人在其动物实验结果中指出过度训练可引起大鼠肾脏细胞内Ca稳态失衡,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和胞浆Ca增多,以近曲小管为主,并随训练周期的延长而加重,认为细胞内Ca稳态失衡可能是过度训练大鼠肾脏形态机能改变的重要机制之一。随后李宁川等(2003)人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力竭运动后,大鼠大脑中微量元素Zn含量显著升高,Cu,Mn含量显著下降,Se,Mg含量无显著变化,小脑中Mg含量显著升高,Cu,Mn,Se含量显著下降,Zn含量则无显著变化。此外,刘玉倩等(2004)人的研究表明运动可引起血浆总量的升高,红细胞溶血,Fe丢失增加.Fe吸收不良和NO增加等变化;Fe缺失还会影响循环系统和骨骼肌的功能。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元素的变化与机体的代谢和变化是紧密相关的,而另一方面元素的变化又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组织、不同的运动背景结果是不一样的。3治血管养血药的作用抗疲劳中药中的元素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研究尚不多见,主要有人体实验如翟士领等(1989)研究得出,阿胶健身饮以阿胶为首,配山楂、红枣、矿泉水组成。据中药大辞典所载,阿胶富含赖氨酸、精氨酸等,含氮量高达16%以上,在大失血性贫血后,阿胶能促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其次,阿胶能改善机体内Ca平衡,增强Ca的吸收和在体内的潴留,使血钙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于阿胶所含甘氨酸有关。另外,阿胶可以防止体内维生素E的氧化破坏,因此可用于防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症。另有动物实验如史亚丽等(1995)研究表明,复合制剂中人参抑制氧自由基氧化,黄芪含Se.可提高GSH-PX酶的活性。4增益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表明,补益中药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着独特的显著效果,补益中药的功能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综合性的。补益中药中含有较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直接影响其药效。国内学者1980年进行了微量元素与中药的研究。研究和选择中药的产地、栽培、炮制、加工等不损害微量元素的有效方法。补益中药与微量元素的研究主要有高淑云等(1998)所测人参等10种补益中药中4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都是Fe较高,Mn、Zn居中,Cu较低;其中甘草Fe、枸杞子Zn、白术Mn、Cu最高,苍术Fe、山药Mn、茯苓Zn、Cu最低;平均含量:Fe>Mn>Zn>Cu,Fe为Cu的2.5倍;所测量4种元素的含量和:甘草>当归>党参>龙眼肉>白术>枸杞子>人参>茯苓>苍术>山药,甘草为山药的5.2倍,Cu/Zn比值均小于1。与此同时,王秀萍等(2001)对14种补益中药的15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Fe是人体内最丰富的微量元素,主要以铁蛋白存在于体内,缺Fe后会产生血液蛋白减少,免疫功能障碍、注意力低下,末稍神经障碍、贫血等症状。本实验测定的14种补益中药中桑椹含Fe量最高,其次是熟地。Zn与生长发育、代谢、内分泌和神经功能有密切关系,还能为细胞释放能量、延缓衰老。白术含Zn量最高,可以补充人体Zn的不足。Cu与造血过程密切相关,能促进Fe由储存场所进入骨髓,加速血红蛋白及朴啉的合成。体内缺Cu时,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发生贫血、冠心病等。桑椹中Cu含量较高。Se是必需营养元素,能预防和防止肿瘤扩展,人体缺Se可导致癌症、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临床常用含Se的补益中药来补充。从总的结果来看,补血药中微量元素含量大于补气药。除个别元素外,它们所含元素种类相似,这是合乎中医气血理论中气血相关原则的,“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泄血淤”。气血之间有必然的紧密联系,而微量元素间的元素种类有其内在联系的近20年来,中药微量元素的测定技术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如蔡载熙教授(2000)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党参测量元素标准物质的研究成功,已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这一标准物质研制的成功,不但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而且对于微量元素的测定进行质量控制有了可靠保证,可以提高中药微量元素测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信性、可比性和可用性,对深化中药微量元素研究和测定数据的应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1阴两虚者体内fe含量的变化中医的补气、补阳、补血、补阴药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临床上治疗各种虚证的疗效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1984.2003.2003.2001)气虚者微量元素含量不足,补气药中Zn的含量明显高于补血补阴药。补血药中Fe含量高,补气药中Zn,Mn.Fe的含量较高,补阳药中Zn,Cu,Fe,Mn的含量较高。气阴两虚者体内Fe的含量低于正常,Zn/Cn比值异常,服用益气养血的药后,可使Fe的含量及Zn/Cu比值恢复正常,身体恢复健康。研究者认为,微量元素是水谷之气的一部分,体内微量元素缺乏可致虚证,如气虚、肾虚病人体内Zn含量不足;体内缺乏Mn致肾虚证,出现性功能下降,精子减少,不育症等。补气补血的药方均含有较丰富的Zn、Cu,Mn,Fe,Co,Cr等微量元素,故有较好的疗效,这类有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肾虚者体内缺Zn,免疫功能失调,肾虚耳聋者体内缺Fe。气虚型的白细胞减少症者,体内的Zn.Cu含量均低于正常人。肾虚型骨质增生患者的体内Zn,Fe含量均不正常。通过正常的使用补益药,均可对上述病症取得较好的疗效。虚证时用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中药。如阴虚病人用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等。阳虚病人用肉桂、附子、肉从蓉、淫羊蕾、补骨质、冤丝子等。补气药中含Zn,Cu,Mn,Fe含量较高;补血药中Fe含量较多;滋阴药中Zn,Cu,Mn,Al含量较高,补肾壮阳药中Zn含量非常高。4.1.1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的作用中药中微量元素的有效作用仅从其种类与数量来推测还不够确切,因为微量元素的作用与其在体内存在状态及其价态都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微量元素的唯有机成分有效论和微量元素的对号入座论都是片面的,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还要结合中药制剂的剂型和工艺,探索其规律,对中药传统剂型改革和创新具有实际意义。由于各种中药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Pb,Cd等,为了防止中药的毒副作用,在研究补益中药时有必要对这些元素加以研究。4.2无机元素数量对中药寒、凉、温、热四性的影响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药的特色理论,综合分析认为,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和药性的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竞环等对110个方剂煎煮液中无机元素数量与中药寒、凉、温、热四性的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认为中药四性是由其中无机元素分布值决定的。如通过对120味中药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找到一种规律,即某些元素含量高的是温热药,反之则是寒凉性药,从而认为药物中各种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是植物类中药四性决定因素之一。4.3体现不同疾病患者的肾不同必需微量元素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细胞或组织代谢所必需的,如果摄取不足或排泄过多,就会导致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使体内失去内稳态而生病。据报道微量元素与多种疾病及营养缺乏症有关。近年来,国内一些科学工作者在探索中医所说的“虚证”的物质基础。一些研究发现,不同疾病的虚证病人,其体内Zn,Zn/Cu比值都低于正常人,随着不断治疗,其虚证在减轻乃至消失时,体内微量元素含量也恢复正常。中医“肾”的含意和西医肾不同。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这些已证明与体内缺Zn、Mn有关。证明了虚证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因而,微量元素是中医“证”的客观指标之一,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变化与中医“证”有关,阳虚病人血清Cu含量升高,Zn/Cu比值明显降低,而阴虚患者变化不大,Zn的高低与五脏虚损轻重程度相应,即血清中Zn的浓度依次为正常人>脾阳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