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1.战国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相伍2.秦朝

分类登记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汉朝编户齐民(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东汉末年豪强争民,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6.隋朝“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大索貌阅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5.东晋“土断”(黄籍)和白籍7.唐朝材料一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材料二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三年一造8.宋朝主客分籍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9.元朝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诸色户计,户籍世袭10.明朝户帖1.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3.黄册和鱼鳞图册(土地登记簿册,是民间田地的总册)互为补充黄册11.清朝永停编审(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封建国家地主农民赋税徭役地租秦汉宋朝明朝清朝分类登记编户齐民元朝诸色户计,世代相袭主客分籍职业户籍,黄册、鱼鳞图册永停编审历代户籍制度演变隋朝大索貌阅(一)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学习聚焦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税和维护稳定。秦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缴:掌捕盗里正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里亭皇帝三公九卿郡县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1.基层组织唐朝明朝五里为乡,设类似于秦朝的组织(三老、啬夫、游缴)百户为里,设里正城内设坊,设坊正郊外设村,设村正实行里甲制:(1里=11甲;1甲=10户;1里=110户)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十户为一甲,设甲长(一)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2.社会治理实行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直接)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目的机制朝代民众管理机制秦汉唐朝北宋明朝清朝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保甲制:王安石变法时期十家牌法: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里甲制改为保甲制,以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二)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原因、趋势、评价1.原因(3)巩固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经济文化发展(2)皇权不下县,与绅权合作。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具有广泛治理权,为社区提供公共品,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1)含有一定自治因素,随着中央集权强化,自治性逐渐减弱,未发展为真正的基层自治(4)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打击下,农村权力组织趋向解体;新政期间,传统的乡里制、保甲制被基层自治所取代3.评价2.趋势(1)维护小农经济发展(2)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央集权强化(1)由乡里制向保甲制(2)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3)国家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1.政府救济(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3)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一)政府救济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优抚政策(1)历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3)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4)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二)社会救济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1)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2)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合作探究】材料:荀悦所言:“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同时,精明的统治者们也没有把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完全关闭,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除此之外,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于是,朝廷政令止于府、县而又不失之于民众的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图景的一大奇特象。……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用得炉火纯青。——摘编自王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及其近代变革》★结合材料与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课堂小结】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户帖、黄册永停编审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甲制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邻保制度什伍组织常平仓制度置仓积谷,义仓、社仓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众济院福田院养病坊鸠杖赋役制度向土地摊派,户籍作用减弱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控制加强民间救助的作用逐渐增大,各有侧重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课堂检测【解析】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A不符合题意;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错误。D2.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