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三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_第1页
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三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_第2页
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三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_第3页
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三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_第4页
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三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7届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礼记》中记载:“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此材料主要体现A.敬畏神灵 B.尊宗敬祖 C.以农立国 D.经济落后【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材料信息反映了人们通过祭祀来感恩天地,以保佑农业丰收,故C项正确;A、D是现象,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A、D项错误;B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2.下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A.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干政的局面 B。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C.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D.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与书画。分析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见,西汉尽管出现了纸的发明,但从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书写文字的简牍来看,说明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直到东汉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此发明成为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书写用纸才逐渐普及,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干政的局面,故A项错误;秦朝的标准字体为小篆,与简牍上的隶书不同,故B错误;材料信息是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但是不能说明就是海昏侯所书,故C项错误。

3.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晌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取士主要侧重于诗词歌赋,不能体现“古文运动”的实质,故A项错误;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不能反映出“古文运动”实质,故B项错误;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不利于国家统一,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故C项正确;“古文运动”的兴起受政治形势的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4.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B项错误;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5.下图为盛清时明疆域示意图,按照清朝中央官制,下列哪些区域的外交事务、朝贺往来由礼部负责掌管、接待A.己庚 B.甲乙 C。乙丁 D。丙戊【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统治区域和辐射范围包括中央政权和周边藩邦国家,各藩邦年年来中央王朝朝拜纳贡,以树立清朝的宗主国地位,礼部掌管、接待外交事务和朝贺往来,区域主要是清朝直接统辖之外的己、庚地区,故A项正确;甲乙两个区域属于清朝直接管辖行政区域,属于内政事务,故B项错误;丁区域属于中国内部行政区域,不存在国与国之见的外交往来,故C项错误;丙戊区域属于中国内部行政区域,不存在国与国之见的外交往来,故D项错误。

6.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不仅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而且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侧重点放在反封建,而不是反对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符合题意,故B、C错误。

7.1931年底,国民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实行新的统税制,规定凡缴纳了统税的商品准许在全国范围流通销售,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统税制的实施A。得益于法币政策的推行 B.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 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说明新的统税制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故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故C项错误;新的统税制不属于关税范畴,故D项错误。

8.《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当几个人在一个特定事务上具有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权力和利益时,只有得到每个当事人的同意,他们的共同管理才能终止。这全面体现了A。契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集体意识 D.分权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应根据契约当事人的自由意思决定,而不得受到国家的干涉,契约自由原则的内容包括:是否缔结契约的自由(缔约的自由),与谁缔结契约的自由(对象选择的自由),订立什么内容的契约的自由(内容的自由),以何种方式订立契约的自由(方式的自由),题干材料反映的正是这种契约原则,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罗马法所体现的原则,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

9.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私有制使不平等牢固起来,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产生国家机关,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出现专制暴政,然后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对卢梭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出现私有制是历史的倒退 B.指出了历史是辩证发展过程C。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D。论证了人民革命权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根据“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无法证实私有制的出现是进步还是倒退,故A项错误;根据“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可看出历史从不平等走向平等,是历史辩证发展的过程,故B项正确;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力是生产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虽然谈到革命,但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不能确定是赋予人民革命的权力,故D项错误。

10.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B.为德国迅速实现工业化指明了出路C.强调普鲁士领导国家的责任重大 D.对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国家的分裂,恩格斯的分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可知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体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建议,故B正确;C、D两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故C、D项错误。

11.下表为1820~1913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A.法国的工业发展始终呈现为倒退状态 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开始发展工业 D。科技水平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法国工业比重下降不代表经济发展倒退,故A项错误;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源自南北战争,而不是独立战争,故B错误;德国开始发展工业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由于科技水平发展推动的,故D项正确.

1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C。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论美国的民主》”“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的核心意思是,不能够对民主政治的选举资格作出过多的限制。选举资格的限制,从长远来看,是不符合民主政治的,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其余A、C、D三项均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理解,均不正确,故A、C、D项错误.二、综合题:共3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2)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思想。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字材料很容易总结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科举考试的作用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极易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联系所学知识,近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城市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促使户籍制度的调整;依据材料二“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归纳出受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和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通过材料中多个法律法规的颁布看出政府的政策调整是户籍制度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崩坍和资本主义价

值体系成长的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取代传统

的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王流思想.材料二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的过程。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地位、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时期。上述观点能否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请结合史实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

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材料一观点能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论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一系列的失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思想在华传播,中国的精英、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和价值体系产生怀疑,探讨新的发展道路。康梁维新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结论:总之。材料一的观点正确反映了从l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思想发展历程,能直接作为研究主题的材料。示例二:观点:材料三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材料.论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之前,主要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继续完成土地改革等民主任务。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才开始占主流地位.结论:总之,材料三的观点未能正确反映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的思想发展历程,不能直接作为研究主题的材料。【解析】本题考查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本题涉及的知识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总结材料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和现代思想、价值观变化的史实,判断材料观点是否可以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然后运用相关史实阐述是否符合的理由即可。

15.材料

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俯、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