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卷(七)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卷(七)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卷(七)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卷(七)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卷(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卷(七)测试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每题14分,共140分)(一)(2021,齐齐哈尔改编)清洁人生①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非常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在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②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③我父亲是干净的。他的相貌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爱情也是。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黑铁丝是脏的,他的白衬衫上总是会留下一道痕迹。我讨厌黑铁丝,但觉得那道痕迹并不影响父亲白衬衫的干净。④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他把一个哭泣了一天的孩子,轻轻地放在温暖的水盆里,仔细地搓洗干净,用干燥的毛巾简单地一擦,放在棉被的中央。那时的父亲,最有父爱的样子。⑤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笑,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她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爱会让一个人干净,哪怕他生活在被尘土、浓烟、粪坑味道包围的环境中,他也会散发着清洁的气息。⑥我的父亲,有时候我想,他简直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庄的一道闪电啊,他闪一下,那些细菌啊,蛇啊,虫子啊,都统统不见了,然后那亮光缓慢地暗下来,暗下来,如同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温暖但不灼人。⑦父亲变老了,他的眼睛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闲下来父亲就会拿出母亲的镜子看得出神,有时还不知所以的微笑。⑧有人说,我也像父亲一样爱干净,但我只穿白衬衫,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我的干净在父亲的干净面前显得那么卑微,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把这干净也洗掉呢?⑨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有删改)1.本文中的父亲是个爱干净、爱孩子、爱妻子、刚强的人。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几件小事,下列选项中文章没有写到的是(D)(3分)A.父亲洗白衬衫,给“我”洗澡B.父亲为母亲买镜子C.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D.父亲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解析】“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是“我”喜欢的一件事,而非父亲。2.第⑤、⑧段两处加点词语“干净”各有怎样的含义?(4分)第⑤段“干净”的含义是指父亲对母亲的爱是纯净的,爱会让一个人干净。第⑧段“干净”是指“我”内心追求的世俗的东西,如虚荣(享乐、浮华、杂念、欲望)等。3.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通过“放”“搓洗”“擦”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细心的照顾,表现父亲干净、爱孩子的特点,表达出父亲温柔的父爱(表现“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4.本文中多次写到“猫”,这一角色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3分)A.用猫爱干净的特点引出父亲的爱干净,为下文做铺垫。B.开头段和结尾段都写到猫,营造出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C.结尾对猫的发问,是“我”的深刻反思,用猫的不屑暗示出“我”要去掉虚荣等杂念的迷茫,发人深省。D.借物喻人,表达出“我”对像猫一样干净的父亲的怀念。【解析】“借物喻人”理解有误,文章借写猫引出对父亲的描写。(二)(2021,遵义改编)哥哥的妹妹崔立①妹妹有一个哥哥。妹妹从来没见过哥哥。妹妹只在母亲的说话中,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哥哥。②母亲说,你哥哥,高高的个儿,可帅气了。③母亲说,你哥哥,学习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一百分。④母亲说,你哥哥,从小就特别懂事,经常帮我干活,可勤快了!⑤母亲的话儿,说得11岁的妹妹一愣一愣的。⑥中午,坐在饭桌前的妹妹,看着手上的碗儿,还有母亲面前的碗儿。妹妹用响亮的声音,说,妈妈,今天我来洗碗吧。母亲说,好啊,好啊。你真像你哥哥一样懂事呢!母亲脸上笑着,笑得额头上都是皱纹。⑦妹妹说,妈妈,那我的哥哥——他去哪儿了呢,我怎么从没看见过他呢?⑧母亲说,哦,你哥哥出差去了,他,他很快呀就要回来的,对,早上你记得吗?电话铃响过,他还给我打电话呢,他在电话里说呀,妈妈,你要好好的,我在外地呀,我很快就要回来了。帮我也向妹妹问个好……⑨妹妹愣了半晌,早上她可一直在客厅呢。电话根本就没有响过啊,妹妹看着母亲,母亲的脸上都是快乐。⑩妹妹走到了大街上,好多人和妹妹打招呼,比如黄伯。妹妹说,黄伯,你知道我哥哥吗?黄伯说,当然——⑪黄伯说,你哥哥呀,是个好小伙。有一次呀,我搬个液化气罐,从自行车上拿下来,往房间里搬,但在卸下来的时候,我一个人没办法弄。你哥哥看到了,从老远的地方跑过来,还喊着,黄伯,等等,我来……你哥哥到了后,帮我扶住了自行车,让我可以把液化气罐拿下来,我和你哥哥说谢谢,你哥哥笑笑说,不用客气的。⑫妹妹说,黄伯,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黄伯愣了愣,说:“呀,这我不知道啊。”⑬妹妹还碰到了周阿姨。妹妹说,阿姨,你知道我哥哥吗?周阿姨说,当然——⑭周阿姨说,你哥哥啊,真的挺不错的,有一个大夏天,连空气都是烫的。我有一份文件忘在了单位,但我又要照顾家里的孩子。我和你哥哥说了。你哥哥说,没问题,我去拿。过了一会儿,你哥哥回来了,满头大汗。我和你哥哥说谢谢。你哥哥笑笑说,不用客气的。⑮妹妹说:阿姨,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周阿姨愣了愣,说:“呀,这我不知道啊。”⑯妹妹又碰到了刘阿婆。妹妹说,阿婆,你知道我哥哥吗?刘阿婆说,当然——⑰刘阿婆说,你哥哥呀,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你哥哥看我买菜不方便,经常上门来。说,阿婆,你要买菜吗?我可以帮你去买的。你哥哥帮我买了好多次菜,买的菜儿,既便宜又好。我还问你哥哥,你是不是往里贴钱了?你哥哥说,哪有呀,阿婆。你哥哥呀,肯定是往里贴钱了,他还真以为我是老糊涂了呀!⑱妹妹说,阿婆,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刘阿婆犹豫了一下,说:“呀,这我不知道啊。”⑲妹妹回到屋里时,母亲躺在沙发上,正在睡午觉。母亲睡得很香。妹妹蹑手蹑脚地进了屋,又进了哥哥的房间。⑳房间里,有一个大箱子,母亲说过,这是哥哥的箱子。妹妹一直都很好奇。今天,妹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箱子。箱子里,妹妹翻到了哥哥的许多东西,也翻到了几张发黄的报纸。eq\o(○,\s\up1(21))其中一张,是一场大火的报道,有消防兵在大火中不幸遇难,有一张帅帅的年轻的消防兵的脸……还有一张,是失去消防兵儿子的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可爱女儿的报道,有一张母亲抱着婴儿的照片……eq\o(○,\s\up1(22))妹妹轻轻地合上了箱子,揉了揉湿湿的眼睛。eq\o(○,\s\up1(23))妹妹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叫思思了!(选自《劳动时报》,有改动)1.小说中写了许多人对“哥哥”的评价,下列人物中没有见过“哥哥”的是(D)(3分)A.黄伯B.周阿姨C.刘阿婆D.妹妹【解析】根据小说内容可知,在妹妹出生以前哥哥已经牺牲了,所以真正没有见过哥哥的人是妹妹。2.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小说以“妹妹”探寻“哥哥”“出差”真相为线索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构思巧妙。B.第⑥段“母亲”的“笑”,含有对女儿行为的肯定,也有因女儿像儿子一样懂事的欣慰。C.“妹妹”名叫“思思”,表现了母亲对英雄儿子的思念,也寄托了作者对英雄的景仰。D.作者采用冷静的叙述方式,不着个人情感,在刻画“哥哥”时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解析】小说全文并没有直接对哥哥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妹妹与其他人的对话来刻画哥哥形象的。3.“呀,这我不知道啊”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4分)这句话在小说中起到线索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围绕妹妹探寻“哥哥出差”之谜,“呀,这我不知道啊”这句话既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使“哥哥”的形象在妹妹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4.第eq\o(○,\s\up1(21))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这段文字既是小说的结局,也是小说的高潮;从妹妹的角度看,这段是顺叙,在妹妹的不断追寻下,“哥哥出差”有了答案,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从哥哥的角度看,这段是补叙(插叙),交代了哥哥壮烈牺牲的经过,使哥哥的形象瞬间更加高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三)(2021,岳阳改编)神秘的大黄猫①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她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着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狠:“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⑩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⑪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⑫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文/张爱国)1.下列故事情节概括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C)(3分)A.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B.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C.肉被大黄猫叼走被莲姨发现。D.肉失而复得。【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应该是“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2.选文第⑧段中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下列选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两个角度主要细节母亲心理原因“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A.亲切地喊“我”进屋,笑着关上门B.希望“我”能主动交出腊肉来只有“我”能感受到的箍、捂住、拧、跳、砸、声音低却异常凶狠C.发现肉丢后的着急与痛心D.自家生活窘迫,又想热情地款待莲姨【解析】母亲发现腊肉不见了怀疑是“我”拿走,但她怕莲姨察觉,有意关上厨房门,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让莲姨知道腊肉丢失,不想让莲姨看到自己打骂孩子,不想让莲姨知道家里生活窘迫。3.结合全文,关注第⑨段和第⑩段加点词“急切”“惊喜”,分析莲姨制造“大黄猫”假象的原因,并说说这个假象凸显了莲姨什么性格特征。(4分)莲姨知道“我”家生活窘迫,不想给“我”家增加负担,所以才会制造“大黄猫”假象。从中可以看出莲姨的温暖体贴、善解人意。4.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四)(2021,乐山改编)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朱鸿达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地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地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1.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质朴无华B.生动形象C.言简意丰D.饱含深情2.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4分)上大学后,“我”自以为是地打断父亲的言行,“我”却不知道此举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难受,更不明白父亲不予计较的宽容与苦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3分)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C.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解析】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大江南北到处闯荡,但不管身在何处,都难忘故乡,牵挂故乡,因为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故土,并非说要回到故乡发展。4.结合文章,探究一下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4分)“春天”比喻美好灿烂的人生,“生命之车”比喻父母的关爱呵护。表面意思是“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长途汽车读书、远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地;深层含义是儿女一路上在父母的呵护下,沐浴着亲情,学习成长,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走向灿烂的人生。(五)苍生在上熊育群①二楼站台上,钟南山与他的助理苏越明匆匆下车。早已等在大门口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②这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大型高铁车站,里面到处是排成长龙的队伍。夕阳隐退,华灯初上,钟南山来到出发大厅,顷刻淹没在人群之中。③国家卫健委的人上午给苏越明打电话说,武汉疫情紧急,请钟南山当天赶到武汉。钟南山这时正在开会,与专家商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些天,钟南山关注着武汉的情况,心里十分担忧,一直在琢磨着“新冠病毒”。④苏越明放下电话看了一下手表,正好是11点。他马上给钟院士打电话。钟南山听了电话后停顿了一会儿,说:“下午还有会议,当天赶到有困难,明天行不行?”⑤苏越明马上回复国家卫健委的电话,说缓一天到行不行?对方说他们要商量一下。⑥苏越明感到事情不同寻常,赶紧查当天的机票,所有航班机票都已售罄。又查高铁票,也全部卖光了,连站票都没有了。⑦国家卫健委的电话再次打来了,他们已经讨论过了,一定请钟院士今天赶到武汉。苏越明告诉对方订不到去武汉的票了。对方说他们来联系铁路局,请钟院士坐高铁过来。⑧国家卫健委打电话的人还不放心,又直接打通了钟南山的电话,请他务必当天赶到。事情来得突然,不同寻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方电话一讲完,他就说:“我下午开完会,晚上肯定赶到!”⑨正是春运高峰时期,国家卫健委与铁路局沟通,请高铁站的工作人员把钟南山和他的助理带上车。没有座位,可以给他们准备两张小板凳。⑩下午4点30分,钟南山急匆匆走出会场。苏越明赶紧起身,两个人一起下了楼,直奔高铁站。⑪赶到高铁站,身穿蓝黑色制服的姑娘带着他们急忙往安检口赶。入站口长长的队伍已经消失,电子屏显示:广州南—武汉,G1022次,17点51分开。⑫这是最快离站的车,车从深圳北站始发,经停广州南站。等他们一进站,工作人员就关了闸。车厢满座。姑娘找到列车长,跟他说明了情况。列车长把钟南山带到了餐车,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座位。⑬钟南山身穿咖啡色格子西装。这是他早晨出门时穿的。衬衣和西装,在广州穿刚好,但武汉肯定要冷得多。苏越明问要不要穿毛衣,他一边问一边去取。钟南山示意他不要找。钟南山冬天也穿得很单薄。苏越明收拾行李时给他找了一套换洗衣服、一件毛衣和一件羽绒服。苏越明以为此行只在武汉待一天。⑭拿出手提电脑,钟南山开始工作了。⑮昨天钟南山在深圳调研,有一家人从武汉回来,陆续染病,住进了港大深圳医院,患者中有一个并没有去过武汉。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已有两批专家先后去武汉了,这次紧急召集专家第三次赶赴武汉,看来情况不妙。他给武汉的医生打电话,了解疫情。接电话的都是他的学生。⑯他又赶紧在电脑上寻阅相关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他似乎忘记了这是在高铁上,工作起来全神贯注。苏越明知道这时候不能打扰他。⑰过了晚上8点,钟南山想起还没有吃晚饭,他感觉饿了。苏越明马上点了两份土豆牛肉饭。吃过饭后,苏越明去补了两张车票。⑱晚上9点钟,钟南山太困了,他头靠在低矮的靠背上,闭了眼睛。⑲不久前他病过一场,低烧、咳嗽,身体虚弱又疲惫。看到眼前的一幕,苏越明心里一动,偷偷用手机拍下了他打盹的照片。时间是9点15分。这张照片后来迅速在网上传开。照片里可以看到红色的硬座,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几乎是唯一的老年人。⑳大约十几分钟后,钟南山又睁开了眼睛,他让苏越明在电脑上记录下他对疫情的研判:一是他判断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二是要重视早发现、早隔离,提醒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减少出门,避免聚集……eq\o(○,\s\up1(21))2020年1月18日这一天,网上公开的信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新增确诊病例59例。(节选自《钟南山:苍生在上》,有删改)1.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2020年1月18日这一天的是(C)(3分)A.钟南山和助理到达了高铁站。B.卫健委多次电话催促钟南山。C.钟南山在深圳市做疫情调研。D.苏越明偷拍钟南山打盹照片。【解析】根据第⑮段“昨天钟南山在深圳调研,有一家人从武汉回来,陆续染病,住进了港大深圳医院,患者中有一个并没有去过武汉”分析,钟南山在深圳市做疫情调研发生在2020年1月17日。2.根据前后文内容推断,填入第⑧段空缺处最恰当的句子是(A)(3分)A.钟南山并非没有预感,但他没有想到会这么急迫。B.钟南山早就有了预感,所以他并没有感觉到意外。C.钟南山感到非常意外,但他觉得情况还不算糟糕。D.钟南山没有感到惊讶,情况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3.文章写到“钟南山又睁开了眼睛,他让苏越明在电脑上记录下他对疫情的研判”,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钟南山是如何做出研判的。(4分)示例:钟南山一直关注着武汉的情况,琢磨着“新冠病毒”,让他对疫情有了一定的了解;钟南山在深圳对从武汉回来,陆续染病的一家人进行调研,让他对“新冠病毒”有了深入的认识;给武汉的医生打电话,了解疫情,让他不断了解最新的信息;在电脑上寻阅相关的材料和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让他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在思考后做出准确的判断。(意思相符即可)4.从文章内容来看,最后一段似乎与全文关联不大,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4分)不能。最后一段明确了在2020年1月18日这一天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新增确诊病例59例,写出了疫情防控的紧急,不仅突出钟南山奔走武汉的必要性,而且突出了钟南山对疫情研判的准确性,以及他心怀苍生的医者形象。(六)一日的春光冰心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晩,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天下事都是如此——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黃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黃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春在眼前了!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选自《经典散文读本》)1.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写了许多事,以下不属于详写的一件事是(D)(3分)A.去年冬天很长,春还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引了。B.作者在冬天夜里,灯下孤坐,没有一丝的暖气。C.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依然没有完尽的时候。D.看幼稚园放学,感受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解析】根据文章第十五段内容可知,“看幼稚园放学”的情节一笔带过,属于略写。2.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在景物描写中体现鲜明特点。下列对那“一日的春光”中的景物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乐而不淫B.哀而不伤C.惨暗残缺D.繁盛娇艳【解析】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惨暗残缺”是九十天的等候中的景物的特点,而不是那“一日的春光”中的景物特点。3.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对那“一日的春光”的赞美之情。作者先写九十天里春天的姗姗来迟,默默黄尘中未曾露面已悄悄远引,杏树枝头尽是残花败蕊,表达对春的憎嫌;后写四月三十日春在挂甲屯吴家花园的隆重登场,爱花(海棠)的繁盛娇艳,抒发心中的快慰,表达对春的赞美。4.与课文《荷叶·母亲》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请举一例具体分析。(4分)文章的语言与《荷叶·母亲》一样,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如“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中“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等语句清爽明丽、新颖不俗;“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海棠娇美繁茂、活力无限的情态。(七)春风过处王畔政①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田野森林、城市村庄,她都用温柔的手抚摸过。春风过处,万物葳蕤,生机勃勃。②北方四季泾渭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③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④燕子每到春天便会跟随春风按时返回村庄,寻找它曾经的家园。它们打扫干净亲手营造的巢房,白天在野外觅食,傍晚在村街上游戏。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鹁鸪鸟在屋脊上追逐,斑鸠在柳树枝头上下翻飞,上百只灰喜鹊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⑤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紫叶李花团锦簇,红玉兰含苞待放,连翘灿烂,碧桃俏丽,紫荆花争艳……村庄的册页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股脑儿展示。⑥流水潺潺,小河是系在村庄胸前的绸带,更是大地的血脉。这里是鹅鸭的天堂,它们在河中觅食、嬉戏,还在河面上唱着“鹅鹅鹅”“嘎嘎嘎”的歌。河边垂柳依依,那鹅黄色的芽苞,将河水映绿染黄。⑦柳笛一声天下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笛声嘹亮,或细腻婉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⑧草长莺飞三月天,正是纸鸢翩飞的好时候。找一片空旷的场院,逐渐放开牵线,“蝴蝶”“蜈蚣”迎风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天上的风筝飞着,地上的大人和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地享受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⑨刚从坡里回家的邻家大伯,背上的蜡条筐里盛着刚割下的鲜嫩韭菜。走在大街上,只听他远远地喊着,头刀子韭菜——无公害的!上前一闻,泥土的气味弥漫开来,正好可做晚饭的菜肴。隔壁院子里两棵香椿的枝丫上,早已冒出红绒绒的芽头。女主人轻轻掰下几枝嫩芽,用刀切成碎末,再打上鸡蛋搅匀,热油烧锅,下锅翻炒,香椿芽炒鸡蛋的香味飘向四方。⑩一片云彩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一会儿春雨便下起来,斜风细雨,不疾不徐。春雨贵如油,老天知道村庄的心事。拾掇完农具刚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也不急于赶路避雨,直让那细雨淋头,从头到脚仿佛在享受甘霖。春风细雨,浇灌着干渴的大地,浇灌着村庄的根系。根系滋润,才会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出一个丰盈的村庄。⑪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看一看天南海北的信息。鸟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1.本文写了众多的意象,下列选项中没有写到的一项是(C)(3分)A.灰喜鹊B.鹅鸭C.蝴蝶D.炊烟2.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内容上:“一寸一寸”“一点一点”数量词叠用,动态地写出了春风吹过,春天慢慢到来的细腻过程。表现了人们用心感受春天慢慢到来时的急切心情,抒发了作者对轻柔春风的喜爱之情。结构上:引出下文,后文描写春风过处,万物的变化过程都是“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展开的。3.第⑩段中的村民从坡里回家“不急于赶路避雨”的原因,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3分)A.春雨湿润,能让村民洗净身上的污泥,因而不舍离开。B.沐浴在春雨里,人们像享受甘霖一样享受着雨的滋润,不忍离开。C.春雨贵如油,表现了村民对春雨的喜爱而不愿离开。D.村民们由春雨想象到了丰收的景象,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留恋不想离开。【解析】“能让村民洗净身上的污泥”表述错误,因为“春风柔和,春雨湿润”,因而不舍离开。4.本文从视觉、嗅觉、听觉描写春风,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效果。(4分)视觉:如第⑤段中“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这句话从视角的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脱去”和“伸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麦田的颜色由灰白到深绿的过程,展现了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八)“利胚”葛师傅明前茶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这是每位利胚师傅安身立命的吃饭家伙。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⑥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直到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⑦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不喝水,不看手机,不上厕所,不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⑧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1.文中老葛第一次学磨刀的时间是(B)(3分)A.三十年前B.小学六年级C.十二岁时D.初中二年级【解析】从“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可知,B项正确。2.文章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①表面写老葛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手腕的保护,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利胚的工艺精细,对匠人的要求高;②为下文写老葛从事利胚工作,并成为顶尖的利胚师傅做铺垫。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第③段作者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形象地说明了利胚的重要性。B.第⑥段作者通过写老葛“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突出其技巧高超。C.第⑦段中连用四个“不”,从细节上突出老葛利胚时的忘我。D.第⑦段运用拟人,将老葛托举泥胎比作托举脆弱的婴儿,体现出其认真的态度。【解析】第⑦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巧妙的详略安排,其中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就体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请你据此分析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老葛磨刀。(4分)①磨刀是利胚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利胚的成功与否;②利胚用的刀无法统一,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就必须磨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刀;③磨刀能体现老葛的高度自律,还能养气、养神;④详写磨刀情节更能表现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九)五叔,我们村学的老师胡定宋我们村学的老师,叫孙伯三,我们都叫他“五叔”。每年开学,五叔都会从镇上背回我们的课本,来回一天,累得满头大汗,但他总是乐呵呵的。今年开学,五叔比往年更高兴,一连几天没合拢嘴,总是露出被劣质烟草熏出的满口黄牙,连额头上的皱纹也笑得像一束“老虎花”。原来,五叔双喜临门:一是这学期每月八元的补助金全部领回;二是他的报酬由记工分改成每月发三十二元的工资。我想五叔有钱了,不会再抽自制的“喇叭”烟了。五叔不但教我们语文、数学,还教我们其他课程。最有趣的是唱歌,五叔不会唱歌,老走调。嗓子沙哑,中气不足,没有后音,每个字音都是很吃力地从嗓门挤出来的,唱到高兴时,露出满口黄牙。春暖花开时,五叔就带我们春游,目的地是“仙狐洞”。到达目的地后,五叔给我们讲仙狐洞的神话故事。那绘声绘色的讲演,使我们懂得仙境里也并非清平世界,一样有美、丑、善、恶之分。五叔从神话转到现实,他告诉我们:山里竹木用处多;山里药材遍地;地下有丰富的矿藏,这里有取之不竭的财富;最后五叔给我们已知条件算仙狐洞的深和体积,还要求我们根据树影的长度测算树的高……春游,我们受益不浅,牛仔的作文

瘙爯仙狐姑娘的传说

瘙爲还在镇上获奖了呢!古人说读书要不闻窗外事,可山村任何一件小事都会传到我们耳边。山村为分田沸腾了。村长说五叔拿工资了,不分田。五叔憨得一句话也没有,回到讲台仍给我们讲“加减乘除”。当天晚上我把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担心五叔今后的口粮。老师缺粮,我们的村学就会叫人担心。五叔还是一如既往。除了正常的上课,对自己的菜园精心起来。本来就很勤劳的五叔,更不得空闲了。洗衣、补衣、做饭,无不是自己动手,连教室都是他自己打扫。我们想把打扫教室包下来,五叔坚决不让:“这是我的家,散学了,你们走吧。”五叔也真是……分田到户后,牛仔没上学了。五叔把牛仔找来:“你怎么不上学?”牛仔低着头,双手揣在破衣袋里不吱声。“家里有事吗?”五叔又和蔼地问。“我……我家里,地没人管,奶奶又常犯病,加上没钱买书本,我……我不能再上学了。”牛仔说着,语气低沉。我知道牛仔父母早逝,家里只有六十多岁的老奶奶。五叔什么也没说,在讲台前来回走动,表情悲凄、严峻。“五叔……”牛仔吞吞吐吐像是不敢问。“读书真的有用吗?”他抬起头,两眼茫然。“真能像您说的,读书能改变山村面貌……”牛仔没有把话说完就低下了头。是呀!我们山里伢子,不到下地的年岁就“也傍桑阴学种瓜”。生在山里,最后又死在山里,谁也没离开过。我们的祖祖辈辈,没读书不也一样种谷收谷、一样生活吗?“同学们,大家听见了没有?”五叔沉默半晌,又低沉沙哑地说:“在我的眼里,山是旧山,路是旧路,田园山舍都是旧的……耕作方法仅比‘刀耕火种’强。要改变这些,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五叔讲这话时几乎注进了自己的全部情感。说是那么说,谁信?谁服?牛仔还是辍学了。抢收抢种的季节到了,五叔宣布放假。我们回家帮大人割谷、插秧。五叔和牛仔一起下地了。正午时分,山坳闷热,五叔想抢着把剩下的一点耕完,那头倔性的公牛不依,硬是连犁带人拖入水沟。五叔的脚被划了一道五寸多长的血口。我和牛仔用白布胡乱地包扎在五叔的伤口上。晚上,我又和牛仔去看望五叔。“五叔,奶奶说,我们过意不去。您不要再帮我下地了。”牛仔将奶奶煮好的荷包蛋送给五叔。“牛仔,不要说这些,你放心,这脚会好的。我一个孤老头子,帮不了什么忙。我们山村贫穷,落后,要改变这一切,得有文化,你可不能辍学呀!下学期的书本钱,我帮你想办法。”停了停,五叔若有所思地说:“你们应该有自己的未来,不同于我们的未来。”油灯下的五叔,两眼昏花,头发花白。那满口黄牙,并不难看!“五叔……您……”牛仔噙着的泪水终于流了下来。牛仔真的又上学了。一天,牛仔把我拉到一边,气愤地说:“云森,村长把大队拨给五叔的工资全部截走了。”原来,镇文教组每月拨八元,其余由大队补发。村长却装进了腰包,作为村里给他的津贴。“五叔知道不?”我问。“知道。”我回头看五叔,他还在兴高采烈地和同学一起扭秧歌舞。“不行,我们叫五叔把村长的儿子山娃赶出学校。”我愤愤地说。“不成,山娃和你们一样都是我的学生。”五叔不容辩驳地说。“那告他去!”我还在为五叔不平。“村长的津贴,也是该有的……人要是处处少想自己,一切事也就想得开了。”五叔表情是恳切的。我一直以为五叔憨、傻,遇事保不住自己的本分,但在那黄牙里面却能讲出如此无私的话语来。原来,他并非我想象中的五叔……(选自《故乡的路》,有删改)1.五叔说“人要是处处少想自己,一切事也就想得开了”,下列不属于五叔想得开的一项是(B)(3分)A.不参加分田也不说一句话B.对自己的菜园子精心起来C.脚伤了还在担心牛仔辍学D.工资被截了依然兴高采烈【解析】A、C、D三项均是五叔“少想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表现。2.面对要辍学的牛仔,五叔表情悲凄、严峻。下列对五叔此时心理活动揣摩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牛仔的懂事真让人心疼啊!B.牛仔真是个好孩子,不读书,他的未来在哪里呀?C.我凭一己之力怎么可能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现状!D.我该如何让孩子们明白,只有读书才能该变命运?【解析】从“牛仔真的又上学了”可知,五叔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进而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现状。3.文中多次写到五叔的“黄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黄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体现了“我”对五叔由觉得难看、滑稽可笑到喜欢、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推动了文章情节发展;用五叔难看的外貌反衬他高尚的品质,使文章前后呼应,突出了五叔为人宽厚、做事执着的高尚品质。4.《植树的牧羊人》中写到“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选文中的“五叔”和“牧羊人”都是默默“种树”的人,他们长期辛勤耕耘,种植希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在精神品质上有何相似之处。(4分)他们都是慷慨无私、信念坚定的“种树”人。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回报,坚持植树造林,让荒漠变成了绿洲。五叔教学有方,帮助牛仔复学,即使在没有分到田地、工资被截的情况下,仍为了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坚持着。(十)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睡大觉”。“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在与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笑着说。②他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他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袁隆平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