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集锦篇_第1页
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集锦篇_第2页
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集锦篇_第3页
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集锦篇_第4页
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集锦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集锦篇中学化学教案1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学问,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思索)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视察试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改变。碳棒上有什么改变?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视察现象)

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试验,请大家分组试验并视察试验现象,精确记录试验现象,汇报试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视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视察碳棒表面改变(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视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潮湿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肯定要操作规范,留意平安。

生:前两个试验碳棒上没有明显改变;

生:第三个试验通电一会儿发觉,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潮湿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推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潮湿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探讨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更?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探讨分析)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淌

方向。

生: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师:特别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旁边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旁边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合电路。

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须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中学化学教案2

教学打算

教学目标

1.1学问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驾驭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说明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缘由。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试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试验,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对比实力和分析实力。

1.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说明缘由。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依据你对金属的视察和运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索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视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视察试验现象,思索、沟通,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依次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依次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索与沟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问,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料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索回答,老师评析。

试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视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视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留意视察切面的颜色改变。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假如加热,钠又有什么改变呢?

试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视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猛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索与沟通: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探讨推想:铁能与氧气反应,依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当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试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视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视察、对比、思索,描述试验现象。

试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袱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索与沟通:请说明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须要刷漆或采纳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说明: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爱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爱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觉金属钠的表面变暗,缘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全部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试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试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视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索与沟通:出现上述现象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思索沟通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索与沟通:结合试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钠的化合价上升,必定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索与沟通:设计一个试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试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索与沟通: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当如何处理?

学生沟通回答。

说明: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索与沟通:依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料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沟通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试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料是否正确。

试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视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索与沟通:依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料应当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试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缘由。

学生思索沟通回答,老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特别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索与沟通:设计一套试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探讨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试验探究:根据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视察试验现象,强调试验中应留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索与沟通: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须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肯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试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状况]

试验目的:能否通过试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试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试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试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限制相像的试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细致视察并记录试验现象,填写试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试验。

盐酸稀硫酸

2.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猛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依次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依次:从以上试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猛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依次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依次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探讨:金属活动依次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试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视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试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试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试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试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细致视察并记录试验现象,填写试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比照金属活动性依次,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依次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依次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索:

1.银、铂、金等常常被用作珍贵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运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假如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假如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改变。依据以上试验事实,推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依次。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依次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推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方法。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留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激励学生绽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学问设计试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探讨,组织学生在试验的基础上比较视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缘由,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学问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探讨的一般过程,知道视察和试验是获得学问的基本方法,初步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和探究志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试验方案,试验操作、纪录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试验视察实力和比较分析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试验中,有如下操作和试验现象,请依据钠的性质说明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改变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试验。

(3)金属钠块必需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快速游动,这是因为。

(6)假如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试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试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A.abdiB.ecfkC.fghlD.bcegj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中学化学教案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中学化学学问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学问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其次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讨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殊是电化学腐蚀的缘由,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探讨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运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学问,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学问,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学问。在实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视察实力、试验实力、思维实力,喜爱通过试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试验现象推想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依据教学大纲以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状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学问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驾驭电极推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实力方法:通过探讨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育学生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实力、试验设计实力及动手操作实力、表达与沟通实力。从而获得科学探讨实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

3、情感看法:通过探究学习,培育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看法,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运用电池的讲解,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学问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试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试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究。通过试验探究相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供应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问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试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试验。指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行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困难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楚、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学问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好学习、探讨的环境:

⑴把时间留给学生。

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

⑷把沟通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试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试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遗忘,我望见因而我记得,我亲自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学问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究发觉,因此,在课堂内增高校生的活动量和参加意识,每两人一套试验装置,通过仔细试验,细致视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主动主动参加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沟通评价,最终进行归纳与总结。

中学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缘由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试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峻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改变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改变?

电灯发光(物理改变)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改变又有化学改变)。

②推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改变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试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试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相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缘由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削减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略

中学化学教案5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化学的眼光看清这个物质的世界,其次节进一步学习这六类物质中最重要的三种“电解质:酸、碱、盐”并能书写离子方程式;酸、碱、盐之间大多是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改变);

第三节探讨氧化还原反应是依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元素的化合价有改变)而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探讨物质性质的又一新角度,同时也为后面“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奠定基础.

因此依据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1)巩固和加强元素化合价学问,使学生充分感知化合价改变是“物质世界”相互转化中最普遍和最有利用价值的化学改变;同时也是对初中化学薄弱环节一个刚好的补充和提高;

(2)从新的角度归纳“物质的分类及其化学反应”的特点,使学生明确物质世界中两大类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分,相识“物质世界”的困难性(有多数改变)与简洁性(只二大类反应)、特性(有电子转移、无电子转移)与共性(有新物质生成)的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通过对多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归纳,实行“概念形成”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改变的角度相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试验事实和思索,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并认清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相关关系。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实力目标:

1.培育学生由点及面的学习实力:通过氧气作为氧化剂的代表,一种典型物质的性质可以代表一类物质的性质;这一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同族元素性质的学习中要得到广泛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2.培育学生利用试验的探究实力: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与表现,其内在的本质缘由应通过试验来探究分析,在试验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可以有力的证明电子的转移是反应内在的缘由。

3.培育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总结实力:学生语言表达实力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课堂的最终让五名学生分别充当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来上台自我表述与总结,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生生互动的参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会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的方向及数目。组织好课堂总结的拟人化表演。

(2)难点是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改变,相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驾驭氧化性、还原性的内涵,能自我总结出两组概念的对立统一网络。

(3)关键是引导并做好几个试验探究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质达到良好的效果。

试验打算: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老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投影与实物]

1.旺旺雪饼----干燥剂

(主要成分:生石灰)

2.月饼---脱氧剂实物展示

(主要成分---还原铁粉)

3.脱氧剂介绍:幻灯片

防止氧气氧化

学生知道干燥剂

但不知道脱氧剂

比较新奇,爱好大.

概念形成

(由点及面实力)

1.最常见的氧化剂是谁?

2.氧气在化学反应(钠、铁、硫、磷)中的共同特点。

3.氧化剂概念:(板书)学生能答出:氧气

学生上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探讨:化合价均降低

学问引伸

学问迁移

(对立统一思想)1.常见的氧化剂还有哪些?

化合价改变特点?举例:

H2+CuO=Cu+H2O

2.什么叫还原剂?

常见的还原剂有哪些?

学生探讨并笔记

推断氧化剂

学生回答

学问网络的构成

(对立统一实力)

[重点]1.试验演示:

铜→氧化铜→铜

2.概念联系:

氧化剂——被还原——发生

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发生

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学问网络构成:

化合价降低

氧化剂+还原剂=

深化理解

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

思索并探讨:

氧化剂为何是被还原?

(是被还原剂还原)

还原剂为何是被氧化?

(是被氧化剂氧化)

学生笔记:

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化合价上升

活动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反应特征:化合价有升降,且还原剂化合价上升总数和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

2.为什么化合价会有升有降?

怎样用试验证明你的观点?

3.试验演示:

Zn+CuSO4=Cu+ZnSO4

电流计指针偏转

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有电子转移学生笔记

学生沟通并总结:电子是带负电的',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失电子上升.

学生探究:电子得失形成回路则形成电流,电流针有现象.

学生探讨与总结:

实质是有电子转移

1.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略

H2+CuO=Cu+H2O

Zn+CuSO4=Cu+ZnSO4

学生练习

活动表演

与课堂总结

(激发学习爱好,

提高语言表达实力)

1.要求五名学生(拿展板):

各自表述物质及反应的特点

(学生甲):氧化剂

(学生乙)还原剂

(学生丙)还原产物

(学生丁)氧化产物

(学生戊)氧化还原反应

2.组织学生上台表演

并补充说明

3.投影与总结表扬

学生小组探讨

举荐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甲)我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因为我得电子),我会被还原剂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乙)我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化合价上升(因为我失电子),我会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丁)我是还原产物,是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化合价降低后的产物);

(戊)我是氧化产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化合价上升后的产物)。

(丙)我是氧化还原反应,我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且升与降的总数相等;我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且得与失的电子总数相等。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引入与概念形成是很胜利的,学问网络的构成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达到预期的效果,双线桥的练习略显“单薄”(打算是下节课的重点),最终学生的拟人化总结与表演特别胜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2.有一个班在表演中,一名学生这样说:“我是还原剂,在反应中化合价上升,因为我失电子.我的老婆是氧化剂,我的儿子是氧化产物.”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氧化产物的同学生气的不行,但也是一脸的无奈.当时我也很惊讶,评价比较形象,但不适合中学生.

中学化学教案6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学问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相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学问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依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肯定的理性思维实力,但抽象思维实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相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相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

1.驾驭离子键的概念。

2.驾驭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娴熟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相识问题;

2.学生能驾驭由个别到一般的探讨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相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新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依据学问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依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试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探讨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试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详细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索: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试验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试验,让学生视察试验现象并思索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试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学问说明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探讨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讨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探讨的结果,最终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探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相互沟通、增进友情、沟通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实力也将得以熬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接着深化探究问题的新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沟通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索题推断电子式的正确性,实行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学问点。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简单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相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依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留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非常用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学问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相识。并留给学生的思索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中学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使学生驾驭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试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实力培育:

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试验实力,逻辑思维实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方法的训练。

科学思想:

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对试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牢固验成败的`关键,培育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相识及仔细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看法。

科学品质: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试验、共同分析、探讨试验结果,从而学习新学问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试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方法的训练。

重点、难点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育;试验方法及试验实力的培育。

中学化学教案8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中学二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相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实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实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学问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相识;并通过学问的运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探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学问,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状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其次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学问,探讨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实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试验数据探讨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实行的方法。在两个探讨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状况,较详细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状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洁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运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其次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学问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须要探讨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探讨: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实行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学问,探讨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实行的方法。

4.阅读图表试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试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试验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5.综合上面的探讨状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状况,详细地探讨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洁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运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老师可结合探讨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上升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试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刚好从平衡混合物中分别出去,刚好补充和

其次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改变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变更。

2.目前探讨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探讨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胜利,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削减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协作目前探讨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中学化学教案9

作为老师想要把一节课上好,那么就须要课前做相关规划,那就是教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化学老师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

实力目标:

1.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实力,更突出的是要培育学生在试验基础上的分析实力和思维实力。

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的分析探讨,培育学生沿着“问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相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教材一起先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留意力一下子带到要探讨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支配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试验7-2],学生应当了解:

(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需确定“肯定温度”和“肯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相识之后,就能比较简单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推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接着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干脆视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推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推断溶液已达饱和,又肯定要以“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试验7-3]和[试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变更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需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上升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绽开探讨。

2.为了消退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特地叙述。

通过[试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推断方法,来辨别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是很有劝服力的,老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探讨时肯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肯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改变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试验、边分析、过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他们主动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老师演示试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育学生分析思维实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分。

难点:

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就须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老师活动]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变更?水的量是否变更?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

[目的:为学生视察试验供应了肯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试验结果。]

[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视察试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能接着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老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肯定要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索以上问题。

[目的: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实力。]

[学生活动]分析探讨并总结该试验。

[老师活动]参加探讨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老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经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视察现象。

[学生活动]视察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

[目的: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

(投影)供应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推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老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肯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老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肯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推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肯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肯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变更,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肯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肯定不能接着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旧是饱和溶液。

中学化学教案10

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分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洁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

实例引导,自学阅读,探讨分析,对比归纳,相识实质。

教学过程:

引入:

学生举出已经相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物的发展史。

CAI软件:

思索探讨: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缘由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亲密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

自学阅读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探讨,老师评价、分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xx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分。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缘由。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困难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困难有关。

5、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探讨的项目等。

小结:

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缘由。

练习:

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师生活动:

学生解答后,老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作业布置:

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教后记: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爱好高,直观。

2、留意挖掘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留意了结合练习介绍解题方法和思路

中学化学教案11

1.学问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洁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探讨中的重要意义。

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改变?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留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像点

不同点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写出1molH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留意哪些问题?

1、在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kJ的

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热241.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1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4kJ,则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kJmol-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

CO(g)+O2(g)===CO2(g);ΔH=-282.9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kJ的热量,同时生成3.6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B.1∶2C.1∶1D.2∶3

3、自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CO2+2H2O,C3H8+5O23CO2+4H2O

现有一套以自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实行的正确措施是()

A.削减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削减石油气进气量

C.削减空气进入量,削减石油气进气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4、已知CH4(g)+2O2(g)CO2(g)+2H2O(l);ΔH=-Q1kJmol-1

H2(g)+O2(g)===H2O(g);ΔH=-Q2kJmol-1

H2(g)+O2(g)===H2O(l);ΔH=-Q3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复原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单位:kJ)为

A.0.4Q1+0.05Q3B.0.4Q1+0.05Q2

C.0.4Q1+0.1Q3D.0.4Q1+0.2Q2

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O2(g)===H2O(g);ΔH=-241.8kJmol-1

②2H2(g)+O2(g)===2H2O(g);ΔH=-483.6kJmol-1

③H2(g)+O2(g)===H2O(l);ΔH=-285.8kJmol-1

④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kJmol-1B.483.6kJmol-1

C.285.8kJmol-1D.571.6kJmol-1

6、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O2(g)=H2O(1);△H=-285.8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1);△H=-2220kJmol-1

试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混合气体中H2与C3H8的体积比是()。

A.1∶1B.1∶3C.3∶1D.1∶4

7、某短跑运动员的体重为72kg,起跑时能以1/7s冲出1m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的葡萄糖供应,则该运动员起跑时冲出1m远将消耗多少克葡萄糖?已知葡萄糖缓慢氧化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4kJ/mol

中学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驾驭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常用技巧。

(2)初步了解一些比较特别的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一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特别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事物的一般性和特别性,加深详细状况详细分析的思想观念。

(2)通过一些配平技巧、配平的规律的学习,培育学生创建和发觉化学学科的科学美、规律美,从中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缺项配平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技巧。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技巧,娴熟驾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教学过程]

[引入]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配平的技巧,学会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问题。

第一类:缺项配平问题

例1: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KMnO4+□KNO2+□()—□MnSO4+□K2SO4+□KNO3+□H2O

解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为锰和氮两种元素,则有

Mn+7→Mn+2化合价降5×2

N+3→N+5化合价升2×5

得:2KMnO4+5KNO2+□()—2MnSO4+□K2SO4+5KNO3+□H2O

分析上述式子或得,由于生成物中多出了SO42-和H,则反应物()内为H2SO4,且系数为3,由此推知H2O的系数为3。

所以答案为:2KMnO4+5KNO2+3H2SO4=2MnSO4+K2SO4+5KNO3+3H2O

[学生练习]

配平下列两个方程式:

(1)□Mn2++□S2O82-+□H2O—□SO42-+□MnO4-+□()

(2)□Zn+□H++□NO3-—□Zn2++□NH4++□()

其次类:待定系数法:

对于较困难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子转移较难弄清的状况下,可用待定化学计量数法解决配平问题。

例1:P4O+Cl2—POCl3+P2Cl5

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某一反应物化学计量定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以a、b、c……等字母表示,待定化学计量数的数目越少越易完成配平。

P4O+aCl2—(4-2b)POCl3+bP2Cl5

其次步依据相等条件列出等式(设待定化学计量数时已用过的条件不能再用)。可得等式:

2a=5b+(4-2b)×3(Cl原子总数相等)

4-2b=1(O原子总数相等)

第三步解出方程组。得a=,b=,原化学方程式可写成:

P4O+Cl2=POCl3+P2Cl5

第四步将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改为最简洁的'整数比

4P4O+21Cl2=4POCl3+6P2Cl5

[学生练习]

例2:依据反应S2Ox2-+Mn2++H2O→SO42-+MnO4-+H+。解答下列问题:

(1)配平上述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____________元素被还原。

(3)若电子转移仅在两种元素之间发生,已知1molS2Ox2-共转移2mol电子,则x=______。

解析: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状况较困难,宜用待定系数法来配平。配平后的离子方程式为:

5S2Ox2-+(2x-14)Mn2++(3x-16)H2O=10SO42-+(2x-14)MnO4-+(6x-32)H+

从离子方程式看,锰元素化合价从+2上升到+7,所以Mn2+是还原剂。

必定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氢、硫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均不行能降低,只可能是S2Ox2-中的氧元素。依据题中条件,5molS2Ox2-应转移10mol电子。依据已配平的离子方程式可得:

5(2x-14)=10

解得:x=8

所以答案为:(1)5S2Ox2-+(2x-14)Mn2++(3x-16)H2O=10SO42-+(2x-14)MnO4-+(6x-32)H+

(2)氧。(3)8。

[课堂练习]

1.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KMnO4+HCl—KCl+MnCl2+Cl2+H2O

(2)Cu2S+HNO3—Cu(NO3)2+S+NO+H2O

(3)KMnO4+H2C2O4+H2SO4—CO2+MnSO4+K2SO4+H2O

(4)Fe(OH)3+NaOH+Cl2—Na2FeO4+NaCl+H2O

(5)MnO2+I-+H+—Mn2++I2+H2O

(6)An+Bx-—Bm+Ax-

2.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并回答问题:

(1)Fe(OH)3+ClO-+OH-—FeO+Cl-+H2O

(2)已知有3.21g氢氧化铁参与反应,共转移了5.42×1022个电子,则n=_________,FeO中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3)依据(1)(2)推想FeO能与下列哪些物质反应(只填序号)_______。

A.氯气B.二氧化硫C.硫化氢D.氧气

3.将NaBiO3固体(黄色,微溶)加入MnSO4的混合溶液里,加热,溶液显紫色(Bi3+无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aBiO3+□Mn2++□H+□Na++□Bi3++□()+□()。

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

4.单质铁溶于肯定浓度的硝酸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aFe+bNO3-+cH+==dFe2++fFe3++gNO↑+hN2O↑+kH2O(系数均为自然数)

(1)c、g、h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