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问答模式_第1页
诗词问答模式_第2页
诗词问答模式_第3页
诗词问答模式_第4页
诗词问答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近三年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1、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理解全诗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2、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答题思路】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2.分成几点,列出答案。一、分析意境【提问方式】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答要点】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抓主要景物,描绘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用两个双音词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表达了作者(因)(而伤感)的情感。具体分析思想感情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明净绚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燕子衔泥筑巢,鸳鸯静睡于温暖的沙洲上。(氛围)营造了一种恬静优美的氛围。(情感)表现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生活安定的愉悦闲适的心境。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画面)(氛围)(情感)(画面)北风呼啸,连天的海浪伴随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又咆哮而去,暴雨将临,诗人挂起帘子,以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氛围)渲染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雄伟气势,(情感)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画面)(氛围)(情感)(画面)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却是野草丛生,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氛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情感)表达出作者对繁华不再、人生多变无限感慨。二、分析技巧【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要点】区分鉴赏要求:设问的角度。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多就诗句而言)(抒情、描写)(多就全诗而言)【答题步骤】这首诗用了的手法,明确手法(如)“”,结合诗句解释手法突出/强调了诗人的情感/心情。有效传达诗人怎样情感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手法)(结合诗句)(情感)(手法)用拟人的手法,(结合诗句)将“柳条”、“黄莺”等物人格化,说柳条、藤蔓牵住他不忍离别,黄莺也因不舍而啼叫;并使主客移位,(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思归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简析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手法)全诗情景交融,(结合诗句)前两句抒情,以一个“悲”字点明诗人思家的悲凉;后两句以景衬情,借飒飒“秋风”、纷飞的“黄叶”渲染悲凉之意,(情感)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情。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4分)2、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1、(手法)用烘托的手法,(结合诗句)借萧萧作响的梧叶、寒气袭人的江上秋风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情感)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从而引发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2)(手法)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结合诗句)用深夜灯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情感)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手法)(结合诗句)(情感)(手法)主要用了衬托手法。(结合诗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衬出夜色之暗;“草虫鸣”衬出环境的寂静。(情感)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请你就本诗中情与景的关系,或就修辞妙用任选一点,写一段鉴赏文字,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4分)【情景关系】(景物)开篇以秋风的“萧萧”道出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诗句)“飚风”、“修树”将满腹的忧愁外化,(情感)以景衬情,写出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难以排遣。【修辞妙用】(手法)“座中何人,谁不怀忧?”用反问,(诗句)“何人”与“谁不”用双重反问告诉人们:忧愁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情感)表达出戍卒离家万里的强烈思归之情。(手法)“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用衬托,(诗句)用“衣带”之“日缓(松)”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情感)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地传达出主人公因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的痛苦。(手法)“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以奇特的比喻,(诗句)把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比作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情感)形象地写出戍卒那离家万里、难以排遣的怀思之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三、炼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要点】把该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而不能孤立起来谈。【答题步骤】“”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结合诗句解释该字含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描述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意境。感情或意境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三、四句中最富表现力的字是什么?试分析其作用。(含义)(情景)(情感)(含义)“吹”字有唤醒之意,“逐”有急切的意味,(情景)多情的春风唤起游子的乡思,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并吹进诗人梦中,为乡梦做伴、引路;(情感)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急切的思乡之情。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中哪个字看似平常,实际上却以传神之笔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什么?(4分)(含义)(情景)(情感)(含义)“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情景)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写出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四、比较鉴赏【提问方式】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答题步骤】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2、紧扣具体诗句(字、词、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题春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比较点)不相同。武诗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周诗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扣诗句)武诗借助残花落尽、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自然勾起了漂泊流转在外的作者思乡之情。周诗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和谐的画面,使吟风弄月的诗人心中充满了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比较点)描写重点抒发感慨李诗重在叙写汴河春色、隋宫的荒废,借此抒发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比较点)表现手法抒发情感(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失误及矫正〗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石头城刘禹锡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步骤一)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步骤二)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步骤三)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鉴赏〗《越中览古》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鉴赏〗《石头城》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刺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⑴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均写愁情,试分析其表现手法。⑶两首词内容和技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五、鉴赏关键词语(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步骤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六、判断观点(评价题型)【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答题套路】我认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出关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007山东)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也不相称。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