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儒释道微考点专训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隋唐儒释道微考点专训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隋唐儒释道微考点专训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隋唐儒释道微考点专训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隋唐儒释道微考点专训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高三一轮复习隋唐儒释道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2023·广东省广州市·模拟题)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

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 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2.(2023·全国·同步练习)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2023·广东省·月考试卷)唐代,禅宗六祖惠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4.(2023·云南省昆明市·月考试卷)唐玄宗诏令僧尼“见天子必拜”“兼拜父母”,断然废除僧尼不称臣子不拜君的特权:唐宪宗时期,百丈怀海禅师成立丛林制度,提出农禅并重,严格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再“不蚕而衣,不田而食”。据此可推知唐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 B.佛教寺院经济实现完全独立

C.佛教的传播进一步深入民间 D.佛道相互交流融汇不断创新5.(2023·辽宁省沈阳市·模拟题)唐玄宗时青城山道士刘知古的兄长研学儒家经典,弟弟奉佛且出家于武担山静乱寺。刘知古曾在成都太清观的静思院画了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像,时任宰相张说评论:“三圣同在此堂,焕乎有意哉!达观之一致也”。这体现了当时()A.宗教信仰多元发展 B.刘氏家族关系和谐C.信仰危机普遍出现 D.文化政策相对宽松6.(2023·广东省惠州市·模拟题)唐中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认为孟子针对“杨(道家)墨(墨家)行,正道废”的乱局,“辞而辟(排斥)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其功劳不在大禹之下。韩愈此举意在()A.排斥外来思想 B.复兴传统儒学 C.传播理学思想 D.反对藩镇割据7.(2023·福建省·模拟题)唐太宗曾诏孔颖达撰成《五经正义》一百七十卷,颁行天下,作为全国各级官学的统一教材。唐文宗开成二年又刻《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立于国子监太学之前。这一系列行为()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顺应了三教合流的需要

C.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 D.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8.(2022·四川省·单元测试)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A.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 B.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

C.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9.(2022·河北省保定市·期中考试)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A.佛教渐趋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儒学吸收佛道的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10.(2022·广东省广州市·月考试卷)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有一系列根据北朝《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的壁画,图为莫高窟第138窟《孝养品》的须阇提太子割肉济父母的故事。但据后世学者考究,《大方便佛报恩经》是“疑伪经”,据此可知唐朝()

A.壁画依据存疑无史料价值 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 D.佛教发展逐渐走向本土化11.(2022·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单元测试)依据表能够推断出()表

有关唐朝文化政策的部分史料记述记述出处唐武德年间,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全唐文》唐贞观十一年,颁布《令道士在僧前诏》:“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尊祖之风,贻诸万叶。”《唐太宗诏集》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全唐文》唐开元年间,颁布《禁创造寺观诏》:“天下寺观,屋宇先成。自今已后,更不得创造。”“道释二门皆为圣教,义归弘济,理在尊崇。”《全唐文》A.武则天时佛教成为正统思想 B.国家的主流意识缺乏稳定性

C.唐始终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政治统治需要影响文化发展12.(2022·云南省曲靖市·月考试卷)如图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该画描绘佛祖释迦摩尼降生以后,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与妆容皆为大唐风格,同时,其绘画技法突破了传统。这反映出()

A.佛教渐趋与中华文化融合 B.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

C.“以形写神”绘画风格形成 D.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二、材料解析题13.(2023·重庆市·月考试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教合祀是将孔子、佛祖、老君圣像并列奉祀于同一庙宇空间的信仰实践形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中后期。早期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者主要是僧人,这些僧人在修持佛法的同时也熟习儒、道经典,他们认为儒、道与佛在具体教法方面虽有高下之分,但本质上都与佛法相通、有利于普渡众生,故可共同尊崇。早期佛教固有的“一佛二弟子”造像传统为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提供了图像学基础,并逐渐形成“以佛居中、老君居左、孔子居右”的圣象位次模式。三教合祀庙宇具体名称包括“三教道场”、“三教院”等佛教类名称。唐代统治者在尊奉儒家正统的同时,将佛道视为辅翼教化的有力手段,对于儒佛道三教都予以认可、扶持。到了宋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三教一致”、“三教同归”的思想氛围。三教合祀也充分契合了普通民众对提高祈愿“灵验性”的关切及“多多益善”的淳朴观念,因此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摘编自王群韬《三教合祀庙宇考源——“佛教中国化”的信仰实践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三教合祀庙宇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不再单纯推崇儒家,而是深受佛道思想影响,这在唐朝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三教并存,内部意识形态方面始终保持着混合兼容的状态,进而反映出唐朝是思想、文化上最为宽松的时期,显示了当时思想活跃、不拘一格的社会现实,故选C项;材料的重点不是三教的融合,也未反映出社会各个领域受三教合一影响,排除A项;材料三教并存并不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产生的,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借鉴,也未体现走向成熟,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材料“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了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故C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3.【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等内容可知,佛教禅宗思想中融合了儒家孝道、道家无为等思想,B项正确;

唐朝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排除A项;

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崩溃,排除C项;

三教并行为政府文化政策,材料提及的是禅宗的思想,无法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在唐朝时期经过统治者的要求和禅宗自身的变革逐步中国化,改变和传统文化中矛盾冲突的部分,进而加大了民众的接受度并广泛传播,说明这时期佛教的传播进一步深入民间,C项正确;

“百丈怀海禅师成立丛林制度,提出农禅并重”讲述的是禅宗自我改革的信息,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佛教寺院的经济地位,无法得出佛教寺院经济实现完全独立的结论,并且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佛教与道教交流融汇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A.研习儒家经典并非宗教信仰,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当时思想多元,并非宗教信仰多元发展,故A项错误;

B.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当时儒学、道教和佛教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思想多元,材料所述与家族关系是否和谐无关,故B项错误;

C.“信仰危机普遍出现”此说法中“普遍”较为夸大,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三圣同在此堂,焕乎有意哉!达观之一致也”可知,佛、道、儒思想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可知当时文化政策相对较为宽松,故D项正确。6.【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韩愈推崇孟子,“开‘辟异端’之先河”结合其时代背景可知,唐朝中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猛烈冲击,韩愈坚持以光大儒学为己任,B项正确。韩愈排斥所有挑战儒学地位的异端思想,包括但不限于“外来思想”,排除A项;唐朝时期,理学尚未出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治理方面的信息,得不出反对藩镇割据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材料中以政府的名义推广儒家学说,这有助于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了政府推广儒家学说,未涉及佛教、道教,排除B项;

材料内容针对的是官方的教育,未涉及民间教育,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认为孟子是“上承孔子”,自己是“承孟子”,更为重要的是,他将儒学的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这就为宋明理学家对儒学义理的重新阐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选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韩愈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并没有涉及其他人物,也就无法得出“多元文化”这一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是他并没有扭转儒学面临的危机,排除B项;在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而不是“三教合流”,更为重要的是,题干内容中韩愈的主张是“儒学复兴”,即提高儒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排除D项。9.【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学者以儒道学说来翻译和讲解佛经,使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强调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D【解析】D.根据“第138窟《孝养品》的须阇提太子割肉济父母的故事”可知,唐朝时期的佛教壁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本土化,故D正确。

A.壁画依据存疑无史料价值,说法错误,故排除A。

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是三教合一,故排除B。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排除C。11.【答案】D【解析】D.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唐朝前期不同统治者对儒学、佛教以及道家思想的不同政策,这体现出不同的中枢政治力影响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A.武则天时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故A项错误。

B.唐朝时期儒学仍然是正统地位,主流意识并未变化,故B项错误。

C.“始终”说法绝对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