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4年三大地带本外币存款分布情况_第1页
1990-2004年三大地带本外币存款分布情况_第2页
1990-2004年三大地带本外币存款分布情况_第3页
1990-2004年三大地带本外币存款分布情况_第4页
1990-2004年三大地带本外币存款分布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0-2004年三大地带本外币存款分布情况

一、比较金融资源区域差异(一)三个区域的金融资源比较分析1.样本外币存款的实际运行外汇储备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占全国外汇储备总量的2.3%,而中西区的份额相对较低,仅占全国的18.89%。15.52%。从增长趋势看,虽然“三大部”的本外币存款都在逐年增长,但在发展速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东、中、西三大部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5.68%、22.75%和22.11%。具体数据详见表1《1990-2004年三大地带本外币存款分布情况》。另外,在本外币人民币存款中,中、西部地区的储蓄存款所占比重远高于东部地区,但企业存款所占比重低于东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渠道较为狭窄。据统计,2004年东、中、西三大部的人民币本外币存款余额占比分别为68.6%、14%和14.7%,而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在人民币存款余额的占比在三大部则分别为43.7%、60.3%和52.3%。2.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份额和年增长量较多,且比较低。据测算,我国贷款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存款类似,无论从绝对额还是相对额来看,东部地区的本外币贷款额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贷款余额接近全国贷款总额的2/3,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15%,分别是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的1.4倍和1.2倍。而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贷款份额和年均增长速度仅分别为23.17%、14.4%和14.64%、16.49%。大部分省份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款比例在75%左右,超过80%的有9个省份,低于60%的有2个省份。总体看,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比明显高于东部。具体数据见表2《1990—2004年三大地带本外币贷款分布情况》。由此可映射出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政策的倾斜为其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不良贷款率较高,“双降”压力很大,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3.保费收入情况截至2004年底,东部地区的保费收入己达到2696.79亿元人民币,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2.8倍和4倍;其份额占比为62,45%,分别高出中、西部地区40.43和46.88个百分点。目前,保费收入主要被中国财险、中国寿险、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公司所垄断,市场份额占90%以上。就寿险而言,2002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的市场份额总计就达91.07%,其中人寿市场份额占比为56.6%。从保费收入的相对额比较分析看,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在逐年提高,中部地区市场份额在缓慢增长,而西部地区市场份额则处于逐年下降趋势;从增长速度比较分析看,东、中、西部的保费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1.2%、31.9%、25.9%,中部地区保费收入增长水平略高于东部,西部最低。具体数据详见表3《1990—2004年三大地带保费收入分布情况》。4.《证券法》第4册第4款是“三大部”上市公司在当前中国从上市公司在“三大部”的横向分布看,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其上市公司总数占到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58.76%,超过了GDP的比例,分别是中、西部地区2.7倍和3倍。从发展态势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上市公司数量均呈逐年递增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44%,29.1%,23%。具体数据见表4《1995—2004年三大地带上市公司分布情况》。1从“三大部”上市公司近年来股票市值变化趋势看,截至2004年底,东部地区上市公司股票流通市值为3232.76亿元,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6.1倍和:8.6倍。从相对额来看,东部地区上市公司股票流通市值份额占比已达到78.17%,呈逐年递增态势。相反,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股票流通市值的份额占比仅分别为9.05%和12.78,呈逐年递减态势。由此可映射出中、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基础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区位、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具有中、西部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上市公司本身不仅可以不断地从全国性的市场上筹集发展资金,而且还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东部地区凭借上市公司数量的优势,一方面加强了东部地区的资金优势,相对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拉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中、西部地区由于缺乏国内一流的投资银行,加之券商缺乏市场竞争力,致使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主要集中于银行间接融资。据统计分析,东、中、西三大部的存贷款比率分别为66.13%、77.92%和75.68%,这说明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的贷款营销受资本市场的冲击大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从表5还可看出中部地区在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方面,不仅不如东部,还落后于西部。5.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资源总量从图1《各地区金融资源发展趋势》2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的金融资源有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拥有11个省市、4.9亿多人口的东部地区拥有金融资源274321.88亿元,是1990年同期水平的19倍,占全国金融资源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60.01%上升到2004年的70.6%,人均金融资源总量达到5.57万元;近4.9亿人口的中部地区金融资源总量为84253.31亿元,是1990年同期水平的12.5倍,占全国金融资源总量的21.68%,人均金融资源为1.96万元;拥有12个省(区、市)、3.7亿多人口的西部地区拥有金融资源68203.75亿元,是1990年的10.8倍,占全国金融资源总量的7.71%,人均金融资源为1.84万元。区域间的这种差距虽是历史形成的,但全国资金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积聚的趋势显而易见。6.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存款额占比,主要是自由还是成本(1)就贷款在各个金融机构的分布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份额占比为68.93%,其中工行、农行、建行位居各家金融机构前三位;中行仅次于开发银行。排名第五。从“三大部”看,东部工行贷款份额占比排名第一,建行排名第二,建行落后于工行8.52个百分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合计占整个东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80.48%,贷款的集中度较高,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中部地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份额总占比为77.92%,其中工行贷款份额占比排名第一,农行排名第二,建行排名第三;西部地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量占当地各家金融机构(未包括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贷款总额的86.69%。以上数据,一方面说明西部地区缺乏市场化金融组织,市场竞争不充分,制约着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说明现行信贷体制下对西部分行增加贷款投放存在规模限制和资金约束。同时,其他法人机构数量较少,市场份额较小,各金融机构业务趋同,金融产品基本同质,低水平恶性竞争严重。有关数据详见表6《2004年贷款余额在各家金融机构的占比情况》。(2)从存款在各个金融机构的分布看,存款高度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东、中、西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份额占比分别达到94.59%、90.77%和92.77%;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额占据了全国存款市场82.05%的份额,其中工行占比排名第一,建行第二。具体数据见表7《2004年存款余额在各家金融机构的占比情况》。(3)从外资金融机构的区域分布看,外籍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深圳等地。2004年天津市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金融机构8家,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2亿元,同比增长143.8%;上海市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总数75家,同比增加13家)中的绝大多数己开始经营人民币,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40.5%和54.7%,大大高于同期中资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速度;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占当地的市场份额已由2003年末10.3%上升到2004年末的12.4%。深圳市2004年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04.2亿元,比年初增长43.7%。山东有3家外资金融机构被批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亿元和0.8亿元。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地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也明显加快。1.经济发展情况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金融发展的纵深度,但同时金融发展也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为了更好地说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我们选取各年度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记为PAGDP),用人均金融资源为被解释变量(记为PAFR),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金融资源与人均6DP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得到如下回归结果:(1)东部:PAFR=3.31126PAGDP-1.00638相关系数为r=0.966960187,当显著水平α=0.05,自由度=n-m=15-2=13时,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r0.05=0.514。由于|r|>rα,所以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2)中部:PAFR=2.42131PAGDP-0.32688相关系数为r=0.963570511,当显著水平α=0.05,自由度=n-m=15-2=13时,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r0.05=0.514。由于|r|>rα所以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3)西部:PAFR=2.96736PAGDP-0.33828东部:FIR=-13ESR+3.79667相关系数为|r|=0.8507459,当显著水平α=0.05,自由度=n-m=15-2=13时,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r0.05=0.514。由于|r|>rα,所以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中部:FIR=-6.333ESR+3.07159相关系数为|r|=0.848857398,当显著水平α=0.05,自由度=n-m=15-2=13时,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r0.05=0.514。由于|r|>rα,所以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西部:FIR=-10.677ESR+4.606相关系数为|r|=0.9540556775683,当显著水平α=0.05,自由度=n-m=15-2=13时,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r0.05=0.514。由于|r|>rα,所以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相关比例和经济结构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大,金融结构水平越低:斜率表示经济结构每变动一个单位导致的金融相关比例的变动。如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减少一个百分点,会带动金融结构转化水平即金融深化程度提高13个百分点。3.非经济原因一些非经济因素加大了金融资源的地区差异,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国家政策、思想观念、劳动力素质等等。如国家金融政策资源逐步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三大经济圈倾斜。又如信用环境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至关重要。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方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当重视,近年来在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打击逃废银行债务以及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二、金融资产风险等级分布(一)中国横向风险分布就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金融资产质量最高,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的金融资产相对较差。1.区域内个人不良贷款率“双高”(1)东部地区主要特点: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银行业的风险水平属于“双低”,即相对于所在区域经济总量和贷款总量,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较低,其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2%。其中:北京、上海、浙江资产质量最好,平均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下;江苏、福建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0%以下。河北、辽宁等省的风险水平属于“双高”,即高不良额、高不良率,风险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广东属于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大,均超过万亿元,但银行业的风险水平属于中高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不良贷款率基本控制在15—18%。其主要特征是,不良贷款的绝对额高,由于该地区经济发达、发展快、经济总量大,其种程度上掩盖了不良贷款的区域风险。海南省经济总量小,不良资产额大,不良率高。(2)中部地区主要特点:山西、吉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银行业风险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西部地区主要特点:西部地区的重庆、贵州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为云南,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陕西的不良贷款,在西部地区占比最高。广西、甘肃、新疆不良贷款额相当,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宁夏不良贷款额均相当,西藏不良贷款额最低。总体看,西部地区的平均不良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甘肃、新疆属于高不良额、高不良率,与中部地区相差不多;四川、云南等省的不良贷款率较西部其他省区较低,但仍高于东部地区。另外,内蒙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不良贷款额上升较快,约占GDP总量的1/6,大多得到控制,但损失类贷款多,清收难度大,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增加从金融生态环境看,三大地区差异明显。排名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华南经济区城市在金融生态方面并没有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称,不良贷款绝对额过大;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的金融生态环境整体上优于江苏,浙江与苏南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在闽南经济区城市中,信用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中部地区的金融资产质量落后于西部。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水平固然只对金融资产的质量产生了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波动性是形成影响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随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大,其金融生态的系统性风险也会有一个显著的扩大趋势;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其金融生态中的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当然,也不排除西部地区的金融活动本身较少,从而违约率较小的可能。中部地区金融资产质量落后于西部的根本原因是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经济地理与文化差异、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中央政府的主导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更是导致地区间金融资产质量差距的主要诱饵。3.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受到较大影响从“三大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比较分析看,部分地区呈现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上升趋势。各地中长期贷款继续快速增长,部分地区信贷结构失衡较为突出。除个别省份外,各地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增速一般快于短期贷款10—30个百分点,信贷资金运用长期化的趋势明显。2004年末,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比重接近50%,东部和中部地区中长期贷款比重分别达到43%和39%。中长期贷款的攀升,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上升,尤其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由于各银行对大企业和大项目的竞争性投入,会人为地降低贷款条件和贷款管理力度,形成新的银企信息不对称和合作不对称,这对商业银行未来的信贷资产质量将构成较大的隐性风险。另外,大量的资金角逐少量的大企业、大项目,会使贷款企业资产负债比例偏高。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势必加大银行潜在的金融风险。4.地方贷款分析(1)从区域风险分布看,2006年东部地区贷款占比较2002年提高0.25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额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不良额减少降幅为66.34%;不良贷款率由2002年末降至3.52%,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级分行主要有北京、上海、江苏、苏州、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山东、青岛、深圳、海南。2006年,中部地区贷款占比为17.33%,较2002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降至2006年的4.01%,但中部地区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2006年贷款余额占比为18.21%,较2002年下降0.28个百分点,但贷款余额的绝对数增长幅度较大,增长幅度为36%;不良贷款率由2002年下降到2006年的4.84%,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按照六大行政区划分,某国有商业银行区域风险分布具有以下特点:华东地区不仅贷款占比高,贷款年均增长速度高,而且不良贷款额也相对较大,但华东地区的不良贷款额下降幅度也最大,不良贷款率也最低。西南地区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幅度大,且贷款余额呈逐年递增态势,因此,该地区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贷款占比相差不大,不良贷款率水平相当,属于中、低风险。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不仅贷款占比相对较小,而且贷款增长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不良贷款绝对额的下降幅度低于其他地区。(二)贷款风险的行业分布根据人行调统司信息披露3,我们对主要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投向的前五位行业进行了分析。1.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量投房地产业属于各金融机构竟相放贷的热点,其贷款所占份额及同比增速在各行业中居于第一、二位,房地产业贷款投向的行业集中度偏高,行业信贷风险较高。其他四个贷款投向较为集中的行业是电力、制造业、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贷款投向的行业集中度较高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相对较低。从中长期贷款增量投向的前五位行业来看,2006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3324亿元,前五位行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和新增额的比例分别为41.1%和80.1%;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1383亿元,前五位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和新增额的比例分别为34.6%和44.6%;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1003亿元,前五位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和新增额的比例分别88.3%和73.6%;城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329亿元,前五位行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占城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和新增额的比例分别为32%和48.7%。2.行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占比较高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在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较高以外,钢铁、水泥电解铝(铝冶炼)、汽车制造等行业贷款投放比较适中。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电力行业中长期贷款近几年增幅较大。仅2006年一季度就新增478亿元,新增占比及同比增速分别为14.8%和36.8%。股份制银行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贷款增加较多,拉大了宏观调控五大行业的占比,其他四个行业贷款投放比较适中。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电力行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份额较大,其今年一季度中长期贷款为68.9亿元,新增额占比和同比增速分别为5%和36.5%;其他重点监测行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的主要有道路运输,其占比和同比增速分别为10.9%和55.2%。政策性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五大行业贷款投放比例适中,除钢铁行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略高外,其他四个行业贷款投放减缓。在产能过剩行业中,电力行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份额较大,其今年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及占比就达到241亿元和24%;其他重点监测行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的主要有道路运输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其占比分别为19.8%、3.4%和3.3%,同比增速分别为20.3%、181.6%和7.7%。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第一季度投向宏观调控五大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为74亿元,余额占比和新增额占比分别为14.7%和22.5%,房地产业贷款增加较多拉高了宏观调控五大行业的贷款占比。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电力行业中长期贷款增加相对较多,增速较快,其第一季度中长期贷款新增14.3亿元,新增占比及同比增速分别为4.3%和87.3%,其他重点监测行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的主要有城市公共交通和教育,其占比分别为3%和3.3%,同比增速分别为21.5%和23.9%。3.中长期贷款投入产出的行业集中度不高,区域分布偏全国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各区域中长期贷款投向的前五位行业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区域主要投向房地产行业,中西部地区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生产行业。全国和各区域的中长期贷款投向的行业集中度都比较高,其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东北区域、西北区域、中部区域、西南区域和东部区域。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中长期贷款新增5338亿元,同比增长18.4%,投向前五位行业的贷款为3923亿元,余额占比和新增额占比分别为57.7%和73.5%,贷款增速较快的行业有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贷款同比增速分别33.8%和30.1%4.“老五热”行业投放贷款的主要原因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投向“老五热”行业(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和汽车制造)的1140亿元,其余额占比和新增占比分别为11.6%和21.4%。“老五热”行业投放贷款较多的原因是房地产中中长期贷款投放较多,其贷款额和占比分别为1109亿元和20.8%。投向“新五热”行业(电力、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医院、学校)的中长期贷款为2562亿元,其余额占比和新增占比分别为34.7%和48%。“新五热”行业投放较多的主要原因是电力和公共事业中长期贷款投放较多,两者贷款额和占比分别为2360亿元和44.2%。在产能潜在过剩行业中,电力生产行业贷款投放较多,其贷款额和占比分别为803亿元和15%。5.行业集中度高三大都市经济圈中长期贷款投向的前五位行业集中在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贷款投向趋同,“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经济圈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较多,新增额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较快,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长期贷款投放的行业集中度最高。从行业不良贷款率分析看,前五位行业除了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外,其他行业属于低风险行业。2006年第一季度,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中长期贷款投向前五位行业的合计余额占比和新增占比分别为45.5%和81.4%,前五位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51.2%,增长最快。“珠三角”都市经济圈中长期贷款投向前五位行业的余额占比和新增额占比分别为45.2%和66.3%,前五位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78.6%,增长最快。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长期贷款投向前五位行业的余额合计占比和新增额占比分别为96.4%和45.6%,前五位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41.6%和41.1%,增长较快。6.信贷新增额占比2006年第一季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投向“老五热”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占比分别为33.7%、22.1%和39.3%,余额占比。三大都市圈均以房地产拉高了整个“老五热”行业中长期贷款的新增额占比和余额占比。投向“新五热”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占比分别为28.4%、41.9%和25.8%,余额占比分别为22.5%、25%和18.3%。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投向“新五热”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行业,其交通运输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10.5%、17.9%、12.5%,公共事业行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9.5%、17.4%、6.9%。在产能潜在过剩的行业中,京津冀都市圈投向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其新增占比为17%。在其他重点监测行业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投向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相对较高,其新增额占比分别为4.3%、4.1%和2.6%。三、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目标鉴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水平分布存在巨大的区域差距,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将自身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金融资源配置比较丰富、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经济发展较快、风险较小的区域、行业或客户,方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实现自身的战略愿景。(一)控制好城市资金存量,保证资产安全对国家严格控制的“五大行业”,即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和汽车制造行业,应采取保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适度控制增量贷款,尤其要控制好东部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量投入,最大限度保证我行资产的安全;要通过调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和限制信贷规模来遏制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居民身体健康、已经形成产能过剩、技术含量低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部分行业或地区的五序竞争项目和盲目投资要进行合理调控和引导;对风险等级属于B—D级区间的一级分行要适度控制增量贷款,对风险等级为E级以下的省分行要严格控制贷款增量。(二)资源投入产出最大化目标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中心城市行的信贷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授权管理、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应通过业务单元制的条线管理模式,使有限的资源用在业务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业务和产品上来,以实现资源投入产出最大化目标。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贷差为主要盈利手段和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存贷款市场的竞争和瓜分仍将是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应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的中心城市行在确保资产质量和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大力吸收低成本的存款,努力扩大存贷款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存贷款比率,进一步缩小与其它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差距。(三)充实机构的要求对于地理位置偏僻、当地经济不发达且无多大发展前景、业务量长期不饱和的机构,经过测算,凡属经营成本过高、亏损严重的机构要解决撒并,腾出入财物用于充实效益好的机构和发展新业务;对业务量大,效益好而现有规模又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的东部地区营业网点机构,要及时扩展场地、充实人员、更新设备,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对于中、西部地区要在继续优化营业机构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向省会行和其他中心城市行的资源倾斜力度,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资产质量。(四)有效整合资源,大力构建新兴产业将长江三角洲及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角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加大省级分行对重点客户的直接营销力度,提高建行在三大区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在结构调整、把握质量的基础上,有区别、有重点地发展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业务。对于长江三角洲及东部沿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省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是我国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比较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因此,资源要重点向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为倾斜,并以此为依托,重点拓展全国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兴材料产业、机械制造、钢铁和化工、纺织服装、轻工、港口、教育、卫生等产业和以金融、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优质客户群体,以全国文化体育界等领域知名人士、大型中外资企业和行业领先的民营企业员工为主的个人顶端、高端、中端客户群体。同时,大力发展机构业务,加快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是,要加强对该地区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控制和风险防范。对于东部地区资源枯竭或匮乏的省(市),要严格限制和削减高耗能、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一般的普通加工业和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对于珠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地区,其比较优势是资金、技术和拥有出海口,因此,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取向方面要向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中心城市倾斜,重点拓展电子工业、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外贸、石化、机械、先进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优质客户群体和以大型中外资企业、行业领先的民营企业员工为主的个人顶端、高端、中端客户群体,并利用该地区良好的地缘优势,强化“9+2”泛珠三角的业务联动。同时,大力发展机构业务,加快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是,要加强对广东分行的房地产贷款的控制和风险防范,严格控制对高耗能以及普通加工业的增量贷款投放。对于环渤海地区,大部分省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其比较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分布门类齐全、地域广泛,尤其凸现了大型装备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特色。因此,商业银行对该地区的资源配置应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青岛等5家分行倾斜。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政府类客户、集团客户、行业性垄断性客户,重点拓展港口、生物医药、电子、汽车、石化、船舶、钢铁、教育卫生、文化和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中的优质客户群体,以全国文化体育界等领域知名人士、大型中外资企业员工和公职人员为主的个人顶端、高端、中端客户群体。加强牵头营销和区域联动营销,大力促进京津冀鲁等环渤海地区的协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机构业务,加快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东北地区,金融资源要的配置要积极跟进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重点向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中心城市行倾斜,并以此区域的重点中心城市行为依托,稳健支持当地基础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信贷结构调整。要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重点拓展国内优势的重装备制造、石油石化、教育、社保、冶金、汽车、医药、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优质客户群体,以石油、汽车等垄断行业或领先企业员工和公职人员为主的个人高端、中端客户群体。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具有科技、教育、人才优势,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对于中部地区的资源配量,建议总行重点向陇海、京九、京广铁路干线和长江为纽带的周边城市群倾斜,将资源有效配置到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长江航运、民航等建设)、区域支柱产业、区域集群企业和制造业基地,重点拓展中部区域内矿产资源深加工、汽车、钢铁、物流、原材料等支柱产业的优质客户和以资源型转型为主的煤—电联营、煤—焦—化—医药及煤—焦—电—冶金—机械制造—金属材料深加工一体化项目,以能源、制造业等垄断行业或领先企业员工和公职人员为主的个人高端、中端客户群体。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特色产业的信贷投入,如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对于中部地区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型产业应严禁信贷投放;对于汽车新能源技术、通信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深加工业和新能源科技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水资源高效综合利用项目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要积极支持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目前相当多的省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有的甚至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萌发阶段。为此,中央将继续加快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的成果,继续推进退耕还草,支持石油、稀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