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27张PPT)_第1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27张PPT)_第2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27张PPT)_第3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27张PPT)_第4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27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12)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1953.1---1956.1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改革开放)时期(1978.10---今)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曲折发展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1.背景条件?2.方针:3.实施:①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③政治: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④国际: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概念解析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1949---1956年)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任务: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条件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两大任务)《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草稿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重点解析核心:特点:实质:“一化三改”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经济基础。(2)结合课本82页和“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一五计划”有何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实施:执行“一五”计划(1)“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P82下文本框内概括)①“集中主要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薄弱,制约国民经济发展;②国际环境恶劣,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④世界经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慢。⑤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1953——1957)飞机制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克拉玛依油田长春一汽鞍钢兰州黄河大桥武汉国棉一厂武汉长江大桥西安第二发电厂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底火红的年代,离不开伟大的人民4、成就:

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③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课时)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1953---1956)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项目目的意义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合作化途径: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为特征的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合作化途径: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逐步过渡。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实行公私合营。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②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农业手工业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合作探究2:(1)请判断上表格是否表示三大改造已经完成?阐述理由。(2)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有哪些重大变化?请从经济、政治、主要矛盾、社会性质方面思考。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内容:A.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3)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2.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1)原因:(2)表现:A.急于求成的心理;B.领导人“左”倾冒进;C.受国际环境的影响;D.缺乏经验借鉴①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1958发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

1958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6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2.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3)影响:①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导致三年经济困难。③“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3.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背景: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持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2)内容: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3)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核心是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4.经济建设成就:见教材P851957-1966年主要建设成就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了第一批新型喷气式飞机4.经济建设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如何评价全面建设的十年?成就巨大,失误严重,教训深刻。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全面建设十年,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启示:

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③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⑤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6、失误原因:客观原因:中共对中国国情及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主观原因;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②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建设的规律和实事求是的原则;③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阶段时间重大经济政策或活动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1949—19521953—1956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总路线成功:社会主义工业化:背景、方针、实施、成就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目的、过程、实质、意义1956—1966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失误:中共八大(内容、意义)、八字方针(内容、结果)以阶级斗争为纲(危害)【总结归纳】知识迁移: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1.1949年-1952年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土地改革)①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1953年-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农业合作社)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3.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化)①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的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