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讲义_第1页
古代文学史讲义_第2页
古代文学史讲义_第3页
古代文学史讲义_第4页
古代文学史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PageNo.1WordsFromSlide中国古代文学史1邢培顺WordsFromNotePagePageNo.2WordsFromSlide开场白:首先解决三个问题:1.文学史是一门什么学科?文学是不是知识?2.为什么学习文学史?社会科学:知识、意义和价值;人格结构:知识、道德和意志3.怎样学习文学史?2WordsFromNotePagePageNo.3WordsFromSlide总绪论第一节,文学史及其研究方法一、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文学的演变为对象,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从某个角度说,它是文艺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主体是由客观存在过并积淀下来的诸种文学现象构成的历史性的演变过程。二、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一)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文学创作的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3WordsFromNotePagePageNo.4WordsFromSlide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形态,所以它是文学发展状况的最终决定力量。政治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文学的发展演变,往往与一个朝代的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经学和辞赋、唐代诗歌的演变。(二)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出身、经历、思想面貌、个性特征和心态特点等。孟子有所谓“知人论世”的观点。4WordsFromNotePagePageNo.5WordsFromSlide(三)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对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看他在题材、体裁和表现手法方面对前人做了怎样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看他与前人相比,有哪些创新的东西,从而总结出文学的演变过程。三、文学创作的两翼WordsFromNotePagePageNo.10WordsFromSlide(3)复古与革新的交替与碰撞。这是文章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里。陈子昂的汉魏风骨;韩柳古文运动(4)文与道的离合。这里主要是指文与儒家的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先秦文学第一节中国文学的起源一、口头文学时期主要有两种形式:神话传说和歌谣1.神话是初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想象化的解释。10WordsFromNotePagePageNo.11WordsFromSlide2.歌谣即民歌民谣。歌谣绝大部分失传,现在文献中记载的可靠的古代歌谣不多。(1)》《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据说出于神农时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2)《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3)《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涂山氏之妾的《候人歌》:11WordsFromNotePagePageNo.12WordsFromSlide候人兮猗!二、甲骨文和金文1.甲骨文—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文字,可在龟甲兽骨上,是比较成熟和系统的文字—标志着由口头文学发展到书面文字。三、原始直观的文学形式—歌、乐、舞合一的形式。《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12WordsFromNotePagePageNo.13WordsFromSlide《尚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在鲁观乐,对古乐一一进行评论,最后: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13WordsFromNotePagePageNo.14WordsFromSlide歌乐舞合一的文学形式,在书面文学产生后,仍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一、文史哲不分的特点先秦文学具有综合性特点,文学没有从学术中分离出来,往往表现为具有文学性的学术著作。如历史散文的叙事技巧和形象特点;诸子论说文的情感性特点等。二、成熟文学作品的出现诗歌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由颂赞祝祷诗到政治讽喻诗再到抒情言志诗,如《诗经》。《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颂赞诗和政治讽喻诗,但可以看做是一部成熟的文学作品。14WordsFromNotePagePageNo.15WordsFromSlide15战国末期,在南北文化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产生了楚辞,其强烈的抒情性和高超的文学技巧,标志着纯文学作品的成熟,三、先秦作品的作者和创作时间先秦的作品,大部分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有的是集体创作,有的经后人不断补充,有的假托他人。有的作品成书时间甚至达几百年。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有的作品口头流传,最后写定;有的单篇流行,最后编辑成书。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变迁一、巫覡卜祝WordsFromNotePagePageNo.16WordsFromSlide“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商及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政教一体,主管祭祀的巫史比主管行政的卿士地位要高得多。所以巫覡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甲骨卜辞、《周易》的卦爻辞、祭祀时祝祷用的歌谣等,都是这时的文学作品。二、史官上古巫史不分,史官担任占卜等宗教性工作。商末周初鬼神的地位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天子和诸侯都设史官,所谓君16WordsFromNotePagePageNo.17WordsFromSlide17举必书,史官记录国家政事,观测天象,保管国家的典籍,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儒两家都与史官文化有重要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史官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质。中国史学向来发达。三、文士阶层西周实行的是以亲亲尊尊为特征的封建制度,周王是大宗,又是政治首脑。这时候,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贵族用六艺教授子弟。春秋末期,周朝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贵族地位下降,庶族地位上升,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WordsFromNotePagePageNo.18WordsFromSlide18即士阶层,士的人数增加,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官学解体,文化下移,私学出现了。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大起。春秋末,孔子聚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分散到各国,也聚徒讲学。春秋战国之际,墨子聚徒讲学,形成墨家学派。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都想战胜敌国强大起来,掌握了知识的士受到了空前的礼遇,地位大为提高,成为知识的主要掌握者。第四节先秦文学的分期先秦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从传说时代到夏商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传说的性质,保存下来的可靠资料较少。从这些资料看,以巫史文化为主。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涂山氏的WordsFromNotePagePageNo.19WordsFromSlide19的《候人歌》被称为南音之祖。楚辞中多次提到夏启时代的《九哥》,据说是启从天上偷下来的,应该是夏代用于祭祀的歌谣。《诗经》中有《商颂》,是祭祀乐歌。《周易》中有些卦爻辞,也是商代的歌谣,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和思想面貌。夏商时代的散文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尚书》有《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文献,但《禹贡》中的观念和知识非夏人所有,《甘誓》记夏启伐有扈,为后人所补叙。商代出现了水平比较高的完整成熟的散文。其中的《商书》被认为是商代的作品,但比较可信的只有《盘庚》一篇,其余都经过后人的润饰。WordsFromNotePagePageNo.20WordsFromSlide20二、西周到春秋时期周朝实行以亲亲尊尊为特征的分封制,而维持政治运行的措施是礼乐制度。礼以别异,乐以和同,于是礼乐文化大兴。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代替了巫术宗教文化,从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中心内容的理性文明时代。周人从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教训,他们重视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价值,对天地鬼神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重人事认为百姓的意志代表天的意志。“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所以周朝对于百姓的统治比较宽松、人道。周代文学也充满了“敬天保民”的精神,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人们做事不再祈求于鬼神,而主要借鉴于历史经验,于是历史的意义的到了强调,人们的历史意识得到空前发展,“史官文化”因此而成熟。《尚书》WordsFromNotePagePageNo.21WordsFromSlide《春秋》《左传》《国语》总结历史经验,阐发治国原则,艺术水平越来越高。除历史著作外,此时有学问有眼光的思想家,将目光转向社会和人生,提出自己的治国理论和社会构想,形成诸子散文,如《老子》《论语》《墨子》等。三、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国纷争,这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理论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阴阳、儒、墨、名、法、道、农、纵横、杂、小说共十家,这21WordsFromNotePagePageNo.22WordsFromSlide22些学派分别探讨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他们的共同点是: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不再重视天的意志。所谓“唯力是视”。2.具有自觉的创作精神,不承认外在的权威和固有的秩序,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如《孟子》、《庄子》。3.由于思想观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气质不同,作品呈现不同的风貌。《庄子》的恢诡谲怪、《孟子》的气势壮放、《荀子》的雄辩缜密、《韩非子》的冷峻峭刻、《战国策》的雄隽恣肆、《楚辞》的辞藻华艳,想象丰富。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思想观念和创作手法,几乎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创作。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WordsFromNotePagePageNo.23WordsFromSlide23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第一章上古神话一、什么是神话神话是人类的童话,是以想象的方式表达的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伸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三类:关于自然;关于人类历史;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中国的神话及其保存中国远古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年久失传,尤其WordsFromNotePagePageNo.24WordsFromSlide24是儒家重实际,轻视神话,很多神话或历史化,或被丢弃现存的神话资料零碎而不成系统。“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文献中,《山海经》记录神话比较集中,其他经史子集各类文献中也有记载。如《诗经》中的感生说、《楚辞·天问》的神话、《穆天子传》《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公共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载于《淮南子》。《山海经》的作者,刘歆《上山海经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邱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WordsFromNotePagePageNo.25WordsFromSlide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朱熹、胡应麟认为《山海经》是依据一种图画记述的。《山海经》的成书时间,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或中期的作品。司马迁已经注意到它谈怪物的性质,故胡应麟称之为“古今语怪之祖”。WordsFromNotePagePageNo.26WordsFromSlide26《山海经》是先秦时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尤其是《海经》,是丰富的神话宝藏。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争神”、“鲧窃息壤”、“鲧腹生禹”等,都仅见于此书。《山海经》的神都具有神、兽、人三者结合的特征。《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一、神话的类型1.创世神话如徐整《三五历纪》载“盘古开天地”。WordsFromNotePagePageNo.27WordsFromSlide27马骕《绎史》说盘古死后化为万物。2.始祖神话应劭《风俗通》载“女娲抟土造人”神话;感生神话。3.人类对大自然反抗与斗争的神话“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禹治水非常辛苦,《尸子》说“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史记·李斯列传》:“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遂以死于外”。4.战争神话。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又有“涿鹿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WordsFromNotePagePageNo.28WordsFromSlide黄帝轩辕氏、太皞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燧人氏、奚仲造车、仓颉造字6.个体抗争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争神二、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1.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泛滥给华夏族造成巨大灾难。28WordsFromNotePagePageNo.29WordsFromSlide2.体现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神的长生不死,表达了人们长生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惜。大禹治水、英雄为民除害,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先人将二者统一起来。3.体现了先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对自然的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对社会力量的抗争:刑天争神: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第四节上古神话的保存流传及对文学的影响一、神话的保存和流传1.历史化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WordsFromNotePagePageNo.30WordsFromSlide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将五帝传说改造为历史。历史化的另一种方式是对神话重做解释,子贡问孔子“黄帝四面”,孔子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再如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2.发展为仙话一部分神话被道教所改造,成为仙话,如西王母: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30WordsFromNotePagePageNo.31WordsFromSlide仙话讲服食、导引、神仙点化以求长生不死或成仙。3.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诗经·生民》、《天问》、《庄子》、汉乐府等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对小说的影响2.对其他文学创作的影响神话丰富的想象力,它的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反映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愿望,给后世作家以极大的启发,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很多神话人物和故事成为后世诗文的典故,成为一个个象征意象。WordsFromNotePagePageNo.32WordsFromSlide32第二章《诗经》从原始歌谣开始,我国诗歌经过漫长的发展,终于以成熟的体裁,深广的内容,精湛的艺术,鲜明的风格,创造出民族文学的一代大观——《诗经》。它原来只称为《诗》,汉代儒生把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例一、《诗经》的成书1.时限、地域及作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其作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奴隶;其地域,包括东之齐鲁,西之渭陕,北之燕冀,南之江汉。以当时的条件,能够编成这样一部诗歌总集,WordsFromNotePagePageNo.33WordsFromSlide332.《诗经》成书的年代《诗经》成书很早,大约成书于孔子出生前的公元前六世纪早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聘问鲁国,请观周乐,依次鉴赏十五国风、二雅和周颂,顺序与现在的《诗经》相同,当时孔子只有八岁。《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如《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知在孔子时就有包括三百篇的《诗》。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最初看到的《诗经》有三千多篇,孔子删为三百篇。《史记·孔子世家》说:WordsFromNotePagePageNo.34WordsFromSlide34“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这就是所谓“删诗说”。后世研究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若孔子删诗,理应删去郑声,但十五国风中依然有《郑风》。《论语·子罕》说孔子晚年“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则孔子曾对《诗经》做过整理工作。此外,《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知“诗三百”早已形成。二、《诗经》作品的收集《诗经》之所以能够收集到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的诗歌,是由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WordsFromNotePagePageNo.35WordsFromSlide35采诗、献诗以及礼乐制作的制度。1.周代有“采诗”制度。《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有类似的说法: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WordsFromNotePagePageNo.36WordsFromSlide汉人所说的这种以观风察政为目的的采诗制度想来是可靠的。这解决了《国风》的来源问题。2.周代制度,王室的公卿大夫,也有献诗的义务。《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所献之诗,有的是别人所作,有的是自作。这解决了二雅的来源问题。3.按周代制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不能擅制礼乐,《鲁颂》和《商颂》是鲁国和宋国请示周王后命史官创作的《诗故训转》说季孙行父请命于WordsFromNotePagePageNo.37WordsFromSlide37周,而史克作是《颂》。三、《诗经》的编者周王室中,最有可能编辑诗歌的当是王室乐官太师之类,这些乐官既要采集诗歌,为诗歌合乐,又要上陈诗歌,《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既要教授诗歌,又要保管诗歌,《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小史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于大师。”这样,汇集到朝廷的“采诗”、“献诗”,由这些王室乐官来汰选、加工和编辑,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王室乐管编辑《诗经》的过程是作品数量由少到多,不断积累的过程。到春秋中叶,周室衰微,王官失业,诗的采编和积累也就在三百篇的规模上停止了。WordsFromNotePagePageNo.38WordsFromSlide38四、《诗经》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一)分类单看目录,《诗经》有三百一十一篇,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小雅的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被称为笙诗。《诗经》实际上只有三百零五篇。《国风》又分十五个小类:《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二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曹风》四篇、《豳风》七篇,共一百六十篇.WordsFromNotePagePageNo.39WordsFromSlide《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二)分类的标准1.功用说。此说风行于汉唐,它来自《毛诗序》,是汉人为毛亨所传《诗经》写作的序言。(1)风的功用是教化。“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执政者用之教化人民,“上以风化下”。人民也可以用它讽喻执政者:“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2)雅的功用是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3)颂的功用是赞美神灵,歌颂君王:“颂者,WordsFromNotePagePageNo.40WordsFromSlide40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后人研究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合乎事实。2.曲调说。此说盛行于宋以后。宋人郑樵《诗辨妄》说: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就是说,风是地方乐曲,雅是朝廷乐曲,颂是宗庙乐曲。《国风》收的是地方乐歌,二雅收的是朝廷乐歌,三颂收的是宗庙乐歌。这比功用说要合理,后世学者研究认为,《诗经》的分类主要立足于音乐,并考虑了音乐和地区的关系。《诗经》本来就是一部乐辞,三百零五篇都可以合约歌唱。“风”是先秦乐曲的通名,乡土之音可以WordsFromNotePagePageNo.41WordsFromSlide41称风,四方之音可以称风,一国之音可以称风,一切音乐都可称风。“雅”是一类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名称,孔子所谓“恶郑声之乱雅乐”。雅乐有两个特征:一是地区的确定性;一是音乐的正统性。《雅》分大小,一是可能根据雅乐歌曲的长短;二是可能基于乐辞的来源。大雅收的都是文人诗,是朝廷士大夫写的献诗,乐曲由王室乐管谱写,是纯粹的朝廷之音,故谓之大雅;小雅来自王畿之地,故称小雅。“颂”是一类专门用于王室祭祀的宗庙之音。这类音乐往往合以舞蹈,较之风雅,纡徐缓慢,庄严凝重。其歌词由朝廷官员奉命而作。颂分为三,有其特殊原因。“”WordsFromNotePagePageNo.42WordsFromSlide42五、《诗经》的应用与传授(一)春秋中叶以前,《诗经》“掌之王朝,班之侯服”,有三种用途:1.它是周王朝观风知俗、考正得失的政治参考书。这是采集和编纂的主要目的。2.它是周王朝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周代制礼作乐,礼是典章法规、行为准则,乐为礼服务,因礼而设,因礼而动。3.它是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周代已办教育,王室在京城,诸侯在国都开设学校,如辟雍、泮宫等,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叫“国子”,《汉书·礼乐志》说:“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由大司乐手下的太师专门教他们诗,《周礼·春官·大师》:WordsFromNotePagePageNo.43WordsFromSlide43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是周代国学教授诗歌的教学纲领,反映了周代国学声义并重、声义并教的诗歌教学内容和由简单到复杂的诗歌教授过程。(1)风为乐曲,教风即教唱《诗经》的全部乐曲和全部歌词,使国子按曲而歌,“歌诗三百”,掌握《诗》的以声为用的表现形式。(2)赋即朗诵,所谓“不歌而颂谓之赋”。教赋就是教国子朗诵诗,掌握诗以义为用的表现形式。这可看做国学教诗的第一个阶段。(3)比即托事于诗,借诗言志。教比就是教国子如何用诗打比喻,如何用诗切类指事、断章取义。这是诗歌用于交际公关的基础。正是这个基础,使得诗经中的诗歌成了使于四方委婉致意的外交辞令WordsFromNotePagePageNo.44WordsFromSlide44如《左传·文公十三年》: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诗经·鸿雁》首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郑大夫公子归生希望鲁文公怜悯郑国,帮忙向晋国求和。季文子推脱,《四月》首章:“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子家再次表达希望,赋《载驰》之四章:“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季文子许诺,赋《采薇》之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WordsFromNotePagePageNo.45WordsFromSlide45(4)兴,起也,启发意志,感发意志。《论语·八佾》有一则很好的例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教“兴”就是教国子如何体察诗人的言外之旨,如何从诗本义感悟出引申义,以开启思想,锻炼意志。这是诗歌用于自身修为的基础。“教比”“教兴”旨在吃透诗的内容,可以看做国学教诗的第二个阶段。(5)“雅”指庙堂之外一切用于周礼的诗乐,不限于大小雅,颂仅指周王室的庙堂诗乐。国子学雅学颂,就是学习如何正确的使用雅乐,如何正确的使用颂乐即,即将其灵活运用于礼乐政治场合。这是最后一关。WordsFromNotePagePageNo.46WordsFromSlide46(二)春秋中叶以后,天子名存实亡,列国争霸,礼崩乐坏,文化下移,朝廷乐官散亡,诗书礼乐等宫廷典籍也随着乐官流入社会,流进私门,《诗经》成为士人学习的通用读本。先秦私学传《诗》以孔门为最盛。孔子传诗,特别看重诗的社会功能。《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的大力提倡下,《诗经》的影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到战国时代,被孔门后学尊为儒家经典,并位居儒家的“六经”之首。WordsFromNotePagePageNo.47WordsFromSlide47(三)自汉以后,分为两途。一是经学,一是文学。西汉传《诗》者有四家。《后汉·书儒林传》:“诗有齐、鲁、韩、毛。”齐诗:辕固生鲁诗:申培公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前三家为今文经,汉武帝时立于学官。毛诗晚出,为古文经,在两汉未能立于学官,只在民间传授。汉末郑玄为之作笺,始大为流行,后三家亡,唯毛诗流传下来。WordsFromNotePagePageNo.48WordsFromSlide48《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分为两途:1.用于经学。“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代“汉学”重考据。2.用于文学。(1)《诗经》是历代文学创作之士学习的楷模。(2)古人探讨并学习它的体裁。(3)古人探讨并学习它的语言。(4)古人探讨最多的是它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赋、比、兴。古人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直述手法称为赋,把《诗经》中常用的比喻手法称为比,把诗经中常用的借景起情借物发端的手法称为兴。古代文学理论家挚虞、钟嵘、刘勰等都给它们下了定义,但人()WordsFromNotePagePageNo.49WordsFromSlide49们认为朱熹的定义最符合《诗经》的原意: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5)《诗经》的风神意境,古人亦给予大力发掘。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三百篇》之体制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也。”第二节《诗经》的内容《诗经》是一部跨越时间长、包括地域广的诗歌总集,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历史画面,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都有形象的表现。一、赞美天地神灵、先公先王及反映周朝史事的诗歌。WordsFromNotePagePageNo.50WordsFromSlide《诗经》中赞美神权、王权、贵族的诗,以及反映周王朝发展历史的诗歌,集中在二雅和三颂中。1.《周颂》是创作于西周前期的庙堂祭歌。有些祭先祖先王,如《思文》祭后稷,《清庙》祭文王;有些祭天地鬼神,如《时迈》祭山川,《我将》祭天地。这些诗一般文字简短,辞义古奥,刻板滞重,颂圣的口号极多,叙事的成分极少,缺乏文采与感情,可读性差。2.《大雅》中的赞美诗,有《文王》《大明》《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WordsFromNotePagePageNo.51WordsFromSlide51《生民》《公刘》《绵》等,这些诗主要歌颂周朝先公先王及上帝和天命,在写法上与周颂不同,一般篇幅较长,不但颂其功德,而且述其功德。内容比周颂充实。注意其中的五首史诗:《生民》述后稷的诞生及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公刘率周人由邰迁到豳,《绵》述古公亶父率周部族由豳迁往岐下,重建家园。《皇矣》写太王王季的德业及文王伐崇伐密的经过。《大明》写王季、文王及武王伐商的事迹。五首诗较清晰地反映了周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二、反映农事及农奴劳动的诗歌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国家立社稷,以社稷代国家。周朝统治着更将自己的始祖与农业的发明联系起来。从后稷起周人的祖先世代重视农业。周朝建立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并建立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WordsFromNotePagePageNo.52WordsFromSlide52政治制度,《礼记·月令》:是月也(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每年农事开始时,天子要帅官员进行祈谷大典,并举行藉田仪式。秋天庄家收获完毕后,还要举行祭祀典礼,报答上天及神的恩赐。(一)反映周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的藉田祈谷报神的诗。《臣工》和《噫嘻》是一首诗的两章,是周王举行藉田礼后在宴会上所唱的乐歌。《臣工》告诫群臣,《噫嘻》告诫奴隶。WordsFromNotePagePageNo.53WordsFromSlide53《丰年》是周王烝祭宗庙时所唱的歌,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情况。《载芟》是周王在秋收以后,用新谷祭祀宗庙时所唱的歌。《良耜》是周王在秋收后,用新谷祭祀社稷时所唱的歌。(二)反映周人的农业生活及农奴劳动的诗歌。《七月》是一首优秀的农事诗,叙述了农奴一年中的艰苦劳动过程,是国风中篇幅最长的诗。《硕鼠》是农奴斥骂剥削,抗议现实追求出路的诗。WordsFromNotePagePageNo.54WordsFromSlide54《伐檀》是讽刺贵族,反映农民生活处境的诗歌。三、反映周代君臣、亲朋和谐关系的宴飨诗。周代实行的是以亲亲尊尊为特征的分封制,周王用礼乐来维持这种上下及同列间的关系。在《诗经》里面,有大量的反映君臣之间、诸侯之间和谐欢洽关系的诗歌。《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⑹。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WordsFromNotePagePageNo.55WordsFromSlide55显示了友好、祥和、欢乐的气氛。《小雅·伐木》是贵族宴会亲友所唱的乐歌。《小雅·彤弓》写周王将彤弓赐给有功的诸侯,并设宴招待他。四、对周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现实进行讽刺的诗赞美周朝的诗歌,主要产生于西周初期,如《周颂》,但到西周末年,周王暴虐,政治混乱,于是怨刺诗出现了。这些怨刺诗的特征是“乱世之音怨以怒”,和作于盛世的赞美诗迥然不同,故又称为“变风”、“变雅”。这些诗从内容可分为政治讽喻诗和怨愤讽刺诗。(一)《大雅》《小雅》的政治讽喻诗《大雅·荡》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西WordsFromNotePagePageNo.56WordsFromSlide56周后期,自懿王执政,内外矛盾交织,衰败之象显著。到厉王,对内暴政虐民,封杀言路,对外轻启战端,民不聊生,终于在前841年,激发“国人暴动”,国王被流放,出现“共和”政治。宣王上台,一度中兴,到周幽王,政治复归黑暗,民生日益艰难,加上天灾频繁,外族入侵,社会剧烈动荡,前770年,犬戎乘虚而入,攻占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大量的政治讽喻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桑柔》是《大雅》中政治讽刺诗的代表作。据《左传》《国语》记载,它是厉王臣子芮良夫所作。诗十六章,一百一十二句。厉王暴虐,人民起义赶走厉王,镐京大乱。WordsFromNotePagePageNo.57WordsFromSlide57芮良夫逃难东去,作此诗以指斥执政大臣,讽刺周王,对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进行揭露《正月》是《小雅》政治讽喻诗的代表作。作者是幽王时一位不知名的大夫。诗共十三章,九十四句。作者指责统治贵族的昏庸腐朽与残暴,悲悼王朝的衰亡,怨恨上天给人民带来灾难,忧伤自己遭受谗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其他如《大雅》的《民劳》《板》《荡》《召旻》,《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十月之交》《巷伯》等,也都是讽喻强烈的作品,多方面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WordsFromNotePagePageNo.58WordsFromSlide58(二)《国风》中的讽刺诗,内容更加丰富。1.有的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强夺儿媳。《鄘风·墙有茨》讽刺卫宣公父子乱伦。《陈风·株林》讽刺陈灵公与臣下之妻淫乱,《齐风·南山》讽刺齐襄公与妹通奸。2.有的讽刺贵族荒乐无耻,不守礼法。《鄘风·相鼠》讽刺贵族不守礼法: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WordsFromNotePagePageNo.59WordsFromSlide593.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秦风·黄鸟》揭露秦穆公的惨无人道。秦穆公死,用177个活人殉葬,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他们很有才干,秦人同情他们,作了这首诗,“如可赎兮,人百其身”。4.有的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尸位素餐。《伐檀》《硕鼠》。五、反映战争和徭役的诗周代实行“助法”,即劳役地租,农民除为贵族耕种土地外,还要从事徭役和从军打仗,《诗经》中有大量诗歌反应人民对战争和徭役的厌恶,《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WordsFromNotePagePageNo.60WordsFromSlide60《小雅·采薇》是士兵的还乡之作。这位士兵参加抵御外侮的战争,出生入死,终于可以回家,途中唱出这首歌,倾吐郁结心头的感慨。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前两句以乐景写哀景,回忆离家时的惜别之情及当兵前的和平生活;次两句以哀景写乐景:征战生还不易,离家数年,家园未卜,内心充满忧虑;再两句写乡关遥远,风餐露宿,跋涉艰难,没有胜利还乡的喜悦;最后两句写乡关遥远不怕,饥渴交加不怕,只怕赶回家已人事全非,回家时亦无家可归。WordsFromNotePagePageNo.61WordsFromSlide61《邶风·击鼓》写战地怀人,士兵怀念家中的妻子。《卫风·伯兮》写闺阁怀人,妻子怀念军中丈夫: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也有斗志昂扬的战士之歌。《秦风·无衣》是秦国民众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战斗之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六、反应当时婚姻恋爱题材的诗歌周代,礼教刚刚开始设立,古代的一些风俗还保留着,男女自由恋爱较少受到干涉。《周礼·媒氏WordsFromNotePagePageNo.62WordsFromSlide62》:“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1.《诗经》有大量的热烈的恋人之歌。《邶风·静女》写情侣幽会的亲昵: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郑风·溱洧》描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王风·采葛》写男子对情人的思念: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秦风·蒹葭》写对情人求而难如愿的心情。2.悲戚的弃妇之歌。周代,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持取决于丈夫的好恶。《邶风·谷风》的作者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民女。他因丈夫变心,遭受欺凌和抛弃。《卫风·氓》不仅记述了一场遭夫权践踏的爱情婚姻悲剧,而且直截了当的指出了男人爱情的不可WordsFromNotePagePageNo.63WordsFromSlide63靠和婚姻的不平等,是对男尊女卑婚姻制度的控诉和鞭挞。3.和谐美好的婚姻及夫妻关系。《周南·桃夭》赞扬女子之美,祝愿她家庭和美桃之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郑风·女曰鸡鸣》写亲昵的夫妻生活: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立足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描写生活画面,抒发生活感受,后人称这种创作方法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经》艺术高超地解决了三大难题:如何在诗歌中形象的展示生活,如何在诗歌中形象地讲道理说感WordsFromNotePagePageNo.64WordsFromSlide64受,如何在诗歌的开头形象地创造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这就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1.赋即描述的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有的用于写景,如《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有的用于写人,《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有的用于叙事,如《郑风·女曰鸡鸣》。《诗经》用来叙事写景状物的描述手法既富于变化又精当老练。2.比即比喻的手法,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也是《诗经》最常用、最有用的手法,据谢榛《四溟诗话》的统计,《诗经》用比喻一百一WordsFromNotePagePageNo.65WordsFromSlide65处。《诗经》的比喻手法多样。有明喻、有暗喻、有博喻。《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卫风·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有的通篇用比,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诗经》的比喻明快通俗,如《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精当妥帖,如比女子:“有女如玉”,比男子“有力如虎”。兴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的手法,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WordsFromNotePagePageNo.66WordsFromSlide66《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兴的艺术滋味与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它通过触景生情,睹物有感,或因情设景,因事借物,为诗歌创造出生动形象、画面鲜明、情景交融、自然委婉、蕴藉深厚的意境。在《诗经》中,三者往往综合运用,以达到良好的叙事、写景、抒情的目的。二、语言、句法、章法和用韵1.《诗经》的语言,总的来说,朴素简洁,精炼准确,绘声绘色。尤其是《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如(1)描写手的动作: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WordsFromNotePagePageNo.67WordsFromSlide67(2)大量使用重言叠字:如关关、坎坎、嘤嘤、肃肃、悠悠。(3)使用双声叠韵,如双声:参差、玄黄、踟蹰。叠韵:窈窕、辗转、崔嵬这些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绘声绘色的效果。2.《诗经》的章法特征是重章叠句。章为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合乐歌唱,每一篇诗都分为若干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种章法叫重章叠句,或叫联章复沓。其章法有完全重叠式,有不完全重叠式,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种章法的好处(1)便于记诵;(2)抒发感情WordsFromNotePagePageNo.68WordsFromSlide68回旋跌宕(3)突出主题。3《诗经》的句式。(1)主要是均衡对称的四言句式,这是周代人民的创造。(2)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如《》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

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

还,予授子之粲兮。4.《诗经》的用韵《诗经》押韵不拘一格(1)首句入韵的隔句韵(2)首句不入韵的隔句韵;(3)句句用韵由于诗歌的来源不同,作者不同,用途不同,WordsFromNotePagePageNo.69WordsFromSlide69产生的时代不同,风、雅、颂在语言上有较大的差异。第四节《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的辉煌结晶。它的深厚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学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很发达。数千年来,极大地影响了古典诗歌的创作,是历代作家学习、借鉴、推崇的典范。一、建立了抒情诗的传统。《诗经》中,除少数几篇叙事的史诗外,绝大部分是抒情言志的作品。有的作品如《氓》等虽偏于叙事,但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这就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性特点,此后,中国的古典诗歌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是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WordsFromNotePagePageNo.70WordsFromSlide70形式。中国的叙事诗相应地不发达。二、建立了风雅传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革新的旗帜。《诗经》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和文人讽喻诗的悯时伤政、忧国忧民的创作精神,以描写具体生活、抒发切身感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主要反应在风和雅诗中,故称“风雅传统”。后世优秀文学如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当文学发展出现偏颇的时候,人们又会通过倡导风雅传统进行文学改革。三、创立了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比兴主要是运用比喻和意象,构成浑融的意境,用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WordsFromNotePagePageNo.71WordsFromSlide71四、在体裁、句式上对后世的影响1.《诗经》的四言体流行于汉魏六朝:西汉韦孟的《讽谏诗》,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嵇康的《赠秀才入军》,陶渊明的《时运》。四言体还影响了其他文体,如赋、颂、赞、诔、碑、箴、铭、序等。2.《诗经》的杂言体也有较大影响,两汉乐府民歌就以杂言体为主。3.后世五言诗也受《诗经》影响。4.《诗经》的词汇、押韵等也为后世所模仿学习。第三章先秦叙事(历史)散文我国古代散文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就已萌芽,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到殷商西周时期,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出现,标志着散文已走出远古时期的原WordsFromNotePagePageNo.72WordsFromSlide72始状态,而踏入其幼年时代。远古散文是伴随着文字的发明而产生的,研究认为,在正式文字产生以前,中国文字经历了漫长的由图画文字到抽象文字的发展过程。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甲骨文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有系统的文字。殷商西周的甲骨卜辞,原是商代和西周帝王、贵族占卜时的简短记录,刻在龟甲、兽骨和人骨上,一般只有几个到十几个字,长的有一百多字。卜辞的内容,多为预测祸福、判断吉凶之类,也有其他记事文字。有的记述邦国先公先王,有的反映气象历法,有的记录农业生产和田猎,有的记录政治和军事活动,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庞杂而丰富,是人们可以窥见殷周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痕迹。WordsFromNotePagePageNo.73WordsFromSlide73少量甲骨文较为完整可读,记事顺畅明晰,初步具有了散文的某些因素。还有少数卜辞集中记述人的活动,叙写比较丰富,文字也增长而不单调,并已能通过情节表现人的状态。二、金文殷周铜器铭文是殷商和西周帝王贵族镂刻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我国发明铸造青铜器工艺的时间很早。据《左传》和《史记》记载,禹时就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统治九州的国家权力。铭文的内容,多为记载殷周帝王和贵族的功绩、讼断、赏赐等,是那个时代认为有意WordsFromNotePagePageNo.74WordsFromSlide74义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上层某些政治生活的片段。铭文属于当时的官方语言,风格庄重典正,文句古拙板滞,缺乏感情与文采也有某些铜器铭文叙述完整的事件,写人的行为言论,已有一定的文学性。有的铭文还记录了场面和人物言论,出现复杂化趋向。商代铭文大都比较简短,主要用散语。周代铭文有所扩张,最长的《毛公鼎铭》近五百字。不少铭文用韵语。三、《尚书》(一)成书过程《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以后称《尚书》或《书经》,原为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主要是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WordsFromNotePagePageNo.75WordsFromSlide75《尚书》的来源非常古远。《汉书·艺文志》说古代“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左史将帝王、大臣的言论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原始的《尚书》《尚书》二十八篇,包括《虞书》二篇:《尧典》《皋陶谟》;《夏书》二篇:《禹贡》《甘誓》;《商书》五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十九篇,除《文侯之命》《秦誓》外,都是西周初期的历史文献。(二)《尚书》的主要内容《尚书》作为政治历史文献,集中汇聚了上古时代的统治意识和施政经验,概括了上古时代多方面的统治经验与教训,如治国要兢兢业业、勤勉谨慎;要知人善任,举用贤才;要明德慎罚,不能WordsFromNotePagePageNo.76WordsFromSlide76诛杀无辜;要懂得艰难,不能贪图安逸等。(三)《尚书》的文章体裁《尚书》文体包括典、谟、训、诰、誓、命等,即将帝王和诸侯的文告、誓词、命令、谈话记录下来。(四)《尚书》的文学特色《尚书》大多为上古记言体散文,文字艰涩,古奥朴拙,晦涩难懂。1.在风格上,《尚书》各篇大都显得质直,往往直抒命令或意见,很少藻饰。如《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再如《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通篇首位连贯,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证据充足WordsFromNotePagePageNo.77WordsFromSlide77已经是较成功的说理文。2.有的文章已经富有感情色彩。如东周时的《秦誓》,情真意切,是《尚书》里面最富个人感情的作品。3.《尚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整齐有韵的文字:如《洪范》第五条: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4.大量运用比喻说明问题。《盘庚》把迁都比作“若颠木之有由蘖”,将君臣关系比作“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警告贵族不要散布谣言惑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用作比喻的材料十分朴素。5.在少数地方,记叙人的活动,成功的描绘了情节和场面。WordsFromNotePagePageNo.78WordsFromSlide78《尚书》这种庄重典正的文体有其局限性,大地只能作为政府的文告,不便于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对后世文学影响不大。四、《春秋》我国很早就有以文字记载的历史著作。所谓“事为春秋”的春秋,即记录各国重大事件的纪年史或年代纪,其所以名为春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后来就成为纪年史的专名。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春秋”。岁月久远,这些春秋大都亡佚,保留至今的只有鲁国的鲁春秋,这就是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春秋》的原本。《春秋》是鲁国的纪念史,它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WordsFromNotePagePageNo.79WordsFromSlide79它的作者和起因,《孟子·滕文公下》说应为孔子,因为春秋时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司马迁有相同的说法,但事实证明,孔子及其弟子只是对鲁春秋做了一定的删改,提炼其文字,并按统一的体例进行加工,最终使它成为一部典型的编年体著作。《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间,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它诸侯中的重大事件。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征战兼并的时代,据春秋记载,二WordsFromNotePagePageNo.80WordsFromSlide80百四二年中,有战争七百三十多次。《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义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全书约一万六千五百余字。在春秋时代,诸侯国的春秋都是贵族子弟日常学习的课本。鲁国的《春秋》也是被传授的一门课程。孔子教授弟子,《春秋》是“六艺”之一是历史的教科书。至战国时代,春秋大行于世。在汉代,它成为经典的“五经”之一。从文学的角度看,《春秋》的语言简练、准确,用词谨严,如书中的动词,盟、会、遇;薨、崩、卒、死;奔、逊;杀、弑等,各组近义词含义有细微的差别,用以区分同一行为中不同的社会内涵WordsFromNotePagePageNo.81WordsFromSlide81及作者的评价,或区别人的等级。《春秋》的语言简洁而谨严,同时它的含义又是极为丰富的,作者的思想倾向皆蕴含其中。由于孔子与春秋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春秋“采善贬恶”,是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伦理道德思想,体现了他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的企图,有“微言大义”。《春秋》在古代文学史、思想史、经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是春秋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现。第二节《左传》一、《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汉人也有称《春秋古文》的。《左传》WordsFromNotePagePageNo.82WordsFromSlide82之名始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左氏传》三十卷。”自注“鲁太史左丘明。”司马迁也有类似说法,但《左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1.司马迁班固的说法,认为左丘明因孔子《春秋》作《左氏春秋》。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所以《左传》成书大约在春秋末年。2.认为左氏非丘明,作传人未受学于孔子,左传不传《春秋》。这一说法由唐人赵匡首次提出,后来王安石、朱熹、叶梦得、郑樵都提出各自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3.认为《左传》是刘歆伪作,成书于西汉末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提出,后来崔述加以补充WordsFromNotePagePageNo.83WordsFromSlide83《左传》是不是为《春秋》作传,汉人曾有激烈的争论。桓谭《新论》说:“《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原本《春秋》与《左传》是各自单行的史书,至晋杜预“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将二者合著,成为《春秋经传集解》,最终使《左传》与《春秋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左传》是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其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需要依仗《春秋经》才实现,这与《公羊传》《谷梁传》有根本的不同。“春秋三传”二、《左传》的思想倾向《左传》不仅文字好,文学性强,它首先是一部有丰富思想内涵的史学著作。(一)《左传》有丰富的记事,记录了春秋时WordsFromNotePagePageNo.84WordsFromSlide84期各国诸侯的历史业绩,也记述了统治阶级残暴、荒淫的行为。春秋时期,齐桓、晋文、楚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是政绩卓著的国君,他们的事迹在《左传》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同时也记录了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如晋灵公、陈零公、齐庄公等。(二)对于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改革精神的政治人物,《左传》作者予以热情的赞扬。上层贵族、国家重臣如叔向、晏婴、子产等;下层平民如曹刿、弦高、烛之武等。(三)重视民众的力量,以民为本,使《左传》的一贯思想。《左传》借历史人物的口,反复强调“民”在封建贵族统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周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WordsFromNotePagePageNo.85WordsFromSlide85(四)《左传》在对战争的记写中表现出先进的军事思想,是当时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五)《左传》中有关灾祥、卜筮的记载是那个时代人们认识能力的标志。《左传》的思想倾向是在它丰富而详备的记事中自然的流露的。虽然作者也借助“君子曰”、“仲尼曰”直接讲论一些事情,但在多数情况下,作者的爱憎、是非及其历史观是通过生动具体的记事和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三、《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详尽的记录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它的写作具有形象化的美学特征,它又是一部杰出的散文巨著,显示了突出的艺术成就。WordsFromNotePagePageNo.86WordsFromSlide86(一)《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色1.善于描写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运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时间的始末由来。这种白描手法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遵循严格的时空观念,每一事件的记录必定以极简明的文字交代事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人物,重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记叙每一事必详其发生、发展和结局,尤其注重前因后果。如骊姬之难前因后果长达几十年。2.善于将史实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如魏颗在辅氏之役获秦力士杜回。3.《左传》叙事中还有许多关于卜筮和灾祥的记录,作者在曲折地反映春秋时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及自身认识的同时,增添了历史记事的趣味性。WordsFromNotePagePageNo.87WordsFromSlide874.不仅大量采用传说和传闻,而且对历史做了较多的加工,故事和语言都有虚构成分,增强了其文学性。(二)《左传》在写人方面的特点1.描写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统治集团内部霸主国君、执政大臣,是它的主要描写对象。书中可以举出十多位赫赫有名的国君,几十位形象丰满、事迹显著的卿士大夫。国君如晋文公,卿士大夫如子产。2.大多数人物形象虽然只是通过一时一事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好像绘画艺术中的速写。如弦高。3.《左传》写人,已开始使用情节描写和细节描写。在叙写人物事迹,或刻画人物性格时作者大量运用细节描绘的手法,如写卫献公恃权傲下、得WordsFromNotePagePageNo.88WordsFromSlide88意忘形的形象:“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于门者,颔之而已。”《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在先秦著作中,它第一次提供了如此众多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并开创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三)《左传》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书中有许多精彩而动人的片段。春秋时期有数百次军事行动,《左传》详细描述了其中十三次比较重要的战争。1.作者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记录了丰富的战争实例,力图从中探求得失成败的经验。对各次大战不同侧重面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每次战事成败原因的看法。2.善于抓住战争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面WordsFromNotePagePageNo.89WordsFromSlide89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描写的角度不断变换,充分展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齐鲁长勺之战、楚宋泓之战只写一方。晋楚邲之战采用交叉记录的方式。3.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用大量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在战争中大显身手,这些人物形象,有的足智多谋,有的优柔寡断,有的英勇善战,有的轻狂骄纵。作者善于在差别中些人。这些人物形象,给战争描写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有关战争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左传》的语言特色《左传》的语言,是历代文人学者推崇的典范WordsFromNotePagePageNo.90WordsFromSlide901.《左传》叙述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精炼,生动而富于色彩,同时因简洁凝练而蕴藉含蓄。刘知几《史通·叙事》中说其语言: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说明它在语言方面已获得了超越于当时许多经典著作的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2.《左传》的人物语言同样富有文学特色,能通过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的个性。华父督。3.《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和议论谏说之辞,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齐桓公伐楚》之屈完、《烛之武退秦师》之烛之武、弦高犒师。在《左传》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再修此方面都大量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并采用生动WordsFromNotePagePageNo.91WordsFromSlide91的俗语、谚语和民谣。四、《左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左传》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一部伟大著作。它包罗万象,以古代人类知识的综合形式出现,因此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在史学领域,《左传》是中国最早的、叙事详细的完整著作,它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成为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它的创新对后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汉代《史记》纪传体的开创是继承和发展《左传》记写形式的结果。自《左传》和《史记》起编年叙事和纪传叙事成为我国历史著作的两种最基本的体裁。(一)对散文的影响1.战国以后的历史散文直接受左传的影响。撰述历史而注重叙事的形象生动和人物描写刻画的作WordsFromNotePagePageNo.92WordsFromSlide92品,后来被人们称为“史传文学”。《史记》首创列传体,其中的人物传记,主要是有选择的记录人物一生中有代表性的事件及其言行,通过性格化的语言,和富有性格特征的行动表现人物,突出并活化形象,在《史记》处处可见司马迁学习《左转》传痕迹。《史记》已是典型的传记文学。2.《左传》对后代散文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晋以降,景慕者多”,尤其是唐宋散文诸家,无不视《左传》为学习楷模。3.唐代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左传》是其学习的目标之一。(二)对小说的影响史传文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前身1.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在作品结构方面基本继承了《左传》编年记事的形式,时间的推移是串WordsFromNotePagePageNo.93WordsFromSlide93联作品事件的基本线索,所记事件往往有明显的事件标志。2.《左传》人物描写有明显的伦理化倾向,作者以封建时代的政治标准“礼”来衡量人物行为的得失。这一审美原则也影响到古典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形成中国小说特别重视作品社会效果的传统3.《左传》是记言、记事的结合,开创了以言和行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些手法为古典小说的创作所继承。《左传》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无论在体制、容量、手法诸方面,它都具备了长篇叙事文学的雏形。这部伟大著作的艺术成就是开创性的,具有重大的奠基意义,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第三节《国语》WordsFromNotePagePageNo.94WordsFromSlide94一、《国语》的作者和思想倾向(一)作者。《国语》是汇集西周至春秋时代各国史料的一部著作。关于《国语》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首次提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国语》十三篇,左丘明撰。”王充《论衡·案书篇》说:“《国语》《左氏》之外传也。”从晋代开始,有人对此提出怀疑。(二)《国语》与《左传》在体例及语言上的不同从编写体例看,《左传》是编年体,《国语》首创分国体;《左传》以记事为主,有完整的系统性、连贯性,《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仅有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彼此并无密切的联系。今本《国语》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迹,其中《周语》历时最长,记事时WordsFromNotePagePa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