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施工图设计PAGE第16页共24页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概述1.1工程概况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位于万州区天城片区枇杷坪组团与高铁组团内,起于现状万州二桥桥头,往西北方向延伸,通过新建北山隧道和高铁片区规划主干路,与在建站前路工程相交。路线总长4600.76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50Km/h,标准路幅宽度35m。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万州二桥北桥头综合交通体系工程:连接长江二桥与北山隧道及周边现状道路,包含全互通立交一座,立交匝道标准横断面宽为7.0米,匝道设计车速为20-30Km/h。(2)北山隧道工程:连接二桥桥头立交与黑龙江路立交,包含隧道一座,其中左洞长约3.142公里,右洞长约3.136公里,单洞断面宽为14米,单向3车道。(3)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连接北山隧道与站前路立交体系工程,主线长0.741公里,城市主干路,标准段路幅宽为35米,设计车速为50Km/h,双向六车道。路段内包含1座喇叭形全互通立交。(4)站前路立交体系工程:连接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与在建站前路工程,主线长0.6公里,城市主干路,标准段路幅宽为35米,设计车速为50Km/h,双向六车道。路段内包含1座连接站前路的双向四车道上跨桥。项目设计阶段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本次设计为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成果根据项目4个组成部分划分为4个分册,依次为:第一分册二桥北桥头综合交通体系工程、第二建分册北山隧道工程、第三分册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以及第四分册站前路立交体系工程。本分册为第四分册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本次设计黑龙江立交体系工程,主线部分起于桩号K3+258.963,顺接北山隧道,由南向北展线,止于桩号K3+999.718,顺接站前路立交工程部分,主线全长740.7米,主线在K3+485.631处采用3x20米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上跨A匝道,在K3+852.661处与龙三路平交。主线设计车速为50Km/h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35米。本工程含全互通立交一座,共5条匝道,匝道全长约1431米,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其中A匝道路幅宽度为15米,其余匝道路幅宽度为7米。项目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结构工程、排洪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电力通信工程、交安工程,施工范围线内为工程量计入范围。1.2设计依据(1)本项目合同;(2)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3)本项目方案设计成果及审查纪要;(4)本项目初步设计成果及审查纪要;(5)业主提供的项目所在片区相关规划资料;(6)业主提供的道路沿线1:500带状地形图;(7)《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8)《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9)《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10)相关技术标准(11)现场踏勘资料1.3设计过程简述本项目于2018年由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于2018年11月取得了万州区发改委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本项目于2019年2月完成方案设计,于2019年4月通过万州区规资局方案审查,取得万州区规资局的方案审查纪要。本项目于2019年5月完成高边坡专项设计,于2019年6月通过高边坡专项方案审查并取得高边坡专项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本项目于2019年8月完成初步设计,于2019年10月通过初步设计审查。1.4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完善道路人行过街系统及无障碍设计、道路交叉口渠化设计、公交停车港设计。执行情况:按意见完善修改,本道路主线两侧采用人行道、人行下穿通道及交叉口进行人行系统串联,交叉口渠化及公交公交港湾设计图详见相应分册图纸。2、复核本工程交织路段的长度和路幅宽度、站前立交与黑龙江路立交之间的间距、北桥头端做洞口与立交出口匝道分流段起点之间的间距。执行情况:按意见复核,本工程交织段的长度和路幅宽度等满足规范要求,同时采用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相配合,做到重复提示、远端提示的方式保证行驶安全。1.5对高边坡专项论证会议意见的执行情况(1)完善边坡破坏模式分析内容呢;复核边坡岩土参数(土岩界面饱和参数)及稳定性、场地稳定性、边坡土体沿土岩界面滑动的可能性、施工阶段临时边坡的稳定性。执行情况:已重新结合地勘报告,复核本次本次黑龙江立交段边坡稳定性等。(2)进一步核实黑龙江立交段起点区域万师附小滑坡的周界、滑坡体后缘开裂情况、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取值原则及依据、滑坡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回复: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将隧道延长和调整隧道纵断,避开在滑坡地段开挖。(3)核实场地市政道路及地下管网情况、道路荷载、既有挡墙安全等级、稳定性及安全等级、合理使用年限等状况,充分考虑其与边坡的相互不利影响,严格控制边坡位移。执行情况:本次黑龙江立交段为现状空地上新建构筑物,无上述相关内容。(4)充分考虑23-23′剖面A匝道的稳定性,A匝道应与支护桩脱开,适当加大支护桩的嵌岩深度,部分桩板挡墙边坡段可考虑桩板挡墙+重力式挡墙方案进行必选;填方边坡土工格栅可考虑仅配置在道路路面下部区域。完善边坡设计说明内容及图面表达、边坡剖面应完整反映场地地质信息,完善场地边坡截排水设计、坡底、坡顶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执行情况:23-23剖面的内容详见长江二桥北桥头立交系统分册。完善了剖面设计内容,增设了截水沟和高填方坡底护脚墙。(5)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强调执行“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原则。并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执行情况:边坡设计说明中已补充相关内容。(6)按渝建发相关文件规定,补充边坡支护桩人工挖孔灌注桩可行性论证报告及专家意见。执行情况:已补充相关内容,详见说明附件。1.6对高边坡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的执行情况(1)复核边坡岩层性状及稳定性、边坡土体沿土岩界面滑动的可能性、施工阶段临时边坡的稳定性等。执行情况:重新复核了边坡岩层性状及稳定性、边坡土体沿土岩界面滑动的可能性、施工阶段临时边坡的稳定性等(黑龙江立交部分和二桥一侧部分存在这种情况)。(2)进一步核实黑龙江立交段起点区域万师附小滑坡的周界、滑坡体后缘开裂情况、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取值原则及依据、滑坡稳定性分析等内容。执行情况:将隧道延长和调整隧道纵断,避开在滑坡地段开挖。核实场地市政道路及地下管网情况、道路荷载、既有挡墙安全等级、稳定性及安全等级、合理使用年限等状况,充分考虑其与边坡的相互不利影响,严格控制边坡位移。执行情况:重新核实了场地市政道路及地下管网情况、道路荷载、既有挡墙安全等级、稳定性及安全等级、合理使用年限等状况,并充分考虑其与边坡的相互不利影响,严格控制边坡位移(主要存在于二桥一侧)。(4)核实高填方路段的整体稳定性,若整体稳定性差建议采用桩板挡墙或分阶放坡+桩板挡墙或多级挡墙或复合支挡结构进行支护处理。执行情况:对高填方段的整体稳定性重新进行了复算(黑龙江立交部分)。(5)充分考虑23-23′剖面A匝道的稳定性,A匝道应与支护桩脱开,适当加大支护桩的嵌岩深度,部分桩板挡墙边坡段可考虑桩板挡墙+重力式挡墙方案进行必选;填方边坡土工格栅可考虑仅配置在道路路面下部区域。执行情况:A匝道的桩进行了加长,通过比选,还是桩板墙更优(二桥一侧部分)。(6)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及工艺等要求。执行情况:下阶段施工图将会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及工艺等要求。(7)完善边坡设计说明内容及图面表达、边坡剖面应完整反映场地地质信息,完善场地边坡截排水设计、坡底、坡顶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执行情况:黑龙江立交部分和二桥一侧部分的一些剖面图范围不够,重新进行了补充完善,场地边坡截排水设计、坡底、坡顶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这些内容均进行了完善。(8)本边坡治理工程施工过程应严格遵循“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原则。并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执行情况:同意审查意见,严格遵循“动态法设计、信息法逆作法施工”原则。并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1.7道路工程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工程地质概况(摘录)2.1自然条件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根据重庆市气象局气象观测资料,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总时数1000~1200h,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气温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最大平均日温差11.9℃(1953.7)。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年降水量1544.8mm,最小年降水量740.1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2.6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拟建万州长江二桥~高铁北站连接道工程场地南侧为长江,勘察区属长江水系。江水自南向北流,长江平均水面坡降0.23‰,河床一般宽500~900m,多年平均流量11308m3/s,三峡库区蓄水前长江在勘察区段多年平均水位107.89m,最低水位99.13m(1979年3月7日),最高水位156.04m(1870年7月12日),常年洪水位133.0m,近30~70年来的最高洪水位为142.12(1918年)。由于三峡库区的蓄水水位上升,其最大洪水位为库区最高水位175m。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本段水位在145与175m间起落;相对水位高差30m。(本段叙述中高程系统为吴淞高程系,对应黄海高程系高程=吴淞高程-1.79m)。拟建工程主线里程K2+020~K2+560段隧道上方有一个抗建水库,水深2~5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约为403.3m。该水库属于饮用水源,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2.2地形与地貌拟建工程属于渝东平行岭谷区,沿线地形起伏较大,拟建区地貌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地貌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线路起点端地势相对较低,地形较平缓,总体坡角8°~15°,在场地中部为一浅丘,地势较高,地形坡角10°~30°,线路终点端部地势又逐步降低,至终点时,已与现有道路标高一致,地形较平缓,总体坡角5°~8°。全线地面高程159.2~504.3m,相对高差约345.1m。2.3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的次一级构造,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地质构造隶属万州向斜西翼(参见图3.2-1)。岩层走向与线路走向小角度斜交,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岩层产状:倾向160~170°,岩层较平缓,倾角5~18°,优势产状,165°∠8°。层面结合很差,层面裂隙间距1~3m,层面裂隙闭合,局部充填粘性土,属软弱结构面。2.4地层岩性勘察区出露的岩层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建造。由多层砂岩——砂质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以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和黄灰色、灰色薄至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出露的地层由上而下依次可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冲积卵石层(Q4e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岩层。各层岩土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杂色,由块石、粘性土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结构稍密,石含量20~55%不等,块石最大粒径可达1200mm,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石质呈中等风化状。块碎石粒径一般20~600mm最大粒径大于1000mm,块碎石含量一般30%~50%,结构稍密~中密,稍湿,堆填年限3~10年,局部1~3年,人工抛填为主,主要分布于居民区及道路下部,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0.5~7.8m,钻探揭露最大厚度可达7.8m。在北滨路局部回填有0~6m的卵石,卵石含量20~40%,粒径10~50mm,稍密。2)粉质粘土(Q4el+dl):残破积,黄褐色,可塑~硬塑。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岩石碎屑,稍有光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一般厚度0~3m,在丘顶及斜坡处较薄,丘坡鞍部及冲沟谷地处厚度较大。3)块石土(Q4col):崩坡积,黄褐色,可塑~硬塑。由粘土矿物夹块石组成,干强度中等,塑性指数从上到下逐步提高。在终点附近块石土一般厚度3~8m,在主线K0+0~K0+640段厚度较大,钻探揭露该区域块石土一般厚度30~55m。4)卵石(Q4al):黄褐色、灰褐色、稍湿~湿,结构稍密~中密,主要由粘性土、细、中沙夹卵石组成,卵石磨圆度较好,以椭圆型为主,粒径30~200mm,含量20~50%不等,级配良好,主要分布于长江边,厚度变化较大。(2)侏罗系中统(J2)1)砂质泥岩:紫色,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属软岩。表层强风化带厚度约1~3m。土、石可挖性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Ⅳ。2)砂岩:灰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属较软岩,表层强风化带厚度约1~3m。土、石可挖性类别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场地内基岩强风化带厚度1~3.5m,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2.5地震与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剪切波速测试成果场地内人工填土剪切波速128~298m/s,为软弱土;块石土剪切波速度3350~367m/s,为中软土;粘土剪切波速151~194m/s;场地内基岩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上覆土层一般3~10m,钻探揭露最大土层厚度为55.6m,场地属I~Ⅲ类场地,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一般地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25~0.35s。建议对桥梁各墩台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进行抗震设防。具体地震效应分段评价见下表。地震效应分段评价一览表里程土层厚度等效剪切波速Vse(m/s)场地类别地段划分特征周期(s)高铁片区主干路工程主线里程K2+944.633~K3+3000>800I有利地段0.25主线里程K3+300~K3+9003~41.5165Ⅱ一般地段0.35主线里程K3+900~K4+2000~3.0165I有利地段0.25主线里程K4+200~K4+3203.0~7.5165Ⅱ一般地段0.35主线里程K4+320~K4+601.0420>800I有利地段0.25站前路上跨桥K0+0~K0+2800.4~2.8165I有利地段0.25K0+280~K0+391.8743.0~35.0165Ⅱ一般地段0.35A匝道3.0~7.5165Ⅱ一般地段0.35B匝道3.0~17165Ⅱ一般地段0.35C匝道3.0~16.6165Ⅱ一般地段0.35D匝道3.0~14.7165Ⅱ一般地段0.35E匝道3.0~35.4165Ⅱ一般地段0.352.6道路分段地质评价(1)里程K2+944.633~K3+100本段为挖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在道路左侧将形成高5.2~29.8m的岩土混合边坡,其中上部土质边坡高5.2~8.0m,由于岩土界面呈反倾,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左侧边坡倾向与裂隙J1及J2倾向相反,与层面斜交,无不利外倾结构,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砂岩取45°+θ/2=62°,砂质泥岩取45°+θ/2=60°;边坡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取60°,砂质泥岩取54°。建议可按1:0.75放坡。同时做好坡面防护工作。道路右侧将形成高26.9~40.0m的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中上部土质边坡高5.1~13.7m,由于岩土界面较陡,上部土体有沿着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塌的可能。坡倾向与层面倾向相反,与裂隙J1斜交,但与裂隙J2倾向一致,不利用边坡稳定,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沿着裂隙发生局部掉块。由于裂隙J2倾角大于岩体自身稳定破裂角,边坡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砂岩取45°+θ/2=62°,砂质泥岩取45°+θ/2=60°;边坡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取60°,砂质泥岩取54°。建议可按1:0.75放坡。若无放坡条件时,应采用锚杆挡墙支挡。本段边坡属超限高边坡,应按市建委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安全影响和安全施工论证。根据设计高程,拟建道路路基下均为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强度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2)里程K3+100~K3+300本段为挖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在道路两侧将形成高2.2~53.5m的岩质边坡,主要为砂质泥岩及砂岩,根据赤平投影图7.5-1-1分析:道路左侧边坡倾向与裂隙J1及J2倾向相反,与层面斜交,无不利外倾结构,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砂岩取45°+θ/2=62°,砂质泥岩取45°+θ/2=60°;边坡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取60°,砂质泥岩取54°。建议可按1:0.75放坡。同时做好坡面防护工作。道路右侧边坡倾向与层面倾向相反,与裂隙J1斜交,但与裂隙J2倾向一致,不利用边坡稳定,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沿着裂隙发生局部掉块。由于裂隙J2倾角大于岩体自身稳定破裂角,边坡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砂岩取45°+θ/2=62°,砂质泥岩取45°+θ/2=60°;边坡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取60°,砂质泥岩取54°。建议可按1:0.75放坡。同时做好坡面防护工作。(3)里程K3+300~K3+420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在道路两侧将形成高2.2~43.9m的填方边坡,经计算,按设计坡率1:1.75回填后,边坡稳定系数K=1.21,边坡基本稳定,但安全度较低。土体有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的趋势,由于道路左侧场地同属于本项目业主,具备放坡条件,因此建议本段道路左侧填方边坡可按1:2进行放坡。或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但必须并严格按照先支档,后开挖的顺序进行施工。同时加强边坡变形监测及坡顶的截排水工作。道路右侧填方边坡岩土界面为反倾,建议可按1:1.75放坡。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4)里程K3+420~K3+550该段为高架桥梁段,地处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下水贫乏,上覆土层厚度0.7~3.5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建议以中等风化砂质泥岩或砂岩为基础持力层。由于土层厚度较大,建议采用桩基础。桥梁各墩、台的设计参数详见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表5.3-1)。本场地有一条小河沟,现水量较小,由于四周汇水面积大,若在雨季时,水量将突增,桩基施工时应注意雨季时的截排水工作。(5)里程K3+550~K3+880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在道路两侧将形成高0.5~28.4m的填方边坡,其中道路左侧边坡岩土界面呈反倾,边坡主要的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发生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放坡。经计算,按设计高程回填后,边坡稳定系数K=0.59~1.02,边坡不稳定~欠稳定,土体有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的趋势,建议本段边坡可放缓坡率,将路基回填至右侧斜坡上形成反坡。若无放坡条件,建议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但必须并严格按照先支档,后开挖的顺序进行施工。同时加强边坡变形监测及坡顶的截排水工作。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6)里程K3+880~K3+930本段为左挖右填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回填后,在道路左侧将形成高0~20.7m的岩质边坡,坡体为砂质泥岩及砂岩。左侧边坡倾向与裂隙J1及J2倾向相反,与层面斜交,无不利外倾结构,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砂岩取45°+θ/2=62°,砂质泥岩取45°+θ/2=60°;边坡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取60°,砂质泥岩取54°。建议可按1:0.75放坡。同时做好坡面防护工作。道路右侧将形成高0~7.5m填方边坡,由于岩土界面较陡,经7.5.1-6及7.5.1-7计算,按设计高程回填后,边坡不稳定~欠稳定,土体有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的趋势,建议本段边坡可放缓坡率,或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同时加强边坡变形监测及坡顶的截排水工作。(7)里程K3+930~K4+020本段为挖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回填后,在道路左侧将形成高0~20.7m的岩质边坡,坡体为砂质泥岩及砂岩,根据赤平投影图7.5-1-3分析:左侧边坡倾向与裂隙J1及J2倾向相反,与层面斜交,无不利外倾结构,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砂岩取45°+θ/2=62°,砂质泥岩取45°+θ/2=60°;边坡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取60°,砂质泥岩取54°。建议可按1:0.75放坡。同时做好坡面防护工作。边坡倾向与层面倾向相反,与裂隙J1斜交,但与裂隙J2倾向一致,不利用边坡稳定,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沿着裂隙发生局部掉块。由于裂隙J2倾角大于岩体自身稳定破裂角,边坡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砂岩取45°+θ/2=62°,砂质泥岩取45°+θ/2=60°;边坡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取60°,砂质泥岩取54°。建议可按1:0.75放坡。根据设计高程,拟建道路路基下均为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强度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8)A匝道A匝道;起于拟建黑龙江路,由西向东展线,止于K0+399.555处,其后分叉接B、C匝道,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399.555,全长399.555米,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本场地地处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大部分地段位于斜坡上,地下水贫乏,局部为原始沟谷区,有少量地下水。本段线路场地内上覆土层厚度1.0~8.6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1)里程K0+0~K0+354.27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在道路两侧将形成高0~15m的填方边坡,岩土界面平缓,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2)里程K0+354.27~K0+399.555本段为左填右挖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回填后,在道路左侧形成高3.4~6.2m的填方边坡,大部分路段岩土界面平缓,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K0+354.27~K0+370段岩土界面较陡,建议可放缓坡率,并在回填前对岩面进行阶梯状处理。道路右侧将形成高0~5.3m的岩土混合边坡,其中上部土质边坡高0~3.2m,由于岩土界面较陡,开挖后土体有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塌的趋势,建议可将上部土体清除或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边坡倾向与层面倾向相反,与裂隙J1斜交,但与裂隙J2倾向一致,不利用边坡稳定,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沿着裂隙发生局部掉块。由于裂隙J2倾角大于岩体自身稳定破裂角,边坡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砂岩取45°+θ/2=62°,砂质泥岩取45°+θ/2=60°;边坡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取60°,砂质泥岩取54°。建议可按1:0.75放坡。无放坡条件时,建议采锚杆挡墙支挡。(9)B匝道起于拟建A匝道,由南向北展线,止于新建主干路(为黑龙江路往高铁站方向),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255.815,全长255.815米,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匝道宽为7.0米,最小平曲线半径为80米;本场地地处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大部分地段位于斜坡上,地下水贫乏。本段线路场地内上覆土层厚度0~5.0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1)里程K0+0~K0+100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道路左侧与C匝道高程基本一致,但在道路右侧将形成高2.5~20.2m的填方边坡,岩土界面较平缓,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2)里程K0+100~K0+255.815本段与主线高程一致,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10)C匝道起于拟建A匝道,由东向西展线,止于新建主干路(为高铁站往黑龙江路方向),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255.815,全长255.815米,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匝道宽为7.0米,最小平曲线半径为60米;本场地地处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大部分地段位于斜坡上,地下水贫乏。本段线路场地内上覆土层厚度0~5.0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1)里程K0+0~K0+100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道路左侧将形成高2.5~24.7m的填方边坡,岩土界面较平缓,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道路右侧与B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2)里程K0+100~K0+255.815本段与主线高程一致,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11)D匝道起于拟建黑龙江路,由南向北展线,止于新建主干路(为黑龙江路往高铁站方向),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292.541,全长292.541米,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匝道宽为7.0米,最小平曲线半径为60米;本场地地处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大部分地段位于斜坡上,地下水贫乏。本段线路场地内上覆土层厚度0~6.5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1)里程K0+0~K0+100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道路左侧将形成高6.5~10.5m的填方边坡,岩土界面较平缓,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道路右侧与A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2)里程K0+100~K0+180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道路左侧将形成高10.5~13.8m的填方边坡,岩土界面较平缓,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道路右侧将形成高10.5~15.2m的填方边坡,岩土界面较平缓,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3)里程K0+180~K0K0+292.541本段与主线高程一致,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12)E匝道起于拟建黑龙江路,由北向南展线,止于新建主干路(为高铁站往黑龙江路方向),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292.443,全长292.443米,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本场地地处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大部分地段位于斜坡上,地下水贫乏。局部为原始沟谷区,有少量地下水。本段线路场地内上覆土层厚度0~3.0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1)里程K0+0~K0+100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道路左侧与A匝道高程基本一致。道路右侧将形成高9.5~18.0m的填方边坡,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2)里程K0+100~K0+180本段为填方路基段,根据设计高程开挖后,道路左侧将形成高15.2~36.6m的填方边坡,岩土界面较平缓,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破坏。建议可按1:1.75进行放坡。道路右侧将形成高18.0~36.6m的填方边坡,本段线路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3)里程K0+180~K0K0+292.541本段与主线高程一致,为回填路基,可以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2.7结论与建议(1)结论1)拟建工程属于渝东平行岭谷区,沿线地形起伏较大,拟建区地貌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地貌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线路起点端地势相对较低,地形较平缓,总体坡角8°~15°,在场地中部为一浅丘,地势较高,地形坡角10°~30°,线路终点端部地势又逐步降低,至终点时,已与现有道路标高一致,地形较平缓,总体坡角5°~8°。,全线地面高程159.2~504.3m,相对高差约345.1m。上覆松散土层有人工填土和块石土及粉质粘土,厚度变化较大,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地质构造隶属万州向斜西翼,勘察区内无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倾向160~170°,倾角5~12°,优势产状,165°∠8°。层面结合很差,层面裂隙间距1~3m,层面裂隙闭合,局部充填粘性土,属软弱结构面。沿线地层层序正常,场地内有枇杷坪危岩、宋家湾~抗家湾危岩、洞子岩危岩、石宝1组(万师附小)滑坡及铲子坝滑坡。其中枇杷坪危岩、宋家湾~抗家湾危岩及洞子岩危岩已进行了整治工作,本段危岩带现状基本稳定,对拟建工程无影响,但在隧道开挖时,宜控制爆破帧数,避免对已治理危岩产生扰动。石宝1组(万师附小)滑坡位于万州区钟鼓楼街道抗建村7组万师附小西侧,铲子坝滑坡位于万州区钟鼓楼街道麻柳村5、6组,根据调查访问及资料搜集,这两个滑坡均为土质滑坡,表现为地面变形开裂。其中铲子坝滑坡在道路回填反压后,处于稳定状态,但石宝1组(万师附小)滑坡在道路开挖后,稳定性将大大降低,有可能沿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塌,建议在K2+900~K3+080道路右侧修建抗滑桩进行支挡。在对缓坡进行治理后,本场地基本适宜修建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2)拟建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万州二桥北桥头综合交通体系工程场地为沟槽地带,土层厚度高达50m,成为地表水的汇集场所,地表水排泄不畅易形成地下水,勘察期间钻孔内测得地下水位在236.8~270.3m。北山隧道工程场地为丘陵斜坡地貌,地势高、地表水易于排泄,地下水赋存条件差,地下水贫乏,主要为基岩裂隙水。高铁片区主干路工程场地大部分为斜坡地貌,局部为沟槽。其地下水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其中斜坡地段地下水贫乏,但在K+360~K3+500段为沟槽,四周汇水面积大,成为地表水的汇集场所,该段有两条小水沟,常年流水,水量8L/min,建议本段宜设置排水涵洞,避免雨季时,山水汇集冲刷浸泡路基。3)拟建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属I-Ⅲ类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25~0.45s。(4)拟建线路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砼体有微腐蚀性。(2)建议1)拟建立交各匝道路基段位于基岩区或既有道路区内部分可采用在挖填达到设计标高后,直接铺设路床,回填部分应分层碾压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2)拟建立交场地居民区聚集,交通拥挤,建议施工前应组织好道路交通并对施工区进行有效隔离,并应注意出渣车辆及人员交通安全。3)路基持力层选择:挖方段可采用基岩或处理后的填土可作路基持力层。填方路段应在清除表层耕植土后,以经检验合符规范要求的压实填土作为路基。部分半挖半填地段,应注意持力层性质差异较大带来的不均匀沉降等问题。4)填土路基基底宜设成逆坡,宜对基础影响范围内的土层进行换填、压实后才能作为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5)桥墩及桥台建议采用下伏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桥墩采用桩基础,桥台采用扩展基础或桩基础。6)拟建道路边坡高度较大,边坡需进行支护处理,建议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设置边坡平台。有超限高边坡的。应按渝建发[2010]166号文的规定,对超限边坡应完成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估、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工作。7)拟建项目主要为永久边坡,若有放坡条件,可用坡率法放坡,若无放坡条件应采用支档结构进行支档。8)在万州二桥北桥头综合交通体系工程场地内,季节性影响较大,场地地下水较丰富,且地下水水量受大气降水、管网渗漏及江水位控制;在丰水期及雨季施工时,填土厚度较大的桩,成桩难度大大增加,极易发生孔壁垮塌,在施工时应配备必要的排水设备并做好二次成孔或其他加强护壁的预案,确保成桩质量。由于本区属于老居民区,管网破旧且分布复杂,根据重庆工程建设经验,本区域管网必然有破损渗漏。在勘察期间,我院就发现多处管网锈蚀损坏临时采用PVC管连接。因此本区域内地下水除受大气降水影响外,主要受管网渗漏影响。建议施工前对相邻管线进行摸底,对破损严重,影响较大的管网建议进行迁改或保护。9)在拟建立交及其影响范围内,存在有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等管线设施,局部段修建有高压铁塔、电杆等电力设施,在施工前应先对线路范围内相关设施的进行迁移、改线,对影响范围外的管线设施亦应注意保护。10)在拟建立交及其影响范围内,建筑物众多,拟建连接道施工对水韵天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及枇杷坪社区住宅群有较大影响,建议进行专项安全方案论证,并在施工前对相邻建筑进行摸底,施工中加强对项链建筑的变形监测。11)填方路段应注意持力层性质差异较大带来的不均匀沉降等问题。12)本次勘察钻孔取样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按规范要求,分地层、分岩性统计而得,而岩土体不是均质的,存在变异性,且场地岩层倾角较陡,其物理力学性质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在施工时,可能会出现岩石强度或低或高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特提请设计、施工注意,建议在施工时加强持力层取样工作对其进行校核或现场载荷试验确定桩基承载力。13)地表揭露的结构面难以在深度上准确反映,加强施工阶段的地质工作,以弥补部分地段勘探点未施工的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岩层产状及其抗剪强度的检验。建议加强施工期间的边坡裂隙产状的校核,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确保安全。3道路设计3.1主要技术指标主线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设计值规范值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计算行车速度km/h50主线40-603道路路幅标准宽度m35(双向六车道)4最小圆曲线半径m/≥1005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456道路纵坡度%最大纵坡2.9;最小纵坡0.50.3-87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651.274≥1408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5000≥9009路拱横坡%1.51-210荷载等级汽车:城—A级;人群:3.5kN/m211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12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13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为20年1514洪水频率100年一遇15抗震烈度抗震设防6度,按抗震规范构造设防16净空m5m匝道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设计值规范值1道路等级城市立交匝道2计算行车速度km/h3020-603道路路幅标准宽度m15/7≥74最小圆曲线半径m45≥205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256道路纵坡度%最大纵坡5.5;最小纵坡0.50.3-87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100.576≥1008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1000≥2509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650≥25010路拱横坡%1.51-211荷载等级汽车:城—A级;人群:3.5kN/m212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13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14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为20年1515洪水频率100年一遇16抗震烈度抗震设防6度,按抗震规范构造设防3.2道路平面设计黑龙江路立交体系工程主要包含主线及互通立交两部分。主线部分起于K3+258.963处顺接北山隧道,由南向北展线,止于K3+999.718顺接站前路立交工程部分,主线全长740.755米,在K3+485.913处采用3x20米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上跨A匝道。主线设计车速为50Km/h,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组成为:35米=6米(人行道)+7(车行道)+1.5米(中央绿化带)+7(车行道)+6米(人行道)。主线全线均为直线段。主线在K3+852.943处与龙三路平交,路口采用右进右出交通管理。在K3+300-K3+820段设置互通式立交一座,立交由5条匝道组成,具体布置如下:A匝道;起于拟建黑龙江路,由西向东展线,止于K0+399.555处,其后分叉接B、C匝道,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399.555,全长399.555米,双向两车道,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匝道宽为15米=7米(车行道)+1米(中分带)+7(车行道),最小圆曲线半径为70米,最小回旋线长度为103.997米,根据重庆市地标,无需进行超高处理,同时所有匝道均设置有紧急停车带,无需设置加宽。B匝道;起于拟建A匝道,由南向北展线,止于新建主干路(为黑龙江路往高铁站方向),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255.815,全长255.815米,单车道,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匝道宽为7.0米,最小圆曲线半径为75米,最小回旋线线长度35米,根据重庆市地标,无需进行超高处理。C匝道;起于拟建A匝道,由东向西展线,止于新建主干路(为高铁站往黑龙江路方向),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211.595,全长211.595米,单车道,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匝道宽为7.0米,最小圆曲线半径为45米,最小回旋线长度为35米,根据重庆市地标,对该圆曲线按2%进行进行超高处理。D匝道;起于拟建黑龙江路,由南向北展线,止于新建主干路(为黑龙江路往高铁站方向),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292.541,全长292.541米,单车道,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匝道宽为13米=6米(人行道)+7(车行道),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00米,最小回旋线长度35米,根据重庆市地标,无需进行超高处理。E匝道;起于拟建黑龙江路,由北向南展线,止于新建主干路(为高铁站往黑龙江路方向),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K0+271.718,全长271.718米,单车道,设计等级为城市立交匝道,设计车速为30Km/h,匝道宽为13米=6米(人行道)+7(车行道),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00米,最小回旋线长度35米,根据重庆市地标,无需进行超高处理。与本路段道路相交的黑龙江路为规划城市主干路,,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为40km/h,路幅宽度27m,标准路幅组成为:27米=6米(人行道)+7.5(车行道)+7.5(车行道)+6米(人行道)。与本路段道路相交的龙三路,为规划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为40km/h,路幅宽度36m,标准路幅组成为:36米=5.5米(人行道)+11.5(车行道)+2米(中央绿化带)+11.5(车行道)+5.5米(人行道)。3.3道路纵断面设计(1)主线K3+258.963-K3+999.718连接道起点以2.9%的上坡顺接北山隧道,在K3+910.237处变坡,以0.5%上坡直至K4+000,竖曲线半径为5000m。(2)A匝道A匝道起点以3%的坡度顺接黑龙江路,然后以5.5%的纵坡下坡下穿主线,然后以4.5%的上坡顺接B、C匝道,最小坡长为140m,最小竖曲线半径650m。(3)B匝道B匝道起点以4.5%的坡度顺接A匝道,然后以2.9%的纵坡上坡顺接主线,最小坡长为106.513m,最小凸曲线半径6500m。(4)C匝道C匝道起点以4.5%的坡度顺接A匝道,然后以2.9%的纵坡下坡顺接主线,最小坡长为118.048m,最小凸曲线半径1000m。(5)D匝道D匝道起点以3%的坡度顺接黑龙江路,然后以2.9%的纵坡上坡顺接主线,最小坡长为222.832m,最小凹曲线半径1050。(6)E匝道E匝道起点以3%的坡度顺接黑龙江路,然后以0.5%的纵坡下坡后以2.9%的坡顺接主线,最小坡长为100.576m,最小凸曲线半径2600m,最小凹曲线半径2500。3.4横断面设计(1)主线连接道标准断面宽度35m,断面布置如下:6m(人行道)+10.75m(车行道)+1.5m(中分带)+10.75m(车行道)+6m(人行道)=35m道路车行道横坡为双向坡,坡度为1.5%,路拱形式为直线型路拱,人行道横坡为内单向坡,坡度为2.0%。中分带横坡1.5%,与车行道一致。(2)A匝道7米(车行道)+1米(中分带)+7(车行道)=15米道路车行道横坡为双向坡,坡度为1.5%,路拱形式为直线型路拱,中分带横坡1.5%,与车行道一致。(3)B、C匝道0.5m(防撞栏杆)+3.5m车行道+2.5m应急停车带+0.5m(防撞栏杆)=7米路车行道横坡为单向坡,坡度为1.5%,路拱形式为直线型路拱。(4)D、E匝道6米(人行道)+7(车行道)=13米道路车行道横坡为单向坡,坡度为1.5%,路拱形式为直线型路拱,人行道横坡为内单向坡,坡度为2.0%。3.5路基设计3.5.1路基概况本路段全长741m,其中K3+320-K3+880段为填方路基,其余路段为挖方路基。根据道路纵横断面设计情况,道路全线挖方路基430m,路基最大挖方高度约22m;填方路基长445m,半填半挖路基180m,道路最大填方高度27.5m。道路全线填方1000194.208立方米,包含场平及反压护道土方377348.092立方米,挖方260348.659(路基清表49571.766立方米,场平区域清表18674.695立方米,表土不能用于路基填筑),需借方808092.01立方米,借方运距2公里,借方可利用站前路及北山隧道的弃方。3.5.2超高加宽方式根据规范要求,本此设计范围内均不需进行加宽设计,本次设计对C匝道的圆曲线进行了超高处理,超高旋转轴为路边线,超高横坡2%。具体设计详见《匝道超高加宽设计图》与《匝道超高加宽设计表》。3.5.3一般路基设计根据地勘报告及现场实际情况,道路原则按放坡处理,每8米一级边坡,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一般填方边坡坡比为1:2。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一般挖方边坡岩质边坡坡比按1:0.75,土质以及岩土混合边坡按1:1.75。挖方边坡坡脚设临时边沟,保证施工期间雨水排放,坡顶外5m设截水沟(详见排洪部分),顺地势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本道路路堤最大填方高度约22m,填方高度较大,为保证填方路基的稳定性,本次设计考虑在主线K3+447--K3+766段相关区域先进行场平处理,再进行路基回填,E匝道右侧最大填方高度约28米,考虑采取反压护道进行处理。其余填方边坡考虑格构防护处理。本道路最大挖方深度约22m,主要分布于道路K3+240--K3+258.963东西两侧。其中道路西侧为开发地块,近期将进行开发建设,为避免投资浪费,应业主要求,西侧挖方临时边坡不做永久性防护,岩质边坡坡面采用“SNS主动柔性防护网”临时防护,土质坡面不做防护处理。道路东侧边坡采用格构护坡及桩板墙等形式进行防护处理。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相关要求如下:填方路段:路床表面以下0~80厘米不低于96%;80~150厘米不低于94%,150厘米以下不低于93%;挖方路段:如开挖后发现其他不良土质均需换填。挖方段土基0~80厘米压实度不小于96%。对开挖出来的耕植土或生活垃圾,不能作为填方路段的填土。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厘米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低于96%。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50mm,并分层碾压、压实至路床设计标高后,经检测应达到设计要求。当采用细粒土作填料时不得选用液限大于50%的高液限细粒土直接作填料,细粒土填料以重型击实试验为依据,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分层碾压,以压实度为控制指标。填方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最小强度(%)路床0~308路基30~805路基80~1504路基>1503填方路堤应保持基底的强度与干燥,应清除修筑范围内的腐殖土、耕种土、松土以及地面杂草、树根并压实,原地面坑洞应进行回填并压实。路基填土严格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执行。填方地段地面自然横坡度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坡度,当基岩面上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台阶部位应先采用小型机具夯实后再进行分层回填碾压。对于长期积水地段路堤,填筑前均需放(抽)水晒干,清除淤泥并回填透水性材料。在地表水不易疏干、地表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丰富地段,还需设置排水盲沟;在地下水出露集中且水量较大时,需设置渗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影响范围。3.5.4软弱路基设计根据地勘报告以及现场踏勘情况,本道路地表下伏软塑状粉质粘土,上述土层力学性质差,压缩性较大,不宜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需采用挖方中土夹石进行换填处理,换填处理深度详见软基处理设计图,具体做法如下:换填施工前需先按设计深度清除地表种植土、软塑粉质粘土等不良土层,并采用重型压路机对基底做碾压处理,待基底土层不再产生明显轮迹后,采用挖方中土夹石进行回填。回填材料应均匀、密实,不得选用泥岩等遇水易软化岩石,应分层填筑、压实,粒径不大于15cm,分层厚度不应超过30cm,碾压密实度不小于95%。其它事项,应按相关现行规范执行。3.5.5场平及反压护道设计为保证道路施工质量,场平部分及反压互道填筑技术要求及标准与填方路基段保持一致,场平标高基本与场平区域相邻的道路设计标高保持一致,路床标高表面以下0~80厘米压实度不低于96%;80~150厘米压实度不低于94%,150厘米以下压实度不低于93%;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厘米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低于96%。具体设计详见场平及反压互道设计图。场平区域的排水设计由排水专业统一考虑,详见排水专业图纸。3.5.6高边坡与支挡设计(1)采用的技术标准本边坡支护工程为永久支护工程。(1)边坡工程使用年限:50年(2)设计安全等级:一级(3)设计工况:最不利的工况即暴雨工况(4)安全系数:永久性边坡1.35,临时性边坡1.25。(5)结构重要性系数:1.1(6)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0),在50年超越概率为10%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该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设计分组为一组。拟建工程为道路,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划分该工程为标准设防,即丙类。因万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第4.4.1条9款规定可不作地震效应评价。设计宜采用动态设计法,施工时加强监测,设计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及监测报告合理优化,动态设计,以确保坡体的稳定。本工程采用信息法施工。(2)计算参数表5.3-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岩土名称参数素填土块石土粉质粘土砂岩砂质泥岩裂隙面岩层面岩土界面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重度(kN/m3)21.0*20.520.524.0*24.924.5*25.7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a)33.65.2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43.88.4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kPa)400*1200300*80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20*120*110881716内摩擦角φ(ο)10*8.08.030*40.029*31.018*15*8内聚力C(kPa)20*22.422.4150*165080*40050*30*15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800-1200400-600弹性模量(MPa)3500900变形模量(MPa)3200700泊松比μ0.100.38地基系数(MN/m3)水平200-30060-80垂直400150地基系数(MN/m4)水平8-1015-208-10垂直142014抗拉强度(kPa)220116负摩阻力系数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25*0.25*0.25*0.30*0.55*0.30*0.45*岩石地基竖向地基系数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50-7040-6040-60150-200100-150注:带“*”的建议值为重庆地区经验值(3)高边坡和支挡工程道路西侧为临时性边坡,道路东侧为永久性边坡。1)道路西侧高边坡处理表桩号边坡性质和破坏模式处理形式和边坡稳定性评价高填方E匝道右侧K0+000-K0+240高填方土质边坡(最大高度约17米)坡率法放坡:此处先进行反压互道场平施工,场平至高程约292m后开始填方路基施工。采取分级放坡,每级边坡最大高度为8米,中间设置一道2米宽的马道,土质边坡坡面坡率为1:2。路基需设置土工格栅,土工格栅的具体布置方法参见相应图纸。高填方D匝道左侧K0+060-K0+292.541高填方土质边坡(最大高度约10米)坡率法放坡:采取分级放坡,每级边坡最大高度为8米,中间设置一道2米宽的马道,土质边坡坡面坡率为1:2。路基需设置土工格栅,土工格栅的具体布置方法参见相应图纸。主线左侧K3+880-K3+950挖方岩土混合边坡(最大高度约16米),边坡破坏形式受库伦土压力控制)采取分级放坡,每级边坡最大高度为8米,中间设置一道2米宽的马道,顶面一层土质边坡坡面坡率为1:1.75,岩质边坡坡率为1:0.75。,岩质边坡坡面采用“SNS主动柔性防护网”,采用坡率法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2)道路东侧高边坡处理表桩号边坡性质和破坏模式处理形式和边坡稳定性评价主线右侧K3+348-K3+480高填方土质边坡(最大高度约18米)坡率法放坡:采取分级放坡,每级边坡最大高度为8米,中间设置一道2米宽的马道,土质边坡坡面坡率为1:2。土质边坡坡面设置格构防护。路基需设置土工格栅,土工格栅的具体布置方法参见相应图纸。A匝道右侧K0+220-K0+270高填方土质边坡(最大高度约15米)坡率法放坡:采取分级放坡,每级边坡最大高度为8米,中间设置一道2米宽的马道,土质边坡坡面坡率为1:2。土质边坡坡面设置格构防护。路基需设置土工格栅,土工格栅的具体布置方法参见相应图纸。AK0+350-BK0+010右侧(全长60m)高挖方岩土混合边坡(最大高度约18m)坡率法放坡+坡面防护:取分级放坡,每级边坡最大高度为8米,中间设置一道2米宽的马道,土质边坡坡率为1:1,坡面进行土钉墙防护;岩质边坡坡率为1:0.75,坡面进行锚喷防护。B匝道右侧K0+065-主线右侧K3+880高填方土质边坡(最大高度约25米)采取分级放坡,每级边坡最大高度为8米,中间设置一道2米宽的马道,土质边坡坡面坡率为1:2。土质边坡坡面设置格构防护。路基需设置土工格栅,土工格栅的具体布置方法参见相应图纸。主线右侧K3+950-K4+000挖方岩土混合边坡(最大高度约16米),边坡破坏形式受库伦土压力控制采取分级放坡,每级边坡最大高度为8米,中间设置一道2米宽的马道,顶面一层土质边坡坡面坡率为1:1.75,岩质边坡坡率为1:0.75。土质边坡坡面采用格构防护,岩质边坡坡面采用锚喷防护,采用坡率法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4)锚喷防护设计说明岩质边坡坡面进行锚喷防护,坡率为1:0.75。有下面几点技术要求:a.锚杆水平间距2.0米,垂直间距2.0米,表层挂@150×150mmΦ8单层钢筋网,喷射150mm厚C20细石砼。坡面及马道上种植蔓藤类植物,以美化边坡环境。b.锚喷顶部每隔6米设置一个监测点。采用视准线法,在支挡结构体刚形成时,在结构体内锚入一根铁钉,待结构体混凝土凝固后,作为支挡体系位移的标准点。监测时间:要求工程完工后测一次,以后每两月测一次,监测时间为2年。遇暴雨要专人负责观测,做好原始记录。监测共布置监测点29个点,监测次数13次。C.泄水孔采用直径为75mm的PVC管,布置间距4m*4m。(5)放坡的技术要求1)边坡开挖应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或部分逆作法施工。2)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3)桩板墙外侧开挖应先做支护桩板墙,再开挖作业,严禁超挖。4)岩石边坡采用机械法开挖。5)高度超过4米的土质边坡坡面采用骨架防护,并植入三维网柔性护坡,边坡宜每隔8m分一级,高度超过5m的填方路基应设置土工格栅。(6)高填、挖方段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本次填料做出要求: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0°,饱和重度不大于20.3的低液限土,此部分填筑分级高度、压实度、施工要求等详见道路工程说明。高填方路基处理超过8m的填方路基为避免路基沉降,增设土工格栅,边坡坡顶设置通长土工格栅,路基范围内设置土工格栅,具体布置方式参见相应图纸。通长布置,表层填土清除,地面横坡大于1:5时,路面挖台阶,台阶宽度大于2m,坡比3%。填挖交界路段路基填挖交界处,应对挖方区路床80cm范围内的土体进行超挖,采用挖方中土夹石进行回填,并设置双向土工格栅,待填、挖区域高度统一后,再进行以上路基的填筑。(7)监测设计监测工程分施工阶段监测和竣工后的效果监测。本工程按经济、实用、方便、安全的原则,采用群众性监测与专业性监测相结合、仪器监测与简易观测相结合的群测群防监测方式。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支护结构顶部支护结构变形:主要受力杆件支护结构应力:应力最大处监测要求: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方案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目的、测试方法、测点布置、监测项目报警值、信息反馈制度和现场原始状态资料记录等内容。监测方案可根据设计要求、边坡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工进程等因素确定。工程竣工后的监测时间不应少于三年,具体要求如下:(1)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后,建设方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业主、监理、设计等共同认可后实施。竣工后监测年限不少于3年。(2)监测项目:支护结构顶部的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墙顶背后1.0H(岩质)、1.5H(土质)范围内的地表裂缝;边坡坡顶建筑物基础和墙面的变形;降雨、洪水与时间关系;锚索拉力;支护结构变形。(3)坡顶位移观测,应在锚杆挡墙的顶部各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4)锚杆应力监测根数不少于锚杆总根数的5%,且不少于3根。(5)监测方案可根据设计要求、边坡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工进程等因素确定。当出现险情时应加强监测。(6)根据开挖范围和开挖高度,应对边坡本身及周围环境的位移、沉降等多项内容进行监测。因此,在正式施工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对周围原有的建(构)筑物进行仔细调查、检测和技术鉴定,并做好记录、拍照、录像等工作,为施工过程中监测抢险及可能产生的纠纷提供必要的依据。2)详细了解周围地下管线的情况,并做好记录。3)在边坡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周边建(构)筑物设置沉降及变形观测点。(7)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及精度、频率要求从施工开始至支护工程施工完成期间,应进行监测,具体监测项目及内容详下表: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边坡类别施工进度边坡开挖高度(m)≤55~1010~15>15一级开挖高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支挡结构浇筑后时间(d)≤71次/1d1次/1d2次/1d2次/1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8)监测的警戒值1)一级预警值:水平方向上连续5天日平均位移速率超过1mm/d且位移方向基本一致;5日累计位移超过6mm、期间日平均位移速率超过0.5mm/d且方向一致并未见收敛。垂直方向上按水平方向的2倍值控制。2)二级预警值:水平方向上连续5天日平均位移速率超过1.5mm/d且位移方向基本一致;5日累计位移超过9mm、期间日平均位移速率超过0.8mm/d且方向一致并未见收敛。垂直方向上按水平方向的2倍值控制。3)三级预警值:水平方向上连续5天日平均位移速率超过2mm/d且位移方向基本一致;5日累计位移超过15mm、期间日平均位移速率超过1mm/d且方向一致并未见收敛。垂直方向上按水平方向的2倍值控制。本说明未明确或与相关监测规范有出入者,已规范为准。(8)边坡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序号项目名称数量单位备注1土工格栅248000m2适用于主线K3+360~K3+940路基段,E匝道EK0+000-EK0+271路基段,D匝道DK0+060-DK0+292.541,A匝道AK0+220-AK0+270路基段,2锚喷防护3500m2斜面展开面积,适用于东侧永久性岩质边坡,对应桩号范围为主线K3+258.963-K3+280右侧,AK0+320-AK0+399.555右侧,主线K3+930-K4+000右侧3土钉墙620m2仅适用于右侧AK0+350-BK0+010边坡4SNS主动柔性防护网2200m2斜面展开面积,适用于西侧临时性岩质边坡,对应桩号范围为K3+258.963-K3+350左侧,K3+880-K3+980左侧。5坡顶防护网470m对应桩号范围为K3+258.963-K3+350左侧,K3+880-K3+980左侧。K3+258.963-K3+280右侧,AK0+320-AK0+399.555右侧,主线K3+930-K4+000右侧,AK0+350-BK0+010右侧。6土质边坡方格防护24000m2斜面展开面积,适用于永久性土质边坡和临时性土质填方边坡。7马道截水沟990m对应桩号范围为E匝道右侧K0+000-K0+240,方主线右侧K3+348-K3+480,B匝道右侧K0+095-主线右侧K3+880,主线右侧K3+880-K3+950。8急流槽18道平均每道长约22m,每隔约30m设置一道,对应的桩号范围是:E匝道右侧K0+000-K0+240,D匝道左侧K0+060-K0+292.541,主线右侧K3+880-K3+950,主线右侧K3+348-K3+480,A匝道右侧AK0+220-AK0+270,AK0+350-BK0+010右侧,B匝道右侧K0+065-主线右侧K3+880,主线右侧K3+950-K4+000。9护脚墙190m主要适用于主线右侧坡底K3+348-K3+480段3.6路面设计3.6.1设计标准(1)公路自然区划:V2区。沥青路面气候分区:1-3-2夏炎热冬冷湿润。(2)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3)沥青路面设计年限:15年。3.6.2车行道路面结构组合道路面层采用沥青砼,设计标准轴载为100KN,设计采用容许弯沉、容许拉应力控制,基层选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本次设计采用路面结构组合如下:上面层:4cmSBS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SMA-13中面层: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下面层: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5CES-2稀浆封层0.6cm基层:18cm6%水泥稳定碎石上底基层:18cm4.0%水泥稳定碎石下底基层:18cm4.0%水泥稳定碎石验收弯沉值层位厚度验收弯沉值上面层420.3中面层521.6下面层723.1基层1825.3上底基层1845下底基层18115.8土基266.2注:以上均要求采用BZZ-100标准车型进行检测。3.6.3人行道铺装人行道透水砖40×20×6cm(抗压强度不得低于30MPa)M7.5水泥砂浆厚2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15cm3.6.4附属结构中分带路缘石规格:机制青石立式路缘15×40×100cm人行道路缘石规格:机制青石立式路缘15×35×100cm路边石规格:机制青石路边石12×20×100cm树池嵌边石规格:机制青石树池嵌边石10×12×84.95cm3.7道路辅助设施设计3.7.1人行系统设计本道路全线布置人行道,连接道人行道宽6m,在K3+460及K3+800设置人行下穿通道过街,其余路口行人采用斑马线过街。本次设计对于填方高度大于2m路段,在人行道外侧设置人行道栏杆,具体样式详见《人行道栏杆设计图》。3.7.2无障碍设计盲道设计主要为盲人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充分展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严格遵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2年联合颁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平面布置根据道路平面图中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2.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3.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4.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5.缘石坡道处车行道、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做法与路段上相同。6.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3.7.3盲道设计1.人行道盲道砖强度不小于C30,其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与人行道砖一致。2.人行道盲道宽0.6m,距人行道绿化带路缘净宽0.3m,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3.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走向一致。4.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等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3.7.4绿化设计(1)绿化设计6米宽人行道:采用胸径15cm香樟,间距6米栽植,隧道出口渐变段道路(K3+240-K3+258.963)渐变宽度中分带:在中分带中以堆坡造型的方式建造两个1.2m高的微地形,上栽植栾树及蓝花楹两种大乔木,以红叶李和樱花两种开花二乔搭配,并点缀以海桐球及石楠球两种球形灌木。整个中分带中以自然带状的形式栽种两种草灌,吉祥草及木春菊。使绿化景观高低错落有致,丰富有层次,四季有景。黑龙江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