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高级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专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地壳物质循环_第1页
栟茶高级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专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地壳物质循环_第2页
栟茶高级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专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地壳物质循环_第3页
栟茶高级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专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地壳物质循环_第4页
栟茶高级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专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地壳物质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专题3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地壳物质循环【直击考点】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能力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考点扫描】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体地震波(1)划分依据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1)划分依据不连续面莫霍面:地下平均17千米处,纵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不连续面古登堡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陡降,横波完全消失范围:地面至莫霍面之间地壳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约6千米地壳组成:硅酸盐类矿物为主范围: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2)内部圈层地幔分层:上地幔和下地幔(2)内部圈层地幔组成: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为主范围: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地核分层:外核和内核地核组成:铁、镍为主大气圈(3)外部圈层水圈(3)外部圈层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及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1)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2)形成过程: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相互转化)。各类岩石一旦进入地球内部深处,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熔化,又形成新的岩浆.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运动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等岩浆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等(3)岩石(成因)分类沉积岩: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等(3)岩石(成因)分类变质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4)地壳物质循环意义: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各种自然景观;促进矿产资源的形成【过关测试】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5小题)1.根据地震波横波(S)与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体状态的主要依据是A.S、P波波速明显增加B.S、P波波速明显下降C.S波波速突降、P波完全消失D.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2.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只,当海底发生地震时,船员会感到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C.先摇晃后颠簸D.先颠簸后摇晃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A.华北平原B.塔里木盆地C.青藏高原D.大西洋4.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B.硅酸盐类矿物分布最广C.地壳可分上下两层,上层叫硅镁层,下层叫硅铝层D.地壳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各类岩石组成B.位于软流层以上C.位于莫霍面以上D.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6.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生物圈、大气圈、水圈C.水圈、大气圈、生物圈D.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三大梦想。在江苏东海县毛北村开钻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经过1354天的奋斗,2005年3月9日,科钻一井的钻井终孔深度达到5158米,超额完成了既定的钻进目标。据此回答7-9题:7.关于该钻探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钻探工程从地壳表面开始,经过了地幔、地核B.钻探工程只是在地壳中进行,没有到达地幔。C.钻探工程可以了解地心的物质组成D.钻探工程是为了实现“地心旅游”8.在钻井架附近,曾有这样两行字:“上天神舟五号入地科钻一井”。神舟五号、科钻一井分别到达的层次是A.高层大气和地核B.平流层大气和地核C.高层大气和地壳D.平流层大气和地壳9.这次科学钻探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A.了解大气圈、水圈的性质和下界限B.了解地壳深部的状态、结构、构造和成分,研究岩石圈的演变C.寻找深部矿产资源和勘探与开发深部能源D.研究地球的气候史以及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10.右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A.岩浆岩和变质岩B.沉积岩和岩浆岩C.变质岩和岩浆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11.下列各组岩石中,按成因属同一类型的是A.砾岩、大理岩、板岩B.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C.砂岩、石灰岩、页岩D.板岩、花岗岩、大理岩12.发育桂林山水地貌的岩石,按成因划分属于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13.下列关于岩石及其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花岗岩为喷出岩,在地表分布广B.沉积岩和变质岩可直接相互转化C.石灰岩是由大理岩变质而成D.沉积岩和岩浆岩可直接相互转化读下列甲乙两图,回答14—15题。14.甲图中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A.①B.②C.⑤D.⑥15.乙图中若沿⑦处向下钻探100米,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岩石中含芦苇化石。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A.A类岩石B.B类岩石C.C类岩石D.难于判别二、判断题: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题目选A,错误的题目选B。(共5小题)16.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薄;海拔越低,地壳越厚17.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18.在三大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岩浆岩。19.花岗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20。通过地壳物质循环,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各种自然景观。三、综合题(共2题)21.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1)E、F所代表的不连续面名称分别是:E,F。(2)图中①、②代表的地震波类型:①;②;比较①、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3)在右图中适当位置填出地壳、地幔和地核.(4)E、F之间的圈层主要是由含、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F以下的圈层组成物质可能是以和为主。2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下列地理事物名称:A;B;C;D.(2)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①;②;③;④。(3)造成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地质作用主要属于;形成花岗岩的地质作用主要属于。(填图中数字代号)(4)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练习3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纵波、横波特点的理解记忆。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幔和外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面,在古登堡面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证明外核物质是液态或者气态,而在地球重力分异过程中,气体已消失,因此只能是液态.2B3C【解析】地壳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大陆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壳最厚。4C5C6A7B8C9A10B【解析】从图中可知,甲处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因而可判断其为沉积岩;乙处岩石的层理结构被破坏,具有岩浆通道,可判断这里曾经发生过岩浆上升的情况,因此乙处应为岩浆岩.11C12C【解析】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属于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溶解和冲刷形成的。13B【解析】花岗岩属于地下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石灰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通过外力作用,可直接转化为沉积岩.14D15B16B17A18B19A20A21题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横波纵波纵波传播速度高于横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3)略(4)铁镁铁镍【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内部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莫霍面处,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古登堡面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22题答案:(1)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2)上升冷凝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高温熔化(3)②①(4)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的热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