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教案33_第1页
八年级美术教案33_第2页
八年级美术教案33_第3页
八年级美术教案33_第4页
八年级美术教案3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八年级美术课题:在绘画中永生设计者:领导签字:

1.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人体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②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较写实的去表现自己熟悉的人物。

③让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更多的去发规他人的长处(优点)0

2.教学重点

欣赏和了解人物表现的多种方法、材料工具,了解人体在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3,教学难点

对人物神情、动态、比例、色彩的恰当把握。

4.课时建议:2课时

一、组织教学

微笑问候学生当天感受,简要讲评上节课小组作业。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介绍肖像画的由来以及早期肖像画的作用,还欣赏了摄影术发明

以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格迥异的肖像画。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人物的五官,以及体会了通

过五官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精神世界。那么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些彩色的范图。

看了这些范图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这些都是乱涂乱画,怎么把人的脸画成彩色的,

怎么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像鼻子呢?好像这些画都是小孩子画的。这里面确实有一部分画是

出自小朋友之手,我请个同学来区分一下。(请同学区分,并说出区分原因)而另外这些可都是

出自世界鼎鼎有名的大画家之手,这个画家就是谁呢?(毕加索)有没有人对毕加索有一点了解

的?(先让同学回答)

(教师介绍):毕加索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和最着名的画家之一。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毕

加索很小的时候就教他画画。我们上节课说了,自从照相术发明了以后,许多画家就开始尝试

不同的画法,从写实的画法转向各种不同风格的画法,来表现画家的精神情趣和个性风格。他

们还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是那么丰富和美好,一切充满了新鲜和活力,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

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所以他们开始学着像孩子那样去看世界。

创造思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境界,而创造的产物是人类最高成就之一。他在绘画事

业上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绘画,不断地尝试各种画法。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毕加索的伟大,并不

在于他的某张画,而在于他的创造精神,因为他终身都在创造。”

在他的这几幅画里,我们看到人物的形象好像很特别,毕加索为什么这么画呢?(提问同学)

(教师介绍):在此之前,所有的不同风格的绘画都是表现一个静止的画面,即使是运动着的

人,在画上表现出来的也总是停留在某个瞬间的姿态。我们知道一个人从正面和从侧面看是

不一样的,毕加索就把在不同时间里看到的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组织到了一个平面的画面

里。

(请同学分析图):图中画的是一个抱着玩具娃娃的小女孩,画家把小女孩的不同侧面组合

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一个既像正面又像侧面的头部形象。好像小女孩的头总是在来回地动着。

(教师总结):其实在我国民间剪纸和刺绣图案中,早就有过许多这样的创作手法,然而却没

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毕加索发现了它并创造了着名的立体画派。

出示马蒂斯画册,我们上节课给大家看过马蒂斯的肖像画,那么老师手里拿的这本就是马

蒂斯的油画册,大家可以借此再了解一下马蒂斯画的特别之处。让学生了解马蒂斯画派风格,

观察色彩中的人物肖像与素描人物肖像的共通之处。

请注意,你们在互相观察和动手之前,最好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从对象那里获得的第一感

受,再根据对象综合出总体印象,然后发展成朦胧的臆想。画画时要凝神专注,精神集中,调动

感情,进入角色。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法创作肖像画,要么使它尽可能像你画的那个

人,要么只画出那个人的情绪和给你的印象,可以画正面也可以画侧面。这些都由你们自己来

选择。

三、课堂作业

作业要求:

1.观察人物特征,所画对象可以是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是印象中深刻的人物。

2.鼓励适当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特征。

3.自己选择表现手段,可以是单纯的线条运用也可以明暗与线结合,或其它方法。要突出对

象的神情和个性。要注意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和发挥。要打破传统

的画头像三部曲。

4.在所画肖像旁,写上所画对象的姓名和你表现她的哪些特征。

四、引导评价1.能否通过学习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并和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

2.能否将人物肖像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对自己所表现的人物是否满意?被表现的人物

(同学)是否满意?

3.和同学一起讨论他们的作业。询问他们对这样的学习活动的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

自己的不同看法。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

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

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

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本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美术的第一课,所以建立非常重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不仅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也为以后更好地上好课打

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新同学,多多发现身边同学的

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不随便给同学取外号,与同学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

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

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

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合作创作式、互动交流式、比赛

评选式等几种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更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我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搜集罗中立<<父亲>>相关资料等。

3、以描绘为主,其他表现方式为辅。

在为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时,以描绘为主,同时鼓励学生采用其他表现方式。学生可以用

铅笔画,可以是用国画、漫画来表现,也可以用纸版画、雕塑(橡皮泥)、剪贴画来表现。

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被广

大教育者重新审视,对其重新注入了新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

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

价和被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主要采用语言描述和建立学习档案袋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我评

价,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为今后的

美术学习开了个好头。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具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

(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具准备:绘画工具等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教师事先把学生准备的自己的照片收集放在一个小箱子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

学生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

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主要是什

么原因呢?(我们刚进初中,有些同学不熟悉)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互相认识一下。

(板书:你、我、他)

二、描述特征

说说“他”的特征

看自己手中照片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

说说“我”的特征

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

脸型、五官、性格等)

三、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1、《蒙娜•丽萨》

2、出示艺术作品

3、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4、教师简单介绍达•芬奇、《蒙娜丽萨》

5、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6、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2、《凡•高自画像》

(1)、出示艺术作品

(2)、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3)、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4)、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3、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4、现代版的《蒙娜•丽萨》

5、探索

(1)、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2)、学生讨论、猜想。

(3)、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

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

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

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

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

呢?(人物头部)

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

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

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1、脸型

2、你属于什么脸型?(如国字脸、瓜子脸等)

3、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脸型

4、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

5、小结:画人物头部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人物的脸型,再去刻划人物的五官。

6、表情

同学们,你们“哭过”、“笑过”、“怒过”、“乐过”、“惊喜过”吗?(有过)

7、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

8、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

的?怎么变?

9、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10、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

如何改?

1、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来实现的。(出

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2、感知人体比例、结构

3、探索:头部比例——三停五眼

A、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之间互相“测量”“三停五眼”,并记下大体的结果。

B、请学生说一说刚才测量的结果。

C、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4、感知人体比例、结构(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简介)

A、人体比例——立七、坐五、蹲三半

B、人体结构——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感觉一下自己的肌肉和骨骼

出示人体肌肉和骨骼图

过渡:刚才,我们重点学习了人物的脸型与表情,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下为自己或同学

画一张肖像。在画肖像之前,我们感受一下画家们是如何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

五、临摹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的表现方法来选择一幅肖像画(可以是书上,也可以

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进行临摹。

2、仔细观察你所选的肖像画,把人物特征用简洁的言语写在作业上。

六、引导评价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临摹出画中人物的神情吗?

2、你所临摹的画是否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

(精选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3、请填写好评价表,并存入学习档案袋。

七、课后延伸

4、请大家课后去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如图片、文字等),存入学习档案袋,并

与同学交流感受。

1、搜集罗中立《父亲》相关资料。

2、尝试观察和描绘你生活中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你

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人物特征?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交流导入

1、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

2、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搜集过程和感受。

3、欣赏罗中立《父亲》。

三、授新

1、看“图”写“话”

(1)、出示赵延年的版画《鲁迅像》《阿Q像》。

(2)、学生仔细观察、体验。

(3)、各小组任选其一,写100个字左右的肖像描写。

(4)、小组派代表读一下,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说。

2、看“话”画“图”

(1)、教师出示一段人物肖像描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画一幅人物肖像

画。(3分钟左右)

肖像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创作的肖像画,学生教师进行点评。

3、表现方法

结合图例,简单介绍一下油画、版画、国画、素描等表现方法及其优势。(如有学生了

解的,请学生向其他学生作介绍)

4、漫画在人物特征表现中的特殊作用

(1),出示漫画作品。

(2)、学生自己体验、讨论。

(3),说说漫画的特点(夸张)。

5、特征的把握

通过对人物形象整体特征的把握,并恰当地强化细部特征,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情绪、年龄和职业等。

四、创作表现——尝试为同学画一幅肖像画

(1)、仔细观察人物特征。

(2)、选择任何一种表现方法创作肖像画。

(3)、可以画正面,也可以画侧面。

(4)、鼓励适当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特征。

(5)、在所画的肖像画旁写上所画对象的姓名和你表现他的哪些特征。

五、引导评价

(1)、能否通过学习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并和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

(2)、能否将人物特征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上?对自己所表现的人物是否满意?被表

现的人物(同学)是否满意?

(3)、和同学一起讨论他们的作业,询问他们对这样的学习活动的感受,并鼓励他

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4)、同学和老师如何评价你的作品?

(5)、请填写好评价表,并存入学习档案袋。

动感生活

教学内容:动感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体运动时具体结构变化的研究和探索,学生从中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

究性学习习惯。

2、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线造型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对艺术的热爱。

3、学习人物全身写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站立坐卧人物的写生方法,初步学习用速写这种艺

术语言,较为生动地表现人的多种运动状态。并在这种体验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了解运动中人的结构特征,全身人物的比例及人物的动态。

教学难点:

学会借助动势线这一手段简练、概括、扼要、准确地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简要

明确地描绘下来。

教学准备:

全身人物比例图、动态图等;速写作品;往届学生的人物绘画作品

学生准备:

搜集若干张自己喜欢的人物绘画作品,表现形式不限。常用绘画工具自己和他人的合影

照片。收集大师的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欣赏:1、大师及师生的优秀作品。

2、播放牒片

三、新授

1教师结合人体比例、结构图和动态图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人体结构与比例及动态规

律:

①全身人物的结构:

全身人物的结构首先为各部分结构的组合,包括脊柱、头、胸、骨盆、上肢、下肢等,

这些外部形体关系可概括为“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其次是上述的结构关系在具

体的写生对象,具体的空间状态下所产生的隐与显,虚与实,大与小,长与短,紧与松等差

异与变化。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结构概念。

②全身人物的比例:

人物的比例通常以头长为单位。我国成年人身高约为7个半头长度,从下颌到乳头至

肚脐各1头长,从足底到膝关节至大转子各2个头长,大转子连线至肚脐半个头长。

上肢约为3个头的长度,肩峰到肘关节1个头长,肘关节到腕关系1个头长度。

下肢约为四个头的长度,大转子到膝关节2个头的长度,膝关节到足底2个头长度。

③小孩的体形比例特点是:头大,下肢短,上身显得长,十岁左右的儿童身高为5个头长

略微多点,五岁儿童身高为5个头长不到,幼儿身高为4个头长

④、立七坐五蹲三半

坐着的人由于腿部弯曲,高度为5个人头,正面对着他时,可用服饰来表现,侧面对着他

时可把腿部弯曲画成近似于直角状。坐着的人一定还有凳子、椅子依靠着,必须画出你可以

看到的凳子,椅子的角,画时要注意透视现象。

2、作画步骤:教师作范画

①观察人物的姿态进行分析

②大致轮廓勾出人物姿态

③从头部开始画人物,进行详细刻画

④修改

3、交流自己所带的照片

请小组选派代表将自带的合影照片进行展示,介绍一下这张照片的来历,它在你心目中的

价值、分量等。

四、学生作业

今天,让我们用心、用笔、用线来画出这张照片中的人物,抒发自己对这张照片的感情。

五、巡回辅导

六、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找三、五个模特分别站在老师指定的教室中的某个位置,由老师喊口令,做出口令中的

各种动作。

换几个模特上来,做一做在校园生活中同学们还会有的其他各种动作。

(在模特做动作时,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动态、结构。)

二、新授。

1、欣赏名画及师生优秀作品。

学生讨论:这是什么画?速写和素描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哪一幅?你觉得是用什么工

具画的?你喜欢的原因?你能想像一下这幅作品是在什么情形下画的吗?你猜想一下画家

当时捕捉此画面时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速写、速写和素描的区别、速写的表现手法。

教师对速写进行准确描述:速写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简练的线条、概括、扼要、

准确地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简要明确的描写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速写是画家锻炼

观察能力,熟悉生活、记录形象、积累素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提高艺术表现技巧的重

要手段。速写使用的工具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种灵活机动的绘画方法。

引导学生从几幅素描和速写的作品中分析、区别它们的联系及不同。

3、图片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又快又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动态。

动态线:最能代表人的动作的一条线。

何处起笔,机在动态:

正势从头,侧势从背。

行立从肩,弯曲从腰。

奔起四肢,卧起胸腹。

重心线图片分析。

4、教师写生示范指导。

安排一个学生做模特,做拖地或其他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并讨论如何在短时间内,用简练的

线条、概括、扼要地将人物动态表现出来。

表现技巧分析及示范:一竖两横三四肢。

第一、把写生的对象观察、分析清楚,弄清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人物的动态可按自

己认为最容易下笔的地方入手,从外向内或从前向后扩展着画,注意写生时要把物象结构关

系、前后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

第二、要从大体入手,始终强调大体,逐步深入概括地表现局部,要紧紧掌握第一印象,

要有简要的构思,运笔要果断,画时要轻松。从简略定点开始,紧接着从主要部分入手,局

部完成,最后稍调整大体。

最后,注意线条的表现。线造型中的线,有精细长短、曲直起伏、阴阳向背、快慢缓急、

虚实疏密、动与静、稚润与老辣等变化。整体上用线,一般多用长线,少用短线。运用前实

后虚、前粗后细、前轻后重的线条变化加强空间关系,利用虚实、曲直不同线条的特性来处

理不同物质和形体特征的对比关系。运用艺术的筛选、取舍、使写生形象更鲜明、更概括、

更强烈。

三、学生练习

安排模特做好动作。学生写生一个同学。要求画出大体形象,注意构图及线条的变化。

四、教师巡回辅导

第三课时

教师安排学生或坐或站,学生按自己水平画两到三个模特或更多。

要求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注意前后、虚实等变化。

第4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展示风格各异、材料丰

富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述,感悟与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美感;以学生

非常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媒材进行造型与表现理解雕塑艺术的本质——以体积和空间的造

型方式表达情感。本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对身边材料的观察、分析,探究运用新材料表现生

命、创造生命的方法。两课时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教学思路:

毕加索提出了“拾来的材料”概念,这一创新性的材料开发使雕塑语言更加的丰富和个性化,

因此,我们整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与学校传统科技节活动,把本课学习材料定为

“废旧物”,教学内容定为:创造之旅——“捡拾”来的生命。教学围绕以废旧物为材料的雕塑

创作过程展开,设置了感受材料特点,探究制作方法,创新作品主题,进行创作实践,展示

评价作品等一系列环节。教学从体验、感悟到创造、实践,由生活到艺术,层层递进。学生

在赏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构思的过程中,在生命的快乐绽放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废废弃物

雕塑的创作规律、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评析和考察,认识雕塑的表现语言;

2.技能目标:探究材料特征,发现生活中废旧材料的美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

意地设计与制作雕塑作品;

3.情感目标:体验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对美的感悟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渗

透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

空间造型的理解和表现;发现材料的美感,运用恰当方法、形式创作雕塑;

教学难点:

生活中各种材料的想象与创意表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材料:

1.课件、范作、生活中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如各种纸材、塑料、布、木、线、粮

食、泥土等,特别是富有乡土气息的材料,如:自然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的麦秸、稻草、

鹅卵石,“扬中三宝”芦、柳、竹等,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扑克、光盘、机械零件、方便袋等。

2.所需的加工工具:泥塑工具、绘画工具、美工刀、剪刀、钳子、铅丝、乳胶、双面胶、铅

丝、针、线、等。

教学过程:

课前每班准备一只大纸箱,存放、收集班级师生使用过的废弃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饮料

瓶、胶带圈、报纸、杂志、光盘、电池等,课代表安排学生定期收集、清理、分类。

【设计意图】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制作做好材料准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做事有条理的习

惯。

一、展示、表演,与材料亲密接触

1.(教师拎着很大的蛇皮袋进班。学生眼里满是困惑:咦?老师到底在做什么?)为奖励同

学们上节课的出色表现,老师为同学们变个魔术,愿不愿意看?

(教师从袋子里“变”出各种人类家庭生活中废弃的物品:铲子、锅、镇流器、螺丝、旧衣服、

扑克牌、麻将、化妆品罐子、钥匙等。)

近距离展示教师“捡拾”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生活来源。

2.教师用学生随机挑选的几件物品进行组合、搭配,进行简单人物或动物雕塑创作,学生带

着好奇心观望。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一把老虎钳、几根电线,或者一只电子镇流器,几根铁钉,经过我们

的手就仿佛具有了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经历创造之旅,给废旧物以生命。

【设计意图】本导入环节从生活出发,通过设疑、“变魔术”展示、示范表演,让学生初步观

察、触摸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废弃物,初步感知废旧雕塑过程与简单方法,唤醒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尝试的动机。同时肯定上节课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进入学习状态,水到

渠成地导入新课。

二、交流、探究,感受材料特点

1.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既容易获得,又具特点的废旧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么处理

这些材料的?自己是如何收集到的?

2.学生分组汇总组员收集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搜集到的废旧材料分类。

3.师生交流:与常见的石、泥、铜等传统雕塑材料相比,废旧物作为雕塑材料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归纳总结:

1)废旧材料的种类丰富,生活中常被人们随意丢弃,来源广泛,容易得到;

2)废旧材料拥有固有的形状、肌理、色彩、质地,呈现不同特点,给人不同感受;

3)废旧材料形状多样,统括了点、线、面、块等基本造型要素;

4)废旧材料雕塑方法多样,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点限制……

4.参观了解别组所带材料,根据需要在组间进行适当的调换。

材料形态废旧材料种类主要加工方法常用工具

点状材料稻谷、豆类、电池、贝壳粘贴、串剪刀、美工刀、胶水、切割机、

焊接机、铅丝、钳子、线绳、线绳、乳胶等

线状材料线绳、羽毛、芦苇、草捆扎、粘贴

面状材料纸张、塑料、布卷、揉、缝制、团、粘贴、累积、弯曲

块状材料金属、石、木、泥、石膏焊接、切割、堆砌、扎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渗透探究及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材

料的美感,了解材料是我们借以表达情感,寄情抒怀的物质载体,为下一环节探究材料的造

型方法奠定基础。组间的材料调换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培养了学生分享、合作的意志品

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尝试、赏析,探究制作方法

1.在组内所带的材料中选择较一种材料,思考:可以采用怎样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

空间?学生分组探究后交流。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空间与体积呈现过程。

2.课件出示表格,总结废旧材料塑造空间体积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

3.师生总结:不同的材料应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方法。恰当且巧妙的方法能更好地体现空

间与体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材料巧妙的空间造型方法。

四、创意互动,赋予材料生命

1.我们已经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方法,那么,怎么超能赋予材料生命呢?大家

来试一试。

师生商量选取一、二种材料,尝试“头脑风暴”,用不同方式进行空间与体积造型。看谁的创

意巧,这么构思的理由是什么。

一把老虎钳可以是什么?

头脑风暴第一波:

螃蟹的钳、动物的脚、站立的人、未来战士、一条鱼、武器、瞭望台……

头脑风暴第二波:

焊接上一只废簸箕就是一只“寄居蟹”;

绕上一圈电线就是“运动员”;

糊上彩纸就是一条“热带鱼”……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一两件材

料入手,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引导学生发散

思维,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解决教学难点埋下伏笔。如果学生思考

的结果与下一环节艺术家作品创意相似,学生的自信心会极大地增强。

2.那么,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

(PPT播放综合材料雕塑作品图片3、4、5、6)引导学生分析:

1)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看到了怎样的“生命”?

2)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

3)采用了怎样的造型方法?学生展开想象谈感受。

【设计意图】从美术和人文等角度对名作进行欣赏,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体现了美术

与文化的融合。

3.大家一起来试试:仔细观察课前所搜集材料,分组讨论可以怎样造型,选派同学在班级交

流(一人或者多人均可,可边介绍创意边演示)。

师生归纳:要做出生动富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须抓住对象的特点,结合材料呈现的基本造型

元素及其他特征,敢于想象、创造,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空间造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变传统的教师“教式”为学生“学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猜想边体验,在问

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创作、实践,生命在快乐中绽放

1.启发学生构思用材料雕塑的形式为身边的生命“塑像”,学生谈创作设想(材料、方法、构

思的独特之处)。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乡土资源如芦柳竹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师生共同帮助学生完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不要追求外形的“像”,

而要力求通过材料表现生命的本质、神韵。

2.以“生命”为主题,创作一件或一组雕塑,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要求:

1)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

2)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创意;

3.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

4.教师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并给与鼓励。

5.随机拍摄学生创作过程,留下本课课堂骄教学图片。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领悟“艺

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作业要求较宽泛,给了学生展现能力,张扬个性的广阔

空间。

六、评价、收藏,体验成功的快乐

1.作业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QQ摄像头、数码相机即拍即用的功能,迅速将学生创作

过程和他们的作品迅速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其他同学可以既借鉴他们的优点,也能为他们的作品出谋划策。

2.创作基本完成,学生围绕自己创作生命的过程谈创意,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从美术的角度

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作品不是那么完

美。

3.在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作业。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发挥评价的功能,注意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淡化美

术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拨功能,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

4.结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和学校科技节举行“生命的绽放——废弃物雕塑展”,举

办收藏拍卖会,通过参与学校大型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令我感悟多多,现列举三点与同仁共勉:

一是要立足学生生活。教师应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将美术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如学生

学习材料大部分来自校园和家庭生活;作品的展示是通过数码相机和QQ摄像头这两种社

会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教学成果最终发挥的是美化家庭生活的功效等,这样的设计不仅

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还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表。

二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功能,使

课堂呈现“美”“变”“趣”的特点。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数码相机和QQ摄像头即拍即得功能,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这不仅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最终作业,记录下学

生作业过程,甚至还能直播全班同学或者学生个体创作过程及其学习状态,为科学合理地进

行学习评价提供了硬件支撑。

三是注重个性表达。罗丹说:“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由内而外开放的。

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颤动。”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较侧重于注重客

观物象的再现,常常忽略了学生主观情感的表达,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不用太在乎造型

上的像是不像,而要多揣摩塑造对象的精、气、神,注重表现其生命本质。教师尤其要对学

生作品中流露出的个人的感受性的东西加以肯定与引导。

当学生的创造之泉滋润了废旧物,废旧物便绽放了生命。希望本课的教学能促使学生不断地

寻求新材料,利用新语言,探索新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美,让自己的生命绽放艺术创造的光

辉。

第5课寻古探幽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选自苏教版中学美术15册“综合、探索”单元,《寻古探幽》。根据《美术新

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寻古探幽》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学

习内容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如何去运用阴刻

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学生自己动手,感知泥材

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创造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个时候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

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

从以下3方面设计本节课总教学目标: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与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关于

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在评论中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名族文化遗产的

学习态度。

2、实践与创造:通过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

砖,在制作过程中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的能力。

3、拓展与体验: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梅兰芳史料纪念馆、泰州古旧民居,与古老文明

对话,对历史大胆猜测,增强他们对家乡古老文明的研究兴趣,以及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时代特点。

2、紫砂泥画像砖的制作方法,过程。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正确认识其艺术及考古价值

2、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启发

式、范例演示等教学法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通过对画像石、

画像砖的欣赏,引起情感共鸣,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尊崇,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古代文化

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

在学法上,主要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引导

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本节课知识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教学难点,在体会创作的快乐

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课业类别:欣赏、手工制作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凸显浮雕等艺术手法,

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

教学方法:手工制作

教学用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寻古探幽》、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生—紫沙泥块、颜料、刻刀或小竹片(也可准备长铁钉)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分析评价

1、教学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画像石视频,用课件展示一段关于画像石、画像砖的挖掘现场的片段。让学生们

看到发掘的过程,产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谈感受。通过欣赏各种类型

、各种题材的画像石、画像砖、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情景导入法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导入法,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融入

到所学知识当中。

2、教学发展5分钟

当师生共同欣赏完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够发现画像石、画像砖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绘

画作品有什么不同吗?请学生简单归纳雕塑和绘画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形式)

把学生分成6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活动,分组根据不同主题收集图片,每

个组把收集到的图片向全班展示,交流作品故事,背景简介及艺术特点。【设计意图】在

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

材料,了解中国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热爱、崇敬之情。新课

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究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引导学

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

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教学深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出示一枚印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印章的

制作与我们学习的哪一个知识点很相似?

学生交流,从印章联系到画像砖——从而揭示本课主题:仿制画像砖。

画像砖雕刻技法一阳刻:线条块面凸出。阴刻:线条凹进。表现形式一人物多以侧面为主,

情节生动有趣,富于生活情趣。动物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又不失神态逼真。结构、线条、

造型质朴雄劲。

并用幻灯片展示制作步骤:1、确定内容,牙签起稿。2、选择表现形式,阴刻或阳刻。3、

拓印教师提问,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小结:画像砖与我国传统的印章、书法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老文化的爱国之心。【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清楚了怎

么制作仿画像砖,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灵活变通,比如用大铁钉来代替竹片进行刻画。

4、教学实践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大胆创作,尽情发挥创造美丽,我把作业定为6

个创作小组自由选题,挑选各自感兴趣的内容用画像砖的形式表达出来,技法不限,工具不

限。在创作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学生注意平整泥板。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泥板变型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借鉴,学会自己解决问

题。六个创作小组互相协作,分工明确,选定一种表象形式,阴刻线还是阳刻线。运用小

竹片或者大铁钉进行雕刻。【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学生分小组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摔打、画、刻、雕、涂、拓,亲近泥巴获得身心的愉悦,

同时锻炼造型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协助、

相互支撑,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同时分组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

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

5、分析评价、

在学生制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同时教师进行点

评,表扬作品当中的闪光点,对作品中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现了

《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让学生自己

选出他们喜欢的作品,并且在黑板上简单拓印。【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

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根据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展示、

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

基本志。

6、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材料,以“家乡的古老文化”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以班级黑板报为载体,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传承家乡文明,保护家乡文物。【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引导学生

积极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提出鼓励和合理化建议【设计意图】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完成技

能方面、认知方面的教学要求。

教学反思

学生比较喜欢这种动手制作的课型,符合初中生好动,好钻研的身心特点,动手制作课

堂气氛活泼。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有些学生在制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用牙签起

稿时图案太复杂,学生画不好;在用小竹片挖泥的时候,经常挖的太深,是整个图案显得不

整齐。结合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不要选择太过复杂的图案,尽量选择一些抽象的,

或者线条简洁的,只有容易做、做得好,学生才有进一步刻画的兴趣,否则往往会半途而废。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第十五册第六课内容。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学习将平

面的纸张,运用一定技法和辅助材料制作成立体贺卡,将它们赠送给父母、老师或同学,让

它们打开后呈现奇妙的立体图形,产生令人惊奇的喜悦,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感

情,传递美好的祝愿。其中立体贺卡设计构思与利用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是完成本节课教学任

务的两个基本环节。学生们通过了解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形式与外形来加深理解设

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知识进行贺卡的设计与制

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在版面布置上,教材第24页介绍了贺卡的种类和意义。这些贺卡有印刷的,也有学生自制

的,造型简洁、新颖,主题明确,形象优美,体现出浓浓的艺术情趣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教

材第25页主要介绍了切割、折叠和组合等制作立体贺卡的不同方法,以及同一件作品由于

打开角度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形象,教材第26页和第27页介绍了几件由学生制作的模拟

不同物象的立体贺卡,让学生明确立体贺卡的趣味就是在展开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意想不到的

立体形态,从而给人以惊喜。

第6课打开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形式和表现手法,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独具个性的作品。

2、通过运用彩色卡纸和其它辅助材料制作一件以“感恩”为主题的立体贺卡作品,提高学生

的制作水平和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感受立体贺卡作品的形式美、材质美和色彩美。

3、培养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会用美术的方式与周围人交流沟

通,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立体贺卡的特点,感受它的艺术美,利用合适的材料进行立体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综合运用各种材质的不同色彩、质感和肌理,创

作出新颖有趣、独具个性的作品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小刀、双面胶、绘画工具、彩色卡纸、毛线、羽毛、钮扣、彩带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教师自制立体贺卡作品。

教学方式:

情境法、谈话法、观察法、探究法、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课前选择几种不同材料,用各种不同技法精心制作一张巨大的立体贺卡,将作品包装后

带进课堂,故作神秘地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

吗?”“想!”“那现在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帮老师把这件礼物打开。”学生上台从包装纸

中取出贺卡并展开,上书:“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快乐「'教师请同学说说刚才在贺卡打

开的刹那,自己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惊奇、喜悦、兴奋!"

教师适时引出课题--《打开的喜悦》并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自制的立体贺卡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

整体感知立体贺卡的艺术魅力。

二、探究活动一: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卡片给你周围的人,比如亲人、老师或同学?这些卡片可以传递

我们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根据不同的时间和情境,我们可以分别送祝福卡、感谢卡、致歉卡、

友谊卡等,它们能够传递我们的友谊、亲情和美好的祝愿。

2.市场上有很多印刷精美的贺卡,但我们为什么还强调要自己设计与制作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就像印刷品与艺术品原作不能等同一样,我们自己的设计也许从外观

上不如买的精致,但作品中留有我们的智慧和情感,而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贺卡来传递我们的情感,认识到自制立体贺

卡的意义与价值。

三、探究活动二:自制立体贺卡的形式与外形

1.教师请全班同学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想一想并动手试一试:如果用这张纸做贺卡,

可以用哪些不同的形式让这张平面的纸变得立体起来?

学生动手尝试,并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相关图片并小结:

立体贺卡的形式主要有二折式、三折式、对折式、台历式、像框式和开窗式等。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从贺卡的整体外形上来考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创意构思?

请学生上台画一画自己所能设想到的贺卡外形。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相关图片并小结:贺卡外形主要可分为规则形和异形,规则形如横

长方形、竖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菱形、心形,异形如树叶形、花朵形、鞋形、房形、

葫芦形、卡通动物形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观察发现立体贺卡的几种主要制作形式和外形设计方法,

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后面的设计奠定基础。

四、探究活动三:自制立体贺卡的材料与技法

1.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彩色卡纸做底板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辅助材料来装饰我们的

作品?

学生回答:

有毛线、羽毛、钮扣、包装纸、彩带、吸管、珠子、树叶、海绵、泡沫、植物种子、废

旧画报等。

请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说一说材料有什么特性,可以用来做什么。

2.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立体贺卡的制作技法,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并适当演示,主要技法有:切割、折叠、剪贴、绘画、

卡接、插接、编织、镂空、镶嵌、拓印、立纸条等方法。

3.学生观察教材第25页中三种不同方式对纸张进行切割和折叠而成的立体形态作品,让

学生对照成品图和制作图说说全切线、半切线以及峰线、谷线的不同意义。

4.动手试一试:除了这三种外,你还能运用同样的制作原理画出其它形式的底图并切割折

叠出不同的立体形态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材料与制作技法的思考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综合运用多种

不同材料与制作技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避免与他人雷同。

五、探究活动四:自制立体贺卡的创意要诀

通过教材第26页鞋形贺卡与房形贺卡以及其它几件同龄学生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总结出

作品创意的六大要诀:

1.加一加。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会有什么结果?

2.减一减。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些什么,会怎么样呢?

3.变一变。改变一下大小、形状、颜色等,会怎么样?

4.联一联。由这件东西能联想到另外的哪些东西,有哪些共通之处?

5.代一代。有另外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东西吗?

6.反一反。如果把一件东西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设计意图:

通过同龄人作品的欣赏以及对作品创意方法的总结提炼,让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得以进

一步拓展,同时也为学生的灵感来源提供了具体操作可行的方法。

六、探究活动五:自制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

以教师自制的立体贺卡作品为例,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制作出来的?

学生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