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其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这主要反映出()A.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交流 B.文化汇融催生早期国家C.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 D.龙山时代出现早期文明2.有学者在谈到《淮南子》“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时说:“自庄、荀以下评骘诸子,皆比较其同异得失,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据此可知,诸子学说的兴起()A.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目的性 B.促进了社会变革的到来C.彰显了各学派风格的特性 D.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3.《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但考古资料显示,当时并无任何一座都城与之完全相符,这体现了当时()A.都市建设与宗法礼乐制度相悖 B.礼制影响下的理想化建筑理念C.城市规划布局的皇权至上思想 D.都城规划注重严格的功能区分4.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写道:“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罚何?所以佐德助治,顺天之度也。故悬爵赏者,示有劝也;设刑罚者,明有所惧也。”这反映了汉代()A.礼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国策略 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C.继承秦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以法为教强化对百姓的思想教化5.下图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这表明秦汉时期()A.耕作方式发生质变 B.铁制农具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C.南方统一北方的趋势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7.研究发现,气温每变化1℃,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就变化10%左右;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近三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下可用此图解释成因的现象为()注:图中横线(23℃)代表2006年我国海面温度A.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 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C.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 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迁8.下表是秦朝至唐太宗时期各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数量表(单位:个),据此可知()时代州郡(国)县秦-481000余西晋191711232北周与陈2636171562隋文帝时300余-约1500隋炀帝时-1901255唐太宗时10300余1500余A.县制是封建国家地方治理的基础 B.政权更迭不利于有效的基层治理C.魏晋南北朝的行政档案保存最好 D.疆域不断扩大影响地方行政区划9.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类型比例(%)时期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一8人)联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总计701~769年户数(户)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6年户数(户)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10.有学者研究发现,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开始出现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或兼种种植方式。这在南宋前中期较为普遍,但南宋末年,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区域逐渐缩小,双季稻种植范围扩大。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努力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B.农作物种植深受政局影响C.江浙地区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同 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1.宋仁宗年间《新唐书》修成不久,随即就有吴缜的《新唐书纠谬》问世,指出欧阳修、宋祈之作新书疏于考证。稍晚,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也以相当多的条目对比新旧两唐书,指出新书“为观者甚少”。这说明宋代()A.重史的传统影响文人行为 B.官方与民间在修史上对立C.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 D.政治氛围有利于学术发展12.下列图片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东汉、唐、南宋、明)人口密度图。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13.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举的解额,更多举人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庆历元年,陕西边界受到西夏的攻击,宋仁宗在西北地区的进士录取比例调整为“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由此可知,宋代()A.选官制度强调公平竞争 B.科举人才选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C.科举解额协调南北平衡 D.边疆形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改革14.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A.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C.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 D.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规范15.中国手工业者自唐宋以来就有行帮,它不是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组织,而是封建国家强加于手工业者的一种编制。到了明清时期,行帮已成为手工业者长期习惯了的组织,因而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按照行帮的规定,原料分配、产品规格、学徒帮工的人数、销售的市场和产品的价格都要受到限制。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新的生产方式发展存在阻力 B.缺少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C.手工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D.封建国家垄断手工业市场16.清代前中期农业生产中出现“土人种烟,预给值山主,谓之佃山;客商贩卖,预给值佃山之户,谓之定山”;江西“赣州各邑皆业苎,闽贾于二月时放苎钱,夏秋收苎,归而造布”。上述现象说明清代()A.商业资本向农业渗透 B.租佃生产关系的扩大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区域性长途贩运活跃17.下图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D.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18.洋务派薛福成认为:“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似宜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颁发州县”;否则“偏于刚者,既以违约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约而失体统”。这表明,薛福成()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已经拥有近代外交观念C.提倡用国际法解决国际间争端 D.致力维护传统宗藩关系19.同治四年(1865),清廷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并且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允许移民“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安徽省也颁布了《开垦荒田章程》,宁国同皖南各县一样设“劝农局”,以垦荒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移居。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南方开发成效显著20.康有为在《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折》中说,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清朝变法之机一失再失;同时其指出,现在皇上明确下诏宣布变法“第三次机会”,必须“全变之急变之”。这一思想()A.推动西方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隐患C.是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D.坚定了光绪皇帝变法维新的决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2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材料二宋代部分谣谚谣谚类别引文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因而对集中代表了中外经济交往的互市,在以严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对之约束的同时,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尤严,往往必须以因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而外人在境内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归化,入籍为民,一般也总是处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受到大一统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摘编自楼劲《汉唐对丝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第二阶段为19世纪60—8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设立了专司对外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在物质和观念上被全面裹挟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之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摘编自王卓《两个体系的碰撞——“洋务外交”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时期相比,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23.饮食文化材料一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江苏省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其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这主要反映出()A.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交流 B.文化汇融催生早期国家C.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 D.龙山时代出现早期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龙山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可知在文明交融的影响下,早期国家产生,B项正确;地理环境是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总和,材料除了提及淮河地处南北分界,使之成为文化交互影响区之外,更强调了这种文化交流催生了夏朝,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中心在中原,非淮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龙山时代晚期出现早期国家。非强调早期文明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在谈到《淮南子》“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时说:“自庄、荀以下评骘诸子,皆比较其同异得失,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据此可知,诸子学说的兴起()A.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目的性 B.促进了社会变革的到来C.彰显了各学派风格的特性 D.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表明,诸子学说的兴起缘于“救其偏弊”,为当时动荡的社会提供解决方案,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目的性,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催生了诸子学说的兴起,B项因果逻辑颠倒,排除B项;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扣学统承继上的差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鲜明的个性特征,C项说法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在说明诸子百家学说兴起的原因与目的,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但考古资料显示,当时并无任何一座都城与之完全相符,这体现了当时()A.都市建设与宗法礼乐制度相悖 B.礼制影响下的理想化建筑理念C.城市规划布局的皇权至上思想 D.都城规划注重严格的功能区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并结合所学可知,《考工记》中记载的城市建筑及规划,深受宗法礼乐制度的影响,体现了秩序和规范的理念;但考古资料显示,当时并无任何一座都城与之完全相符,这体现了当时礼制影响下的理想化建筑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都市建设与宗法礼乐制度相符,排除A项;《考工记》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没有皇权至上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都城规划注重严格的功能区分”,排除D项。故选B项。4.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写道:“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罚何?所以佐德助治,顺天之度也。故悬爵赏者,示有劝也;设刑罚者,明有所惧也。”这反映了汉代()A.礼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国策略 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C.继承秦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以法为教强化对百姓的思想教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固认为治理天下,必须刑罚和德治并用,赏罚功用不同,都不能丢弃,反映出汉代实行德治与刑法相结合,礼刑合一、儒法并用的治国策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政中儒法结合,并非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秦汉地方制度及其关系,排除C项;以法为教强化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图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这表明秦汉时期()A.耕作方式发生质变 B.铁制农具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出土铁农具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农业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发展,C项正确;铁农具数量增加说明生产力得到提高,但此时仍然是小农经济,耕作方式没有发生质变,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汉时期出土铁农具的数量明显增加,但未体现是否普及,排除B项;铁农具属于生产力方面,无法据此推知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6.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C.南方统一北方的趋势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与南方经济开发,促使南方文化发展,而北方因战乱等原因导致文学成就不及南方,南方文化在北方流行,体现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北齐、北周之时,北魏早已分裂,排除B项;魏晋到隋朝发展趋势是北方统一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7.研究发现,气温每变化1℃,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就变化10%左右;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近三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下可用此图解释成因的现象为()注:图中横线(23℃)代表2006年我国海面温度A.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 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C.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 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再加上少数民族生活地区本身环境恶劣,促使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迁徙,B项正确;由于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排除A项;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是进行对外扩张,排除C项;明初政治中心北迁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8.下表是秦朝至唐太宗时期各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数量表(单位:个),据此可知()时代州郡(国)县秦-481000余西晋191711232北周与陈2636171562隋文帝时300余-约1500隋炀帝时-1901255唐太宗时10300余1500余A.县制是封建国家地方治理的基础 B.政权更迭不利于有效的基层治理C.魏晋南北朝的行政档案保存最好 D.疆域不断扩大影响地方行政区划【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至隋唐(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隋唐,古代地方行政区划虽有调整,但县的数量及其在地方管理中的地位一直相对稳定,反映出县制是封建国家地方治理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并非县级以下的基层治理,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朝代的文书行政情况,不能得出魏晋南北朝的行政档案保存最好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疆域不断扩大与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动荡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类型比例(%)时期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一8人)联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总计701~769年户数(户)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6年户数(户)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家庭人口主要是小户制,这是因为在均田制下,唐前期农民家庭普遍授田不足,而且在当时制度下,规模较大家庭要承担更多的徭役和兵役。因此,为了保证对农田的精耕细作和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只能保持小规模家庭进行劳动。780年,唐朝颁行的两税法以户等高低和资产多少为收税标准,一改过去以“丁身为本”的税收原则,因此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也扩大了。农民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也需要较多的劳动人手共同合作,这也是促使农民家庭人口由核心家庭向联合家庭整合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仅凭材料表格数据无法得出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的结论,排除A项;敦煌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研究发现,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开始出现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或兼种种植方式。这在南宋前中期较为普遍,但南宋末年,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区域逐渐缩小,双季稻种植范围扩大。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努力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B.农作物种植深受政局影响C.江浙地区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同 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两宋时期,江浙地区的小麦种植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与大量北民南迁、南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交流交融,饮食习惯逐渐趋同有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农民精耕细和粮食总量的提高,不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结果,排除A项;据所学,两宋时期江浙地区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受政局影响有限,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并非两宋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方式、小麦种植面积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仁宗年间《新唐书》修成不久,随即就有吴缜的《新唐书纠谬》问世,指出欧阳修、宋祈之作新书疏于考证。稍晚,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也以相当多的条目对比新旧两唐书,指出新书“为观者甚少”。这说明宋代()A.重史的传统影响文人行为 B.官方与民间在修史上对立C.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 D.政治氛围有利于学术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氛围,便于文人对官方所修的史书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吴缜和叶适对官修史书的评价无法体现重史传统,排除A项;对《新唐书》评价不高只有吴缜、叶适等个别人,不能说明官方与民间存在对立,排除B项;对《新唐书》评价不高只是一个个例,“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列图片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东汉、唐、南宋、明)的人口密度图。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因此④是东汉,唐朝时期,南方人口增加,但并未超过北方,③是唐朝,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密度增加,①是南宋,明朝时期,南方人口进一步增加,②是明朝,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3.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举的解额,更多举人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庆历元年,陕西边界受到西夏的攻击,宋仁宗在西北地区的进士录取比例调整为“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由此可知,宋代()A.选官制度强调公平竞争 B.科举人才选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C.科举解额协调南北平衡 D.边疆形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材料说的是宋辽“澶渊之盟”之后增加北方科举名额,陕西受西夏攻击后,政府增加该地区科举名额。政府是想以此种照顾政策来处理当地军事上的失败,可知边疆形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改革,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科举制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特殊的照顾,不能体现公平竞争,排除A项;材料体现是是科举制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照顾,不涉及科举人才选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排除B项;宋朝的南北分卷是用科举解额协调南北平衡,而材料是由于军事等其它原因对当地进行科举照顾,不是科举解额协调南北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14.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A.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C.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 D.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这些意见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表明对于君主决策,军机大臣有一定的影响力,体现出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大臣对皇帝决策的影响,没有关于行政效率提高的描述,排除B项;军机大臣只是可以提出意见,没有独立决策权,无法有效制约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官员行政行为规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5.中国手工业者自唐宋以来就有行帮,它不是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组织,而是封建国家强加于手工业者的一种编制。到了明清时期,行帮已成为手工业者长期习惯了的组织,因而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按照行帮的规定,原料分配、产品规格、学徒帮工的人数、销售的市场和产品的价格都要受到限制。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新的生产方式发展存在阻力 B.缺少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C.手工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D.封建国家垄断手工业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按照行帮的规定,原料分配、产品规格、学徒帮工的人数、销售的市场和产品的价格都要受到限制”体现的是明清时期行帮对市场的控制,这种组织形式受当时资本主义萌芽起到阻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但是并不缺乏萌发条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缺陷,非完善,排除C项;当时封建国家并未完全垄断手工业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16.清代前中期农业生产中出现“土人种烟,预给值山主,谓之佃山;客商贩卖,预给值佃山之户,谓之定山”;江西“赣州各邑皆业苎,闽贾于二月时放苎钱,夏秋收苎,归而造布”。上述现象说明清代()A.商业资本向农业渗透 B.租佃生产关系的扩大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区域性长途贩运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土人种烟,预给值山主,谓之佃山;客商贩卖,预给值佃山之户,谓之定山”“赣州各邑皆业苎,闽贾于二月时放苎钱,夏秋收苎,归而造布”可知清代农业生产中,根据商家的预订需求进行生产,而商家采取支付定金的方式加以明确,体现出商业资本对农业生产的渗透,A项正确;佃山属于租佃关系的体现,但并非材料中两个现象的共同之处,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排除C项;长途贩运是中国经济政策许可的商贩将商品运到较远距离的地区出售的活动,材料未涉及区域性长途贩运活跃,排除D项。故选A项。17.下图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产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D.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可知,从17世纪前半到18世纪后半,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说明白银在不断贬值,这与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大量白银流入相关,C项正确;导致白银贬值的是白银数量的增加,排除A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8.洋务派薛福成认为:“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似宜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等书,多为刊印,颁发州县”;否则“偏于刚者,既以违约而滋事端;其偏于柔者,亦以忘约而失体统”。这表明,薛福成()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已经拥有近代外交观念C.提倡用国际法解决国际间争端 D.致力维护传统宗藩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薛福成作为洋务派思想家,意识到重视条约等国际法规则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主张学习国际法,避免因为违反国际法而引发外交冲突,体现了外交理念的进步,反映了其已经拥有近代外交观念,B项正确;薛福成主张遵循国际外交规则,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并没有强调“平等外交”,排除A项;薛福成主张遵循国际法以避免国际争端,而非解决国际争端,排除C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属于宗藩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9.同治四年(1865),清廷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并且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允许移民“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安徽省也颁布了《开垦荒田章程》,宁国同皖南各县一样设“劝农局”,以垦荒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移居。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南方开发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江南地区因为战乱频繁,导致人口下降、经济受损,清廷下令进行人口迁移,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人们从人口密集的省份移民到江南地区,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人口迁移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但材料主要强调通过政府鼓励人口迁入江南,以帮助江南恢复经济及社会秩序,排除B项;重农抑商即重视和鼓励农业的发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工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反映人口迁入南方以后带来开发显著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20.康有为在《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折》中说,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清朝变法之机一失再失;同时其指出,现在皇上明确下诏宣布变法是“第三次机会”,必须“全变之急变之”。这一思想()A.推动西方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的隐患C.是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D.坚定了光绪皇帝变法维新的决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以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为由,主张变法应“全变”、“急变”,这一思想导致光绪皇帝在103天内连下近百道变法诏令,操之过急,招致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最终遭遇失败。这反映出康有为急于变法的思想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的隐患,B项正确;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波兰变法运动和清朝变法相关内容,是为尽快变法提供依据,但无法得出“是对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排除C项;此时光绪皇帝已发布变法诏书,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2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材料二宋代部分谣谚谣谚类别引文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答案】(1)材料一属于史学研究成果,建立在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其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为研究宋代社会阶层变化提供比较的视角材料二属于民间流传的谣谚,对多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具有主观性。(说明:若从史料类型及其价值角度作答,且具体联系本研究主题,言之有理则可得分。)(2)兴趣小组的结论合理。政治上,宋代重文轻武,重视科举,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跻身官僚统治阶层。经济上,宋代实行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思想观念上,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在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方面,官府对百姓的限制更为松弛。上述史实表明宋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推动社会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解析】【详解】(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中“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可知,材料一属于史学研究成果,建立在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其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为研究宋代社会阶层变化提供比较的视角;根据材料二中“宋代部分谣谚”、“经济谣”、“科举谣”、“政治谣”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属于民间流传的谣谚,在了解宋代政治、经济、科举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具有主观性。(2)评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评述即可。如兴趣小组的结论合理。政治上,宋代重文轻武,重视科举,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跻身官僚统治阶层。经济上,宋代实行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思想观念上,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在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方面,官府对百姓的限制更为松弛。上述史实表明宋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推动社会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因而对集中代表了中外经济交往的互市,在以严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对之约束的同时,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尤严,往往必须以因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而外人在境内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归化,入籍为民,一般也总是处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受到大一统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摘编自楼劲《汉唐对丝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第二阶段为19世纪60—8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设立了专司对外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在物质和观念上被全面裹挟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之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摘编自王卓《两个体系的碰撞——“洋务外交”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时期相比,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以维护大一统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制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中外互市贸易只是维护四夷宾服的手段;以天朝上国为外交理念;对于各种交通出入进行严格控制;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区别对待态度。(任答四点即可)

成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汉唐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优势地位。(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由传统的宗藩体系转化为近代民族国家体系;传统的外交观念——华夷观逐步瓦解;外交机构逐步近代化。(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为以维护大一统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制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根据材料一“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可知以天朝上国为外交理念,中外互市贸易只是维护四夷宾服的手段;根据材料一“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尤严,往往必须以因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可知对于各种交通出入进行严格控制;根据材料一“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可知,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区别对待态度。(任答四点即可)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的外交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可知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可知汉唐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优势地位。(任答三点即可)【小问2详解】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第一阶段是两次稿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根据材料二“《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