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位于如图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位于图中的③处,故选B项;①②④处也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但不是核心地区,排除ABD项。故选C项。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认为应A.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B.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C.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D.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故B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3.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A.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B.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C.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 D.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答案】D【解析】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为秦国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分析秦国与齐国相比能够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并非说明文明程度、称霸问题,排除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4.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并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制约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B.确定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的地位C.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D.重视官员素质并打破特权垄断【答案】A【解析】秦朝规定丞相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于是丞相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说明这做法制约了相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正确;秦始皇制定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上,并非材料中做法确定皇权至上地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问题,中央集权属于中央和地方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重视官员素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5.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这些做法A.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B.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C.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D.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依据材料“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弱化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些措施并未触及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措施并未废除封国制,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政策的改变,不是行政体制的调整;C选项错误,这些措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缓解了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卵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家训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答案】C【解析】《白氏长庆集》是唐代白居易作品集,“模勒(雕刻之文)”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应用。883年处于唐代,“其书多率雕版印纸”说明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也说明唐代存在雕版印刷术,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的主观性的甄别问题,故A错误;三段材料都反映了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并不能说明“历史真相多样化”,故B错误;“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应该从三段材料的相同点出发,找出雕版印刷术的共同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 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 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答案】D【解析】从示意图来看,隋唐六部职能在南北朝的政府机构中就已有雏形,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选项D正确;南朝的吏部职能与北齐、隋唐不完全相同,选项A排除;选项B表述内容与示意图不符,排除;吏部演变最终是集中而非分散,排除C。8.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9.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朝11亿亩6000余万清朝12亿亩2.9亿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迅猛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推动了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并未导致“海禁”政策松动,A项错误;明清时期不再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人口迅猛增长对国家财政的影响不大,C项错误;明清时期土地兼并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D项错误。10.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11.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使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社会风俗人心……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知,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非强调其在政治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的作用,ABC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12.1925年9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A.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B.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C.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D.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可知,李大钊的建议在北伐胜利进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革命中北伐使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故A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革命军队领导权由谁掌握的问题,并且这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破裂而最终失败,故C选项错误。13.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从中可以看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1)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3)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4)1936年,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5)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8月,国共两党经过协议,共产党军队进行改编(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争取C.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合作宣言 D.群众爱国运动的不断推动【答案】A【解析】材料“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等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争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C项错误;群众爱国运动的不断推动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故选A。14.如图所示事件是A徐州会战 B.百团大战 C.三路大军挺近中原 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依据地图中晋冀鲁豫解放军南下大别山,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地图中太岳兵团和华东野战军可知是三路大军挺近中原,C正确;图片反映是解放战争时期,徐州会战和百团大战都是抗日战争时期,A和B项错误;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战役,图片中军事行动并没有渡过长江,D错误。15.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时间1952—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数据科研项目100项科研项目400项科研成果3406项A.“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B.“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D.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答案】A【解析】科研项目从100项激增到3406项,明显是体现了大跃进和浮夸风,说明“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故选A项;科研项目的激增已经突破正常值范围,不仅仅是激发科研热情的结果,故排除B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新中国迈入了“科技的春天”,故排除D项。16.1984年北京停用牛奶供应证1987年北京停用侨汇券1991年北京停用糖票1992年北京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1993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上表反映了A.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B.中国入世市场资源供应充足C.分配制度出现根本变化D.实现了由富国到强国的目标【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从1984年开始,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票证”制度逐步被废除。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幅提高,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票证失去了意义,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故选A。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排除B;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排除C;目前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排除D。二、综合题(共4题,共52分)17.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二、材料题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答案】(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条件:秦始皇统一六国。(3)不同:汉代只有皇帝才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是郡县制。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析】(1)创新:据材料一“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结合“创新”和所学知识归纳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措施:依据材料二“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始皇统一六国。(3)不同:依据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汉代只有皇帝才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是郡县制。后果:结合西汉初期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归纳为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18.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宋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2)结合所学,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该方面的新发展。【答案】(1)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2)经济上,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一些地区出现经济作物的固定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都发展迅速。商业繁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民族政权间互市贸易活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思想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受到官方尊崇。文学艺术上,词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白话小说出现,书法追求个性,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科技上,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以上任选2个方面)【解析】(1)根据材料“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结合所学可以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来分析“相互制衡”。宋朝的中央主要表现在对宰相权力的制约和分割。如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在地方主要防止地方专权形成唐朝的藩镇局面,主要从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等方面分析。(2)根据题目“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两个方面来分析宋朝的新发展。可以根据所学找出自己熟悉的方面进行,主要是新发展,即以前朝代没有的。如思想方面可以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受到官方尊崇进行回答;科技可以从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行分析。19.近代思想的转变1923年,梁启超应邀为《申报》建馆五十周年撰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五十年间……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材料二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文集》(1)据材料一,概括“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2)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3)你如何看待近代国人思想的转变?【答案】(1)从固守传统文化到怀疑、否定传统文化。(2)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推行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发动辛亥革命。(3)基本观点示例:随着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国人思想深受触动而产生转变;向西方学习是国人思想转变的主要内容,先后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国人思想转变过程是渐进的,但贯穿近代始终,随着对西方了解认识的深入而加速,从少数人接受到成为普遍共识,这些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1)根据“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可得出是从固守传统文化到怀疑、否定传统文化。(2)为了改变制度的不足,根据“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得出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推行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发动辛亥革命。(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随着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国人思想深受触动而产生转变;向西方学习是国人思想转变的主要内容,先后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国人思想转变过程是渐进的,但贯穿近代始终,随着对西方了解认识的深入而加速,从少数人接受到成为普遍共识,这些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20.从战歌到国歌材料一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丰子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前后,《义勇军进行曲》与《保卫黄河》一起在延安地区传唱,国民政府也将该歌曲编入《中国抗战歌曲集》。1940年,美国歌手罗伯逊翻唱《义勇军进行曲》,以《起来》为名录制唱片,宋庆龄为之撰写序言称:“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抵抗敌人的力量源泉。”二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盟军胜利凯旋曲目之一。材料二1948年5、6月间,针对美国扶植日本,中国民众掀起抗议运动,为《义勇军进行曲》填写新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反对出卖人民,前进,争取自由和平”。1948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编辑的《群众歌曲选》中,《义勇军进行曲》排在首位,一同收录的还有《东方红》《八路军进行曲》等。同月,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材料三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如下:(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该《启事》解释如下:“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