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历史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答案】B【解析】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排除A项;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排除C项;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排除D项。故选B项。2.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确立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C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影响后世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未形成,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与材料“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洛阳地区虽然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统治,但是在礼仪文化方面却和汉族地区并无差异,而且经济繁荣,这主要说明北魏时期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C正确;魏晋时期,战乱波及到了洛阳城,排除A;题干未显示南方士族北迁,排除B;6世纪初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4.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说明唐朝在不断完善政治制度的同时,注重了解民情民意。故答案为B项。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和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宜,排除A项;根据“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来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5.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故①在③前面;结合所学可知,金灭了辽,故③在④前面;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北宋灭亡的同年,北宋宗室皇族赵构建立了南宋,故④在②前面,因此,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6.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北宋的时候北宋五子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到明朝儒学家主要集中到长江中下游,其原因在于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完成,大部分的仁人志士移到了南方,故选C。7.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B.统治阶级的重视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的强化【答案】C【解析】材料“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反映城市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政治功能为主,往往是政治与文化中心,经济功能不强;从三图城市布局的变化可发现主要的区别是“市”逐渐增多以及宫廷和“市”距离在缩小,城市商业活动逐渐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这实际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统治阶级的重视”,排除AB项;从材料中城市布局的变化,不能体现重农抑商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8.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B是朱熹等人的观点;CD是明朝李贽的观点。因此选A.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D【解析】材料“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反映了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结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故D正确;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必然性,故A错误;材料“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反映了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偶然,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鸦片战争的结果,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0.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A.中英协定关税 B.赔款2100万银元C.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派兵保护各国使馆【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发动鸦片战争,协定关税更便于市场的开拓,故选A;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与题干中市场扩张的驱动不符,排除B;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C;派兵保护各国使馆属于《辛丑条约》的条款内容,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联系所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分析解答。11.“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官员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客观其行动在客观上却促使中国开始工业化,C正确;洋务官员相比于当时大部分官员而言,其在思想上有一定进步性,排除A;洋务官员学习西方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而非随意性,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客观影响,而洋务运动是必然选择,因此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排除D。12.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的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列强依旧在执行“以华制华”的方针,所以B选项错误。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起到如此的效果。列强之所以没有涉及到割地赔款是因为已经没有必要进行政治上的割裂,而是实行利益上的最大化分配,操控清政府来满足需要,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说法违背历史现象。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3.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由此可知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B.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C.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D.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陈独秀说“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爱国“天经地义”,这直接体现了在当时爱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主旋律,故C正确;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爱国“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也就是说他也肯定学生大多数的爱国行为,只是反对不合乎理性的爱国,A错误;材料中只是强调山东问题后爱国声浪越来越高,并不是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由于近代民族危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早已产生,B错误;材料中是反对不合乎理性的爱国行为,并非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因此不能体现五四运动阻碍了社会发展,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联系所学五四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14.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答案】C【解析】毛泽东反对将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一人,认为“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这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C正确;题干并未提及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排除A、B;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15.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中共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A.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 B.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都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 D.都促使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实事求是的重大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都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正确的分析,A项正确;中共八大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分析,但会后没有坚持落实中共八大的精神,没有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B项;中共八大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排除C项;两次会议都没有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排除D项。故选A项。16.《人民日报》对某一会议评论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该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26届联大 D.上合组织会议【答案】B【解析】材料“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亚非人民命运”反映了万隆会议反对殖民霸权,维护亚非国家主权的主张,故B正确;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5国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26届联大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上合组织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于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亚非人民命运”,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万隆会议的特点出发,区分其它国际会议和组织的不同点,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7.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财政困难依然严峻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D.“八字方针”的推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1965年我国从事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人口的减少,结合1965年前后的时代背景可得,这一时期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D项正确。这一时期的调整与财政困难无关,故排除A项。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故排除B项。当时我国仍是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没有趋于平衡,故C项错误。点睛: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8.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其目的是A.确立市场经济体制B.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促进多种所有制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扩大企业自主权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职工发放少量奖金”可知,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B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于1992年,与题干中“1978年”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和所有制改革,CD选项排除。19.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C.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答案】D【解析】毛泽东强调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认为个人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江泽民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体现出的共同本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仅适用于江泽民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三人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息“苏维埃政权”“红军”可知,这份文告最可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选项C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并没有“红军”这一称呼,排除A;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国共合作,因此不会出现“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的口号,选项B排除;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部队称呼不是红军,选项D排除。21.《抗战中的图与歌》中收录了一首歌:“从正太路到京汉线,从高山上到大平原……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歌曲中提到的情形A.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是马保三率领山东纵队第一旅取得的重大胜利D.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在“正太路、京汉路”进行破坏“铁路”、“电线”和“公路”、“据点”,进行大规模破袭战的是八路军进行的百团大战,其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选项符合题意。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场敌后战场,A选项错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是红军长征的胜利,B选项错误;马保三的山东纵队与百团大战的指战员为八路军不符,C选项错误。22.下图为国民政府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五二〇血案处理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一幅讽刺漫画(注:图片上方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对着一门冒着硝烟、碾压着一具尸体的大炮愤怒地呐喊。)。它反映了当时A.国民党统治呈现全面危机 B.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失败C.知识界暴力反抗政府的经济政策 D.官僚资本的经济掠夺侵入到高校【答案】A【解析】五二〇血案是指1947年5月20日,各地学生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行示威,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的事件,所以这幅漫画中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代表的人民,大炮则代表了国民政府,愤怒的呐喊说明人民对政府的不满,由此说明当时国民党统治出现严重危机,故选A;人民对国民政府的不满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23.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解决土地问题“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该指示A.延续了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C.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 D.意图彻底消灭农村的封建势力【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可知,该指示改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适应了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新的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即此时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故C正确;这改变了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故A错误;此时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故B错误;土地政策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故D说法错误。24.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1858年的《天津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中国内河航行,因此题干反映的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答案为B项;这一做法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A项;这一行动不能做到“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外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一行动与此不符,排除D项。25.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投资增额和重要工业企业多集中在东北地区,这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外援,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而不是“包围封锁”,B说法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抗美援朝战争基本结束,C错误;此期间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D违背史实。【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26.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答案】C【解析】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这属于政治事件,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热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考点定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所以C项正确。2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答案】D【解析】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29.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贯穿于这三次思想解放的主线是A.市场经济 B.拨乱反正 C.依法治国 D.改革开放【答案】D【解析】战胜“两个凡是”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条件,为改革开放的开始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进一步清除了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思想障碍,所以这三次思想解放都与改革开放密切联系,D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才被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就不符合1978年的情况,排除A项;拨乱反正工作主要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开展的,与90年代的历史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代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没有涉及法治方面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30.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答案】B【解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材料中观念的转变是受到当时多边外交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属于全方位外交一部分,故A排除;与美国对抗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故C错误;D是20世纪50年代。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计40分)31.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为什么具有空想性?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纲领的共同点是什么。(2)哪两幅图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3)图五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何在?【答案】(1)图一:太平天国运动。原因: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图三:三民主义。共同点:都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图二和图四。(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析】(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图一反映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人间天国,实行“圣库”制度,突出绝对平均,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其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具有空想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对应的是辛亥革命,其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平分土地和三民主义“平均地权”的思想,都具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2)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解放南京意味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基本结束,所以根据图二和图四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3)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五即日本在南京的投降仪式,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它的意义在于,标志着14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敢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壮大了民主革命的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年份1952195819591961196219841990产量16392200001700014750160004071243500材料二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原因: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