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如其人”是传统书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大部分书论家的论述各有侧重,直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才明确提出“书如其人”的命题:“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产生于对汉字的书写,是书写汉字和文本的艺术,而汉字与文本是实现“书如其人”的基础和支点。那么,以汉字书写为存在基础的书法是如何具体实现“书如其人”的呢

书法的直接对象——汉字具有形象性。每一个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构成其结构的笔画相互交叉,这种交叉的关系分割出了不同的结构空间,这种复杂的空间关系具有建筑的意味,就使得汉字即使不再具有原始文字的象形性而仍然具有造型特征。而这种造型特征是通过被规定的书写顺序产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顺。汉字的笔顺既是对书写的规定,同时也是对欣赏的规定,笔顺的存在能够使得书者的动作完整而准确地保留在纸面上。古代书家一直承认并追求心、手、笔三者的一体性,观者能通过笔迹实现对书写活动的还原。在这个过程中,书者与观者就能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把书者与观者通过作品联系起来。具有意义的文字再加上可见的形象,如同声音配上形体表情,那么观其书就会有如见其人的感觉。书法很容易跟书者联系在一起,古人的字迹如其人在场,不仅是因为文字能传递思想,更是因为文字具有外在的形象,因此书法作品与书者的人品、学识、才情就被看作是统一的存在。

除此之外,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文字学。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且一直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在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多种字体,并最终形成了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为主的文字系统。楷书与行书成为日常实用的常见字体,篆书、隶书尤其是篆书则成为文字学的研究内容。书法创作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的准确性,特别是以篆书、隶书为内容的书法创作;其次还会涉及用词是否准确的问题。这就要求创对于文字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篆书、隶书作品能显现出其文字学的学识修养,属于刘煕载所说的“如其学”。

书法的间接对象——文本具有言志与载道的功能。书法的文本既包含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还包括最为常见的日常书写文本。音乐、美术、舞蹈和戏曲等都是艺术,但在生活中我们不会时时刻刻都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唯独书法艺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使用之中。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很多产生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日常书写与书法艺术浑然一体,其文本内容往往是才情、思想与学识的一种展现。如果说诗言志、文以载道,那么书法所面对的就是志与道,志与道就成为书法隐含的内容。因此,对于书法的品评与创作很容易与学识、志向结合在一起,人格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无法脱离书法的文本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书法具有表现人格的功能,但是这种关联性并非是绝对的,是不对等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书家李瑞清曾以作品为岀发点去判断书者的性别、年龄和品貌,结果差之千里。书法作品所表现的风格与的关联应该是微弱而短暂的,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书写时情绪的起伏变化与作品中的笔墨变化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摘编自公丕普《“书如其人”思想的逻辑支点与时代困境》)

材料二:

正如书法史上不断有像颜真卿这样的书家印证着“书如其人”一样,也有层出不穷的个案印证着“书未必如其人”的观点。北宋蔡京乃一代奸臣,人品卑劣,臭名远扬,但其在书法理论和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立足于书法活动这一本体立场,我们会发现“书如其人”的理论漏洞。

第一,线条形象的视觉传达方式是抽象的。作为汉字笔画的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最基本语汇,它在多大的程度上能表述书家的精神内容因素现代心理学的试验虽然可以证明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疾缓、枯湿、厚薄等形式特征,能引起人心绪上的反应,但是这种情绪的波动与书法的表述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模糊。书法作品的意象神采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点线符号,它没有直观的音容笑貌,不是直接的语言表白。欣赏者和书家都无法确定和分清这样写是“悲”那样写是“乐”,这样写是“忠”那样写是“奸”。以书法史上张瑞图、秦桧等典型为例,欣赏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在他们作品的形式构成中找到其低劣卑鄙的根据。

第二,从现实人格到艺术人格存在审美转换的环节。也许有人说,书法线条不能直接表现书家的主体精神,那么书家可以选择特定的文字内容来书写,不就可以表现特定的内容了吗书家固然可以选择不同的书写内容,但因书写的动作惯性而形成的动力形式和笔墨情调却可以非常相似。生活场景中的书家和创作中的书家不是等同的,道德活动中的书家和审美活动中的书家也完全可能判若两人。书家可以从日常生活状态转换成审美状态并将日常主体精神的负面内容转换成适合书法表述的形式,通过锤炼技法,不断提高转换率实现美化作品的目的。进而言之,一个人格上猥琐卑劣之人完全可能具备极高的审美创造力,人格的尊卑只是评判书家书作好坏的参照,而不是强制性的标准。欣赏者要对作品作出审美评价,而不是对书家作出伦理评价。

(摘编自沈伟棠《“书如其人”:一个古典美学命题的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如其人”是我国传统书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虽然书论家多有论述,但清代刘熙载是明确提出这个命题的第一人。

B.汉字的笔顺对书者和观者都具有规定性,书者按照笔顺将作品呈现在纸面上,观者可以通过笔迹还原书者的书写活动。

C.实现“书如其人”离不开书法的直接和间接对象——汉字与文本,这两者能反映书者的学识,也能彰显其才情和志向。

D.现代心理学试验可以证明线条的不同形式特征能引起人心绪上的反应,但欣赏者仍难以从线条变化中判断书者的道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书法中汉字笔画或线条的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书法的文本既有文学作品,又有日常书写文本,往往更能体现出书者的思想与学识。

C.书写的书体和文本内容相同,但书者不同的情绪会使呈现的作品风格类似而又存在差异。

D.一个不道德的人可能极具艺术才能,我们难以从其书法作品形式构成中找到他道德卑劣的根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书未必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苏轼《题鲁工帖》)

B.“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金石略序》)

C.“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D.“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心为本,而笔乃末矣。”(王绂《论书》)

4.材料一论述层次清晰,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这幅获奖篆书作品“过犹不及”(《论语》),刚健洒脱,由向羲小学一女生现场创作。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挖参人

贾平凹

有人家出外挖药,均能挖到参,变卖高价,家境富裕,竟为方圆数十里首户。但做人吝啬。唯恐露富,平日新衣着内破衣着外,吃好饭好菜,必掩门窗,饭后家人揩嘴剔牙方准出去,见人就长吁短叹,一味哭穷。

此一夏又挖得许多参,蒸晾干后,装一烂篓中往山下城中出售,临走却在院门框上安一镜。妇人不解,他说这是照贼镜,贼见镜则退,如狼怕鞭竹鬼怕火。妇人奚落他疑神疑鬼,多此一举,他正色说咱无害人之意却要有防人之心,人是识不破的肉疙瘩,穷了笑你穷,富了恨你富,我这一走,肯定有人要生贼欲,这院子里的井是偷不去的,那茅房是没人偷的,除此之外样样留神,那些未晾干的参越发藏好,可全记住?妇人说记住了。他说那你说一遍。妇人说井是偷不去的,茅房没人偷,把未晾干的参藏好。他说除了参,家里一个柴棒也要留神,记住了我就去了。妇人把他推出门,他走得一步一回头。

妇人在家里果然四门不出。太阳亮光光的,照在门框上的镜子,一圆片的白光射到门外很远的地方,直落场外的水池,水池再把圆片的白光反射到屋子来。妇人守着圆片光在屋中坐地,直到太阳坠落天黑,前后门关严睡去。睡去一夜无事,却担心门框上的镜子被贼偷了,没有照贼的东西,贼就会来吗?翌日开门第一宗事,就去瞧镜子,镜子还在。

镜子里却有了图影。留影正是自家的房子,一小偷就出现在檐下的晾席上偷参,丈夫与小偷搏斗。小偷个头小,身法却灵活,总是从丈夫的胯下溜脱。丈夫气得嗷嗷叫,抄一根磨棍照小偷头上打,小偷一闪,棍打在捶布石上,小偷夺门跑了。妇人先是瞧着,吓得出了一身汗,待小偷要跑,叫道我去追,拔脚跨步,一跤掉倒在门槛,看时四周并不见小偷。觉得奇怪,抬头看镜子,镜子里什么也没有了,一个圆白片子。

又一日开门看镜子,镜子里又有了图影,一人黑布蒙面在翻院墙,动作轻盈如猫。刚跌进院,一人却扑来正是丈夫。蒙面人并不逃走。反倒一拳击倒丈夫,丈夫就满口鲜血倒在地上。蒙面人入室翻箱倒柜,将所有新衣新裤一绳捆了负在背上,再卸下屋柱上的一吊腊肉,又踢倒堂桌,用镢挖桌下的石砖地,挖出一个钱匣,从匣中大把大把掏钱票塞在怀里。妇人看着镜子,心想丈夫几时把钱埋在地下她竟不知。再看时,蒙面人已走出堂屋,丈夫还躺在地上起不来,眼看蒙面人又要跃墙出去了,丈夫却倏忽冲去,一拳便将蒙面人击倒,将衣物夺了,将腊肉夺了,将怀中的钱票掏了,再喝问蒙面人还敢不敢再来偷。蒙面人磕头求饶,丈夫却要留一件东西,拿了剪刀一铰,铰下蒙面人的一只耳朵。遂扯着蒙面人的腿拉出来,把门关了,那只耳朵还在地上跳着动。妇人瞧得心花怒放,没想丈夫这般英武,待喊时,镜子里的一切图影倏忽消失。

以后的多日,妇人总见镜子里有自家的房子,并未有小偷出现,而丈夫却始终坐在房前,威严如一头狮子。妇人不明白这是一面什么镜子如此神奇。既然丈夫在门框上装了这宝物,家里是不会出现什么事故的,心就宽松起来,有好几天已不守坐,兀自出门砍柴,下河淘米。家里果真未有失盗。

一日,开门后又来看镜子,镜子里又有了图影。一人从院门里进来,见了丈夫拱拳恭问,笑脸嘻嘻,且从衣袋取一壶酒邀丈夫共饮。丈夫先狐疑,后笑容可掬,同来人坐院中吃酒。吃到酣处,忽听屋内有柜盖响动,回头看时,一人提了鼓囊囊包袱立于台阶,一边将包袱中的参抖抖,一边给丈夫做鬼脸,遂一个正身冲出门走了。丈夫大惊,再看时屋后檐处一个窟窿,明白这两贼诡秘,一个从前门来以酒拖住自己,一个趁机从后屋檐入室行窃。急伸手抓那吃酒贼,贼反手将一碗酒泼在丈夫眼上,又一刀捅向丈夫的肚子,转身遁去。丈夫倒在那里,肠子白花花流出来,急拿碗装了肠子反扣伤处,用腰带系紧,追至门口,再一次栽倒地上。

妇人骇得面如土色。再要看丈夫是死是活,镜子里却复一片空白。

三日后,山下有人急急来向妇人报丧,说挖参人卖了参,原本好端端的,却怀揣着一沓钱死在城中的旅馆床上。

(选自贾平凹小说集《火纸》,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挖参人一家破衣着外,掩门吃好菜,是为了装穷,怕当地百姓笑穷仇富,怕他们觊觎自己家的财富。

B.在妇人的幻觉中小偷不但偷参抢钱,还要拿走新衣新裤和腊肉,可能这些和柴棍一样是她丈夫眼里的财富。

C.挖参人出门“走得一步一回头”运用细节描写,写出挖参人离开家时的极度担心、恐惧的心理状态。

D.从开始担忧“照贼镜”被偷,到看到两个贼前后配合偷盗杀人,妇人的焦虑与日俱增,精神几近崩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大部分笔墨都在描写妇人一个人在家里的行为和心理,目的是以侧面描写来衬托挖参人的形象。

B.小说写妇人每次清醒后看到镜子里一片“白”或“空白”,是暗指挖参人对财富的执念终是一场空。

C.“贼”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贼”杀死了挖参人却没拿走钱,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D.小说语言质朴生动,描写挖参人三次赶贼的过程多用短句,显得节奏紧凑、惊心动魄又生动有趣。

8.小说是如何具体刻画挖参人的形象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探究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贞观元年,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其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B.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C.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D.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肉刑,中国古代施加于罪犯或犯过者的直接摧残肉体的刑罚,包括“墨”“劓”“刖”“宫”等。

B.法曹,古代官职名,一指掌管邮递驿传的官吏,一指掌管刑法诉讼的官吏,文中指后者。

C.敕,汉代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都可以称敕。南北朝以后就专指皇帝诏书。

D.府库,贮藏兵器和文书财物的处所。收藏兵器的地方为府,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为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断右趾的刑罚过于狠毒,裴弘献于是请求改为加服劳役的流放,流放到三千里外,刑期三年,得到唐太宗的认可。

B.面对唐太宗要杀掉假冒资历和门荫的候选官员的命令,戴胄据理力争,认为应该维护法律的信用,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赏。

C.封德彝认为举荐的贤才应该是奇才,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向唐太宗推荐一个人,但唐太宗认为用人应该全面考察,各取其长处。

D.杜淹认为封德彝关于设官定职各有分工的意见很有道理,让自己心悦诚服,所以不再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唐)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落梅(其一)

陆游(宋)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的第一句运用了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使诗句内涵更加丰富。

B.陆诗第一句写出了梅花在风雪摧残之下,仍旧傲然挺立的姿态。

C.陆诗第三、四句表明梅花甘愿过时凋落,也不愿乞求司春之神的怜悯。

D.两首诗都选用了落梅这个意象,描绘出诗人看到梅花飘落时的感受。

15.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分别表述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古代诗人常用“东风”这一意象表述情感,如“,”。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而屈原的《离骚》,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3)杜甫晚年登上岳阳楼,看到洞庭湖的浩瀚无际,以“,”(《登岳阳楼》)两句写出了宏伟的景色和阔大的意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5小题,1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悦亲戚之情话

C.空中而多窍D.列坐其次

1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悟言一室之内B.四十有四

C.趣舍万殊D.或取诸怀抱

1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亦将有感于斯文

C.急于星火D.而刘夙婴疾病

2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齐彭殇为妄作B.臣具以表闻

C.所以游目骋怀D.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1.下列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而幼孩字:养育B.促尔耕,勖尔植勖:勉励

C.微风鼓浪鼓:击鼓D.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22.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述文中划线句子含义的一项是()(3分)

A.习以为常B.熟能生巧C.耳熟能详D.游刃有余

2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

B.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C.咬文嚼字必须遵循谨严精神,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D.曹植在建安诗人中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艺术精湛,钟嵘《诗品》誉之为“诗中之圣”。

2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

B.而且因为我们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将要用于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

C.但是因为我们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

D.而且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将要用于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

25.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4分)

(1)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损毁、倒塌。

(2)这是因为寺庙、佛塔的选址和建筑有玄机。

(3)它们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功能。

(4)科学最终揭开了这一“不倒之谜”。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时期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影片《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当代青年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卷解析

12367101112141718192021222324

CBADCADBDADDACCDC

1.C(书法的直接对象“汉字”不能彰显“志向”。)

2.B(“后者往往更能体现出书者的思想与学识”不当,原文对二者没有流露出比较的倾向性。)

3.A(A项更适合支持“书未必如其人”的观点。)

4.①整体上,先总说,后分说。先提出“书如其人”的观点,然后从“直接对象”“间接对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2分)②主体部分(本论部分),运用并列式结构,先论述“直接对象”即汉字具有形象性,再论述“间接对象”即文本具有言志与载道的功能,层次清晰,逻辑思辨性强。(2分)

5.①作品为篆书,显现出创对于文字学有一定的学识修养,印证书“如其学”。②作品内容出自《论语》,体现出创一定程度的学识与思想。③创为小学女生,作品体现出刚健洒脱的特征,印证“书未必如其人”。(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满分。)

D

C

8.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刻画挖参人的形象,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

正面描写(实写):运用白描手法写挖参人为人吝啬,虽然有钱却害怕露富,穿衣服旧衣服穿外面新衣服穿里面,家人吃完好吃的饭还要剔牙揩嘴才能外出。见人就哭穷。运用语言描写,他疑神疑鬼,出门前家里挂个照贼镜;一再叮嘱妇人盯紧家里的财物,即便是柴棒也不能不留神。动作细节描写,他不放心家里的财物,走的时候一步一回头。

侧面描写(虚写,想象):妻子在他的影响下,一再产生小偷进屋偷抢的幻觉,极度紧张恐惧。

9.情节:小说描写的是挖参人一生忙于挖参卖参挣钱,积攒财富,却为财富所累,忧心过度,恐惧而亡的故事。启示:不要被钱财等外物所役使。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妇人的焦虑与日俱增,精神几近崩溃”错误,有一段时间是放松警惕,比如倒数第4段“既然丈夫在门框上装了这宝物,家里是不会出现什么事故的,心就宽松起来,有好几天已不守坐,兀自出门砍柴,下河淘米。家里果真未有失盗”,最后也未说“精神几近崩溃”而是“妇人骇得面如土色”,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贼’是小说的线索……‘贼’杀死了挖参人却没拿走钱”错误,小说的线索是照镜子,由此串联了情节,从文中结尾两段看并未交待是“贼”杀死了挖参人却没拿钱走。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结合第1段“但做人吝啬。唯恐露富,平日新衣着内破衣着外,吃好饭好菜,必掩门窗,饭后家人揩嘴剔牙方准出去,见人就长吁短叹,一味哭穷”分析,使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人物性格特征,属于正面实写人物的。茅房没人偷,把未晾干的参藏好”分析,运用白描手法写挖参人为人吝啬,虽然有钱却害怕露富,穿衣服旧衣服穿外面新衣服穿里面,家人吃完好吃的饭还要剔牙揩嘴才能外出。

结合第2段“他正色说咱无害人之意却要有防人之心,人是识不破的肉疙瘩,穷了笑你穷,富了恨你富,我这一走,肯定有人要生贼欲,这院子里的并是偷不去的,那茅房是没人偷的,除此之外样样留神,那些未晾干的参越发藏好,可全记住了?”分析,可见使用了对话或语言描写,见人就哭穷,他疑神疑鬼。

结合第2段“妇人把他推出门,他走得一步一回头”分析,可见运用了行为动作的细节描写,实写他不放心家里的财物。

结合第3段“妇人守着圆片光在屋中坐地,直到太阳坠落天黑,前后门关严睡去。睡去一夜无事,却担心门框上的镜子被贼偷了,没有照贼的东西,贼就会来吗?翌日开门第一宗事,就去瞧镜子,镜子还在”,第4段“镜子里却有了图影。留影正是自家的房子,一小偷就出现在檐下的晾席上偷参,丈夫与小偷搏斗。……妇人先是瞧着,吓得出了一身汗,待小偷要跑,叫道我去追,拔脚跨步,一跤掉倒在门槛,看时四周并不见小偷。觉得奇怪,抬头看镜子,镜子里什么也没有了,一个圆白片子”侧面描写(虚写,想象):妻子在他的影响下,一再产生小偷进屋偷抢的幻觉,极度紧张恐惧。

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情节、探究思考、个性化阅读创新性理解的能力。

从题目“挖参人”看,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主人,开头先介绍人物性格特征,“家境富裕……但做人吝啬。唯恐露富,平日新衣着内破衣着外,吃好饭好菜,必掩门窗,饭后家人揩嘴剔牙方准出去,见人就长吁短叹,一味哭穷”,用极尽夸张令人啼笑皆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以挖参为职业,靠卖参挣钱的吝啬鬼形象,属于精明能干但过于谨小慎微,因为顾虑太多导致活得并不轻松快乐。他家财万贯,却心有负累,忧心忡忡,思虑劳心过度,每日里处于恐惧不安中,不仅自己因为财富吃不好睡不好也影响了家人,比较突出的就是第二段写他外出卖参前嘱托妻子守护家产,结果从第三段以后妻子由于过分担忧而出现幻觉,于亦真亦幻间挖参人丢失了性命,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讽刺效果,突出了主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并蕴含了丰富的启示意义。卖身人因为财(参)而亡的悲惨结局启示我们:生活中应该活得真诚坦荡,靠自己努力赚钱,不必费尽心机处心积虑,物质是我们的追求,但还要有诗和远方,比如精神的快乐、幸福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钱财等外物所役使,要做金钱的主人,除了自己享受还可以乐善好施。应该淡泊名利超然豁达,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10.A11.D12.B

13.(1)正应当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

(2)略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戴胄回答说:“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句意: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敕者”作主语,“出于”作谓语,“一时之喜怒”作宾语,故中间不停顿,这样就排除CD。

“故欲杀之”,句意:所以想要杀他们。“故”译为“所以”,表示前句“陛下忿选人之多诈”造成的结果,省略主语“陛下”,“杀”作谓语,“之”作宾语,应在“故”前停顿,这样就排除B。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收藏兵器的地方为府,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为库”错,说法颠倒。收藏兵器的地方为库,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为府。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唐太宗要杀掉假冒资历和门荫的候选官员”错,原文是“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可见,唐太宗要杀掉的是不能自首的假冒资历和门荫的候选官员,并不是要杀掉假冒资历和门荫的候选官员。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患”,担心;“知”,识别(人才);“安”,怎么;“诬”,诬蔑。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与学士、法官重新议定律令,宽减绞刑五十条,改为斩断趾,唐太宗仍嫌这种刑罚狠毒,说:“肉刑废除已经很长时间,应当用其他刑罚代替它。”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求改为加服劳役的流放,流放到三千里外,刑期三年。唐太宗下诏听从他的意见。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唐太宗认为候选的官员中多有假冒资荫,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就处死。不久,有假冒被发觉的,唐太宗想要杀掉他们。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帝大怒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唐太宗说:“你如此执法,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如泉水一样滔滔不绝,唐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贤才,很长时间没有举荐一人。唐太宗责问他,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竭力,只是现今没有奇才!”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用人才的吗?正应当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惭愧地退下。御史大夫杜淹上奏说:“各部门的公文案卷恐怕有稽延错漏,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对。”唐太宗就此事询问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回答说:“设官定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过失,御史自当纠察检举;假如让御史到每个部门巡视,寻找毛病缺点,实在是太繁琐了。”杜淹沉默不语。唐太宗问杜淹:“为什么不再争辩呢?”杜淹回答说:“国家的事务,应当务求公正,对的就听从,封德彝所讲的话,实在很有道理,我心悦诚服,不敢再坚持错误的观点。”唐太宗高兴地说:“你们如果都能做到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罢了,何至于贪污腐败到如此地步呢!”唐太宗仍爱惜他有功于大唐,不予处罚,反而在宫殿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帛。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歪曲、破坏法律去接受财物,犯下的罪不可饶恕,为什么又要赐他绢帛呢?”唐太宗说:“如果他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

14D

15.李诗:主要运用想象(或通感、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想象梅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