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测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文本含意的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推导过程。

考察下列语例:

(1)已知△1和△2均为等边三角形

△1中的AB边=△2中的ab边

∴△1≌△2(两个等边三角形一条边相等,则它们全等)

(2)A:你吃辣椒么?

B:我是湖南人。

A:好嘞。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遵循着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性推理,如语例(1),要求推理的前提清晰、完整、无误,所得到的结论具有必然性。日常交际中,更多的情况则像语例(2),充满了省约,如B省约掉了诸如“湖南人爱吃辣”之类的话语,其中的含意要靠A凭借猜测添加出省约掉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自己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时的语境要素。在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中,由于往往加上了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如语例(3)中,“醉”“山水之间”的含意乃至于整句话的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上述语例呈现出从纯形式性的客观事实表述向情绪、精神、审美等主观内容的语体变化。相应地,不确定性在增强,推理的非论证性也随之增强,及至语例(3),含意推理就基本上属于典型的非论证性推理。一方面,自然科学要求遵守形式逻辑,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才能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推理的过程和结论不因时间、空间、阐释者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无情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日常交际中,人们处在信息交换、视域扩大的过程中,交际过程充满了瞬时性和多变性,交际双方边猜测边推理,边矫正理解。这种推理理解一般既迅速又顺畅,人们对对方含意的推断只能做到基本清晰、大体上无误,而非绝对准确、无误,推理结果具有或然性。

文学文本充满了类似于语例(3)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追求意向性表述效果,许多含意难有定解,对其阐释依赖非论证性推理。文本所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既表征了对所处时空等物理环境的即时性适应,又体现其长期累积的独特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深度感悟,更出于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不吐不快的表述冲动。这些要素凝结成一种综合的意向即意图,其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推理理解不可能是直显的。这种推理的过程显然不可能是论证性的,结果也不是确切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为那样就消解了艺术性、审美性和想象空间,也就破坏了文学的旨趣。

文本中只提供了相关的提示信息,读者必须据此寻找省略的语境项,构建出相应的视域,以此去适配本来的语境视域,推解出的意图,达成理解“其中味”的效果并加以阐释。和阐释者各自建构的抽象状态的脑文本和语境视域只能是不同程度地重合或融合,但绝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每一次阐释都是一次语境视域重构,而对同一文本的诸多阐释不会完全一致,也不可相互替代。

(摘编自陈开举《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

材料二:

首先,“言不尽意”是的美学创造,是灵活驾驭语言的结果。语言的美学创造具体体现在他的话语上,取决于他说话的独特方式。话语本身就包含情境,说明的表述离不开情境。比如,关于爱情的情感表述,《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其中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都比较典型地表现出话语的独特性。的语言尽管存在着个性化特征,甚至密切地联系着他(她)的私人性,然而,都会遵循着共通感,展示其对语言与文化共通感的精准把握。任何一种语言、文化都包含着共通感。正是因为这种共通感的存在,才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

其次,“言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言不尽意”是文学艺术经典的特征,任何一个经典都是在阅读与阐释中生成的,都经过了无数阅读与理解的再创造,生成了很多意义,具有无限的阐释价值。文学艺术的理解与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客观化的因素是因素,创作的动机与心态不能忽视,但不能作为唯一的理解与阐释标尺。在文学艺术的阅读与理解中,还存在着缺失的现象,搞不清文本的自然无法知人论世,只能从读者的立场,按照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共通感进行理解,因此,主观化不能缺少。而读者的个性、气质、修养、趣味等千差万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形成了理解史上整体的“言不尽意”现象。然而,即便信息完整,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仍然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阅读与理解的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

(摘编自李健《“言不尽意”的阐释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交际中常常充满省约,其中的含意要凭借听(读)者猜测添加出被省约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理解含意时的语境要素。

B.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因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C.自然科学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其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推理的过程和结论具有客观性。

D.关于爱情主题诗歌的情感表述,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一般而言每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体现出的美学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文本含意理解的问题,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而在理解或阐释时不必考虑补全的复杂意图。

C.虽然的语言存在着个性化特征,但因为共通感的存在,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

D.无论信息是否完整,阅读与理解的情境都在不断变化,读者的阅读与理解都有差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B.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你闯了红灯,要接受处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5.文学文本含意丰富,言不尽意,难有定解。应如何理解文学文本的含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亚(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睁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天气,也陈述了卢进勇行程耽误的原因,推动了情节发展。

B.“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表现了卢进勇过分爱惜面团,可见艰难之中食物的珍贵。

C.“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

D.“他的眼睛模糊了”说明此时卢进勇悲痛难忍,这与后文“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并不矛盾。

7.关于文中卢进勇赶上后卫部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进勇走得特别快不是因为小腿伤口好转了,而是因为受无名战士的精神鼓舞,无畏向前。

B.天黑时追上了后卫部队一面说明他走得很快,只一天就追上了;另一面说明他没有落下太远。

C.篝火、谈笑、野菜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安适画面,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

D.小说结尾部分在情节上与前文相呼应,如“他追上了后卫部队”,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

8.小说中有两处数火柴的情节,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在数数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

9.有评论家认为,本文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创作艺术,使小说人物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使主题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毅有谋略。为百济达率兼风达郡将,犹唐刺史云。苏定方平百济,常之以所部降。而定方囚老王,纵兵大掠,常之惧,与左右酋长十余人遁去,啸合逋亡依任存山自固不旬日归者三万。定方勒兵攻之,不克,常之遂复二百余城。龙朔中,高宗遣使招谕,乃诣刘仁轨降。累迁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

仪凤三年,从李敬玄、刘审礼击吐蕃。审礼败,敬玄欲引还,阻泥沟,兵不得出,贼屯高压官军。常之夜率敢死士五百人掩其营,杀掠数百人,贼酋跋地设弃军走。帝叹其才,擢左武卫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赐金帛殊等。进为河源军副使。调露中,吐蕃使赞婆等入寇,屯良非川。李敬玄之败,常之引精骑三千夜袭其军,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去。即拜河源道经略大使。因建言河源当贼冲,宜增兵镇守,而运饷须广。乃斥地置烽七十所,垦田五千顷,岁收粟斛百余万。由是食衍士精,戍逻有备。永隆二年,赞婆营青海,常之驰掩其屯,破之。悉烧粮詹,获羊马、甲首不赀。诏书劳赐。凡莅军七年,吐蕃檐畏,不敢盗边。封燕国公。

垂拱中,突厥复犯塞,常之率兵追击,至两井,忽与贼遇,贼骑三千方擐甲,常之见其嚣,以二百骑突之,贼皆弃甲去。其暮,贼大至,常之潜使人伐木,列炬营中,若烽燧然。会风起,贼疑救至,遂夜遁。久之,为燕然道大总管,与李多祚、王九言等击突厥骨咄禄、元珍于黄花堆,破之,追奔四十里,贼溃归碛北。会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欲穷追要功,诏与常之共计。宝璧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宝璧下吏诛,常之坐无功。会周兴等诬其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反,捕系诏狱,投缳死。

常之御下有恩,所乘马为士所棰,或请罪之。答曰:“何遽以私马鞭官兵乎?”前后赏赐分麾下,无留赀。及死,人皆哀其枉。

(节选自《新唐书·黑齿常之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啸A合B逋C亡D依E任F存G山H自I固J不K旬L日M归N者O三P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是由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和唐朝联系密切,时战时和。

B.调露,唐高宗年号。从秦始皇起,皇帝开始有年号。文中“龙朔”“垂拱”等均是年号。

C.劳,是“慰劳”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的“劳”字意思不同。

D.要,同“邀”,是“求,取”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齿常之骁悍壮勇,尤擅夜战。在吐蕃兵阻泥沟、赞婆屯兵良非川时,他都亲率士卒夤夜突袭,从而扭转战局,转败为胜。

B.黑齿常之守边有功,颇有威名。他多次击退了进犯的敌军,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他在军中七年,吐蕃人都不敢再侵扰边疆。

C.黑齿常之善于谋划,战守兼备。他认为河源地理位置重要,便设烽火台,开垦营田,每年收获粮食百余万斛,解决了军需问题。

D.黑齿常之善抚士卒,慷慨大方。他宽赦伤害他坐骑士兵,受其影响将士们把得到的赏赐互相分享。他的死让人们感到哀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赞婆营青海,常之驰掩其屯,破之。

(2)宝璧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宝璧下吏诛,常之坐无功。

14.垂拱中突厥犯边,面对到达的大量敌兵,黑齿常之的计策为什么能奏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红芍药抽簪”实写初春景色,红芍药抽出了花苞,好似玉簪,景色艳丽。

B.“雨余风软碎鸣禽”写出春雨之后的宜人景象,“碎”点出鸟雀声的纷繁与欢快。

C.结尾三句,词人语意忽转,抒写了登临后的今昔之感,情绪复杂,令人感慨不已。

D.词人登临寻旧,对景遣怀,有所寄托,富有思致;且笔调舒缓起伏,韵味深长

16.本词与黄庭坚《登快阁》同为登临抒怀之作,请简要概括两者情感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饱含杜甫追慕诸葛亮的执着之情,同时象征诸葛亮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人常由鸟类啼叫引发悲思愁绪,《蜀道难》中含有鸟啼声的句子有:“_________”和“________”。

(3)孝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标准,“讲孝道”的观念在古诗文中多有体现,如:“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历来将书法绘画视为最高端的视觉形式。绘画则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三大门类,这三者①。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山水画拟山川、造幽境,花鸟画类万象、悟生趣。这三种绘画的形式和内涵虽各有侧重,但②,缺一不可,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信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实在可谓自然化人、人化自然。尤其是花鸟画,表现了从自然中感悟的生命意蕴,寄托着生活的愿景,显得格外生动可亲,为构筑一个中国式的理想生活蓝图锦上添花。

自公元3世纪到7世纪的400年间,是花鸟画从萌芽走向独立成科的时期。花鸟画中“逼真”的审美要点,在此时大获赞赏。3世纪时的名画家曹不兴,其画艺为吴国“八绝之一”,曾为吴大帝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便随手画成苍蝇,孙权以为真蝇,以手指弹之不去;六朝萧梁时的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寺壁画四龙,不画眼睛,一说点睛,龙便欲破壁而飞;还有北齐王子高孝珩的壁画《苍鹰图》,③,吓得别人不敢靠近。曹不兴无论“拂蝇得名”,张僧繇“画龙点睛”,还是高孝珩“壁鸠驱人”,都旁证了以“逼真”为花鸟画审美标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述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亚(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少人认为糖是甜蜜的“陷阱”。糖,①?其实,包括单糖、双糖、多糖在内的碳水化合物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之一。身体每时每刻都需要糖,它既是人体构成的“砖块”,又是为各组织器官供能的“燃料”。

由此可见,②当然这不代表可以敞开吃糖,放任自己沉溺在香甜带来的快乐之中。众所周知,长期高糖饮食会引起种种健康问题。如果既过量饮用甜饮料或食用甜食、精制米面等,③,未能及时消耗的糖就会被人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久而久之会导致肥胖,还可能促进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高糖饮食更是绝对禁止的。因此,控制饮食中糖的总摄入量比单纯追求“无糖”食品、“0糖”饮料更重要。

21.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述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玉,既有坚硬的质地,又有温润的特性。

在古代,玉是中华精神的物质载体和符号象征;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诗句,孔子进行了“比德于玉”的升华。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解析解答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测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文本含意的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推导过程。

考察下列语例:

(1)已知△1和△2均为等边三角形

△1中的AB边=△2中的ab边

∴△1≌△2(两个等边三角形一条边相等,则它们全等)

(2)A:你吃辣椒么?

B:我是湖南人。

A:好嘞。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遵循着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性推理,如语例(1),要求推理的前提清晰、完整、无误,所得到的结论具有必然性。日常交际中,更多的情况则像语例(2),充满了省约,如B省约掉了诸如“湖南人爱吃辣”之类的话语,其中的含意要靠A凭借猜测添加出省约掉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自己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时的语境要素。在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中,由于往往加上了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如语例(3)中,“醉”“山水之间”的含意乃至于整句话的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上述语例呈现出从纯形式性的客观事实表述向情绪、精神、审美等主观内容的语体变化。相应地,不确定性在增强,推理的非论证性也随之增强,及至语例(3),含意推理就基本上属于典型的非论证性推理。一方面,自然科学要求遵守形式逻辑,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才能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推理的过程和结论不因时间、空间、阐释者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无情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日常交际中,人们处在信息交换、视域扩大的过程中,交际过程充满了瞬时性和多变性,交际双方边猜测边推理,边矫正理解。这种推理理解一般既迅速又顺畅,人们对对方含意的推断只能做到基本清晰、大体上无误,而非绝对准确、无误,推理结果具有或然性。

文学文本充满了类似于语例(3)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追求意向性表述效果,许多含意难有定解,对其阐释依赖非论证性推理。文本所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既表征了对所处时空等物理环境的即时性适应,又体现其长期累积的独特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深度感悟,更出于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不吐不快的表述冲动。这些要素凝结成一种综合的意向即意图,其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推理理解不可能是直显的。这种推理的过程显然不可能是论证性的,结果也不是确切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为那样就消解了艺术性、审美性和想象空间,也就破坏了文学的旨趣。

文本中只提供了相关的提示信息,读者必须据此寻找省略的语境项,构建出相应的视域,以此去适配本来的语境视域,推解出的意图,达成理解“其中味”的效果并加以阐释。和阐释者各自建构的抽象状态的脑文本和语境视域只能是不同程度地重合或融合,但绝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每一次阐释都是一次语境视域重构,而对同一文本的诸多阐释不会完全一致,也不可相互替代。

(摘编自陈开举《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

材料二:

首先,“言不尽意”是的美学创造,是灵活驾驭语言的结果。语言的美学创造具体体现在他的话语上,取决于他说话的独特方式。话语本身就包含情境,说明的表述离不开情境。比如,关于爱情的情感表述,《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其中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都比较典型地表现出话语的独特性。的语言尽管存在着个性化特征,甚至密切地联系着他(她)的私人性,然而,都会遵循着共通感,展示其对语言与文化共通感的精准把握。任何一种语言、文化都包含着共通感。正是因为这种共通感的存在,才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

其次,“言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言不尽意”是文学艺术经典的特征,任何一个经典都是在阅读与阐释中生成的,都经过了无数阅读与理解的再创造,生成了很多意义,具有无限的阐释价值。文学艺术的理解与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客观化的因素是因素,创作的动机与心态不能忽视,但不能作为唯一的理解与阐释标尺。在文学艺术的阅读与理解中,还存在着缺失的现象,搞不清文本的自然无法知人论世,只能从读者的立场,按照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共通感进行理解,因此,主观化不能缺少。而读者的个性、气质、修养、趣味等千差万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形成了理解史上整体的“言不尽意”现象。然而,即便信息完整,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仍然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阅读与理解的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

(摘编自李健《“言不尽意”的阐释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交际中常常充满省约,其中的含意要凭借听(读)者猜测添加出被省约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理解含意时的语境要素。

B.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因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C.自然科学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其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推理的过程和结论具有客观性。

D.关于爱情主题诗歌的情感表述,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一般而言每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体现出的美学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文本含意理解的问题,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而在理解或阐释时不必考虑补全的复杂意图。

C.虽然的语言存在着个性化特征,但因为共通感的存在,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

D.无论信息是否完整,阅读与理解的情境都在不断变化,读者的阅读与理解都有差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B.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你闯了红灯,要接受处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5.文学文本含意丰富,言不尽意,难有定解。应如何理解文学文本的含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B2.B3.A

4.首先提出观点“‘言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其次阐释“言不尽意”在阅读阐释中的内涵;然后指出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最后重点论述“主观化”因素在文学艺术理解阐释上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5.①文学文本的含意理解需要适当想象和补充;

②根据文本信息建构脑文本和语境视域,去适配的语境视域;

③进行美学再创造,既依从作品的客观性,又不能缺少自己的主观性。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错误,原文是“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也就是说即使靠领悟和想象力,也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必考虑补全的复杂意图”错误。由“文本所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既表征了对所处时空等物理环境的即时性适应,又体现其长期累积的独特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深度感悟,更出于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不吐不快的表述冲动。这些要素凝结成一种综合的意向即意图”可知,文本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等构成的意图,在理解和阐释时是前提,所以需要补全的意图。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对文本含意的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推导过程,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

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并非简单的实写景物,其中“云无心以出岫”隐含陶渊明出仕并非本心之意,“鸟倦飞而知还”隐喻自己因厌倦官场而渴望归隐田园,这些意蕴都是要靠读者的“领悟和想象力”得出的,故最适合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意思是“本来想和你一起白头偕老,可是现在一想到白头偕老就让我忧伤不已”,直接表述“怨”情,不能体现“领悟和想象力”。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直接表述探求真理要进行调查研究,避免主观臆断之意,不能体现“领悟和想象力”。

D.“你闯了红灯,要接受处罚”直接指出对方错误以及应该接受的处罚,不能体现“领悟和想象力。

BCD都是比较清晰、完整、无误地表述,不能体现“领悟和想象力”。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出处可知,材料二的中心话题是“言不尽意”,第一段是从角度阐释,第二段是从读者角度阐释。

第二段第一句直接提出观点“‘言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第二句“‘言不尽意’是……”阐释“言不尽意”在阅读阐释中的内涵,第三句“文学艺术的理解与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指出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释是客观化更是主观化的过程,第四句和第五句具体分析“客观化”“主观化”因素;第六句是论述“主观化”因素的不可缺少,第七句和第八句是分析原因,“这是因为,阅读与理解的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中“其中的含意要靠A凭借猜测添加出省约掉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自己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时的语境要素”“在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中,由于往往加上了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可知,文学文本中会省约掉一些经验、知识等要素,所以解读文学文本含意的时候要有适当的想象和补充。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文本中只提供了相关的提示信息,读者必须据此寻找省略的语境项,构建出相应的视域,以此去适配本来的语境视域,推解出的意图”可知,考生需要根据文本信息建构相应的视域,去适配的语境视域,推解的意图。

结合材料二“‘言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文学艺术的理解与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在文学艺术的阅读与理解中,还存在着缺失的现象,搞不清文本的自然无法知人论世,只能从读者的立场,按照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共通感进行理解,因此,主观化不能缺少”可知,在解读文学文本含意,进行美学再创造的时候,既要依从作品的客观性,又不能缺少自己的主观性。

(二)现代文阅读亚(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睁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天气,也陈述了卢进勇行程耽误的原因,推动了情节发展。

B.“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表现了卢进勇过分爱惜面团,可见艰难之中食物的珍贵。

C.“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

D.“他的眼睛模糊了”说明此时卢进勇悲痛难忍,这与后文“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并不矛盾。

7.关于文中卢进勇赶上后卫部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进勇走得特别快不是因为小腿伤口好转了,而是因为受无名战士的精神鼓舞,无畏向前。

B.天黑时追上了后卫部队一面说明他走得很快,只一天就追上了;另一面说明他没有落下太远。

C.篝火、谈笑、野菜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安适画面,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

D.小说结尾部分在情节上与前文相呼应,如“他追上了后卫部队”,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

8.小说中有两处数火柴的情节,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在数数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

9.有评论家认为,本文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创作艺术,使小说人物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使主题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6.C7.C

8.同:两人内心都有对火柴的珍视和面对严峻形势的沉重。

异:无名战士心怀能为长征队伍带来温暖和生存的希望;卢进勇内心有着对无名战士牺牲的沉痛,对战士无私精神的崇敬,及完成战士遗愿的欣慰。

9.雕塑的分明线条:①无名战士那只高高擎起的紧握着党证和火柴的手指向长征方向,运用神态描写,线条分明,像一尊塑像,威严、刚劲。②无名战士被雨水打湿了的头发,滴着雨水的脸颊,深深下陷的眼眶和干裂的嘴唇,运用肖像描写,使无名战士那生命垂危、饥寒交迫的形象如一人物雕塑,线条分明地跃然纸上。③卢进勇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了那同志的嘴边,运用动作描写,使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关心他人远胜于自己的形象呼之欲出,宛如雕塑。

抒情诗的深远意境:①卢进勇映着火光转交“其余的六根火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递,激情饱满,寄寓深远。②在小说结尾,通过描写在无边的黑夜中燃起篝火,欢笑的战士群像,寄寓了革命火种必将燎原的革命乐观主义信念。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错。“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是因为他认为相比食物,无名战士更需要的是热水、温暖,现在的他因无法满足而感到失措。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错。篝火、谈笑、野菜的场面描写是为了说明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写无名战士“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原文写卢进勇“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相同点:无名战士数火柴的动作是用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拨弄”;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一根根”“递”,声音是“异样的声调”,都强调了二人数火柴的数字“一,二,三,四……’”,据此看出,两人内心都有对火柴的珍视和面对严峻形势的沉重。

不同点:

原文对无名战士数火柴时的声音的描写是“小声”,表明其当时身体的虚弱以及用尽力气想为部队保留火种的愿望,再结合对无名战士临终时的描写“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据此分析出,无名战士心怀能为长征队伍带来温暖和生存的希望;

原文写卢进勇数火柴时用“颤抖的手指”,发出的声音是“异样的声调”,体现出内心的悲痛和激动。据此分析出,卢进勇内心有着对无名战士牺牲的沉痛,对战士无私精神的崇敬,及完成战士遗愿的欣慰。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雕塑的分明线条:

①原文“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据此看出,无名战士那只高高擎起的紧握着党证和火柴的手指向长征方向,运用神态描写,线条分明,像一尊塑像,威严、刚劲。

②原文“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据此看出,无名战士被雨水打湿了的头发,滴着雨水的脸颊,深深下陷的眼眶和干裂的嘴唇,运用肖像描写,使无名战士那生命垂危、饥寒交迫的形象如一人物雕塑,线条分明地跃然纸上。

③原文“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据此看出,卢进勇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了那同志的嘴边,运用动作描写,使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关心他人远胜于自己的形象呼之欲出,宛如雕塑。

抒情诗的深远意境:

①原文“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据此看出,卢进勇映着火光转交“其余的六根火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递,激情饱满,寄寓深远。

②原文“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据此看出,在小说结尾,通过描写在无边的黑夜中燃起篝火,欢笑的战士群像,寄寓了革命火种必将燎原的革命乐观主义信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毅有谋略。为百济达率兼风达郡将,犹唐刺史云。苏定方平百济,常之以所部降。而定方囚老王,纵兵大掠,常之惧,与左右酋长十余人遁去,啸合逋亡依任存山自固不旬日归者三万。定方勒兵攻之,不克,常之遂复二百余城。龙朔中,高宗遣使招谕,乃诣刘仁轨降。累迁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

仪凤三年,从李敬玄、刘审礼击吐蕃。审礼败,敬玄欲引还,阻泥沟,兵不得出,贼屯高压官军。常之夜率敢死士五百人掩其营,杀掠数百人,贼酋跋地设弃军走。帝叹其才,擢左武卫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赐金帛殊等。进为河源军副使。调露中,吐蕃使赞婆等入寇,屯良非川。李敬玄之败,常之引精骑三千夜袭其军,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去。即拜河源道经略大使。因建言河源当贼冲,宜增兵镇守,而运饷须广。乃斥地置烽七十所,垦田五千顷,岁收粟斛百余万。由是食衍士精,戍逻有备。永隆二年,赞婆营青海,常之驰掩其屯,破之。悉烧粮詹,获羊马、甲首不赀。诏书劳赐。凡莅军七年,吐蕃檐畏,不敢盗边。封燕国公。

垂拱中,突厥复犯塞,常之率兵追击,至两井,忽与贼遇,贼骑三千方擐甲,常之见其嚣,以二百骑突之,贼皆弃甲去。其暮,贼大至,常之潜使人伐木,列炬营中,若烽燧然。会风起,贼疑救至,遂夜遁。久之,为燕然道大总管,与李多祚、王九言等击突厥骨咄禄、元珍于黄花堆,破之,追奔四十里,贼溃归碛北。会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欲穷追要功,诏与常之共计。宝璧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宝璧下吏诛,常之坐无功。会周兴等诬其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反,捕系诏狱,投缳死。

常之御下有恩,所乘马为士所棰,或请罪之。答曰:“何遽以私马鞭官兵乎?”前后赏赐分麾下,无留赀。及死,人皆哀其枉。

(节选自《新唐书·黑齿常之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啸A合B逋C亡D依E任F存G山H自I固J不K旬L日M归N者O三P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是由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和唐朝联系密切,时战时和。

B.调露,唐高宗年号。从秦始皇起,皇帝开始有年号。文中“龙朔”“垂拱”等均是年号。

C.劳,是“慰劳”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的“劳”字意思不同。

D.要,同“邀”,是“求,取”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齿常之骁悍壮勇,尤擅夜战。在吐蕃兵阻泥沟、赞婆屯兵良非川时,他都亲率士卒夤夜突袭,从而扭转战局,转败为胜。

B.黑齿常之守边有功,颇有威名。他多次击退了进犯的敌军,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他在军中七年,吐蕃人都不敢再侵扰边疆。

C.黑齿常之善于谋划,战守兼备。他认为河源地理位置重要,便设烽火台,开垦营田,每年收获粮食百余万斛,解决了军需问题。

D.黑齿常之善抚士卒,慷慨大方。他宽赦伤害他坐骑的士兵,受其影响将士们把得到的赏赐互相分享。他的死让人们感到哀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赞婆营青海,常之驰掩其屯,破之。

(2)宝璧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宝璧下吏诛,常之坐无功。

14.垂拱中突厥犯边,面对到达的大量敌兵,黑齿常之的计策为什么能奏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DJM11.B12.D

13.(1)赞婆占据(经营、统治)青海,黑齿常之疾驰突袭他的驻地,打败敌军。

(2)(爨)宝璧独自进军,被敌军埋伏,全军覆没,(爨)宝璧交付有关官员审讯后被杀,黑齿常之因受牵连而被削夺战功。

14.①常之作战勇猛,之前的战斗中以两百袭击三千贼兵,使之逃去,对贼兵有震慑威力。②常之有计谋,巧用疑兵之计。点燃树木让贼兵认为是烽燧传信。③常之能得天时之利,当时天色已晚,当时东南方又刮起了大风,让贼兵误以为有援军到来。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召集逃亡失散的士卒,凭借任存山以自保,不到十天,归附的士卒已达三万。

“啸合”意思是“召唤聚集”,宾语是“逋亡”,指逃亡的人,结构完整,宾语“逋亡”后断开,即D处断;

“自固”即巩固自身地位,宾语前置,应为“固自”,“依”和“任存山”构成介宾结构,作“自固”的状语,结构完整,“固”后断,即J处断;

“不旬日”即“不到十天”,时间状语,独立成句,M处断。

故DJM三处断。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A.正确。

B.“从秦始皇起,皇帝开始有年号”错误,应该是从汉武帝起。

C.“劳”,慰劳;操劳。句意:高宗下诏书慰劳赏赐/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

D.“要”,同“邀”,“求,取”;同“邀”,邀请。句意:恰逢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想要穷追猛打求取功劳/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将士们把得到的赏赐互相分享”错误,“前后赏赐分麾下,无留赀”意思是黑齿常之还把他前前后后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自己没有留下任何钱财。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营”,占据,经营,统治;“驰掩”,疾驰突袭;“屯”,驻扎之地;“破”,攻破,打败。

(2)“进”,进军;“为……所”,被;“举”,全部;“没”,覆没;“坐”,因受牵连治罪。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垂拱”年间突厥犯边之事,在文章第三段。

由“常之率兵追击,至两井,忽与贼遇,贼骑三千方擐甲,常之见其嚣,以二百骑突之,贼皆弃甲去”可知,黑齿常之率领二百骑兵冲击三千突厥士兵,导致突厥士兵弃甲而逃,震慑住了对方

由“其暮,贼大至,常之潜使人伐木,列炬营中,若烽燧然”可知,黑齿常之很有谋略,他趁着天色将晚,派人点燃火堆,让对方认为是烽燧传信。

由“会风起,贼疑救至,遂夜遁”可知,恰巧刮了大风,黑齿常之得到天时之利,贼兵误认为有援兵到来。

参考译文:

黑齿常之,是百济(朝鲜古国名)西部的人。身高七尺多,勇猛刚毅,很有谋略。担任百济国的达率官并兼任风达郡将,(这个官职)类似大唐的刺史。苏定方平定了百济国,黑齿常之率领部下投降。但是苏定方囚禁了百济国的老国王,放任士兵大肆掠夺,黑齿常之恐惧,和十几名跟随自己的酋长逃跑,召集逃亡失散的士卒,凭借任存山以自保,不到十天,归附的士卒已达三万。苏定方统帅军队攻打他,不能战胜,黑齿常之于是收复两百多座城池。龙朔年中,高宗派遣使者招抚晓谕他,于是他前往刘仁轨处投降。多次转任至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

仪凤三年,随从李敬玄,刘审礼攻打吐蕃。刘审礼兵败,李敬玄想引军退却,但被泥沟阻碍,大军不能走出险地,敌兵驻兵在高处压制军队。黑齿常之晚上率领敢死将士五百人突袭敌营,杀戮劫掠了好几百人,敌军首领跋地设舍弃军队连夜跳跑。高宗赞赏他的才略,升任他为左武卫将军,兼任检校左羽林军,按照特等的等次赐给黄金,绢匹。并升任河源军副使。调露年间,吐蕃派赞婆等将领入侵进犯,驻扎在良非川。李敬玄兵败,黑齿常之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趁夜袭击贼营,杀死二千多人,缴获羊马数万头,赞婆等人单骑逃走。很快授官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是提建议说河源地处要冲,应该增兵戍守,运来的粮饷也应该多一些。于是开拓土地设置烽火台七十余座,开垦营田五千余顷,每年收获粮食一百余万斛。因此粮食丰裕,士兵精良,戍守、巡逻都有防备。永隆二年,赞婆占据青海,黑齿常之疾驰突袭他的驻地,打败敌军。全部烧毁了他所贮存的粮草,缴获的羊马、甲士的首级无法计数。高宗下诏书慰劳赏赐。总共治军七年,吐蕃人害怕畏惧,不敢侵犯边境。被封为燕国公。

垂拱年间,突厥人又侵犯边塞,黑齿常之率领军队追击,到达两井,突然和贼兵相遇,贼兵三千余人正穿铠甲,黑齿常之看到敌军喧哗吵闹,率领二百余名骑兵急速冲击他们,贼兵都弃甲而逃。那天天色将晚,贼兵大军来到,黑齿常之偷偷命令士兵砍伐树木,在营中点燃火堆,就如烽火一般。恰好忽然刮起了大风,贼兵怀疑有援兵到了,于是趁夜狼狈而逃。过了一段时间,担任燕然道大总管,和李多祚、王九言等人在黄花堆攻打突厥骨咄禄、元珍,大败敌军,追杀四十余里,贼兵四散逃往碛北。恰逢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想要穷追猛打求取功劳,武后下诏命令他和黑齿常之一起谋划。爨宝壁独自进军,被敌军埋伏,全军覆没,爨宝璧交付有关官员审讯后被杀,黑齿常之因没有战功而治罪。正好周兴等人诬告陷害他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被捕关押在诏狱,自缢而死。

黑齿常之治理下属有情义,所骑的马被士兵打伤,有人请求治他的罪。(黑齿常之)回答说:“怎么就能因为打伤了私人的马就鞭打官兵呢!”前前后后所得到的赏赐金帛等物全部分给将士,没有留下钱财。等他死了,人们都哀叹他的冤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红芍药抽簪”实写初春景色,红芍药抽出了花苞,好似玉簪,景色艳丽。

B.“雨余风软碎鸣禽”写出春雨之后的宜人景象,“碎”点出鸟雀声的纷繁与欢快。

C.结尾三句,词人语意忽转,抒写了登临后的今昔之感,情绪复杂,令人感慨不已。

D.词人登临寻旧,对景遣怀,有所寄托,富有思致;且笔调舒缓起伏,韵味深长。

16.本词与黄庭坚的《登快阁》同为登临抒怀之作,请简要概括两者情感的不同。

15.A16.①黄诗登临快阁,表述了身处官场、知音难觅的孤独苦闷和归隐的希冀。②本词登临游览,抒发了对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遗憾和惆怅,以及激励自己抖擞精神、再度拼搏的豪情壮志。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A.“初春”有误。“红芍药抽簪”指枝叶繁茂的红芍药抽出了尖尖的花苞。另外,“柳暗花明春事深”“迟迟日、犹带一分阴”也表明词人实写的是暮春景色。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黄庭坚的《登快阁》此诗作于在太和令任上。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诗人官场工作为民尽力服务和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并不矛盾的观点;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并举;五、六句诗人在良辰美景中,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知己和自由的可贵、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此心吾与白鸥盟”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表述出归隐的希冀。

本词写春日感怀,上阕写春景,芍药抽簪,鸣禽声声,日色迟迟而带一分阴,韵味隽永。词人通过描写暮春时节自己登临寻旧的情景,抒发了对春日风光的留恋和光阴易逝的惆怅。下阕抒情,不沉吟往事而择晴日登临,在大自然中放松情绪。“旧游”三句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其哲理意味,颇令人深思。“惟有少年心”一句,道出了词人所寻求的不止在景,更是在心,一颗“少年心”,即人生最富理想、极有朝气,充满自负的心境与精神。词人欲借“寻旧”追忆、唤醒少年豪情,激励步入中年的自己,把握住机遇,冲淡人生老大的遗憾与惆帐,表现出一种“老当益壮”的老大自强和复归青春的意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饱含杜甫追慕诸葛亮的执着之情,同时象征诸葛亮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人常由鸟类啼叫引发悲思愁绪,《蜀道难》中含有鸟啼声的句子有:“_________”和“________”。

(3)孝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标准,“讲孝道”的观念在古诗文中多有体现,如:“_________,_________。”

①.丞相祠堂何处寻②.锦官城外柏森森③.但见悲鸟号古木④.又闻子规啼夜月⑤.乌鸟私情⑥.愿乞终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祠、锦、号、啼、私、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历来将书法绘画视为最高端的视觉形式。绘画则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三大门类,这三者①。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山水画拟山川、造幽境,花鸟画类万象、悟生趣。这三种绘画的形式和内涵虽各有侧重,但②,缺一不可,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信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实在可谓自然化人、人化自然。尤其是花鸟画,表现了从自然中感悟的生命意蕴,寄托着生活的愿景,显得格外生动可亲,为构筑一个中国式的理想生活蓝图锦上添花。

自公元3世纪到7世纪的400年间,是花鸟画从萌芽走向独立成科的时期。花鸟画中“逼真”的审美要点,在此时大获赞赏。3世纪时的名画家曹不兴,其画艺为吴国“八绝之一”,曾为吴大帝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便随手画成苍蝇,孙权以为真蝇,以手指弹之不去;六朝萧梁时的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寺壁画四龙,不画眼睛,一说点睛,龙便欲破壁而飞;还有北齐王子高孝珩的壁画《苍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