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课件第十二章 道德建设_第1页
伦理学课件第十二章 道德建设_第2页
伦理学课件第十二章 道德建设_第3页
伦理学课件第十二章 道德建设_第4页
伦理学课件第十二章 道德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道德建设第一节道德建设概述

一、道德建设的主体二、道德建设的目的和任务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指导下,根据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而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措施的现实的道德活动。一、道德建设的主体通过对道德建设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道德建设既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就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作为道德建设的主体,统治阶级一方面按照自己的阶级意志推进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还要适应道德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开展道德建设。第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必然要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一定社会和一定阶段的道德建设,必然不能超越一定的经济关系、利益诉求和阶级属性,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第二,道德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超前或者滞后于社会的经济关系,也可以对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道德建设也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道德建设主体的历史反思意识和文化自觉观念,对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社会,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不再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而是为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幸福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秩序。二、道德建设的目的和任务道德建设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现实的道德活动,作为道德实践精神的重要体现,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诉求、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第一,道德总是反映着一定的利益关系,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诉求。第二,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以柔性的方式来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第三,道德建设不是伦理学家象牙塔中的道德思辨,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引领社会朝着更好更善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必须完成道德建设的三个基本任务:其一,构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形成基本的道德共识。其二,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其三,抨击丑恶的道德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实际状况进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也要注意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避免提出一些空泛、片面的目标和要求。具体要求:第一,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第二,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使社会成员普遍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秩序。第三,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营造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第四,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促进社会成员道德素质和人生境界的提高。为人民服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在新形势下,需要继续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入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中。第二节社会公德建设一、社会公德的内涵与特点二、社会公德建设与公共秩序三、社会公德建设与公民参与四、社会公德建设的制度保障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既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一、社会公德的内涵与特点“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亦可称之为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社会公德与社会公共生活休戚相关。社会公共生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逐步形成并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公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基础层次,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个社会越发展,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展,社会公德的内容就越丰富。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的内容涵盖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基本层面。二、社会公德建设与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工作、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为维护公共事业、集体利益和正常的社会公共生活所形成的有序状态。离开公共秩序,社会公共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秩序的要求也就越高。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保障。社会公共秩序是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安定有序的重要条件。维护公共秩序,遵纪守法,是全体社会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行为底线,这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三、社会公德建设与公民参与社会公德是对全体社会公民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不是对一部分人的个别要求,而是要求全体社会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必须广泛认可、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社会公德对于全体社会公民都具有同等约束力,全体社会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遵守社会公德。四、社会公德建设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教育和法制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保障。还应在加强教育和法制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制度化,建立一种由奖惩制度、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构成的有机统一的制度保障系统。具体制度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建立针对公共行为的奖惩制度。二是建立一种以公共媒体为主体的社会公德监督制度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运行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三节职业道德建设一、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二、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与目标三、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职业生活是道德调节的特殊领域,其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规范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一、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要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职业生活正常有序的重要保障。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涵盖了职业与职工、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在任何历史时代,职业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的或阶级的道德在各种职业活动中的特殊表达和具体贯彻。职业道德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使职业道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二)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道德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特点:第一,鲜明的职业特性。第二,强烈的规范约束性。第三,有限的调节范围。第四,灵活的表现形式。二、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与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一,爱岗敬业。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第二,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第三,办事公道。这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挟私利,按照道德和法律规范来处事待人。主要内容包括:第四,服务群众。这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五,奉献社会。这是要求从业人员在本职岗位上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创造性的劳动,自觉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最高目标是使从业人员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念,树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种职业之间都是平等互动、相互服务的关系。人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对象。三、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不断改进。第一,制定职业道德规范。第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第三,树立职业道德模范。第四节家庭美德建设一、家庭美德的内涵与特点二、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家庭是人终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形式和社会现象,必然发生一定的伦理关系,因而需要运用家庭道德来调节。家庭美德是家庭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也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家庭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一、家庭美德的内涵与特点家庭美德是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家庭一般涉及夫妻、长幼和邻里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家庭美德要求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指导,正确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一)家庭美德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二)家庭美德的特点家庭美德作为处理家庭内部及家庭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除了具有与其他道德规范同样的性质外,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家庭美德具有基础性。第二,家庭美德具有超功利性。第三,家庭美德具有民族性。二、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既是家庭美德的前提,也是维系家庭稳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阶段,家庭美德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重申婚姻道德的规范性与指导性。具体要求:首先,婚姻应当以爱情为基础。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家庭美德中的体现。夫妻双方地位与权利平等。夫妻双方具有共同的法律和道德义务与责任。婚姻道德强调婚姻的排他性。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不仅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因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应成为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应以正确的社会主义家庭观为指导,建立起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机制与道德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还应运用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调节家庭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还应当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第五节个人品德建设一、个人品德的内涵与特点二、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三、个人品德建设的途径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状况,最终都以每位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是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和家庭生活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社会公德建设,还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都要落实到社会成员个人品德的提升上。因此,在道德建设中,个人品德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个人品德的内涵与特点内涵:个人品德就是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个人通过接受社会道德教育和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在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习惯。个人品德除道德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第一,个人品德具有主体性。第二,个人品德具有稳定性。第三,个人品德具有整体性。第四,个人品德具有实践性。二、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完善的推动力量。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建设乃至社会整体发展完善的推动作用,直接体现为它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础性作用。第二,个人品德是个体完善的重要保障。三、个人品德建设的途径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品德建设的直接目标是提高个体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使社会成员明荣辱、知是非,通过改善个人道德面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道德风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