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沈亚之歌并序李贺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雄光宝矿献春卿①,烟底蓦波乘一叶。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②无摧摔。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注】①春卿;主管考试的官员。②古人三走:指管仲三次为官,三次被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四句写沈亚之落第欲归,因怀才不遇而“怨”春风,又以桃花千里红来反衬其内心之悲。B.诗人目睹了沈亚之“乘一叶”入京应试和后来“归家重入门”的情形,感同身受,产生了怜惜之情。C.“春卿”二句写主考官有眼无珠,在光天化日下,不辨人才,致使沈亚之落第,凸显礼部选才不公。D.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贴切自然,画龙点睛,用管仲的“三起三落”鼓励沈亚之不要灰心。16.诗中前后两次出现“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第一个“笈”是在沈亚之应试入京之时,以“笈”(书箱或书籍)象征其才华,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他的赞美。

②第二个“笈”是在沈亚之落第归家之时,虽然失意,但才华仍在,刻画出一个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他的关怀和期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人目睹了……”错误。沈亚之入京应试和后来归家的情形均为诗人想象,并不是作者跟随沈亚之入京应试和后来归家的亲眼所见。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事物形象的能力。“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写到带着一条条白藤交叉编成的书箱,里面是短小整齐的文稿,有如梵夹。这是追忆沈亚之携笈初次应试进京时的情形。而“雄光宝矿献春卿”中“雄光宝矿”指沈亚之满腹的才华,而沈亚之为把闪闪发光的“宝矿”呈现给考官,你乘着小舟,掠过烟波来到京华。所以,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写到落第而归,重又带着书箱走进家门,是谁能体贴关怀而怜悯你?是作者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无人关怀无人怜悯,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此外,诗中前后两处写“笈”,从结构上看,后一个“笈”也能与前文互相呼应。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抓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②,我亦是行人。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理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逆旅:旅店。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15.下列对这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虽分别已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一似春风入怀。B.“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心情。C.“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D.“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16.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中画线部分简要分析。【答案】15.D16.(1)苏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这是劝慰友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2)辛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分析不当。“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意思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词情感的能力。《临江仙•送钱穆父》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表现了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这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也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抒发了自己仕途艰难,壮志难酬的悲愤。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①本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后四句叙写与友人在岳阳楼上饮酒放乐的情景,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醉后凉风四起,衣袖飘舞,豪情逸致,溢于言表。B.杜诗尾联写了两种景象: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所想,后者是自身实景。C.李诗采用正侧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楼高,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不露斧凿痕迹地表现出岳阳楼的迷人风采,可谓自然浑成。D.杜诗首联运用叙述手法,交代登楼缘由;颔联、颈联中“乾坤”与“孤舟”对比,颇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之妙。16.以两诗的写景为例,简析李诗和杜甫诗歌意境的异同。【答案】15.C16.相同点:李诗前两联写景,杜诗第二联写景,均写了登楼临眺洞庭,所见浩瀚壮观、横无涯际的景象,意境开阔、气势恢宏。不同点:李白运用拟人手法,写雁儿带走了诗人的愁苦之心,君山衔来了团圆美月,传达了流放遇赦的喜悦心情,画面生动活泼,意境阔大宏丽,情趣盎然。杜诗从大处着笔,写洞庭湖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与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融合无间,意境沉雄悲壮、苍凉渺远。【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李诗采用正侧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楼高,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错。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李诗前两联为写景句,杜诗第二联为写景句。相同点: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李白的诗中“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前两句是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三四两句便是写仰观天宇所感。李诗所见之景,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之声,浪声、雁声,视野开阔、渺远,胸襟阔大、宽广。杜诗结合写景中关键词“吴楚”“乾坤”,动词“坼”可见,杜诗写洞庭湖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反映出整体境界广阔、气魄宏大。不同点:李白的诗中,“愁心去”、“好月来”是因诗人将主观的感情融入到了客观的景物当中,流露出自己遇赦的喜悦。“愁心”是被“雁”引起的,“月”是“山”送来的,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让这些景象有了生命的色彩,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一个“衔”字,诙谐、飘逸。杜诗的意境极其阔大宏丽,但凄凉落寞,沉郁顿挫,少了李白的飘逸诙谐。杜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故他的诗在雄浑大气之中又给人低沉抑郁之感。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郑所南兰①[元]倪瓒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注】①郑所南;宋末著名爱国志士,工于画兰。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下笔就结合自己的想象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B.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被摧残变成了茅草。C.“气已消”指诗人面对凄凉之景,原有复国斗志也已变得消沉。D.一个“只”字,吐出了诗人心头郁塞,集中表达他对画家的崇敬。16.有评论者认为尾句精华全在“写《离骚》”三字上,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观点。【答案】15.C16.《离骚》即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尾句写郑所南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写《离骚》”三字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忧念故国、不甘同流合污的不朽诗篇来指代所南的画作,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郑所南写《离骚》与前文人们抗元复国斗志日益消沉形成对比,更显出郑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指诗人面对凄凉之景,原有的复国斗志也已变得消沉”错,消沉的是遗民的复国斗志,而不是诗人的斗志。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论观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有评论者认为尾句精华全在“写《离骚》”三字上,如赞同,应该分析《离骚》与诗歌思想内容的关联。首先明确,《离骚》即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其次分析尾句含义,尾句写郑所南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离骚》前半部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而本诗恰是借助《离骚》蕴含的爱国忧国之情与不屈服于奸佞、不甘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来歌颂郑所南。因此“写《离骚》”三字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忧念故国、不甘同流合污的不朽诗篇来指代所南的画作,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同时,诗歌前两句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尾句郑所南写《离骚》与前文人们抗元复国斗志日益消沉形成对比,更显出郑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湖南省邵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七兄赴扬州帅幕①陆游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②集瓜州。诸公③谁听刍荛④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注】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②胡马:指金兵。③诸公:指当时朝中的掌权者。④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普通人。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代了写作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危急的忧切。B.颔联诗人以“刍荛”自比,在表达抗敌复国的策略得不到采纳的悲愤之时,也流露出归隐山林之意。C.颈联借景抒情,用“急雪打窗”之景,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用“涕俱流”的细节,表现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D.尾联点题,诗人将惜别之情赋予乱絮飞花,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16.“空”字在古诗中常受到诗人的垂青。请简析“吾辈空怀畎亩忧”中“空”字的妙处。【答案】15.B16.“空”,白白地,徒然之意。“吾辈空怀畎亩忧”写出了诗人心忧时局,抗金计策不被采纳,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不能广开言路的不满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颔联诗人以‘刍荛’自比,在表达抗敌复国的策略得不到采纳的悲愤之时,也流露了归隐山林之意”错误,由原句意思“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可知“刍荛”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并且指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诗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所以在这里没有表达归隐山林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炼字的步骤①解释字的本义,②解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和语境中的意义。③解释字在文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且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本文的“空”字,本意为白白地,徒劳之意,在句子中“吾辈空怀畎亩忧”的意思为: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根据上一句意思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从而表达了诗人心忧时局,抗金计策不被采纳,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不能广开言路的不满之情。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朝中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汉代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以卖卜为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舒缓,尾联深挚,语言简洁凝练,笔力开阖顿挫。B.颔联视角由高到低,峻山迎着人面拔地而起,云气傍着马头翻滚涌动。C.颈联中“笼秦栈”和“绕蜀城”相对,前者写山上蜀道风景,后者写山下春江绕城奔流。D.本诗既劝勉友人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又寄寓诗人在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16.同样描写蜀道,《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在表达效果及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5.B16.①表达效果:本诗不以惊悚夸张的字眼来体现蜀道的险峻高危,而是以平缓自然的语调叙述蜀道的崎岖险阻;《蜀道难》则以丰富的想象和大量的夸张极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感情强烈。

②思想情感:本诗在体现蜀道的崎岖险阻之外,还描写了其优美动人的瑰丽风光,来表达对友人的抚慰和鼓励;而《蜀道难》则着力体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渲染了空寂苍凉的氛围,在规劝友人不要羁留蜀地的同时还透露了对社会的忧虑与关切。【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颔联视角由高到低”错误。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视角是由低到高。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表达效果:《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诗歌语调平缓自然,平静地叙述,情感委婉诚挚;《蜀道难》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极写山势的高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量的夸张。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