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考点精讲精练-登高(考点汇编)_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考点精讲精练-登高(考点汇编)_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考点精讲精练-登高(考点汇编)_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考点精讲精练-登高(考点汇编)_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考点精讲精练-登高(考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2课登高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岸清沙白(zhU)M(xiao)繁霜等(bin)漠倒(1道0)

2.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⑩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须停:刚刚停止。

二、文学文化常识

1、作品简介

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

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

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

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

气干云。

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

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人物轶事

显赫的家境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

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

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

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

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

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2、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

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

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

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

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

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3、解题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

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

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4、文体知识一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

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俭期、宋之间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

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

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常识梳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

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

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

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2.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很

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

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三、课文释译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秋风凛冽,天高云淡,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十分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鸟儿在空中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叶萧萧飘落,漫天无际,

不尽长江滚滚来。

望不到头的江水,奔腾而来。

层解: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

远离故乡悲对秋景,感慨自己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历尽艰难,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

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颓失意偏又刚刚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层解:后四句写登高所感。叙述长年作客、衰病潦倒之苦,表达悲哀之情。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四、重点讲解

诵读感悟

1.标划停顿,注意节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补充:

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

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的是四三式的。三四式的很少见。

2.自由诵读,划分层次。

明确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文本研究

【思考1]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诗人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哀,,字奠定了全市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诗文画面增添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思考2】体会意境

任务: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

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意象特点意象特点

风急天高

猿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语言特点:凝练拓B确,精于炼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苍

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思考3】鉴赏“语言”

1.这首诗精于炼字,那么你认为诗歌的前四句哪个词最精妙,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例1:“急”,写出了秋风之凛冽,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

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

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例2:“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

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

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例3:“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例4:“不尽、滚滚”,“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

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

2.朗读整首诗歌,试分析这首诗歌在句式结构和音律上的特点。

明确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

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

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3.试概括整首歌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

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

【思考4】感悟情感

1.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卜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

明确①“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作客,,:客居他乡。

④“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2.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孤独之感②思乡之情③壮志未酬④悲秋之情⑤老病之哀⑥家国之忧

【拓展】登高习俗

(一)依重阳旧俗登高

重九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满地黄花,是登高远眺,舒畅胸臆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

此时,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唐诗尤多。

(二)即席酬唱,切磋学问。

规模可大可小,少则数人,多至几十人,主要是亲朋好友和文化名人。流传至今的“登高”名作,如王勃的《滕王

阁序》和《膝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集宴中诞生的。

(三)独上高所,借景抒发隐怀

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的契合,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登高一

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如

王粲《登楼赋》,杜甫《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崔颠《黄鹤楼》,王之涣《登

鹳雀楼》等名篇,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佳作。

(四)登高怀古

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飞《兰亭集序》)登高

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更加理性正视现

实和人生。

(五)登高饯别

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渐行渐远,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

调色彩和最衷情的告别形势。还有借登高念亲怀友的,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

【思考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

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思考6】分析概括艺术手法

明确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思考7】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鄢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解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鄢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时令都是o

明确“思乡怀人”或“思念亲人”“秋季”或“深秋”或“秋”

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明确①第一首中,所刻画的女性是抒情主人公自己,通过“正面描写”“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拟人化”

等手法,描写女人公的所见所思,生动表现其怀人而不得的孤独寂寞和哀怨之情。②第二首中,所刻画的

女子是杜甫想象出的形象,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或“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

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来表达思念亲人(乱世漂泊,家人难聚)之情。

技巧点拨一写景技法探微

【任务引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

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

【任务活动】分析本首诗歌写景的精妙之处。

(-)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写,达到刻画景物神态之目的。诗歌首

联由一对对偶句入手,其中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洁白的沙子属静态之物,而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

啸、盘旋于空中的水鸟则为动态之景,一联中动静结合。如果将首联宏观地视为静态之景,那么颔联两句

中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则纯为动态,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

(二)视角方位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从不同的视角、位置去描写,方能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远景近景变换,高处低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