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目标任务课堂目标听课问题1.了解秦朝的统一历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重大历史意义。2.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3.了解汉朝采取的具体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重大历史意义。4.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各自原因1.如何辩证认识秦朝政治体制的利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如何运用比较分析法,结合教材地图理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如何认识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西汉强盛局面产生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家国情怀)4.如何设置探究性小问题,从两汉的衰亡中得出相关的历史感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知识特训知识点1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必备知识一、秦的统一1.条件2.过程(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2)拓疆域①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②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长城。3.巩固政治皇帝制:皇帝独尊,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文化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续表)[探究]你能用图示法展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吗?【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课、第5课】4.其他政治制度(1)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2)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探究]你能总结出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吗?(1)官僚政治: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无封土,食俸禄。(2)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称号和使用物品名称具有专一性。(3)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4)讲究效率:通过文书制度和强化法家选官提高行政效率。(5)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5.意义(1)奠定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2)符合历史潮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1.秦朝暴政2.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3.秦朝灭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4.楚汉战争(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2)成败原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注意]秦朝速亡对古代中国政治的深远影响(1)儒学受到尊崇:鉴于秦亡的教训和汉初的政治实践,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的主流。(2)民本思想有限回归:秦亡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重新认识了民众的力量,促使君主调整治民政策。(3)君主权力适度制约: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4)实行羁縻政策:反思了秦朝民族政策上的教训,制定了羁縻政策,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社会现状的理解和承认。拓展链接拓展❶[读图明史]秦的统一策略及缘由结合下图,指出秦灭六国的顺序及其体现的策略。从变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是秦国完成了国家统一?提示: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策略是远交近攻。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了世官制;实行县制废除了分封制;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等等。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秦国由此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所以统一必然由秦国来完成。拓展❷[构图明史]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拓展❸[概念阐释]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2)“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的,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思考:根据上述历史概念,你认为应如何辩证认识这一制度的主要影响?提示:(1)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集中国家力量从事大规模工程建设,以抵御各种危害;有利于加强民族和国家认同。(2)消极影响: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政治腐败,钳制了思想,阻碍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并压抑地方自主性。拓展❹[知识拓展]秦始皇的功过你认为应如何辩证看待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提示:功绩①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②确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③实行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对秦以后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过失①强化皇权专制,形成中国长期政治专制的传统。②实施暴政,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③“焚书坑儒”严重摧残中国传统文化,钳制人民思想,是影响后世的愚民政策总结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早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评价秦始皇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其功过是非。秦始皇的功绩是主流,过失是支流知识点2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必备知识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作用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思考]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统治者能够吸取前代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好的政令能够执行;气候条件适应农业发展;国力较强,内部和平;等等。(2)评价:①积极:治世之下,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矛盾缓和;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②消极: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仍然较重。3.汉初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2)郡国并行: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二、西汉的强盛1.对内:巩固统治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设立刺史,负责辖区内的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注意]汉代的中外朝制度2.对外:开拓疆域【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三、汉代的选官和监察1.汉代察举制(1)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内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2.官员考核与监察(1)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2)监察制度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四、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1)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2)改革:措施不切实际,引发绿林、赤眉起义。(3)灭亡: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3.“光武中兴”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重视儒学4.东汉衰落[注意]东汉后期的外戚和宦官专权五、两汉的文化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科技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拓展链接拓展❶[概念辨析]黄老之学“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思考:汉初尊奉“黄老之学”的主要表现及意义分别是什么?提示:(1)主要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2)意义:在汉代初期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展❷[图片说史]汉初“七国之乱”上面两幅图片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反映了西汉存在什么政治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提示:关联:汉景帝时期,晁错针对王国“尾大不掉”的现象,提出“削藩”的建议,结果导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政治问题:地方封国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根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拓展❸[辨析明史]董仲舒的新儒学读下列图片和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第1个“史料阅读”:思考:(1)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主张的原因和目的。(2)我们应当如何全面认识这一主张所产生的影响?提示:(1)原因:各种学说盛行,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目的:统一思想,巩固统治。(2)这一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长远发展。拓展❹[构图明史]汉代的选官、监察和考核制度拓展❺[概念辨析]太学清议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和社会上都表现着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太学清议。思考: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提示: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对于弊政言行较为勇敢,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和责任担当。拓展❻[构图明史]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四大危机拓展❼[概念辨析]秦汉的“大一统”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思考:你能用示意图将秦汉“大一统”的表现展示出来吗?提示:素能特训素能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史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①。——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右图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②。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有一个重要发现: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的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③。——摘编自向军《里耶寻秦》问题:(1)结合史料一,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国发展的重大影响。(2)结合史料二中有关洞庭郡的发现,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出土秦简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1)中央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君主集权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分散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真正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2.影响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①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因素。②时空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结果的高低。③技术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的效率和精度主体因素①历史评价主体的社会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关系。②历史评价主体的知识、能力、史学方法。③历史评价主体的心理因素、情感取向客体因素历史事物自身的多元性、发展性素能二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史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郡和诸侯国共百余个……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①……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②。——摘编自[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第1册《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史料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③。——《后汉书·仲长统传》大兴繇(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百姓财竭力尽④。——《汉书·谷永传》东汉外戚梁冀与宦官曹腾合谋,扶立尚未成年的桓帝。从此“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⑤。——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问题:(1)指出史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2)根据史料二,指出两汉衰亡的原因,这对加强国家的统治有何启示?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承袭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汉武帝时设立直接由皇帝掌控的中朝,宰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5)承袭秦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6)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7)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在半两钱的基础上,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五铢钱。2.汉朝社会的特点布衣将相指西汉开国诸将相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被称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的现象,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亲属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得到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真题特训真题剖析(2022·广东卷,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方法教练]读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题干中的两种人及特点,一是王、侯留驻京师;二是国相(中央任命)掌握封国大权。显然题干强调的是朝廷在封国的管理中以国相取代王、侯,以便直接掌控封国提A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在汉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的职能管辖王国,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C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D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调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汉代解决王国问题获D◎思维延伸◎汉代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及目的分别有哪些?提示:主要措施相关做法及目的汉景帝削藩接受晁错建议,削减王国封地平叛平定“七国叛乱”,并乘机收回部分王国官吏任免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设刺史通过“六条问事”,加强了对诸侯王的监督酎金夺爵借口酎金成色不足,剥夺诸侯爵位,减少诸侯国数量附益法限制朝中大臣结交诸侯左官律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要追究刑事责任,以此剥夺诸侯任官权力阿党法诸侯有罪,中央派遣的傅相不举报,则傅相有罪,重至弃市,以此加强对诸侯的监督私出界罪诸侯国王不经中央同意不得擅自离开封地,违者降为侯爵,以防诸侯互相串通非正律诸侯无嫡,一律降为庶人,以减少诸侯数量皮币政策要求大臣进献贡物,必须高价购买中央的白鹿皮,借以削弱诸侯财力改革币制收回王国铸币权,削弱其财政实力东汉奉朝请用朝廷任命的国相替代王、侯管理封国,实现对王国的直接控制真题再练一、家国情怀——秦汉一统的建立与巩固1.(2022·湖北卷,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秦)并海内……以养四海”指秦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成于汉家”指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接汉绪……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的国家统一,即强调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大一统”(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隐公元年》,“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2021·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部分官职,缩减官员俸禄或者修改职权范围,其意在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其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财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王国职官的调整,其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而不是要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二、历史解释——两汉强化专制集权3.(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B解析: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即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项;代王刘恒在刘邦在世诸子中年龄最长,但这无法反映出他就是嫡长子,排除A项;刘恒被选为皇帝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后世选帝的主要标准仍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材料中立刘恒为帝是丞相、太尉与宗室大臣共同讨论决定的,不能说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排除D项。4.(2021·湖北卷,2)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可知,郡县长官听命于皇帝,即地方服从中央,故选B项;皇帝问责,地方官府立即送樊英至东城,说明君权增强,而非削弱,排除A项;吏治指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不涉及吏治如何,排除C项;樊英为知名隐士,而不是豪强(强横而有权势的人),排除D项。三、史料实证——汉代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5.(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材料说到汉武帝在位时,为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危机,运用了各种手段,但唯独没有增加田租,这说明当时政府坚持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已经是西汉中期,所以汉武帝此举并不是服务于汉初战事的,排除B项;由材料“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