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二地理上册系列(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2-2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二地理上册系列(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2-2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二地理上册系列(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2-2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二地理上册系列(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2-2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二地理上册系列(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湘教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2)田家大院倾情力作必备干货课标解读1、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解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析各类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田家大院倾情力作目

录CONTENT0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①风化作用(物理、化学、生物)、风化壳②流水作用:水蚀(下切、溯源、侧向)、瀑布与溯源后退、横向环流、沉积作用(三角洲)、河流袭夺③风力作用:风蚀(吹蚀、磨蚀)、风积(新月沙丘、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④黄土地貌(塬、墚、峁)、治理⑤都江堰、澳大利亚波浪岩、美国波浪谷02知

展①直流和曲流中的港口、聚落、挖沙场、耕地、取水地;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河流阶地中的居住和耕作;冲积扇、洪积扇、冲(洪)积平原

;江心洲;河漫滩平原;

录CONTENT02知识拓展①三角洲、三角洲平原;贺兰山东麓流水地貌②风力作用与风化作用;风蚀谷与澳大利亚波浪岩;风蚀柱与风蚀蘑菇;沉积物大小与风向、固定与流动沙丘;黄土高原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治理后的不利影响;雅丹地貌发展过程;平顶与鲸背状雅丹地貌

;沙源、沙丘的成因;沙地沙丘治理

;不同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的地貌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并不是在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因为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塑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和固结成岩。风化结果是岩石破碎,侵蚀结果是岩石缺失。

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流水、风、冰川等。

讲练结合

矶为水边突出的岩石或江河当中的石滩。建于南宋的观音矶地处荆江大堤之上,该矶位于江心洲左岸,矶身向江心方向伸入约150米,每逢长江洪峰,观音矶顶承江流,维护荆堤,数百年来为化解荆江危险起到了重大作用。

1.观音矶的大致位置在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2.根据照片推测拍摄者位于观音矶的(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1.B2.B

解析:1.观音矶位于荆江大堤之上,每逢洪峰顶承江流,维护荆堤。荆江大堤是保护河岸、减弱流水对河岸侵蚀,而观音矶是保护大堤的;读图观察,①②位于河流凹岸、侵蚀岸,再根据该矶位于江心洲左岸,可推断河流是向东流动的,②处离江心洲最近,因此可以推断观音矶在图中②处,B正确。2.读右图,可以看出拍摄者是面向河岸、拍摄的是观音矶的左侧(以拍摄者的视角看);再读左图,观音矶垂直河岸大致向西南方向伸入江心,由此可以判断拍摄者位于观音矶的西南方向,B正确。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崩解和破坏作用。地表岩石被破坏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分类:物理风化(机械破碎)、化学风化(化学成分改变)、生物风化(生物参与,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实践应用(37、38页)

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寒暖季节和昼夜之间的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和收缩。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太阳光曝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膨胀,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岩石表层逐渐冷缩,内部却因受到白天白天岩石表层受热膨胀,夜间岩石表层冷却,内部受传导进来的热量影响,相对膨胀。如此反复作用,彼此脱离。例如花岗岩球状风化物。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实践应用(37、38页)

物理风化

填充于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分,因冰冻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称为寒冻风化。在高纬或高山及季节变化显著的地区常在一年或一日内发生冰冻和解冻现象。水分渗入岩石裂隙,冰冻后体积增大使得岩石裂隙扩大;解冻水分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反复冻融,足以使岩石崩解破碎,也称为冰劈作用。

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是多个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物理风化产物常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碓(岩屑堆)。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解物质,如Al₂O₃、Fe₂O₃等,则多残留在原地。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风化作用深受气候影响,气温、光照、降水、风等要素不同,风化方式与风化强度各部相同。冰冻地带,冰劈作用,基本无化学风化;干旱、半干旱区,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温暖湿润区,化学风化显著,生物风化发育;炎热潮湿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强烈、彻底。(38页)图2—40西藏定结附近物理风化产物形成的倒石碓

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是多个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物理风化产物常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碓(岩屑堆)。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解物质,如Al₂O₃、Fe₂O₃等,则多残留在原地。2.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风化壳厚度与气温、降水、蒸发、地形等有关。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风化壳厚度较大。(38页)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地表大多数地区受到流水作用的塑造。在构造抬升区,河流以侵蚀切割作用为主,如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时,周边区域受流水作用不断下切,造就了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伟景观。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则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在河口地区出现三角洲。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下切侵蚀、溯源侵蚀、侧向侵蚀。※下切侵蚀:在地壳抬升区、上游山区,以流水切割侵蚀为主,形成V形谷。(在地壳下降区、中下游平原区,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下切侵蚀、溯源侵蚀、侧向侵蚀。※溯源侵蚀:发生在河床变陡处,因流水急,冲刷加剧,受冲刷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原本的河谷原本的河道山坡上的砂泥下塌,被河水部走侧坡的碎石被冲走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有断层陡岸,形成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之间,水面由三四百米宽骤然收缩为50多米,跌入落差30多米深的石槽中,形若巨壶注水。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实践应用(39页)

瀑布与河流的溯源后退

河流中瀑布位置的不断后退,也是溯源侵蚀的结果,如尼亚加拉瀑布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不断向上游后退。资料表明,加拿大一侧后退的速度约为1.3米/年,瀑布形成至今已经后退了12千米。我国黄河壶口瀑布也处在不断向上游移动的过程中,其后退速度约为1.2米/年,但后退速度在逐渐变慢,这可能与黄河水量变小有关。

凹岸与凸岸流水(沉积)堆积凸凹流水侵蚀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下切侵蚀、溯源侵蚀、侧向侵蚀。※侧向侵蚀:受横向环流作用,凹岸受侵蚀崩塌后退,河岸陡峻;凸岸被上游泥沙和凹岸碎屑物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在山区,使河谷不断展宽。在平原,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最终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前伸弯曲河谷,水流呈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环流系统。讲练结合

读牛轭湖示意图。1.导致牛轭湖跟原河道分离的主要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2.下列关于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带来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

)A.加快河流流速

B.减缓洪水灾害 C.增加航运距离

D.减少河道淤积

1.A2.C

解析:1.当河曲弯到一定程度时,上下凹岸间的河曲颈逐渐被河流旁蚀而变窄,当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河湾与河流隔绝,堵塞成湖形成牛轭湖。2.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水直接由取直后的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减弱洪水灾害,A、B正确;河流自然截弯取直会缩短航运距离,C错误;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水直接由取直后的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加快,减少河道淤积,D正确。讲练结合

我国大型牛轭湖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下图示意某河道牛轭湖的形成过程。(1)简述图示牛轭湖的形成过程。(2)分析牛轭湖形成后面积缩小的原因。(3)图中甲岸是河流的____(填“凹”或“凸”)岸,乙岸坡度较____(填“缓”或“陡”)。(1)河流的侧蚀作用使河道变得弯曲,侧蚀作用不断进行,河道逐渐发育为曲流;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逐渐变得更加弯曲;河流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2)牛轭湖河岸植被生长,湖内水分被吸收;植被生长发育,覆盖湖面;水面蒸发和湖水下渗,导致湖内水分不断减少。(3)

缓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实践应用(40页)

横向环流

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系统。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2、沉积作用:河流携带泥沙,随流速下降,先后沉积。※上游河床:砾石沉积。

※中下游河床:泥沙沉积,在构造下沉区,形成冲积平原。例如,华北平原沉积物厚度达1500——5000米。

※山前泄洪口:冲(洪)积扇,多个冲积扇堆叠可形成开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太行山)。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2、沉积作用:河流携带泥沙,随流速下降,先后沉积。

根据图2—43,我们可以解释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粒径的变化情况。

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较粗的碎屑颗粒:流速为80厘米/秒时,粒径在5—10毫米的砾石均可以为流水搬运;粒径大于10毫米的砾石则会沉降,散落在河床上。

河流流速下降时,只能挟带较细的泥沙:流速降至5厘米/秒时,粒径在0.6毫米以下的碎屑颗粒可以为流水搬运;但粒径大于0.6毫米的粗沙和砾石则会沉降。

流速降至0.1厘米/秒时,粒径大于0.02毫米的碎屑均会沉降,只有较细的粉砂会随着流水前进。随着流速的降低,流水能搬运的颗粒越来细,颗粒较大的碎屑物质逐步沉积。

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流速逐渐降低,因此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讲练结合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2.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风化作用不显著

B.坡度缓,坡长长C.河流流量小

D.坡度陡,搬运能力强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1.B2.B3.B

解析:1.贺兰山山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沟口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故B正确,冲积扇不是风化、侵蚀地貌,也不是滑落崩塌形成的,故AD错,洪积扇上部颗粒物大,越往边缘颗粒物越小,故C错。2.甲地的河流流程较长,而且流域内地势起伏小,这样水流速度和缓,流水在上游侵蚀、搬运能力弱、在甲地的堆积物颗粒较小,砾石较少,故B正确,D错,和风化作用无关,不是因为河流流量小,故AC错。故选B。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说明土层薄,不适合耕作,耕地少,故B正确,位于山麓地带海拔不高、该区域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临近河流,水源条件好,故ACD错。故选B。1.下列关于洪积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裸露,风化侵蚀形成

B.降水不均,沟谷发育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C.洪积扇上部颗粒物小,边缘颗粒物大 D.坡度大,滑落崩塌形成讲练结合

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中部,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构造运动活跃区。区域构造活动强烈,为洪积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形与构造基础。全新世时期,大青山地区气候经历了冷干—暖湿—暖干的变化,地壳运动经历了较强—弱—较弱的强度变化。大型季节性洪水在大青山山口流出后形成三期洪积扇。Ⅰ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早期,规模最大。Ⅱ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规模比Ⅰ期小。Ⅲ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晚期,零散地分布在大青山山前,整体规模最小。

(1)根据洪积扇的成因推测大青山洪积扇形成时期降水特点。

洪积扇的成因主要是有季节性洪水。据此推测该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暴雨。讲练结合

大青山气候经历了冷干—暖湿—暖干的变化,地壳运动经历了较强—弱—较弱的强度变化。大型季节性洪水在大青山山口流出后形成三期洪积扇。Ⅰ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早期,规模最大。Ⅱ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规模比Ⅰ期小。Ⅲ期洪积扇形成于全新世晚期,零散地分布在大青山山前,整体规模最小。

(2)与Ⅱ期洪积扇相比,分析I期洪积扇规模较大的原因。

(3)Ⅲ期洪积扇规模有大有小,指出其影响因素。

(4)说明Ⅲ期洪积扇零散分布的原因。

(2)(Ⅰ期洪积扇形成时)气候冷干,植被覆盖率低,松散堆积物多;构造运动强烈,山体抬升速率加快,河流落差增大,流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堆积物数量大,冲积扇规模最大。

(3)径流量;地形(流速,落差,地势起伏);松散堆积物(植被覆盖度)。

(4)气候变干导致河流流量变小;加上构造运动较弱,落差变小,河流搬运的沉积物较少。每个冲积扇规模都较小,未能连接成片。

1.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头向上游朔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在图2—44中,原先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据此,完成相关任务。(41页)恶沟大汶河

1.(1)读图2—45,从水蚀作用角度,解释图2—44中的水系演变现象。

在河流上游地区,地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强,长期的溯源侵蚀使恶沟切穿分水岭,在地淤沟附近夺取了另一条河的上游河段。(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很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砂砾石及亚沙土,这为什么?

旋峰峪附近的河道原来系大汶河的干流,为恶沟袭夺后成为断头河而废弃。河流径流量很小,搬运能力减弱,导致大量沙砾石和亚沙土沉积下来。

(41、42页)

1.(3)议一议,发生袭夺之后,恶沟的径流量及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

恶沟袭夺大汶河之后,径流量增加。袭夺处形成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在被袭夺的哑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形成反坡,发育形成反流河。使恶沟延长,流域范围变大。(41、42页)

2.当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水很快分散,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而产生沉积作用,同时河水与海水混合,海水中的离子使河水中不易沉积的胶体物质絮凝沉积。在大河河口,尤其是河流泥沙含量高的河口,因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三角洲。据此讨论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

物质条件:河流泥沙、海水。

动力条件:河流流速、(海潮能、波浪能)海水顶托、化学反应、地壳升降等。(42页)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风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造成地表物质损失,形成风蚀地貌。例如,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

※吹蚀作用: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物被风吹扬。

※磨蚀作用: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摩擦或者在岩石缝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风沙运动

风沙运动主要有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形式。

(1)悬移:细而轻的砂粒在风力的吹扬下,悬浮于气流中移动的方式。颗粒越细搬运距离越远。当风速达5M/s时,就能使粒径小于0.2mm的砂粒悬移。而粒度小于0.05mm的粉砂粒可长期随风飘扬至很远的地方。

(2)跃移:砂粒在风力的作用下以跳跃方式前移,是风力搬运作用中最主要的方式,其搬运量约为总搬运量的70%—80%。跃移物多是粒径为0.2—0.5mm的砂。

(3)蠕移:当风速较小或者地面砂粒较大(粒径大于0.5mm)时,砂粒沿着地面滚动或滑动。悬移跃移蠕移小于0.05mm风向(42页)2-0.5mm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风积作用: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山体阻挡、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例如,新月形沙丘、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黄土地貌。

风沙流在湖盆附近遇冷抬升,一部分沙粒不能随气流上升而沉降。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风积作用:新月形沙丘、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黄土地貌。

讲练结合

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在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影响下,沙漠中会出现沙丘与湖泊共存的独特景观。左图为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右图是月牙湖沙漠湖泊景观。

(1)简述风向与新月形沙丘形态特征的关系: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顺风向前延伸。

(2)简析风蚀方向由a到b的原因:a地风速小,气压高,b地风速大,气压低,a、b间的气压差导致风从a流向b,风沿ab方向侵蚀。

(3)分析右图月牙湖形成的过程:在东北风作用下,沙粒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在沙丘背风坡,沿着风蚀方向发生风蚀作用,形成月牙形湖盆;持续的风蚀作用后,地下水出露,形成月牙湖。

讲练结合

宁夏河东地区多流动和固定沙丘,沙丘年内冻融变化明显,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表现为不同的风力作用,并造成沙丘表层厚度变化明显。固定沙丘受沙障固定作用,表面风力作用微弱,沙丘表层变化不明显。1.下列关于固定沙丘冻结层厚度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流动沙丘沙丘迎风坡坡脚冻结厚度相等

②迎风坡中及丘顶冻结厚度大于流动沙丘

③固定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大于流动沙丘

④与流动沙丘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厚度相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A解析:1.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在迎风坡坡脚的冻结厚度都是60cm,冻结厚度相等,①正确;固定沙丘迎风坡坡中的冻结厚度约为88cm、丘顶的冻结厚度约为57cm,流动沙丘迎风坡坡中为45cm左右,丘顶的冻结厚度约为50cm左右,因此迎风坡中及丘顶冻结厚度大于流动沙丘,②正确;固定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为43cm,流动沙丘为70cm,固定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小于流动沙丘,③错误;固定沙丘冻结层厚度与流动沙丘沙丘背风坡坡脚冻结厚度不相等,④错误。故选A。讲练结合

宁夏河东地区多流动和固定沙丘,沙丘年内冻融变化明显,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表现为不同的风力作用,并造成沙丘表层厚度变化明显。固定沙丘受沙障固定作用,表面风力作用微弱,沙丘表层变化不明显。2.相比于背风坡脚,流动沙丘迎风坡中未冻结层消失的原因是(

①迎风坡中风蚀强,未冻结层被搬运至背风坡堆积

②迎风坡中风力强,未冻结层易升温融化消失

③背风坡以风力堆积为主,未冻结层较厚④背风坡风力弱,温度高,未冻结层较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C

解析:2.由于流动沙丘迎风坡坡中受到的风力侵蚀作用较强,未冻结层的部分会被风力侵蚀搬运到背风坡堆积,因此未冻结层会在迎风坡消失,①正确;迎风坡风力较强,但风力作用不会使温度升高导致未冻结层消失,②错误;背风坡有大量的细沙在此处沉积,因此积累较厚,③正确;背风坡未冻结层较厚的原因主要是堆积作用强,不是风力弱,温度高,④错误。故选C。讲练结合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境内,是我国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山间断陷盆地,呈西北——东南向展布的不规则三角形,北界是祁连山,南依昆仑山,西北方向是阿尔金山脉,是一个近似封闭的构造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经多种外力作用持续改造,柴达木盆地内部形成了雅丹、风蚀劣地、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盐碱地和砾石戈壁等多种地貌。图中为晚全新世柴达木盆地古风向图。

(1)指出塑造盆地内部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

(2)分析盆地风口位置地形特征对盆地内地貌的影响。

(1)流水侵蚀、风化、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2)山峰与山谷交错分布,出现缺口,有利于冬季风和西风进入;山谷之间形成狭管效应,增大风速;风向决定沙丘和雅丹等地貌的走向以西北-东南走向为主。

1.黄土呈灰黄或褐黄色,是一种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发育等特点。黄土物质的颗粒以粉沙(0.005—0.05毫米)为主,富含CaCO3。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

黄土地貌以地面破碎、沟谷众多为主要特征。它可分为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地貌等类型。按沟谷的发育阶段,可分为纹沟、细沟、切沟、冲沟四种类型。坡面上最常见的是细沟和切沟。细沟的规模较小,可横跨耕作;切沟的宽度和深度都较大,不能横跨耕作。黄土沟间地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黄土墚为长条状的黄土高地,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43页)

1.(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

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且覆盖的厚度差不多;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厚度从沙漠边缘向外逐渐变薄;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的基岩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且有在水中不稳定矿物存在;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43页)

1.(2)推测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地表形成许多沟壑,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地面破碎,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缩小,此时形成长条形地形称为黄土墚。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更多的土壤被冲走,地面更加破碎,呈现出更多的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峁。由黄土梁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不断被侵蚀的过程。(43页)

1.(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一般措施:a、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减少土层流失: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b、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压缩牲畜数量。c、生态移民,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小流域综合治理:每个小流域(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完成。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高效、有机的农林牧生产体系。(43页)

2.绝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随着岁月的流逝,沉积物会慢慢将地表的裂缝覆盖,下一次地震又在地表形成新的裂缝,然后再堆积新的沉积物。经调查,图2—46所示地区的地层无层序颠倒和缺失现象。

(43页)

(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判断这几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该地区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顺序是C—B—A;地震从该地区地壳深处发生,之后造成的裂缝会随着岁月流逝慢慢被沉积物覆盖,使在裂缝上面形成新的沉积岩层,然后当下一次地震发生时,新的裂缝穿过的沉积岩将比前一次更多,再之后裂缝又被上面更新的沉积物覆盖形成更新的沉积岩层,以此类推可判断地震的先后顺序。

2.绝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随着岁月的流逝,沉积物会慢慢将地表的裂缝覆盖,下一次地震又在地表形成新的裂缝,然后再堆积新的沉积物。经调查,图2—46所示地区的地层无层序颠倒和缺失现象。

(43页)

(2)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该区域处于沉积环境中,强烈的地震会对岩层产生裂缝,当裂缝产生后,该地区接受了新的沉积,沉积物会慢慢将地表裂缝覆盖。所以在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

(3)议一以,该地区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

该地区经历的地质演化过程依次是沉积层1的沉积,发生第一次地震C,沉积层2沉积,沉积层3沉积,沉积层4沉积,发生第二次地震B,发生第三次地震A,沉积层6沉积,目前沉积层6表面表现为外力作用。

3.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的岷江中游,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设计科学合理,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网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水鱼嘴位于河流进入弯曲河段处,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宝瓶口位于该弯曲河段凹岸中部,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入口处窄而深。在宝瓶口的右侧,是宽而浅的飞沙堰,飞沙堰的泄洪水道上建有一座溢流低坝。

(43、44页)

3.(1)在枯水期,都江堰如何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在洪水期,都江堰如何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

防洪:分水鱼嘴将弯曲河段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用于泄洪。其次通过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靠着宝瓶口的飞沙堰,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灌溉:修筑分水堰鱼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宝瓶口,使内江水流向成都平原。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时,部分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有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43、44页)

3.(2)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通过内江弯道,江水形成环流,加强对宝瓶口一侧河道的侵蚀,洪水中夹带的泥石由飞沙堰流入外江,减少通过宝瓶口的泥沙;飞沙堰入口宽而浅,利于减缓河流流速,使泥沙快速沉积。(43、44页)

4.大自然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天长日久,岩石被“雕刻”成各种奇妙的地貌,真可谓鬼斧神工。

(1)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上述地质景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澳大利亚波浪岩:地质时期剧烈的岩浆活动使部分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花岗岩,后被抬升,外力将其侵蚀而出露。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昼夜温差的变化,花岗岩表层剥蚀,且经风力吹蚀把较下层的外表挖去,留下成蜷曲状的顶部。雨水将矿物质和化学物沿岩面冲刷,同时产生化学作用,留下一条条红褐色、黑色、黄色和灰色条纹。(44页)

4.大自然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天长日久,岩石被“雕刻”成各种奇妙的地貌,真可谓鬼斧神工。

(1)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上述地质景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美国波浪谷:沉积过程中,下层沉积物不断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纱覆盖,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砂岩,形成层叠状的结构,后随地壳抬升,砂岩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形成流畅的纹路,宛如波浪一般。(44页)知识拓展实践应用

地转偏向力偏向哪那一侧,则该侧流水侵蚀显著、车轮磨损严重吗?

直流和曲流中的港口、防洪堤、聚落、挖沙场、耕地、取水地

(1)若河道较直,流水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地转偏向力一侧,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建港口、防洪堤;另一侧,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有聚落、挖沙场、耕地、取水地、坟墓等。(2)若河道弯曲显著,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水深,有利于大型船舶的航行和停靠,利于建码头。凸岸相反。

河漫滩与河流阶地

(1)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2)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切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平坦,土质颗粒较细,土壤肥沃,有人类耕作和居住。

※靠近河床底部的阶地形成年代晚,远离河流的阶地形成年代早。

※阶地坡度越大,说明地壳抬升幅度越大,下切侵蚀越强。二级阶地洪水位二级阶地一级阶地一级阶地河漫滩河漫滩澜沧江峡谷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居住和耕作

(1)河流阶地地势平坦,方便修建活动及交通设施。

(2)土层深厚,适合耕作。

(3)临近河流,水源丰富,方便取水。

(4)河流是天然的防御设施。

冲积扇、洪积扇、冲(洪)积平原

(1)冲积扇: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

冲积扇

洪积扇

冲积扇、洪积扇、冲(洪)积平原

(3)特点: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土壤逐渐肥沃。从扇顶到边缘地下水水位降低,但埋藏越来越浅,常有泉水出没,地下水资源丰富。水系呈分散状,水流不稳,河道较浅。农业发达,人口、农业主要在边缘地区。

(4)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流经盆地时,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常形成沙洲。多个冲(洪)积扇连在一起,形成冲(洪)积平原。扇顶扇缘

江心洲

河床底部泥沙淤积形成浅滩,在枯水期露水面形成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侵蚀,滩尾堆积,心滩不断下移,生长植物形成江心洲。

河漫滩平原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三角洲平原

(1)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流速极缓,海潮顶托,同时河水与海水混合,海水中的离子使河水中不易沉积的胶体物质絮凝沉积,常形成三角洲,如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2)三角洲平原:多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三角洲平原。实践应用

贺兰山东麓流水地貌

(1)冲积扇位于贺兰山以东的山麓地带,山间的河流侵蚀山地还来泥沙,出山口位置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2)冲积平原位于贺兰山以东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形平坦,黄河流速减慢黄河中的物质沉积形成平原地形。

风力作用与风化作用

1、二者的影响因素与覆盖范围不同:风化作用是岩石受到破坏,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影响因素较多,分布地域较普遍,可影响到整个地表层;风力作用影响因素主要是风,大多局限于沿海、干旱沙漠地区和狭管效应显著地区。2、二者的结果不同: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形成风成地貌。3、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风力作用较风化作用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主要有: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力搬运(戈壁、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②①③④

风蚀谷与澳大利亚波浪岩

(1)干燥区的短暂暴雨,可将已经强烈风化的地面在短时期内冲刷和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力继续对这些谷地进行吹蚀,使之加深扩大,逐渐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的谷地。风蚀谷无一定形状,可为狭长的壕沟,也可为宽广的谷地。它们沿主要风向延伸,蜿蜓曲折,长者可达数十千米。

(2)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一块巨大完整的花岗岩体,先由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和侵蚀形成波浪形状。

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1)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2)风蚀柱变成风蚀蘑菇:水平层理发育,容易被侵蚀;不同高度岩层岩性不同,上硬下软;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在以上条件的综合影响下,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实践应用

沉积物大小与风向、固定与流动沙丘

(1)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逐渐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2)固定与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与陡坡平行,沙丘移动与风向一致。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实践应用

黄土高原形成黄土高原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青藏高原隆起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我国西北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强劲的冬季风在沙漠中卷起沙尘暴(中亚和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向东推进,遇太行山、秦岭的阻挡,沙尘颗粒在山脉之侧不断沉降,形成深厚的黄土层。

高空的悬浮物,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砂、微尘可作为水滴的凝聚核心,并随雨滴降落到地面。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干旱的风源地区以风成砂沉积为主,在风源外围的半干旱地区则发育风成黄土。

黄土形成时期风速大小不一,导致黄土高原具明显的层状结构,各层颗粒物粒径不同。实践应用

黄土高原局部地区景观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治理后的不利影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且垂直节理发育,易溶于水,遇水崩解。地处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加剧。人为原因有:长期过垦、过牧和樵采、采矿造成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例如陡坡开荒,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危害:黄土高原,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当地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旱涝频发,风沙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恶化;土壤贫瘠,农业减产。黄河下游地区河床抬升,泄洪不畅,易发涝灾;河流附近地下水位抬升,盐渍化严重。

治理后黄河生态不利变化:①下游沿岸平原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渍化加重。②黄河河口三角洲海水倒灌,咸潮加剧;地下水变质,盐渍化加重,增速减慢甚至海岸线侵蚀后退。③河口海域渔业减产。

1、甲、乙、丙三地,何处建窑洞最合适。

丙地位于南坡,向阳,采光条件好;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地势较高,不易积水。2、列举a、b、c、d四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a处,平整土地;b处,植树种草;c处,修筑梯田;d处,打坝淤地。3、试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表现及原因。

表现: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多地震、滑坡、旱涝等自然灾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③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原因:①处在过渡地区,自然因素不稳定;②农垦历史悠久,无后备耕地;③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工矿建设忽视了环境保护,陷入经济和生态的恶性循环。

4、列举黄土高原农业种植应当采取的措施。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压缩牲畜数量;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讲练结合

山西省大同市(112°15'E—114°15'E

,

39°N—40°30'N),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平均海拔1056米。人们常说“万紫千红总是春”,但大同万紫千红之时却在夏季。旅游者们多于夏季到此避暑观光。下图示意大同的气候资料。

(1)说出大同市的气候类型,分析旅游者多于夏季来此避暑、观光的原因。

温带季风气候。大同纬度较高,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凉爽怡人;大同夏季自然风光优美,且古迹较多,地域组合好,历史文化价值高,接待设施完善。

(2)说明该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

临近环渤海经济带,位置适中;煤炭储量大,埋藏浅,煤层厚;地质条件优越,多矿共生,综合开发效益大;交通四通八达,但运力不能满足需要;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耗量大,且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讲练结合

大同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采煤历史有2000多年。境内煤炭地质储量718亿吨,采出的煤被称为“世界动力煤细粮”,并宜于制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