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淘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①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②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材料三:农业生产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从生活角度来观察农业生产行为,可以称之为“农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创造性劳作中对生活真谛的体悟。因此,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然而,现代化的魔力、经济利益的驱使正挑战着祖辈固守的农耕传统。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低产的品种被迅速淘汰,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农耕技术被摒弃,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农耕制度被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改写。大棚技术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激素饲料缩短了家禽、家畜的出栏时间。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科技的笃信与虔诚,也使农事信仰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日趋松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耕作制度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观已明显淡化,农耕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子孙丧失了对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疏离。就此而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摘编自孙庆忠《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C.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和农耕经验已被淡化。D.存留过往的生活方式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外出务工者增多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中“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的一项是()A.《诗经·芣苢》篇描写妇女边采芣苢边唱歌的场面,展现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B.内蒙多地以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凭借生态园种植与采摘,发展乡村旅游业。C.“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生产让人们体悟到了许多生活真谛。D.经历过完整的春种秋收的人,就更加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处内容加了横线,请结合自己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任选一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请将所选内容的标号填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上)5.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哦!香雪》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乡土社会特征。【答案】1.D2.C3.B4.①在内蒙西部地区,家里的儿女长到12岁,父母几乎都要为孩子举办“圆锁”仪式,亲朋好友纷至沓来,为孩子送上礼物和祝福。年纪相仿的家庭难免会扎堆互相庆祝。没有法规说明“圆锁”庆典的必要性,但熟人之间都会遵守这一“规矩”。②虽然超市里的农副产品应有尽有,但是夏秋季节的农家手工采摘活动还是颇受欢迎,并且为农业养殖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5.小说《哦!香雪》中台儿沟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台儿沟曾是一个封闭在大山深处的农业村落,香雪和她的父老乡亲小姐妹所有的生活和生产都与世代定居的乡土紧密相关,因此,火车的出现带来了陌生的人和事物,与这里常态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依土而居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小说中的乡民彼此信任,重视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传统,强调劳动和勤奋,这些都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规矩。【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原文“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可见“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并非“城里人认为”的。B.“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错,与原文“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文意相反。原文还有“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C.“因而”前后内容因果倒置,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错。原文“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可见是形成独特的文化,而非造就农业生产方式。B.“旨在重振农耕文明”错,根据原文应是“传承和发扬”而不是“重振”农耕文明。D.“外出务工者增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文无据。原文“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是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能体现“综合的人性”。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句强调了“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而且这种信任是由人们非常熟悉的某种规矩而来的,非常可靠。考生能举出某种中国民间约定俗成的熟人之间的“规矩”,简单介绍即可。如内蒙西部地区的“圆锁”仪式,没有法律规定这种仪式,大家只是遵照传统,约定俗成。②句说明即使在当代社会“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能举出一例在今天仍具有价值和魅力的、体现农耕文明的文化现象。如现今非常流行的一种体验活动——大棚采摘,即体现农耕文明的魅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有“乡土性”,原文“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小说《哦!香雪》中的台儿沟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农业村落,香雪和她的父老乡亲小姐妹所有的生活和生产都与世代定居的乡土紧密相关,因此当火车这一新生事物出现时,引起了香雪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行为的变化,火车的出现带来了陌生的人和事物,与这里常态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依土而居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还有“熟人社会”,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小说《哦!香雪》中的台儿沟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小说中的乡民彼此信任,重视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传统,强调劳动和勤奋,这些都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规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垆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红倚翠偎香在抱的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大烟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一九四一年一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首段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和缘起,娓娓道来,营造了亲切、闲适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此时悠闲的心境。B.文章用“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烟上的红灰”“慢火炖猪肉时的声调”等闲适的事物来比喻秋的况味,体现出作者“闲适”的文风。C.本文用词精炼,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描写秋的美丽景色,表达作者对秋天丰富而细腻的感受。D.作者在文章末尾说:“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是因为邓肯在她的佳句中表达了与作者一样的对秋天独特况味的喜爱。7.下列选项中不能为文中划线句子“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提供佐证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C.寒花寂寂遍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D.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8.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况味”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9.请你发挥想象“穿越时空”,假设本文作者和下表中的六位作家都在各自的网络平台上发表了与秋天有关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相互留言展开了评论和交流。请你从中选出两位作家,参考他们描写秋天的作品特点,代替他们在这篇《秋天的况味》后面写一段留言,以表达各自的感受或思考。作家作品作家作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杜甫《登高》郁达夫《故都的秋》苏轼《赤壁赋》史铁生《我与地坛》李清照《声声慢》【答案】6.C7.D8.①一种不同于春天、夏天、冬天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②是事物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特点及其带给人的一种愉快的感受。③是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的格调(境界)。9.示例:①毛泽东:林先生说秋天的况味中有着万倍的雄壮与惊奇,深以为然!所以秋天带给我们的是活力与生机,更是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②杜甫:作为饱经战乱病苦和颠沛流离的老人,早已不再追求“下笔惊人的格调”,把“语不惊人死不休”留在春天吧!万物凋零的秋天,陪伴我的只有猿声哀怨,落叶飘零和凄凉萧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反复”错误,“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大烟一样的兴味”为比喻,“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是排比,没有反复修辞。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D.“青杏小、燕子、绿水”描写的是春天。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可概括出,一种不同于春天、夏天、冬天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结合“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可概括出,是事物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特点及其带给人的一种愉快的感受;结合“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可概括出,是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的格调(境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拟写读后感的能力。毛泽东作为革命家,其作品《沁园春·长沙》景象壮丽,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和文中作者的感触“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一致,据此写留言,表达对作品的认同,阐释和自己作品一致之处即可。杜甫是在晚年写的《登高》,表达常年漂泊、老病孤愁之感,写景萧瑟苍凉,早年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对应文中“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据此可发表相关留言,或认同,或否定,或结合相关内容表达悲秋之情都可。郁达夫《故都的秋》景象是清、静、悲凉;苏轼《赤壁赋》秋景明丽,感情旷达;史铁生《我与地坛》秋景温厚多情,表达深深的母爱;李清照《声声慢》秋景凄凉萧瑟,感情孤寂凄惨,可结合本文内容恰当留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赖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腝①,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②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然人有坎凛③,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①甘膜:gānér。意思是鲜美柔软的食物。②苶然:疲惫貌。或形容衰落不振。③坎凛:困顿,坎坷。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世人A不问B愚智C皆欲识人D之多E见事F之广G而H不肯读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即《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B.砺,本义是粗磨刀石。“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砺”的词义、用法相同。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根,因此“社稷”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D.“所以设教”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句中“所以”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前辈的优秀品质,并反省自我,效仿古人,从而在认知和行为各方面提升自我。B.作者引用民间谚语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人安身立命,这种技艺比积累财富更有意义。C.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开始自高自大,耀武扬威,冒犯长者,轻视同辈,作者认为学习切忌妄自尊大,像这样的人还不如不学。D.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学习比作种树,只有在好似“春花”一样的修身利行上多下功夫,才能得到讲论文章这种“秋实”一般的收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2)然人有坎凛,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14.材料中的观点与《劝学》和《师说》中的许多观点有相似之处,请从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举出一例,并用现代汉语简要说明。【答案】10.CEG11.B12.D13.(1)人们憎恨他如同仇敌,讨厌他就如同鸱枭一般。(按照状语后置句翻译也可以,但必须前后句式一致。(2)但是人遭遇坎坷,(就会在)青壮年时期失去学习机会,(这样就)更应该在晚年学习,不能够自暴自弃。14.示例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古之学者必有师说明:古往今来,人人都需要拜师求学。②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乘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学不可以已。说明:无论何时都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或“活到老,学到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却不肯读书。“世人不问愚智”是条件复句的前句,其后即C处断开;“识人之多”“见事之广”结构一致,中间断开,即E处断开;“而”表转折,一般放在下句句首,其前断开,即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磨砺”的“砺”是动词,“就砺”的“砺”是名词磨刀石。句意:他们中那些有志向的,就能经受磨炼。/金属制的刀剑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C.正确。D.正确。都是“用来……的”。句意:圣人的书籍,是用来教育人的。/老师,是用来教授知识、传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只有在好似‘春花’一样的修身利行上多下功夫,才能得到讲论文章这种‘秋实’一般的收获”错,原文“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可见选项说反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疾”,憎恨;“恶”,讨厌。(2)“坎凛”,坎坷;“失于盛年”,状语后置句,“于盛年失”;“失”的内容补足,即(失去)学习机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勉学》中的“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意思是“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帝王尚且必须勤奋学习,何况平常的百姓呢!”,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意思相似。说明:古往今来,无论身份如何,只要是想要学习的,人人都需要拜师求学②《勉学》中的“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乘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意思是“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与《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观点相似。说明:无论年幼还是年老,无论何时都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或“活到老,学到老”)参考译文: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帝王尚且必须勤奋学习,何况平常的百姓呢!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接受教育的。他们中学得多的,已经学到了《礼经》《春秋三传》;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待到举行冠礼、成婚的年纪,体质、性情已逐渐定型,更要利用他们的灵性,加倍地对他们进行训导教诲。他们中那些有志向的,就能经受磨炼,成就清素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则从此懒散、懈怠起来,便成了平庸之人。俗话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易于学习而可贵的技艺,莫过于读书了。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求取饱餐又懒于置办膳食,想要暖和却又懒得裁衣一样。人之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要他看到古人如何体察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辞劳苦,献上甘美的食物,使他们感到畏惧惭愧,从而效法古人;对那些不知道如何侍奉国君的人,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忠心劝谏,以利于国家,使他们痛心地对照自己,进而想去效仿古人。对那些平时暴虐凶悍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小心恭谨自我约束,懂得齿亡舌存的道理,使他们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气焰顿消,显出谦恭退让的样子来)。对那些平时胆小懦弱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无牵无碍,听天由命,如何强毅正直,说话必诚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使他们能奋发振作,无所畏惧。这样历数下去,百行无不如此(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来培养),即使不能使风气淳正,也可去掉那些过分行为,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没有哪里不能运用的。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但是人遭遇坎坷,(就会在)青壮年时期失去学习机会,(这样就)更应该在晚年学习,不能够自暴自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圣人的书籍,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够熟读经文,粗通注文之义,经常能使自己的言行从中得到帮助,也就足以立身为人了。光阴似箭,应该珍惜,它就像那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还是应当博览书籍的精要,以成就功业。当然,如果你们能做到博览与专精两全其美,那我就挑不出毛病,无话可说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戏赠郑溧阳①李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②。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③。何时到栗里④,一见平生亲。【注】①郑溧阳:指当时溧阳县令郑晏。②葛巾:据《宋书·陶潜传》载,郡守访陶潜,逢其酒熟,郡守取陶潜头上的葛巾滤酒,用毕又戴在他的头上。陶潜亦不以为意。③羲皇人:伏羲氏时人。陶潜《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④栗里:此处指溧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作者将陶潜与门前的五棵柳树进行对比,天天喝酒、不问世事的县令连树木回春都感知不到,可见其醉之深。B.五、六两句,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郑晏恬淡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C.诗歌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充溢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热切期许,令人倍感真挚和亲切,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D.诗歌以东晋陶潜喻郑晏,表达了李白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生活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16.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但因为性格或者境遇的不同,历代诗人们在塑造陶渊明形象时也是各有侧重的。如本诗中李白写陶渊明饮酒是“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而白居易写陶渊明饮酒则有“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的句子(《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请结合上述这两人诗句中陶渊明饮酒形象的差异,分别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和白居易。【答案】15.A16.①李白性格通达不拘,率真超脱。达则纵情恣肆,穷则放浪形骸,因此其笔下陶渊明琴无弦,巾滤酒,心无挂碍,超然物外。②白居易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既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为人处世上,又表现在渴望仕途和想要退隐上,正是这种矛盾围绕,使白居易感到痛苦悲愤。因此其笔下陶渊明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是借酒以销烦愁,求醉以忘忧贫。【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对比”手法不恰当。开篇两句意思是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运用叙铺手法,描绘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的景致。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推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先看李白诗中的陶渊明形象。“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潜每日醉洒,忘情世事。“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潜自备无弦素琴一张,微醺时就抚弄寄意,来访者无论身份,都摆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胜酒力,先于客醉,就对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为了表达自己通达不拘的隐士之风,陶潜还特意不用器皿滤酒,直接以头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会饮赋诗时喜用的典故。陶潜嗜酒率真超脱,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再看李白的性格。李白性格通达不拘,率真超脱。达则纵情恣肆,如“龙巾拭吐”“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穷则放浪形骸,与日日与酒徒醉酒。因此其笔下陶渊明琴无弦,巾滤酒,心无挂碍,超然物外。②再看白居易诗中陶渊明形象。“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销愁。不担忧自己家庭贫穷,却担忧清醒时内心痛苦。陶渊明是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失意形象。再看白居易的性格。白居易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复杂,儒家思想的熏染让他想要积极入世,实现理想抱负,但残酷的现实又粉碎了他这种幻想,因此他的思想很矛盾,既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为人处世上,又表现在渴望仕途和想要退隐上,正是这种矛盾围绕,使白居易感到痛苦悲愤。因此其笔下陶渊明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是借酒以销烦愁,求醉以忘忧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________________”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3)小倩想写一篇有关“诗词江水意象”的文学短评,在写到以“水”这一抒情意象来表现绵长汹涌、无休无止的愁苦时。她借用了古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纵一苇之所如②.凌万顷之茫然③.狗吠深巷中④.寻常巷陌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苇、凌、顷、萧、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大劫难。1946年7月11日,李公仆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仆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人士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①,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②,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③。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民不聊生深恶痛绝每况愈下 B.生灵涂炭嫉恶如仇江河日下C.民不聊生嫉恶如仇江河日下 D.生灵涂炭深恶痛绝每况愈下19.文中多次使用数词,任选两处说说它们在文段中不同的表达效果。20.仿照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以“挽朱自清先生”为题写一首小诗。(答题卡上不用写题目。诗句之间以“/”隔开。)【答案】18.A19.①二十多年,此处用概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之死,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的巨大的悲愤,将放弃多年的新诗的笔重又拾起创作。

②50万余,用概数,表现示威游行学生之多。

③38.8公斤,用确数,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更为准确而真实。20.例: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中挺直胸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民不聊生”偏重于指人民无法生活;“生灵涂炭”偏重于指人民遭受灾难,语义较重。语境中形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的后果,与“国内”境况搭配,可填“民不聊生”。第二处:“嫉恶如仇”形容正义感极强,对待坏人坏事就跟对待仇敌一样。“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语境中形容朱自清对国民党政府的愤恨态度,可填“深恶痛绝”。第三处:“每况愈下”偏重在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江河日下”偏重在“一天天坏下去”,多用于事业或精力衰败。语境中形容朱自清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可填“每况愈下”。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次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中“二十多年”强调时间之久。朱自清已经这么久没再写作新诗,但是闻一多先生之死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以至于重又拾起创作,表达悲痛的程度深而巨大,也传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杀害闻一多的人的愤慨之情。原文“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中的“50万余”,数量比较大,同时用概数“余”,表达了示威游行学生之多,传达出事件引起的反响之大和社会的愤怒之盛。原文“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中“38.8公斤”运用了确切的数字,这个数字用来说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让人读后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消瘦,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此处用准确的数据让读者感觉到准确和真实,对朱自清先生威武不屈的精神肃然起敬。【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闻一多的精神比作一团火,后面三个分句“火”的作用展开,点明闻一多的精神力量。仿写时首先要明确句式“你是……(偏正结构),……了……(动宾结构),……着……(动宾结构),……中……”。此外,要运用比喻修辞,注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言与文字历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从个人层面来说,①。现在,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考核大多首先看他的语言素养与文字能力,包括母语和外语、口语和书面语。②,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语言文字政策,将确保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面来说,语言文字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文字铺路搭桥,语言互通是“五通”的基础。语言文字对个人、对国家、对世界是如此之重要,③,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构建国家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学校将围绕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答案】21.①它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②从国家层面来说;③因此我们要敬重祖国的语言文字。22.例:弘扬中华语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生活。【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要说语言文字对于个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