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3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家能看到这杯水里有什么吗?(看不到)就来学习第一课——《水滴里的世界》,来探究一下一滴普普通通的水里,3、教师谈话:我们用肉眼和用放大镜看我们带来的水样是一样的。不过,如果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又打算怎样去观察呢?需要借助什么1、教师引导: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认真的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3、汇报交流汇报观察结果:水滴里到底有什么?他是什么样子的?他在运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他又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无数的微生物。5、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四页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6、教师小结: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等,各个地方都有微生物。水滴中我们看到的那些小东西,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目前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希望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那样,不断探究,不断发现。1、同学们,既然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的微生物,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呢?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2、学生自由发言,在课堂上实际可以操作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做,比如说用牙签在牙缝里刮一下,然后把牙签放在玻璃片的水滴里划一下,盖上玻璃片,在用显微镜观察,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3、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身边的微商,并且自己来证明一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2、知道细菌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他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3、通过探究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做酸奶的活动,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以及速度。教学准备:牛奶等制作酸奶的食品、豆子、纸杯、实验记录。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第五页制作酸奶的方法,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酸奶。一、课前活动1、出示课本第五页制作酸奶的方法,学生认真阅读,了解酸奶制作的方法及步骤,并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制作酸奶。2、学生把制作好的酸奶,带一部分到学校。二、品尝酸奶,交流制作酸奶的方法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制作酸奶,大家有没有把酸奶制成功呢?请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酸奶拿出来,请同学们品尝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学生品尝酸奶,说一说酸奶的味道如何,制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2、同学们,你们真厉害,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谁来时说一说你是怎样制作酸奶的?学生交流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的过程、方法以及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点。到40℃;二是卫生,制作酸奶所用的所有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要用塑料器皿。4、过渡:为什么在合适的温度以及条件下,牛奶就变成酸奶了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三、认识细菌,探究酸奶的成因。1、教师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请大家来猜测一下,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小结: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出示课本第六页的几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细菌的样子及特点。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3、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一种是杆菌,第二种是球菌,第三种是螺旋菌。教师相机出示三种形态的细菌,引导学生认识一下细菌的基本形态。4、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的身上吸收养料。5、出示课本第六页中间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相机介绍:这是牙齿表面的细菌,他们靠着食物的残渣生活。这种细菌生活在人类和动物牙齿的表面,靠食物的残渣生活,既清洁了人和动物牙齿的表面,又养活了细菌自己。6、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细菌繁殖的1、实验的材料:豆子、杯子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第六页下面的文字,了解我们体验细菌繁殖速度的方过140秒,两分钟多一点。4、再引导学生预测一下第21带细菌的个数。当学生计算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一下:第21代细菌的个数,学生利用学过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酸奶形成的原因是酸奶中的乳酸杆菌(二)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比如说生产果酒、泡菜、酸奶等等。(三)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课后请大家借助网络等阅读有关细菌的知识,进一步了解细菌在我们生产斑点是什么吗?(知道,这些物体上的斑点是霉,说明这些物体发霉了。)2、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门在哪里见过霉?是什么物体发霉了?当时的霉,了解一下这些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清楚一些。看过之后要在活动记录上画上或者用文字描述出看到的霉的颜学生借助显微镜或者放大镜观察物体上的霉,完成活动记录。把手洗干净。3、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楚,必须要借助显微镜。这样看来,霉也是一种微生物,霉的种类有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等。4、教师一边小结一边相机出事各种颜色各异,形状不一的霉的图片。三、探究霉的生长环境1、教师引导:同学们,本来一件非常干净的物品放在那里,时间长了,物品上面就会长出长出霉来,霉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霉能够生长,说明它是有生命的。2、引导学生以馒头为例,来探究物体发霉的条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呢?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的猜想,再把这些猜想写下来。全班交流汇报本小组的猜想结果。教师引导:同学们的推想是否准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就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探究物体发霉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借鉴课本第9页上面的设计方案。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并把实验的方法全部写下来。教师巡视,相机作出适全班交流设计方案,对于比较好的方案,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借鉴。教师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4、设计实验方法,填写实验表格。各小组按照本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相机巡视,并作适当的指特别说明:由于此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记录,到下一课的时候再进行交流。5、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教师小结:食物和其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夏天的时候食品容易变质,而冬天食品相对而言容易保存,不容易四、了解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1、教师引导:同学们,除了馒头,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和物品会发霉呢?学生列举生活中观察到的容易发霉的食物和其他物品。2、启发谈话:霉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呢?请大家根据我们实验探究的结论思考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A、真空包装B、降低温度,把食品放进冰箱1、教师谈话:同学们,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霉菌有的对人类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有的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霉的功2、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几幅插图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霉的功霉菌的功劳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等。霉菌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比如说发霉的甘蔗,发霉的花生等等。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英国的细菌学家六、教师小结同学们,霉也是一种微生物,他对人们的生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过,只要我们了解了物体发霉的条件,就可以扬长避短,利用霉菌为我们人类服七、课后延伸。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霉菌。再查一查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同学们,你们玩过积木吗?你们用积木搭过什么东西呢?2、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紫丁香叶细胞、人的红血球细胞、1、教师引导:细胞在显微镜之下,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显微镜之下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12页上的人体表皮细胞和洋关于细胞,你们还知道些什么?我们来说一说。出示教材第12页的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一下胡克发现细胞的过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文字,明白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同时知道了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预习要求:阅读课本14到16页的内容,了解有关地球形状的知识。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球)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4、引导学生读一读1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并观察旁边帆船进港的图片。的现象发生?从这次实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6、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地球仪上移动帆船模型,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3、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6页上面的两段文字,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和太生活和居住的地球真正的面目,这得益于人类探索地球的决心和人类科学2、出示课本第16页介绍地球大小的一组数据。5、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及大小,课后,大家可以再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000米的速度往前走,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预习要求:阅读课本第17-19页,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出示课本第18页的地表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表模型是点以及地形图的制作方法。2、教师强调地形图制作的要领:先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注意在描的时候要利用地形图上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一些,最后在画好的图后面放张白纸,这样地形图就成功了。3、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画地形图,教师巡视,及时的提供一些帮助。4、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地形图并作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评价并加以1、出示课本第18页地球平面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2、引导学生用手指着地球平面图并相应的介绍相应的平面图。3、教师小结:在地图或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而黄色则表示山地、沙漠,白色的表1、出示课本第19页上的上面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张图片上面的地貌特征并交流。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些不同的地形用什么颜色去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绿色表示,山地、沙漠用黄色表示,冰川用白色表示。3、学生根据这幅图片绘制地表平面图,教师相机指导。展示学生绘制好的地表平面图,并且把学生绘制的地表平面图和书上的图片进行对比,看一看有没有把这幅图上的不同地形都绘制出来,绘制的大小是否与原图相符合。4、教师小结: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了精确的全景式的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往往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不过,70年代以后,人们就开始利用更为先进的卫星在天空中拍摄地面,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准确。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中国地图,进一步了解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表形态,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2、体会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讨论某些科学家推行的合理性。4、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教学难点: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教学准备:暗盒、水、细沙、小石块、橡皮泥、小刀。预习要求:阅读课本20和21页,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1、教师出示三个暗盒,问:同学们,这是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你们能不能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猜出盒子里有什么?2、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当场演示一下,看学生提出的方法能不能猜出盒子里的东西。3、教师小结:同学们可以用摇、听等方法,猜出暗盒里面的东西是什么?可是,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我们能不能也能猜出来呢?用什么方法猜出来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地球的内部构造。4、板书课题:3、地球的内部1、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打开地球,深入到内部去直接观察,不过科学家还是能够利用各种方法,探测出地球的内部构造。大家想一想,科学家会用哪些方法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2、出示课本第20页的下面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科学家会从这三个方面获得地球内部的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科学家可以从火山、温泉、地震等这些地表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会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从而正确的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3、出示课本第21页的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科学家如何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正确的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明白: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猜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因为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得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得较慢。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厚度约为40千米到70千米不等。在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可贵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火山爆发的稀少性以及火山爆发与地质构造的关系3、知道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了解一些预防地震的措施,以便于在地震的时候学会保护自己。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在监测地震方面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学准备:火山和地震的视频、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实验的材料。阅读课本22到2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有关火山和地震的一些知识。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通过上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构造,你能够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吗?学生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并介绍地球的形状及地球的内部构造。2、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地球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和地震。3、板书课题:4、火山和地震4、学生齐读课题并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你知道些什么?5、教师相机播放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看一看,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无穷威力。1、刚才,大家看了火山喷发的视频,知道火山喷发是世界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大家知道火山的形成和喷发的原因吗?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他威力无穷,所到之处,寸草不生。2、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火山,我们先来看一看火山的结构示意图。出示课22页的火山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一下。教师结合火山喷发示意图讲解火山形成和喷发的过程。学生进一步体会火山形成和喷发出示课本22页下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做火山喷发模拟实4、学生分小组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师巡视,密切关注实验的安全。出了重大的牺牲。法国的火山学家卡蒂娅喀夫特和摩西斯喀夫特夫妇终身致力于火山活动的记录工作。这对夫妇1991年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6、出示课本第22页喀夫特夫妇考察火山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向喀夫教师相机介绍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地震是一种可四、了解人类探索火山和地震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会在地震中保护自己1、其实早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开始观察火山和地震,试图从中找到规律。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大科学家,叫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到了现代,人们又发明2、出示候风地动仪以及现代机械地动仪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一段文字,了解人类为了探测地震所做的努力。3、不管是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还是现代的机械地动仪,只能预测地震,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学会保护自己。那么,在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呢?4、全班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引导。5、教师小结:不管怎样,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6、模拟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和地震》,了解了两大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和地震,明白了火山也好,地震也好,威力都非常巨大,在火山和地震面前,人类都非常渺小。所以当火山和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冷静,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5、地表的变迁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不过地表的变迁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了解一些改变地表的自然力量,知道什么叫风化,什么叫侵蚀。3、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发生变化教学难点:了解风、水等一些自然力量是如何改变地表的。教学准备:喜马拉雅山的一些资料、酒精灯、水杯、小石块、镊子、火柴等一些实验用品。预习要求:阅读课本25到28页的内容,了解使地表发生变化的一些原因。一、导入新课1、出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化石)那么大家知道化石有什么作用吗?(研究化2、教师引导:这么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这节2、教师提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地表形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现象,并了解水能够成功的把岩石这样的东西从一出示课本第28页上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弄明白除了水,还有风、表面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0到32页,初步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有生命的物质发生的变化,那么没有生命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3、引导学生说一说,蜡烛加热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冷却之后又会发生什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蜡烛加热的时候会慢慢变软,再变成液体,2、学生看一看课本第30页下面的蜡烛燃烧的小实验,了解这个实验的方3、教师强调这个实验的注意点:注意不要用手直接触摸烧杯,防止烫手。蜡烛燃烧的实验进行比较,看一看两次实验物理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和铁水变钢锭,这两种仅仅是物质从一种形态的1到2个活动动手做一做,边做边思考这个活动属于哪一种变化?为什2、学生选择1到2个活动,与同桌合作动手做一做,边做边思考:他们属3、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的活动,特别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第33页到35页的内容,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1、同学们,你们认为铁钉生锈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铁钉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1)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34页下方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认真读一读,并(2)各小组展示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全班交流评价,看一看这些方案(3)各小组完善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办法?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教学难点: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准备: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纸花、碱水、紫甘蓝汁、白醋以及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的一些用品。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6到38页的内容,初步了解物质可以分为酸性和碱性物质两大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自制的纸花:同学们,这是老师课前制作的一朵纸花,大家可不要小瞧这朵普通的纸花。下面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2、教师在这朵纸花上喷上一点水。(说明:这种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一些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朵纸花慢慢发生变化的过程。4、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预设:这朵花会变颜色,这太神奇了!这朵花为什么会变色呢?难道是喷的水里面有秘密?还是这朵花上面有秘密?……5、教师揭示纸花变色的秘密:其实,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分别用白醋和碱水浸泡了这朵纸花的花瓣和花叶,老师刚才喷的水也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紫甘蓝的汁水。同学们,老师做的这个实验有趣吧,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二、学生实验,揭开纸花变色的秘密1、学生实验,教师引导:3、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把紫甘蓝的汁水分别滴入装有白醋和碱水的小烧杯中,仔细看一看,两个小烧杯中的白醋和碱水分别有什么变化4、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5、教师引导并小结:像白醋一样,能够使紫甘蓝的汁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汁水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能够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人们就把像紫甘蓝质,还是碱性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质的酸碱性。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的很多物质我们都不能确定它究竟是碱性物质还是酸性物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使用指示剂来鉴定。而我们经常使用的指示剂就是紫甘蓝指示3、引导学生看一看37页下面两幅图和38页上面两幅图,再读一读旁边的1、出示课本第38页下面的一幅图以及旁边的一段文字。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39页、40页的内容,初步了解不同的洗涤剂,其1、谈话:同学们,平时我们衣服上经常会沾上各种脏东西,比如说油渍、课——洗衣服的学问,研究一下不同的洗涤剂,其效果怎么样?3、板书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二、探究不同的洗涤剂,其洗涤效果存在着差异1、既然不同的洗涤剂,洗涤效果存在着差异,那么哪一种脏东西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比较好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2、教师出示5根布条,布条上分别沾上了油污、菜汁、果汁、墨汁、血渍、该用什么洗涤剂去清洗这些东西,效果才比较好呢?4、学生分小组讨论,把本小组的猜想填写在课本第40页上面的两个表格5、教师特别引导学生注意,研究哪种洗涤用品去污能力最强的几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要重点考虑如何控制变量。6、学生交流讨论该如何控制变量,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在这个实验中,用水量有一样多,污物大小一样大,洗的时间要一样长,用的力要一样大,洗涤剂的用量要一样多,不同的是洗涤剂的品种不同,得出来的实验效果才更加的合理。要控制好变量。8、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通过实验,同学们找到了去除各种污物的最佳洗涤用品,看来,不同的洗涤用品去污的能力是不相同的。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污物是怎么去除的吗?你们2、出示课本第40页的下面一段文字及两幅图,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了解污物去除的化学原理。3、教师小结: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就可以洗干净,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在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了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服也就干净了。虽然各种污物的成分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合适的洗涤用品发生反应,就能被洗干净。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回家帮妈妈选择合适的衣物洗涤剂去洗洗衣服,看看效果怎么样。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支撑。4、能够动手做一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月球的图片、盘子、细沙、小石子、手电筒。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第42页到44页,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月色的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在这段视频中2、学生交流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教师引导:同学们,关于月球你有哪些问题想问的呢?3、学生提出自己关于月球的一些问题,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4、板书课题:1、登月之旅1、教师谈话:听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们的理想不能够实现,所以人们就编出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2、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出示课本第42月的嫦娥奔月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师相机介绍一些其他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3、教师引导:同学们,月亮上真的有广寒宫、美丽的嫦娥、捣药的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又有了新的认识。出示课本第42页的下面一幅插图以及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真看一看插图,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4、教师小结: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想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地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随后,天文学家们便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对月亮进行观察,不过,仍然只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而月球背着地球的一面。人们仍然无法观察。三、探究人类的登月之旅1、教师:人类一直在关注着月球,探索着月球,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登月计划。1969年7月16日,三位宇航员开始了登月之旅。出示课本第44页的中间一段文字以及下面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之旅。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学生读一读并了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体会登上月球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改变。3、教师继续引导:当月亮神秘的秘面纱被揭开之后,人们发现月亮上面究竟有哪些东西呢?月亮的表面又是怎样子的呢?4、出示课本第44页下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月球表面5、学生交流讨论:月亮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的时候可达100℃,最低的时候可降至零下170摄氏度;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6,大家想一想,我们如果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所以,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登月工程出一份力。1、教师谈话:人类登上月球之后,发现月球表面上最显著的就是有很多环形山。那么月球上的这些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2、了解人类对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猜测。出示课本第42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人类对于月球上环形山形成的原因所做出的推测。2、教师引导: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直到大约50多年前,科学家们得出了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那么环形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3、出示这本次实验需要的材料:盘子、沙子、大小不同的石子、手电筒。出示课本第43页的下面几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几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步骤。4、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最好先做大小不同的石子从同一高度落下,然后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分别测量沙5、学生分小组做这个实验,注意同桌之间的合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做好实验记录,并且根据这些实验记录,想一想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6、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且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7、教师引导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学生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来观察影子的变化,明白当手电筒的光直射沙盘的时候,沙盘上看不出什么影子,而斜射的时候可以看到清晰的影子,所1、了解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2005年我国的神舟6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月球知识。1、初步认识太阳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教学准备:介绍太阳系基本情况的视频、温度计、信封、20厘米40厘米60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45页到47页的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有关知的?3、交流讨论:我们该怎样记住太阳、地球、月亮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那么,春夏秋太阳旋转时,稍稍有些倾斜,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地球倾向太阳的半球时,北半球处于夏季,另外半球就处于冬季。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地球上一年四季形成的原因。4、出示实验所需的材料:两个一样的信封、温度计5、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45页最后一段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步骤。教师在同学们的注视之下,在两个一样的信封中,分别插入温度计,然后把温度计刻度的差异。6、地球仪演示,引导学生体会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变化。7、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当地球绕太阳转到3月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南半球均受太阳光斜射,此刻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则为秋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6月时,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则为夏季,而南半球得到的阳光更斜,则为冬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12月时,北半球阳光斜的角度最小,气温低,是为冬季,而南半球得到阳光直射,是夏季。地球上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始终倾斜身体对着北极星绕太阳公转而造成的。1、我们的地球生活在太阳系中,太阳系中除了地球还有哪些天体呢?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2、出示课本第46页的上面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3、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看着太阳系的图片,一边相机介绍太阳系的成员以及它们的运行情况。4、引导学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并且交流用什么办法把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名称记住。5、教师引导:除了教材上面记录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八大行星的知识。6、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太阳系的知识,教师小结: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成员,比如说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还有卫星。这些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他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等等组成的天体系统,我们统称为太阳系。五、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也了解了这八大行星的运动轨迹。这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3、出示课本第47页的实验步骤图,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了解本次实验不要忽快忽慢,要做匀速圆周运动。塑料管下的绳子长度要保持不变。5、学生分小组做探究实验,同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填写好实验记录。6、全班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这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有近有远,总的来说距离太阳越近,行星公转周期越短,距离太阳越远,行星公转的周期越长。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这堂课2、教师引导:其实关于太阳系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大家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系的知识。3、看星座1、知道什么是恒星,什么是星座,激发学生观察星空的兴趣。2、认识北斗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等等,能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星座。教学重点:看夜空,认识常见的星座。教学难点: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教学准备:北斗星图或幻灯片、银河系的图片预习要求:认真阅读48页到50页的内容,初步了解恒星和星座的知识。1、出示夜晚的星空图,引导学生看一看。2、同学们,关于星空,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呢?3、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星空的知识,教师小结:像太阳一样的星体这些恒星因为离我们太远,所以看上去才会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星星。1、同学们,天空中有这么多亮晶晶的小星星?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几颗星星,然后把它们连一连,连成我们喜欢的图形,这就是我们的星座。2、教师发放星空图,学生在发放的星空图上按照自己的喜好建立我的星座。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星座的建立情况。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建立的星座,并引导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星座,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星座。1、教师出示模拟星空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相机讲述:人们为了方便观察星空,把星空分成了88个区域,称为星座,每一个星座中的恒星可连成不同的图形。古人发挥想象,常用神话中的人物或动物为星座命名,比如说大熊星座、小熊星座等等。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星座和恒星。2、出示课本49页中间的大熊星座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大熊星座图以及其6、教师讲解:在这个大熊星座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是大熊长长的尾巴,斗勺的四星是大熊的身躯,另一些比较暗的星构成大熊的头和脚。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这只大熊是温柔美丽的少女卡力斯托的化身,传说卡力斯托被众神之王宙斯所爱,生下了儿子阿卡斯,宙斯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气愤,他决定用法力对卡力斯托进行惩罚,忽然之间,卡力斯托的手臂变成了长满黑毛的利爪,娇红的双唇变成了血盆大口,卡力斯托变成了一只大母熊。后来,宙斯知道了,就把大熊提升到天上,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熊星座。3、引导学生继续看这幅星空图,找一找这幅星空图中的小熊星座以及小熊星座中的北极星,并且明白北极星是小熊星座当中最亮的一颗星星。4、引导学生观察星空图,并据此引导学生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以及如何根据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5、出示课本49页的下面两幅星空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北斗七星在四季中的不同位置,并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6、出示不同季节的星空图,引导学生比较比较,这几幅不同季节的星空图有什么不同,我们能否在同一位置找到大熊星座。7、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不同季节夜晚的星空是不一样的,一个地区所能观察到的星座,有一半只能在夏季看到,另一半只能在冬季看到。1、教师演示星座放映器,将大熊星座投到墙上,引导学生看一看。2、引导: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一样将自己喜欢的星座放映给学生看吗?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星座放映器。3、出示课本50页上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制作星座放映器的方法及步骤。4、学生分小组制作星座放映器。5、全班交流,选择自己喜爱的星座,用放映器放映到白墙上,并向学生介绍介绍自己喜爱的星座。五、认识银河系1、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分子,那么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的一份子。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银河系的知识。2、出示课本第50页下面两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银河系,并读一读上面的一段文字,初步了解银河系的有关知识。4、教师相机补充一些银河系的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银河系。同学们,今天我们大概了解了有关星座的知识,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星座的知识。4、探索宇宙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化。3、能够搜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教学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教学准备: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的图片资料、各种火箭发射器的图片资料、航天器的图片资料。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51页到5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2、你认为探索太空的困难主要有哪些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第一幅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亲手制第三幅图是空间天文望远镜,这种空间天文望远镜能够看到更远更清楚的出示课本52页的下面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航天器的发射原理。4、教师小结:是的,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体,牢牢的抓住地表的各种物体,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每秒时,他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出来的。5、出示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6、教师小结:正是由于明白了这个原理,所以人类才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上面走的越来越快。7、出示课本52页的神话2号火箭的图片和课本53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一些航天器。出示这些航天器的图片,教师相机介绍这些航天器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他们,从而认识航天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8、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先驱者10号”是1972年升空,1983年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2003年1月22日,人们接收到他的最后一次信号,从此他便杳无音讯的飞向宇宙的深处,距今为止它已经在太空飞行几十年了。9、教师补充介绍我国“神舟6号”宇宙飞船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四、了解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太空探险者1、在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上,有很多人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巨大贡献的太空人。2、出示课本第54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人类历史上为人类航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太空人。3、用多媒体逐步播放这些为人类航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太空人:万户,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遇难的太空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并相机出示一些有关他们的探险资料,了解他们为人类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4、交流讨论:同学们,你想对这些航天英雄们说些什么呢?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航天英雄们想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航天英雄们的敬佩之预习要求:阅读课本55、56两页,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情况。一些科学家认为在火星上一块岩石中发现的菌状体,可以表明那里可能存5、出示56页下面的这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表来自地球上的人类。这幅图告诉能够截获这些信息的宇宙间的智慧生命本单元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对太空的生命世界展开联想,把我们的眼光从地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58页到61页的内容,初步了解假设是什么,假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呢?3、教师相机小结:虽然问题不一样,但只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观察、测量、调查等方法去探究,就能获得答案。不过有些问题我们可以根据4、板书课题:1、假设1、出示课本58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三棵树的生长情况,并且思考第三棵树为什么快死了呢?提出自己的假设。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思考问题:球场边上的树为什么叶子枯黄、凋落了?凶手可能是谁?为什么你会这样想?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并且出示出来。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对球场边上的一棵树为什么会叶子枯黄、凋落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对问题答案的猜测过程就是猜测,也叫假设。三、体会假设的重要性1、教师引导:同学们,提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科学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