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学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学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学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学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学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学模拟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人体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脂肪与糖原的元素种类不同B.磷脂水解的终产物包括甘油和脂肪酸,与脂肪水解的终产物不完全相同C.等质量的脂肪和糖原彻底氧化分解,脂肪释放的能量少D.维生素D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骼发育2.下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在结构①中分解成CO2和水B.部分结构③的表面附着有结构④C.结构①②③都具有选择透过性D.结构①和④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3.酶活性(也称酶活力),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一定条件下,一定数量的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转化速率来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能提高酶活性从而提高反应速率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酶的浓度,能提高酶活性从而提高反应速率C.低温、高温、强酸及强碱均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的活性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不用H2O2和H2O2酶为实验材料4.研究人员用不含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经检测发现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均较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T2噬菌体以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合成自身的成分B.搅拌的目的是使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充分混合,方便侵染过程的进行C.适当增加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共同培养的时间,会提高上清液的放射性D.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的物质是未侵染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5.下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基因内碱基对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可发生在a、b之间C.Ⅰ、Ⅱ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关系6.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7.如图为某基因表达的过程示意图,①~⑦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Ⅰ和Ⅱ代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Ⅰ中的③表示RNA聚合酶,①链的左侧末端为3′端B.过程Ⅱ中mRNA上结合多个⑤,利于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C.除碱基T和U不同外,②、④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完全相同D.该图可以表示人的垂体细胞中生长激素基因表达的过程8.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9.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10.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处理心率(次/分)正常情况90阻断副交感神经180阻断交感神经70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加快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C.正常情况下,只有交感神经能检测到兴奋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既有传入神经也有传出神经11.尾悬吊(后肢悬空)的大鼠常被用作骨骼肌萎缩研究的实验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甲组不悬吊;乙组悬吊;丙组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4周后结果显示:与甲组相比,乙组大鼠后肢小腿骨骼肌出现重量降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肌萎缩症状;丙组的肌萎缩症状比乙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尾悬吊使大鼠骨骼肌的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B.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C.对丙组大鼠施加的电刺激信号经反射弧调控骨骼肌收缩D.长期卧床病人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可能缓解骨骼肌萎缩12.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在微重力或失重状态下,血液会更多地流入头部,机体误认为身体水量过多,从而引起身体排尿增加造成脱水。此外,机体的蛋白质和钙质流失也增加。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蛋白流失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小于血浆渗透压B.钙质不是内环境成分,其流失对内环境稳态无影响C.微重力引起脱水的原因之一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机体脱水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产生渴觉13.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XBY的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图中所示为染色体(用数字表示)及所带部分基因(用字母表示)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2号和4号为两条非同源染色体B.若该细胞经有丝分裂至后期时,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8个核DNA分子C.若该细胞分裂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1个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单体D.若该细胞产生了一个AXBY的精细胞,则同时产生的精细胞为AXBY、A、a14.哺乳动物可利用食物中的NAM或NA合成NAD+,进而转化为NADH([H])。研究者以小鼠为模型,探究了哺乳动物与肠道菌群之间NAD+代谢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静脉注射标记的NA,肠腔内会出现标记的NAMB.静脉注射标记的NAM,细胞质基质会出现标记的NADHC.食物中缺乏NAM时,组织细胞仍可用NAM合成NAD+D.肠道中的厌氧菌合成ATP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NADH15.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B.PSP1和PSP2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变化幅值增大、PSP2变化幅值减小16.科学家发现家猪(2n=38)群体中有一种染色体易位导致的变异。如图所示,易位纯合公猪体细胞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易位纯合公猪与多头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母猪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易位杂合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易位类型个体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数目不变B.易位纯合公猪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6条正常染色体C.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会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D.染色体易位对个体不利,故不能为家猪的进化提供原材料二、非选择题17.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包括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气孔限制是指气孔导度下降,CO2供应不足,非气孔限制是指植物细胞中光合结构或物质活性的降低。研究小组将长势均一的春小麦幼苗分组,实验组分别添加植物营养液配制的不同浓度NaCI溶液,在适宜条件培养一周后,测定春小麦幼苗的光合特性,实验结果如下。处理光合速率(CO2m-2.s-olm-2.s-1)叶绿素(mg:g-l)气孔导度(umolm-2:s1)胞间CO2m-2.s-lm-2.s-1)对照组3.171.30244.49435.1925mmol-L-1NaCl2.631.37221.30468.60100mmol-L-1NaCl2.121.47208.46473.75200mmolL-1NaCl1.311.2895.09475.07回答下列问题:(1)春小麦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分布在上,在光反应中,可将光能转化为中的化学能。(2)对照组的处理是,200mmol·L-lNaCl处理组的气孔导度比100mmol·L-lNaCl处理组的气孔导度明显降低,但两组的胞间CO2浓度并无显著差异,据表分析原因可能是。对200mmol·L-lNaCl处理组喷施促进气孔开放的细胞分裂素(填“能”或“不能”)提高光合速率。(3)l00mmol·L-lNaCl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净光合速率却低于对照组,限制其净光合速率的是(填“气孔限制”或“非气孔限制”),据表分析理由是。18.家鸡(2n=78)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慢羽和快羽是家鸡的一对相对性状,且慢羽(D)对快羽(d)为显性。正常情况下,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子二代的公鸡和母鸡中,慢羽与快羽的比例均为1∶1.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中含有个染色体组,精子中含有条W染色体。(2)等位基因D/d位于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3)子二代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三代中,慢羽公鸡所占的比例是。(4)家鸡羽毛的有色(A)对白色(a)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1只有色快羽公鸡和若干只白色慢羽母鸡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公鸡存在种表型。(5)母鸡具有发育正常的卵巢和退化的精巢,产蛋后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卵巢退化,精巢重新发育,出现公鸡性征并且产生正常精子。某鸡群中有1只白色慢羽公鸡和若干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设计杂交实验探究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已知WW基因型致死)。19.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机体在产生痒觉的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有效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20.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由野生型番茄(HH)获得突变体番茄(hh),发现突变体中DML2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S2等的表达及果实中乙烯含量(如图I、Ⅱ),导致番茄果实成熟期改变。请回答以下问题:(1)图I中,基因h是由基因H编码区第146位碱基后插入一个C(虚线框所示)后突变产生,致使h蛋白比H蛋白少93个氨基酸,其原因是。基因h转录形成的mRNA上第49个密码子为。另有研究发现,基因H发生另一突变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上有一密码子发生改变,但翻译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和数量不变,原因是。(2)图Ⅱ中,t1~t2时段,突变体番茄中DML2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量低于野生型,推测在该时间段,H蛋白对DML2基因的作用是。突变体番茄果实成熟期改变的可能机制为:H突变为h后,由于DML2基因的作用,果实中ACS2基因,导致果实成熟期(填“提前”或“延迟”)。21.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一组逐渐增加青蒿素的浓度,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型)的甲群体,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为确定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S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疟原虫存活率(%)基因1基因2基因3基因4基因5基因6基因7对照0.04+++++++10.2++++++-23.8+++-++-35.8+++--+-423.1++++---527.2++++---627.3+++-+--728.9+++----831.3++++---958.0+++-+--回答下列问题:(1)连续培养后疟原虫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2)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判断的依据是。(3)若青蒿素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突变基因恢复为野生型,而不改变基因组中其他碱基序。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4)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控疟疾的合理化建议:。答案:1.B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几丁质还有N。【详解】A、脂肪和糖原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元素种类相同,A错误;B、磷脂与脂肪水解后都产生甘油,但磷脂中的甘油的一个羟基不是与脂肪酸结合成酯,而是与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结合,B正确;C、1g糖原氧化分解释放出约17KJ的能量,而1g脂肪可以放出约39KJ的能量,脂肪释放能量更多,C错误;D、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D错误。故选B。2.D【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然后丙酮酸进入①线粒体进一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A错误;B、图中③是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表面没有核糖体④,B错误;C、结构②是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所以没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D、结构①和④分别是线粒体和核糖体,线粒体可以发生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核糖体可以发生翻译,所以两者都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故选D。3.D【详解】AB、酶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或增加酶浓度,反应速率加快,但不是提高了酶活性,而是增加了酶与反应物的碰撞机会而使反应速率加快,AB错误;B、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C错误;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为实验材料,因为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D正确。故选D。4.C【详解】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以自身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成分,A错误;B、搅拌的目的是使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B错误;C、适当增加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共同培养的时间,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数量增多,上清液的放射性提高,C正确;D、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的物质是释放出的子代T2噬菌体的DNA,D错误。故选C。5.D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4、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详解】A、c基因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而a、b属于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B错误;C、据图分析,Ⅰ、Ⅱ为非基因序列,基因序列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控制毛色有a、b、c三个基因,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D正确。故选D。6.D【详解】A、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可能是由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B、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推测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B不符合题意;C、人与黑猩猩都能正常生存,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C不符合题意;D、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这属于基因突变,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生物的任何生长发育过程,D符合题意。故选D。7.B【详解】A、过程Ⅰ表示转录过程,需要③RNA聚合酶催化,①链是模板链,有形成的RNA链与模板链方向相反,且RNA链延伸方向是由5′向3′端,因此根据RNA向左延伸可知DNA模板链左末端为5′端,A错误;B、过程Ⅱ表示翻译,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⑤,可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B正确;C、由图可知转录的模板链为①,但是转录并不是模板链全部转录,因此即使除碱基T和U不同外,②非模板链和④mRNA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不完全相同,C错误;D、垂体细胞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核基因转录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翻译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转录和翻译一般在不同空间发生,图中是边转录边翻译,故该图不能表示人的垂体细胞中生长激素基因表达的过程,D错误。故选B。8.D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下群体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因为基因交流并未中断,群体分化并未超出种的界限。只有通过隔离才能最终出现新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B、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D、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无法判断是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D错误。故选D。9.B【详解】A、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B、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C、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D、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B。10.B【详解】A、分析题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即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A错误;B、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降低的变化相对并不明显,由此推知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正确;C、阻断副交感神经,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均会兴奋,C错误;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出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D错误。故选B。11.C【详解】A、尾悬吊小鼠后肢小腿骨骼肌出现重量降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肌萎缩症状,因此尾悬吊使大鼠骨骼肌的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A正确;B、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对肌肉失去了支配或者是支配的能力减弱,因此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B正确;C、对丙组大鼠施加的电刺激信号调控骨骼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D、据题干分析,丙组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丙组的肌萎缩症状比乙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因此长期卧床病人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可能缓解骨骼肌萎缩,D正确。故选C。12.C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详解】A、血浆蛋白流失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从而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钙质也是内环境成分,其流失会对内环境稳态产生影响,若钙太少会引起抽搐,B错误;C、微重力引起脱水的原因之一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D、机体脱水后,大脑皮层兴奋并产生渴觉,D错误。故选C。13.C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该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2号和4号为同源染色体即一对性染色体,A错误;B、若该细胞经有丝分裂至后期时,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核DNA分子数为8,B错误;C、若该细胞分裂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1个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C正确;D、若图可知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已知产生了一个AXBY的精细胞,则同时产生的精细胞可能为AXBY、A、a,也可能为aXBY、A、A,D错误。故选C。14.D【详解】A、静脉注射标记的NA,NA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NAD+,NAD+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NAM,NAM可以被肠道菌群利用,因此肠腔内会出现标记的NAM,A正确;B、静脉注射标记的NAM,NAM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NAD+,NAD+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NADH,因此细胞质基质会出现标记的NADH,B正确;C、结合题图,食物中缺乏NAM时,组织细胞仍可用NA合成NAD+,C正确;D、肠道中的厌氧菌合成ATP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细胞呼吸(无氧呼吸),D错误。故选D。15.B【详解】A、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内流,A错误;BC、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D、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可能PSP1、PSP2幅值不变,D错误。故选B。16.C【详解】A、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故易位类型个体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数目也发生改变,A错误;B、根据题意,“易位纯合公猪体细胞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故与正常个体相比,易位纯合公猪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少了两条正常的13号染色体和两条正常的17号染色体,所以含34条正常的染色体,B错误;C、易位杂合子含有易位染色体和正常13、17号染色体,它们不能形成正常四分体,其它正常染色体可以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因此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会形成17个正常的四分体,C正确;D、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故染色体易位能为家猪的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故选C。17.(1)类囊体薄膜ATP、NADPH(2)添加等量的植物营养液200mmol•L-lNaCl处理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速率降低(生成的ATP、NADPH减少),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对胞间CO2的吸收利用减少不能(3)非气孔限制100mmol•L-lNaCl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高于对照组,说明CO2供应充足【详解】(1)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在光反应中,可将光能转化为ATP、NADPH中的活跃的化学能。(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NaCl溶液,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的处理是添加等量的植物营养液(NaCl浓度为0);对比200mmol•L-lNaCl处理组与100mmol•L-lNaCl处理组,前者气孔导度明显降低,叶绿素含量较低,净光合速率减慢,但两组的胞间CO2浓度并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200mmol•L-lNaCl处理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使得光反应速率降低,生成的ATP、NADPH减少,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对胞间CO2的吸收利用减少;限制200mmol•L-lNaCl处理组净光合速率的并不是胞间CO2浓度或气孔导度,即该浓度的盐胁迫属于非气孔限制,故喷施促进气孔开放的细胞分裂素不能提高光合速率。(3)100mmol•L-lNaCl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胞间CO2浓度更高,说明CO2供应充足,但净光合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限制其净光合速率的是非气孔限制。18.(1)20(2)Z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出现性别差异(3)5/16(4)1或2(5)将这只白色慢羽公鸡与多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后代公鸡:母鸡=1:1,且无论公鸡还是母鸡都是有色慢羽:白色慢羽=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若后代公鸡:母鸡=1:1,且无论公鸡还是母鸡都是有色慢羽:有色快羽:白色慢羽:白色快羽=1:1: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若后代公鸡:母鸡=1:2,公鸡全为慢羽,母鸡慢羽:快羽=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W。【详解】(1)家鸡为二倍体,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产生的精子不含有W染色体。(2)题干分析,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体现了性别差异,说明控制慢羽和快羽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是ZdZd、ZDW。(3)由第二问可知,子一代为ZDZd、ZdW,子二代为ZDZd:ZdZd:ZDW:ZdW=1:1:1:1,子二代随机交配采用配子法,雄性产生的配子为1/4ZD、3/4Zd,雌性产生的配子为1/4ZD、1/4Zd、1/2W,则子三代中慢羽公鸡(ZDZ_)所占的比例为1/4×1/4+1/4×1/4+3/4×1/4=5/16。(4)有色快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或AaZdZd,白色慢羽母鸡的基因型是aaZDW,当AAZdZd与aaZDW杂交时,产生的公鸡只有1种表现型,当AaZdZd与aaZDW杂交时,产生的公鸡有2种表现型。(5)母鸡的性染色组成为ZW,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可能是aaZDZD、aaZDZd或aaZDW,欲判断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可将其与多只杂合有色快羽母鸡(AaZdW)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后代公鸡:母鸡=1:1,且无论雌雄都是有色慢羽:白色慢羽=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若后代公鸡:母鸡=1:1,且无论无论雌雄都是有色慢羽:有色快羽:白色慢羽:白色快羽=1:1: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Zd;若后代公鸡:母鸡=1:2,公鸡全为慢羽,母鸡为慢羽:快羽=1:1,则这只白色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aaZDW。19.(1)大脑皮层不属于电信号(神经冲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兴奋抑制(3)减弱促进痒觉的产生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等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痒觉,可通过抓挠次数进行分析。【详解】(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