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接害人员-培训课件_第1页
职业卫生-接害人员-培训课件_第2页
职业卫生-接害人员-培训课件_第3页
职业卫生-接害人员-培训课件_第4页
职业卫生-接害人员-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培训教育职业卫生-接害人员主要内容基本概念有害因素范围危害因素的检测、来源、识别从业人员安的权利和义务应当知悉的事项公司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公司制度、国家法规试题基本概念-公司安全管理范畴序号项目主要内容工作方针原则分类1消防防火、防洪、防涝、防雷、防静电等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威特安全安全生产标准化

人身、财产、环境、企业2职业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EHS3安全生产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员工、公司财产安全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4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

5治安保卫保卫管理、平安建设、院内车辆管理等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

基本概念-职业健康职业健康: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预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响和危险,使工作适应劳动者,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劳动卫生、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系同一概念,内涵相同,为不同的监管部门不同的叫法而已。基本概念-职业病定义: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第二条)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主体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疾病,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为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伤,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连续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关系等一系列行为统称为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基本概念-职业健康监护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详细情况,由企业或国家卫生监督机关对作业环境进行的监测。进行监测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正确选择采样方式和测定方法,并对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的特点(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时间、空间分布、接触程度等)以及工人的操作过程、特点、作息时间等进行调查。作业环境监测应依照国家公布的监测规范来执行,如《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等。基本概念-作业环境监测由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的,对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检验分析,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验结果的活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检测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企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基本概念-职业禁忌基本概念-接触限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3最高容许浓度。职业病危害:

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罹患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0类132种)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12职业性有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锰、苯、氨、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2)生产性粉尘:矽尘、煤尘、谷物粉尘、棉尘、木粉尘、皮毛粉尘、砂轮磨尘、电焊烟尘等

13职业性有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2、物理因素(1)高温、高湿、低温;(2)噪声、振动;(3)

辐射——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

激光辐射、微波辐射、

紫外辐射、超高频辐射、

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电离辐射:X射线、射线等。

(4)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

14职业性有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病毒、细菌等传染性病原物等。15职业性有害因素(二)劳动工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16职业性有害因素(三)工作(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接触时间接触限值[dB(A)]备注5d/w,=8h/d85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5d/w,≠8h/d85计算8h等效声级≠5d/w85计算40h等效声级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职业病危害检测实际工作中,对于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h的工作场所,也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和测量(计算)的等效声级,按照接触时间减半噪声接触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日接触时间(h)接触限值[dB(A)]8854882911940.597工作场所噪声等效声级接触限值职业病危害检测本规范所指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所列危害因素以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有职业接触限值及检测方法的危害因素。(第四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2015年2月28日依据GBZ2.1GBZ2.2GBZ/T160依据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七条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和劳动者公布。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依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总局令第47号)第二十七条检测结果报告(十四条)领导审阅后归档向当地安监报告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十五条)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立即进行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归档向劳动者公布(十六条)及时工作场所公告栏检测结果相应的防护措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2015年2月28日检测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材料;化学反应中间过渡化学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及成品(如有机磷农药);原辅材料中成份及杂质(如共生矿);主要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如噪声、高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或废弃物(如煤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特别提示:安全管理人员一定要了解车间或岗位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和存在的形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分析自我识别;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风险评估;查阅法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等)、文献资料、类比同行业进行识别。查阅以往评价报告书(控评、现状评价)劳动者的权利义务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条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二)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四)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五)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七)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十五条第二款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增强职业病防范意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应当知悉的事项告知书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应当知悉的事项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书

同志:您所在的

生产部部门清洗岗位,存在职业危害因素:氮氧化物。

如防护不当,该职业危害因素可能会对您的健康造成损害,罹患职业病:氮氧化物中毒。本岗位,我公司已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职业危害因素采取了防护措施,并为您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口罩、防油手套、塑料袖套、塑料围裙、线手套、工作服。同时,为预防职业危害因素导致职业病及伤害事故发生,依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及《劳动法》的规定,请您履行以下义务:自觉遵守本公司制定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和制度;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定期参加职业病健康体检;发现职业危害隐患和事故应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公司避免职业病及各类伤害事故的发生。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旦您患上职业病,本公司将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特此告知。欢迎您随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职业病的建议。

单位盖章

员工签字:

2015年

月日

日应当知悉的事项告知书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应当知悉的事项告知卡《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五、必须在工作场所与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告知卡,严禁隐瞒职业病危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一、必须在企业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在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分别标明本企业、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公司告知情况公司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因素与应急处理和防护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应急处理防护措施噪声噪声损害人的听力,可造成人体听力损失。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头痛、耳鸣、惊慌、记忆减退,甚至引起神经官能症。也能导致心跳加速、血管痉挛、高血压、冠心病、食欲下降、月经失调等。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耳聋。声强和频率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如发现听力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工作场所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

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阻尼、隔振等措施

加强个体防护,佩戴个人防噪耳塞、耳罩或头盔来保护听力。定期进行噪声体检。粉尘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的数量即引发尘肺病。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采取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施运转正常

加强个体防护,接触粉尘从业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减少身体暴露部位,根据粉尘性质,佩戴针对性防尘口罩,以防止粉尘从呼吸道进入,造成危害。危害因素与应急处理和防护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应急处理防护措施氮氧化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

表现为咽痛、胸闷、咳嗽、咳痰,可有轻度头晕、头痛、无力、心悸、恶心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甚至昏迷或窒息。棕色气体,有刺激性。可溶于水,生成硝酸,有腐蚀性。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安静;

皮肤污染或溅入眼内,用流动清水冲洗各至少20min;

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

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抢救。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防护。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苯可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主要损害神经和造血系统。短期大量接触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嗜睡、步态不稳,重者发生抽搐、昏迷。长期过量接触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无色液体,有芳香味,易挥发,不溶于水,与有机溶剂混合。遇热、明火易燃烧、爆炸。

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防护。禁止明火、火花、高热、使用防爆电器和照明设备。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化学产品安全数据信息包括:1)

化学产品与公司标识符;2)

化合物信息或组成成分;3)

正确使用或误用该化学产品时可能出现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症状及有危害物标识;4)

紧急处理说明和医生处方;5)

化学产品防火指导,包括产品燃点、爆炸极限值以及适用的灭火材料;6)

为使偶然泄漏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应采取的措施;7)

安全装卸与储存的措施;8)

减少工人接触产品以及自我保护的装置和措施;9)

化学产品的物理和化学属性;10)

改变化学产品稳定性以及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条件;11)

化学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信息;12)

化学物质的生态信息,包括物质对动植物及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13)

对该物质的处理建议;14)

基本的运输分类信息;15)

与该物质相关的法规的附加说明;16)其他信息。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一、总则(二)本制度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员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促进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三)本制度规定从单位负责人到各部门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职责,凡本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单位内部以本制度追究责任。(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七)职业病危害岗位防治职责1.参加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2.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好各种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器具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汇报。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危险时,应向单位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职业病防治法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