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同步练习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同步练习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同步练习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同步练习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作业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士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

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

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

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

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

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

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

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

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

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

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

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

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

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

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

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

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

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

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

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

第1页共32页

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

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

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

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

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

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

来应付的。于是,"士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费孝通《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

而是指“中国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B.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

可分的关系说起,他们以种地为生,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C.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儿千户的大村,因为不同村落间

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

D.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村落内的人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

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与人则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

2.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所囿,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彼此了解,

更容易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乡民们“从俗即是从心”,是因为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对他们而言无需用法

律来保障,是从小“习”出来的礼俗。

C.因为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调节乡土

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

靠性,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

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第2页共32页

B.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

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利用《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

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概括了事实,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

相适应,暴露出弊端,说明“士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根据文本,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

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

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

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

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

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

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

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

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

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

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

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

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第3页共32页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

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

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

“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

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

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

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

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

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

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

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

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

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

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

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

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

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

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

化有鳏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

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踣。他与

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

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蔑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

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

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

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

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

第4页共32页

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

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

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

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

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5.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

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B.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C.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D.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

可见他们对梁实秋颇有成见。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

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

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

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7.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

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在下面一段话里对此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5页共32页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

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

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

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

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

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腐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

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和“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

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

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有效的,但如果环境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

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

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

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

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

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

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乡约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在一定程

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

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

根据现有资料,乡约滥觞于北宋的吕大钧,《吕氏乡约》乃后世遵奉的依据。《吕氏

乡约》建立了以儒家伦理精神为核心并倡导乡村自我约束管理的道德教化体系,提出了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勾画了儒家式的美好道德乡

村。如“德业相劝”中提到“德”,强调要“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要“能治其身,

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吕氏乡约》不仅在道德规范上有所倡导,也明确

了道德惩罚的内容,如“犯义之过,其罚五百。不修之过及犯约之过,其罚一百。犯轻

过,规之而听及能自举者,止书于藉,皆免罚,若再犯者不免”。

正如吕大钧所言:“乡人相约,勉为小善。”不难看出,乡约中这些具体的道德规

第6页共32页

范和要求无不倡导修身齐家、孝悌忠信,无不标举礼义廉耻、美化风俗,通过乡约的规

范旨在劝人向善,从而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吕大钧的思想特别受到了古礼的影响,

乡约的原则与《周礼》的教化精神一致,还继承了《礼记》的乡饮酒礼。后世的乡约,

基本上都突出了相互礼让的仪式,倡导里仁之美。《吕氏乡约》被视为乡约的鼻祖,融

合乡约与乡礼,主张乡人自治和劝人向善,追求美好的道德愿望,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

很大影响。

乡约在宋以后颇受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如朱熹就重新发掘了乡约的教化意义,还对

《吕氏乡约》作了必要的“增损”,阐扬了乡约的核心精神、组织制度等,使乡约无论

作为规约还是组织都更为明晰。朱熹认为,修乡约是要号召人们在乡村真正实行,是为

了“彼此交警”和“教人善俗”。朱晨在修订中重点对“礼俗相交”部分作了增补,根

据长幼尊卑的顺序,列举了造请拜揖、请召送迎、庆吊赠遗等诸多礼节,各项礼仪的规

定都非常具体详实。可以看出,朱熹更加重视乡约的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作用,这也就

强化了乡约对社会风俗影响的功能。

(摘编自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与法律有所不同,礼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人不守礼

不会受到责难,而不守法则要受到惩罚。

B.孔子特别重视服礼的主动性,他用“克”字表明人应该约束自己,人约束自己方能

很好地养成对礼的敬畏之感和服膺之意。

C.乡约以其种种处世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乡民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都有着良好影响,

因而在社会治理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

D.吕大均制定的乡约之所以能成为后世遵奉的依据,原因至少有二:它是第一个乡

约;它建立了较为完成的管理和教化体系。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社会变迁得太快,传统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则社会秩序很难用礼来维持。

B.礼治虽是人治,但它不是个人好恶的统治,它是以整个社会历史维持社会秩序。

C.历史上的乡约,多强调相互礼让,倡导里仁之美,以劝人向善、改善社会风气。

D.从朱熹对《吕氏乡约》的损益,可知其很重视乡约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的作用。

10.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是通过熟悉产生信任,故其社会秩序依靠礼仪制度

的运行即可维系。

B.儒家的理念认为,天地有差,万物有别,长幼有序,彼此之间各司其职,各安

第7页共32页

其位,不可僭越。

C.乡土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特别注重教化,培养人们自愿地去遵守秩序要强于使用

强硬手段去约束。

D.在乡土社会,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应制定乡约,以协调生活秩序和

人们之间的关系。

11.礼和乡约有怎样的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12.假如你穿越到明朝,做了某地知府,想要把那里治理好,你将怎样做?请依据上述

材料作简要说明。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

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士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

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

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

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

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

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

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夭见面的。

(节选自费孝通《文字下乡》)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

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

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脸。经验无需不断累积,

只需老是保存。

(节选自费孝通《再论文字下乡》)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

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

第8页共32页

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

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

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

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

治、经济、宗教等事务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

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

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

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

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

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

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节选自费孝通《家族》)

13.下列表述不巧硬的一项是()

A.由于历世不移,在乡土社会生活的人大多相熟。

B.由于历世不移,每代人的生活环境都大体相似。

C.由于历世不移,祖先的有效经验可以世代重复。

D.由于历世不移,个人要为家族去经营各种事业。

14.下列对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族”的理解,不小颈的一项是()

A.家族可以担负的社会功能,不仅限于生育。

B.家族的结构,可以从亲子扩大到邻里乡亲。

C.家族的大小,取决于它担负的事业的大小。

D.家族无论大小,原则上是差序格局的结构。

15.《乡土中国•乡土本色》选段分别从哪些方面证明“乡下人士气”?请有角度有内容地

概括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辉,字日新,蔚州灵仙人也。皇统二年,擢进士第,由尚书省令史升左司都事。

久之,为南京路转运使,以宫殿火,降梭磁州刺史。大定二十三年,拜参知政事。世宗

谕之日:“卿年虽老,犹可宣力。事有当言。毋或隐默。卿其勉之。”一日,辉侍朝,

第9页共32页

世宗日:“人尝谓卿言语荒唐,今遇事辄言,过于王蔚。”顾谓隼邑目:“卿等以为何

如?"皆曰:“辉议政可否,略无隐情。”辉对口:“臣年老耳麟,第患听闻不审,或

失奏对。苟有所闻,敢不尽心。”旧庙祭用牛,世宗晚年欲以他牲易之,辉奏日:“用

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日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古礼不可废

也。”二十四年,世宗丰上京,尚书省奏来岁正旦外国朝贺事,世宗日:“上京地远天

寒,朕甚悯人使劳苦,欲即南京受宋书,何如?"辉对目:“外国使来,必面见天子,

今半途受书,异时宋人托事效之,何以辞为?"世宗日:“朕以诚实,彼若相诈,朕自

有处置耳。”辉以为不可,于是议权免一年。会有司市面不时酬直,世宗怒监察不举劾,

杖责之。以问辉,辉对曰:“监察,君之耳目。所犯罪轻,不赎而杖,亦一时之怒也。”

世宗目:“职事不举,是故犯也,杖之何不可!”辉对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二十六年,以老”华。次年,复起知河南府事,辉辞以衰老不任,曰:“臣犹老马也,

刍豆待养,岂可责以筋力。今河之径河南境上下千余里,河防之责视彼尤重,此臣所以

忧不任也。”于是特诏不预河事。承安元年卒,岁日忠简。

(节选自《金史・程辉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日/犁牛之子骅/且角欲勿用/山川其含诸

/古礼不可废也

B.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

诸/古礼不可废也

C.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

诸/古礼不可废也

D.凡祭用牛者/以牲之最重/故号太牢/《语》曰/犁牛之子骑/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

舍诸/古礼不可废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臣,在文中指处于重要地位的大臣们,一般而言,“宰”字在古代可作官员的

通称。

B.幸,指封建帝王驾临某个地方,用在人身上时,“幸”指的则是女子得到帝王的

宠爱。

C.致仕,指官员达到规定年龄时交还所任官职,办理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

十岁,如有疾患则可提前。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有美谥、

平谥、恶谥。

第10页共32页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辉是进士出身,曾被人说言语荒疏,被皇帝激励后变得遇事敢言;皇帝当众

表扬他,认为他议论朝政得失没有丝毫隐瞒。

B.世宗在晚年时,想在举行庙祭的时候用别的牲口,而不用牛,程辉上书表示反

对,认为不可废弃古代的礼仪。

C.程辉认为世宗体恤使者正月朝贺的劳苦而半途接受国书的做法欠妥,会给以后

的宋朝人留下仿效的借口,他的反对最终奏效。

D.面对世宗询问,程辉不苟同,而是指出皇帝在一怒之下做出的杖责决定惩罚过

重,监察官员所犯的罪轻,应先给其补救的机会。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年老耳瑕b第患听闻不审,或失奏对。

(2)职事不举,是故犯也,杖之何不可。

20.皇帝任命程辉为河南府事,程辉为何推辞?请简要回答。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弄”和“传”字运用比

喻手法,云霞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流星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

B.“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

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词的结句,是本词的主旨句,写出了主

人公的心愿,也是对他们的深情慰勉,表达了词人的爱情观。

D.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

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22.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中“忍”字的表达效果。

第11页共32页

七、选择题

23.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性质,不仅是具体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素描,也包含从具体

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总结提炼出的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概念。

B.作者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土社会是

面对面的社群,是熟人社会,长期的相处使他们不需要用文字眼睛来交流。

C.作者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不同,表现在人依靠以词为主的“象征体系”,学到的

是一种普遍的、贯通古今的行为方式;动物学到的只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D.费孝通认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人记忆发展的程度是由他们的生活

需要决定的。我们不会记取一切的过去,只会记取与当前生活需要相关的部分。

2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

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

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

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

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25.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与所给语段相契合的一项是()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闭窗)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A.聚村而居B.熟人社会C.特殊语言D.信用契约

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典咏流传》因创意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众多专家、学者感受到国家平台的

高级水准和创新实力,对传统文化充满了自信。

B.“陪伴式啃老”指表面上看子女是在老人身边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顾老人,实

际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

C.由于龙卷风内部的气压极低,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或车辆时,建筑物或车辆内

外的气压差会很大,顷刻间就会发生“爆炸”。

D.史蒂芬・霍金23岁即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继牛

顿和爱因斯坦之后的理论物理学家。

第12页共32页

27.根据《乡土本色》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

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

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

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

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家命运生亚攸米的大抉择背景下,费孝通以自己实

地调查成果,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课余留存的文字便成了《乡土中国》。

B.《乡土中国》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上的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更在于它所揭示出

来的中国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搁置许多专籍冰阳。

C.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

不宜出现肾掾响事的问题。

D.台湾水墨画大师欧豪年呼吁,两岸应进一步增进交流,共同为中华文化港核师

叶,让中华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独放异彩。

29.《乡土中国》中关于“人治”和"法治”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

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

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

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

的。

30.对《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一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乡土社会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乡土社会

是礼治社会。

B.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

的。

第13页共32页

C.礼治社会并不代表“文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野蛮”的。

D.“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使人服膺。

八、选择题组

结合《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完成小题。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也有着民主的一,但是在这

两者之外还有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

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

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更好的说法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

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3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长老统治

B.横暴权力长老统治同意权力教化权力

C.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横暴权力长老统治

D.同意权力长老统治横暴权力教化权力

32.下列选项中与上文波浪线上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是我们集中心智。(黑塞《读书:目的

和前提》)

B.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沈英甲

《喜看稻菽千重浪》)

C.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叶雨婷《"探界者''钟杨》)

D.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个园子有这么大。”(史铁

生《我与地坛》)

33.下列与《乡土中国》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护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人有德于我,虽小

不可忘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的文化传统。现在在一些地方却异化为一

种愈演愈烈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B.双水村因水利建设而搬迁,遭到80岁金老太太以死相抗,局面不可收拾时,村

支书田福堂的一声“干妈”与“扑通”一跪,刹时间化解了危机与矛盾,达到“无讼”效

果。

第14页共32页

C.差序格局是像水波纹一圈一圈地平行推出去的,那么,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

心就成了平面的,只是厚薄的差异,没有当代生活中人际关系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

状态。

D.张飞误酒,导致刘备妻子被虏。刘备安慰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

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按照“男女有别'’的观点来看刘备,他应该受到大众

的批判。

九、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

T.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必无需依据什么

规定而自行配合。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_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

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

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

社会必然会混乱。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

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一的老子觉

得()。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

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

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

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34.从下面的几个成语中,选三个最合适的成语依次填入原文横线中。

①言简意赅②望文生义③无法无天④天马行空⑤故步自封⑥返璞归真

我选(只需填序号):

3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6.在文中括号内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就能相安无事了

②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

③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

④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

第15页共32页

⑤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

⑥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

A.⑥④②⑤③①B.⑥②⑤③①④

C.⑤④⑥②③①D.⑤⑥®®③④

十、语言表达

37.阅读下面文段,提炼出能够体现文段主要内容的四个关键词。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

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

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

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

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

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

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

“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

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

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38.右图是对“乡土本色”相关概念的梳理,请根据图的内容和样式在序号处填写相关章

节的标题。

第16页共32页

孝悌忠信

士-不流动②

熟人社会

自我中心④⑤

差等次序无为政治

由内而外由亲到疏

可伸可缩

3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成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其实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费孝通提到

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①。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

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则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的调查中,运用这

种方法②。该图表所呈现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40.请提炼出下面这段文字关键信息,据此概括“乡土中国”的两大特征,每个特征不超

过8个字。

中国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产生了农耕文明,以农为生的人们在正常情况下世代定

居在一块土地上,而依赖同一片土地耕作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就聚集在一起居住,形

成村落。在村落中,人们见证了每个人的生长过程,因此人和人、人和物不再陌生,形

成了最为熟悉的社会关系。在同一村落中的人们在合作之下一旦共同获得了生存保障,

这个村落就可以不与外界联系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村构成的。

41.某班举行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心得交流活动。请你为甲、乙两位主持人,围绕

会议主旨撰写开场主持稿,营造良好交流氛围,引导活动顺利展开。80字左右。

十一、小阅读-课外

4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

第17页共32页

属差序向外扩大。

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

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

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

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

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

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

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

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材料二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

“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

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

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

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

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

是生活的保障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

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

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礼仪也就渐

渐有了敬畏之感了。

材料三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

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

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

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

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

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

第18页共32页

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材料一、二、三均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四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

七成(73.8%)的婚姻都收过彩礼,81.0%的受访者直言身边有待婚情侣因为彩礼达不成

一致而闹不和。山东以将近九成(86.6%)的比例成为最流行送彩礼的地区,浙江以超

过18万元的彩礼平均值排第一。

B-

图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中国结婚彩礼数据调查》、谷雨数据《2020国人彩礼调

查》)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对农村“高额彩礼''问题予以治理。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知

识,分析农村频现“高额彩礼”的原因。

43.下列关于《名实的分离》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

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

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

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

第19页共32页

的“反对”。

4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

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

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

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

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

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

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

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

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

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

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

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

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

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

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

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

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

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

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

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

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

第20页共32页

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

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

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

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

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

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

我们,使我们即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

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

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

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

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

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

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

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

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

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