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江苏省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江苏省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江苏省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江苏省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江苏省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为了解某小区家庭垃圾袋的使用情况,小亮随机调查了该小区户家庭一周的使用数量,结果如下(单位:个):,,,,,,,,,.关于这组数据,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极差是 B.众数是 C.中位数是 D.平均数是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和8,则菱形的面积是()A.10 B.20 C.24 D.483.如图,点C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过点C的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且AB=BC,△AOB的面积为1,则k的值为()A.1 B.2 C.3 D.44.下列计算错误的是()A.÷=3 B.=5C.2+=2 D.2•=25.下列说法:①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②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④16的平方根是±4,用式子表示是16=±4.其中错误的个数有(A.0个 B.1个 C.2个 D.3个6.在中,若,则()A. B. C. D.7.数据2,4,3,4,5,3,4的众数是()A.4 B.5 C.2 D.38.若,则代数式的值是()A.9 B.7 C. D.19.下列计算中,①;②;③;④不正确的有()A.3个 B.2个 C.1个 D.4个10.如图,在正方形ABCD的外侧,以AD为边作等边△ADE,连接BE,则∠AEB的度数为()A.15° B.20° C.25° D.30°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点D在CG上,BC=a,CE=b,H是AF的中点,那么CH的长是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分别是轴、轴上的点且点的坐标是,.点在线段上,是靠近点的三等分点.点是轴上的点,当是等腰三角形时,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13.如图,点A在线段BG上,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0和19,则△CDE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14.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5cm,是边上一点,cm.动点由点向点运动,速度为2cm/s,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交于.设运动时间为秒,当时,的值为______.15.甲、乙两车从城出发匀速行驶至城在个行驶过程中甲乙两车离开城的距离(单位:千米)与甲车行驶的时间(单位: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①两城相距千米;②乙车比甲车晚出发小时,却早到小时;③乙车出发后小时追上甲车;④在乙车行驶过程中.当甲、乙两车相距千米时,或,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16.如果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腰长为1,则它底边的长=________.1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10,BC=6,AC⊥BC,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__.18.已知方程ax2+7x﹣2=0的一个根是﹣2,则a的值是_____.三、解答题(共66分)19.(10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存在,两个点,且,试探究与的关系.20.(6分)阅读材料I: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根据这一性质,我们可以求出己知方程关于的代数式的值.问题解决:(1)已知为方程的两根,则:___,___,那么_(请你完成以上的填空)阅读材料:II已知,且.求的值.解:由可知又且,即是方程的两根.问题解决:(2)若且则;(3)已知且.求的值.21.(6分)根据指令[s,α](s≥0,0°<α<180°),机器人在平面上能完成下列动作:先原地逆时针旋转角度α,再朝其面对的方向沿直线行走距离s,现机器人在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且面对x轴正方向.(1)若给机器人下了一个指令[4,60°],则机器人应移动到点______;(2)请你给机器人下一个指令_________,使其移动到点(-5,5).22.(8分)某校2500名学生参加“读好书、讲礼仪”活动,各班图书角的新书、好书不断增多,除学校购买外,还有师生捐献的图书,从中抽取该校八年级(1)班全体同学捐献图书的数量,绘制如下统计图:请你根据以上统计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补全条形统计图;(2)八(1)班全体同学所捐图书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3)估计该校2500名学生共捐书多少册?23.(8分)解方程:(1)解分式方程:(2)解一元二次方程x2+8x﹣9=1.24.(8分)(1)计算并观察下列各式:第个:;第个:;第个:;······这些等式反映出多项式乘法的某种运算规律.(2)猜想:若为大于的正整数,则;(3)利用(2)的猜想计算;(4)拓广与应用.25.(10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的顶点与原点重合,点在轴的正半轴上,点在函数的图象上,点的坐标为.(1)求的值.(2)将点沿轴正方向平移得到点,当点在函数的图象上时,求的长.26.(10分)如图,直线分别与轴、轴相交于点和点,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1)求的值;(2)若点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运动过程中,试写出的面积与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探究:当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的面积为,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极差、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定义,依次计算各选项即可作出判断:A、极差=14﹣7=7,结论正确,故本选项错误;B、众数为7,结论错误,故本选项正确;C、中位数为8.5,结论正确,故本选项错误;D、平均数是8,结论正确,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2、C【解析】试题分析:由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和8,根据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积的一半,即可求得答案.解:∵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和8,∴这个菱形的面积是:×6×8=1.故选C.考点:菱形的性质.3、D【解析】【分析】过点C作轴,设点,则得到点C的坐标,根据的面积为1,得到的关系式,即可求出的值.【解答】过点C作轴,设点,则

得到点C的坐标为:的面积为1,即故选D.【点评】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掌握待定系数法是解题的关键.4、C【解析】

根据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及二次根式的性质逐一计算即可判断.【详解】解:A、÷=3÷=3,此选项正确;B、=5,此选项正确;C、2、不能合并,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2•=2,此选项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及二次根式的性质.5、D【解析】

直接利用相关实数的性质分析得出答案.【详解】①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正确;②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错误,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错误,负数有立方根;④16的平方根是±4,用式子表示是:16=±4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实数,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6、A【解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出,,因此,,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可画出示意图如下:∵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属于基础题目,易于理解掌握.7、A【解析】

根据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4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是4.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及中位数的定义,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8、D【解析】

本题直接可以把代入到原式进行计算,注意把看作整体用括号括起来,再依次替换原式中的a,按照实数的运算规律计算.【详解】代入得: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察了代值求多项式的值,过程中注意把代入的值整体的替换时,务必打好括号,避免出错.再按照实数的运算规律计算.9、A【解析】

直接利用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分别计算得出答案即可.【详解】解:①,故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②,故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③,故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④,故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积的乘方、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同底数幂的除法等运算知识,正确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10、A【解析】

根据△ADE为等边三角形,即可得出AE=AD,则AE=AB,由此可以判断△ABE为等腰三角形.△ADE为等边三角形,则∠DAE=60°,由此可以得出∠BAE=150°,根据△ABE为等腰三角形,即可得出∠AEB的度数.【详解】∵△ADE为等边三角形,∴AE=AD、∠DAE=60°,∵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则AB=AD,∴AE=AB,则△ABE为等腰三角形,∴∠AEB=∠ABE====15°,则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得出△ABE为等腰三角形,再根据等腰三角的性质得出∠AEB的读数.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解析】

连接AC、CF,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CF=9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F的长,根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计算即可.【详解】解:连接AC、CF,在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ACG=45°,∠FCG=45°,∴∠ACF=90°,∵BC=a,CE=b,∴AC=a,CF=b,由勾股定理得,AF==,∵∠ACF=90°,H是AF的中点,∴CH=,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正方形的性质,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12、(0,)或(0,-)或(0,-)或(0,-2)【解析】

根据条件可得AC=2,过点C作CD⊥OA,由勾股定理得到OC=,再分以下三种情况求解:①当OP=OC时,可直接得出点P的坐标为(0,)或(0,-);②当PO=PC时,点P在OC的垂直平分线PE上,先求出直线OC的解析式,从而可求出直线PE的解析式,最后可求得P(0,-);③当CO=CP时,根据OP=2|yC|=2×1=2,求得P(0,-2).【详解】解:∵点B坐标是(0,-3),∠OAB=30°,

∴AB=2×3=6,AO=3,

∵点C在线段AB上,是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

∴AC=2,

过点C作CD⊥OA于D,

∴CD=AC=1,

∴AD=CD=,

∴OD=OA-AD=3-=2,

∴OC=.∵△OCP为等腰三角形,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OP=OC=时,点P的坐标为(0,)或(0,-);

②当PO=PC时,点P在OC的垂直平分线PE上,其中E为OC的中点,∴点E的坐标为(,-),设直线OC的解析式为y=k1x,将点C(2,-1)代入得k1=-,则可设直线PE的解析式为y=k2x+b,则k1·k2=-1,∴k2=2,∴将点E(,-)代入y=2x+b,得b=-,

∴P(0,−),

③当CO=CP时,OP=2|yC|=2×1=2,

∴P(0,-2),

综上所述,当△OCP为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0,)或(0,-)或(0,-)或(0,-2),

故答案为:(0,)或(0,-)或(0,-)或(0,-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等知识,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3、【解析】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已知边CD的长,求出CD边上的高即可.过E作EH⊥CD,易证△ADG与△HDE全等,求得EH,进而求△CDE的面积.【详解】过E作EH⊥CD于点H.∵∠ADG+∠GDH=∠EDH+∠GDH,∴∠ADG=∠EDH.又∵DG=DE,∠DAG=∠DHE.∴△ADG≌△HDE.∴HE=AG.∵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面积分别是5和1.即AD2=5,DG2=1.∴在直角△ADG中,AG=,∴EH=AG=2.∴△CDE的面积为CD·EH=××2=.故答案为.【点睛】考查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4、2【解析】

连接ME,根据MN垂直平分PE,可得MP=ME,当时,BC=MP=5,所以可得EM=5,AE=3,可得AM=DP=4,即可计算出t的值.【详解】连接ME根据MN垂直平分PE可得为等腰三角形,即ME=PM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类题目是动点问题的常考点,必须掌握方法.15、①②【解析】

观察图象可判断①②,由图象所给数据可求得甲、乙两车离开A城的距离y与时间t的关系式,可求得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可判断③,再令两函数解析式的差为50,可求得t,可判断④,进而得出答案.【详解】由图象可知,A.

B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为300km,甲行驶的时间为5小时,而乙是在甲出发1小时后出发的,且用时3小时,即比甲早到1小时,∴①②都正确;设甲车离开A城的距离y与t的关系式为y甲=kt,把(5,300)代入可求得,k=60,∴y甲=60t,设乙车离开A城的距离y与t的关系式为y乙=mt+n,把(1,0)和(4,300)代入可得解得∴y乙=100t−100,令y甲=y乙可得:60t=100t−100,解得t=2.5,即甲、乙两直线的交点横坐标为t=2.5,此时乙出发时间为1.5小时,即乙车出发1.5小时后追上甲车,∴③不正确;令|y甲−y乙|=50,可得|60t−100t+100|=50,即|100−40t|=50,当100−40t=50时,可解得t=,当100−40t=−50时,可解得t=,又当t=时,y甲=50,此时乙还没出发,当t=时,乙到达B城,y甲=250;综上可知当t的值为或或或t=时,两车相距50千米,∴④不正确;综上,正确的有①②,故答案为:①②【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图像的实际应用,准确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是解题的关键.16、【解析】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两腰相等及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详解】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腰长为1,则另一腰长也为1∴由勾股定理知,底边的长为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腰相等,勾股定理等知识点,熟练掌握基本的定理及图形的性质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17、48【解析】

在Rt△ACB中,AB=10,BC=6,由勾股定理可得,AC=8,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详解】∵AC⊥BC,∴∠ACB=90°,在Rt△ACB中,AB=10,BC=6,由勾股定理可得,AC=8,∴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BC×AC=6×8=48.故答案为:48.【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8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8、1【解析】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将x=﹣2代入已知方程,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来求a的值.【详解】解:根据题意知,x=﹣2满足方程ax2+7x﹣2=0,则1a﹣11﹣2=0,即1a﹣16=0,解得,a=1.故答案是:1.【点睛】考查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即方程的解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就是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即用这个数代替未知数所得式子仍然成立.三、解答题(共66分)19、见解析.【解析】

由,得到BQ=DP,再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可得AD=BC,AD∥BC,可证△ADP≌△CBQ(SAS),即可得:AP=CQ,∠APD=∠CQB.可得∠APB=∠DQC,结论可证.【详解】解:AP=CQ,AP∥CQ;理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C

∴∠ADP=∠CBQ,

∵BP=DQ,∴DP=BQ

∴△ADP≌△CBQ(SAS),

∴AP=CQ,∠APD=∠CQB.

∵∠APB=180°-∠APD,∠DQC=180°-∠CQB

∴∠APB=∠DQC

∴AP∥CQ.∴AP=CQ,AP∥CQ【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利用平行四边形找到证明全等的条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1)-3;-1;11;(2);(3).【解析】

(1)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出x1+x2和x1x2的值,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变形为,再代值求解即可;(2)利用加减法结合因式分解解方程组,然后求值即可;(3)根据材料中的的解法将等式变形,然后将m和看作一个整体,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出m+和m•的值,然后再代值求解.【详解】解:(1)∵为方程的两根,∴,故答案为:-3;-1;11;(2)①×b得:②×a得:③-④得:或∴或又∵∴,即故答案为:;(3)由n2+3n-2=0可知n≠0;∴∴又2m2-3m-1=0,且mn≠1,即m≠;∴m、是方程2x2-3x-1=0的两根,

∴m+=,m•=;∴.【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能够正确的理解材料的含义,并熟练地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1、(1)(2,);(2)[,135]【解析】试题分析:认真分析题中所给的指令即可得到结果.(1)先逆时针旋转60°,再前进4,所以到达的点的坐标是(2,);(2)要使机器人能到达点(-5,5),应对其下达[,135]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点的坐标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正确理解指令[S,A]中的S和A所分别代表是含义.22、(1)见解析;(2)中位数是3本,众数是2本;(3)7850册【解析】

(1)根据捐2本的人数是15人,占30%,即可求出该班学生人数,根据条形统计图求出捐4本的人数为,再画出图形即可;(2)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求出第25、26个数的平均数即可,根据众数的定义求出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即可,(3)先求出八(1)班所捐图书的平均数,再乘以全校总人数2500即可.【详解】解:(1)∵被调查的总人数为15÷30%=50人,∴捐4册的有50﹣(10+15+7+5)=13人,补全图形如下:(2)∵共有50个数,∴八(1)班所捐图书的中位数是(2+4)÷2=3(本),∵2本出现了15次,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是2本;(3)∵八(1)班所捐图书的平均数是;(1×10+2×15+4×13+5×7+6×5)÷50=,∴全校2500名学生共捐2500×=7850(本),答:全校2500名学生共捐7850册书.【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用到的知识点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23、(1)x=3;(2)1或-9.【解析】(1)按照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解答即可;(2)根据本题特点,用“因式分解法”进行解答即可.详解:(1)解分式方程:去分母得:,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检验:当时,,∴原方程的解是:;(2)解一元二次方程x2+8x﹣9=1,原方程可化为:,∴或,解得:.点睛:(1)解答第1小题的关键是:①熟知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②知道解分式方程,当求得未知数的值后,需检验所得结果是否是原方程的根,再作结论;(2)解第2小题的关键是能够通过因式分解把原方程化为:的形式.24、(1)、、;(2);(3);(4)【解析】

(1)根据多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计算可得;

(2)利用(1)中已知等式得出该等式的结果为a、b两数n次幂的差;

(3)将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