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考点训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选择题图为《汉画像石•牛耕》邮票,画面选自绥德汉画像石,1962年陕西绥德出土,现保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据图可知()A.传统农业日趋成熟

B.农耕技术根本革新

C.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D.小农经济渐渐形成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牛耕技术是传统农业的重要内容内容。邮票反映的是二牛一人抬杠式耕作法,牛耕技术得到改进,而使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日趋成熟,故A符合题意;汉代牛耕技术只是革新,但没有根本性变更,可解除B项;材料无法得知各地运用牛耕的状况,C项可解除;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己经形成,汉代得到发展,解除D项。故选A。

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验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化。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 B.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考查对基础学问的分析理解实力。依据所学学问及材料可知,在农业长期的实践中,存在对作物的选择与培育,农作物由多到少反映了原始农业经过不断地选择,去粗取精,最终由多到少的过程,故C项正确;A项解除,农业经过优选品种扩大种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B项外来作物引进无法说明农作物品种的削减,并且在先秦时期没有外来作物引进,故解除;D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故选C。

“布谷屋檐唤早耕,农夫惊起多叹声。瓶储无粟准负耒,征税煎迫难逃命……且救眼前贪人手,半供县官半胥吏。耕场磷磷稻芒垂,共道年丰慰宿期。那知获罢未入屋,已被商贾催纳速。”此唐诗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 B.落后性 C.自足性 D.脆弱性【答案】D【解析】略。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全部者,不再满意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特别留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A.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更 B.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C.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实力。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BD两项的说法错误;题目中未提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由题目中的信息“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全部者,不再满意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更,故选A。

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就会发觉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D.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相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来精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学问的实力。依据材料,依据材料“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这种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会引发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C。

据东汉崔蹇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A. B. C. D.【答案】C【解析】略

明代初期,田赋实行实物征调,官员的官俸禄米也必需到南京支取,路远费多,官员也得不到实惠。后来确定在南方实行“金花银”新制,所得田赋银两悉数解入国库,再以白银支付俸禄,后来又将此项改革推行到北方。这项措施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财政制度变革 B.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C.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D.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朝田赋制度改革影响的相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详细问题的实力。材料中明初为解决官员官俸禄米支取的问题,明朝政府先在南方实行“金花银”新制,规定田赋以银两收取,所得田赋银两全部入国库、再以白银支付俸禄,后将此改革措施推广到北方。这种以银两缴纳田赋及用白银支付俸禄的做法,客观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没有推动国家财政制度变革的重大问题,仅涉及到田赋征收和官员俸禄支付的方式,A错误;C说法明显错误,解除;唐朝中期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初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D错误。故选B。

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详细状况返还。这反映了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清初土地兼并严峻 C.佃农风险意识增加 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土地制度的相关学问,旨在考查运用所学学问解读材料信息的实力。题干中“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详细状况返还”说明白佃农可以不用给地主交纳地租而租得土地,与地主签订契约抵租。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亲密,社会上经商风气深厚,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到清代,随着定额租制和永佃制的发展,他们又取得肯定程度支配生产的自由。加以押租制的流行,佃农与地主之间的关系,起先具有契约关系的色调。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土地兼并,解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地主的风险意识增加,不是佃农,解除C项;题干未体现小农经济衰退,解除D项。故选A。

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肯定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是()A.在一段时期内抑制了土地兼并 B.反映了井田制的经营状况

C.说明铁犁牛耕已经普及 D.否定了土地私有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均田制的相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实力。依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该土地制度为均田制,解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合,解除;D说法过于肯定,不符合史实,解除;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肯定年限后归其全部。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地主想要兼并土地,只能去买其它地主的,而不能买均田制里的土地,所以说肯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A正确。故选A。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始终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个体农户耕作 B.田庄规模生产 C.众人集体生产 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化,旨在考查正确驾驭相关历史概念的实力。题目中的“均田制”是指北魏至唐初,国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土地国有制。这表明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解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BCD三项,故选A。

均田制下授田并担当赋役的起始年龄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的民本思想理念受到重视 B.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C.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D.农业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学问和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实力。依据所学可知均田制并未触动地主官僚的私有土地,对农夫的授田只限于无主荒地。材料中信息的变更表明当时政府手中可控的土地数量削减,源于土地兼并现象严峻,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AD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解除;C项说法错误,垦荒是开垦无主的土地,可以解除。故选B。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见:墨子主见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见开拓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夫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答案】C【解析】墨子从节俭,孟子和商鞅从土地的角度动身,因此他们的立论不同,故C正确,解除AB.

D项错在“不是”,故解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相关学问,旨在考查学生精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实力.

本题侧重实力的考查,有肯定的难度.解题的关键是精确解读材料信息,再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结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输河的开通,亲密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快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深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很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材料二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起先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店员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需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纳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店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变更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败尽家业。——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缘由。【答案】(1)表现:①手工业快速发展,丝织业与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②出现了大量的集市;③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房、飞钱出现;④广州成为主要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条件: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②运输河与商业为交通运输供应了条件,促进商业发展;③思想风气上带动大量人起先经商,促进其发展。(2)兴盛缘由:①晋商实行身股制激发了晋商中的合伙者的劳动主动性;②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使晋商的信用有保障,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信用;③晋商实行招收学徒的担保制度,使学徒的质量、素养有肯定保障。衰败缘由:①晋商实行同伙合伙制,在实施过程中有经营者侵扰出资者权利行为;②身股制下的论资排辈,不利于晋商内部团结;③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股份公司经营方式,总经理负责制,使贸易风险增大。【解析】(1)本题考查隋唐经济发展的相关学问,考查学生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的实力。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输河的开通,亲密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可以得出大运输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沟通;依据所学可知隋唐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房、飞钱出现;,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其次小问条件,依据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输河的开通,亲密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可以得出国家政局稳定有利于商业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便利商品流通,货币的统一和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中心政府相对开明的经济政策保障了商业的运行环境等。(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相关学问,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得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以及逻辑思维的实力。第一小问,兴盛的缘由包括:“合伙”经营,店员不出资,享受分红权利,调动员工的主动性;晋商用乡不用亲,建立起严格的约束机制和管理制度;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建立严密的近代金融体制;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实行垄断经营致富。其次小问衰败的缘由包括:经营者随意变更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内部制度没有实行进一步优化;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封建家族制打压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以及失去统治者支持和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难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靠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心政府经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旁边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心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宗的运船已接受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安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全唐文》

材料三在民间有较大规模的制茶业者,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天宝年间,寿州有一个名刘清真制茶业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税茶。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

——《资治通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确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唐朝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答案】【小题1】因素:隋唐在政治上继承前代定都长安的历史;关中为全国经济和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位置重要(或战略意义重大)。【小题2】特点: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