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单元练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1页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单元练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2页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单元练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3页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单元练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4页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单元练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C2.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漕渠C.都江堰 D.白渠C3.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起先推广B4.《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全部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C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全部权与经营权没有分别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主动性C6.读下表,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更的主要因素是()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更表(单位:万户)年头地域西汉元始二年晋太康元年唐天宝元年宋元丰三年北方965149493459南方11165257830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气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更D7.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缘由是明清时期()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D.纸币简洁因通货膨胀而贬值A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困难,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B9.富豪所从事业的变更是经济发展变更的标记。《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激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A10.《汉书》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超群B.政府激励民营手工业发展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C11.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特地“技工学校”,工匠要依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意新技术的探讨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意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C1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C1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A.农户种棉日益普遍B.农夫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家庭手工业超过民营手工业D14.“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D15.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下面图一到图二的变更,充分说明白()图一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图二纸币—“交子”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纸币便利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D.商品经济的旺盛D16.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旺盛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接着实行C17.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宋人《富国策》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更D.士农工商四民同等思想出现C18.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1661—1795)苏州潮州会馆城内购买房屋的状况表。主要反映了当时()年头门面(间)地基(进)价银(两)康熙五十六年13247雍正元年22280乾隆十二年12270乾隆二十二年12450乾隆二十六年12540A.工商业规模的发展受到制约B.潮州商人限制了苏州的商业C.商人投资房产导致房价上涨D.传统观念影响经济活动C19.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这反映出()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起先兴起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较发达D20.“江浙地区的工商业市镇,在宋代出现71个,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相关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市镇的经济职能特地化分工明显C.位于经济旺盛、交通发达要冲之地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旺盛D21.《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商品交易)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地租重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旺盛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B22.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跑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此举反映了()A.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政府激励商业发展C.徽人独具商业传统 D.农产品商品化增加A2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别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24.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自耕农数量削减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D.土地兼并加剧A25.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变更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B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必需社会地限制自然力,擅长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确定的作用。——《资本论》第1卷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唐六典》卷7(1)战国、西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限制自然力”方面,是特别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学问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4分)(2)农业浇灌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才智。依据材料一,曹魏、唐朝时期出现了哪些农业浇灌工具?(2分)(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缘由。(6分)[答案](1)战国: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2)曹魏: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3)①唐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削减,交通堵塞,不利于统治。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复原和发展。③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治理水患、疏通道路,加强封建统治。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宏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日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二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起先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旺盛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探讨概说》(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缘由。(6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更。(4分)[答案](1)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缘由: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须要。(2)变更:市镇的商业功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快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渐渐一体化。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更,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最终成型。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好像就处于停滞状态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最终成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体现。(4分)(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学问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6分)(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答案](1)方面: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向中心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2)经济: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城市经济旺盛、“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郊和乡村间允许置市贸易;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快速,外贸港口走向旺盛。(3)论证:明清时期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在局部发达的一些生产部门存在;明清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经济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陷于停滞状态。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应,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相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