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15《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1页
2023新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15《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2页
2023新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15《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3页
2023新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15《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4页
2023新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15《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

15《谏太宗十思疏》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文言基础梳理】

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卑终者盖寡克:克服B.虽事之以严刑董:督责

C.则思谦浮以自牧冲:冲动D.简能而任之简:简化

【答案】B

【解析】

A.克:能,能够。句子翻译为: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冲:虚。句子翻译为: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

D.简:选拔。句子翻译为: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故选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很主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D.惧懑逛,则思江海下百川

【答案】D

【解析】

A.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本质。

B.纵情,古义,任凭自己的感情。今义,尽情。

C.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D.满溢,古今同义,骄傲自满。

故选D。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家人

B.想谗邪,则思氐身以黜恶

C.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D.总此十思,手兹九德

【答案】C

【解析】

A.“安”,使动用法,使……安宁。

B.“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C.“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D:弘”,使动用法,使……弘扬。

故选Co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臣闻求木之馋者:生长。窃以为与君实所处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

B.必囿其根本:使……稳固。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营部斯民:施加恩惠。

C.重念蒙君实现厚厚:看待,对待。奔车朽索,其可多乎:轻视,怠慢。

D.虽欲即聒,终必不蒙见察:加强思国之家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答案】D

【解析】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句意是:即使想对您强行解说,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强聒:

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强:强行。

故选D。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代下可职管理B.承天簟命大

C.卡特朝廷士大夫而己不仅D.议事等不合每天

【答案】D

【解析】

D.句意:议论起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每:常常。

故选D。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居域中之大

③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④至于怨诽之多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⑥虑壅蔽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D.①④/@©/③⑧/⑤⑥

【答案】C

【解析】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翻译为: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正常语序为:则思知足以戒自,为宾

语前置句。

②“居域中之大”翻译为: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正常语序为:居大之域中,为定语后置句。

③“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翻译为: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正常

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为状语后置句。

④“至于怨诽之多''翻译为: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正常语序为:至于多之怨诽,为定语后

置句。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翻译为: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正

常语序为: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为宾语前置句。

⑥“虑壅蔽”翻译为: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为语意被动句。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翻译为:这是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也”为标志的判断

句。

⑧“以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为:商议法律制度并在朝中修订。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

修之,为状语后置句。

所以:①⑤为宾语前置句。②④为定语后置句。③⑧为状语后置句。⑥为被动句。⑦为判断句。

故选C。

7.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辟邪说,难壬人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不复一一自辨

【答案】B

【解析】

A.“无”通“毋”,不要。

B.句意: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没有通假字。

C.“振”通“震”,威吓。

D.“辨”通“辩”,辩解。

故选B,

8.下列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B.永保无疆之休。休:福禄,喜庆。

C.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忧:深深忧虑。殷:深。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惩罚,使……明晰。

【答案】D

【解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意思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

们)"董",督责•

故选D。

9.对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B.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宾语前置句)

D.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

【答案】C

加斤】

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非特殊文言句式,为反问句。

故选C。

10.下列各项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胥怨者民也②董之以严刑

③则思三驱以为度④又试之鸡

⑤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⑦因之以饥馍⑧终必不蒙见察

⑨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诫⑩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A.①⑧⑥⑨/@@⑦/⑩B.①⑤®/②⑦/③④/⑥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④/⑥⑨D.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答案】C

【解析】

①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状语后置句,“董之以严刑''即"以严刑董之“;

③省略句,”则思三驱以为度”即“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④省略句,“又试之鸡”即“又试之以鸡”;

⑤状语后置句,“修之于朝廷”即“于朝廷修之”;

⑦状语后置句,“因之以饥馍''即"以饥僮因之“;

⑥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⑨宾语前置句,“自诫”即“诫自”;

⑧被动句,“见”表被动;

⑩被动句,“壅蔽”,指被堵塞,被蒙蔽。句意:担心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①判断句;②⑤⑦状语后置句;③④省略句;⑥⑨宾语前置句;⑧⑩被动句。

故选C。

11.下列加点字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孽之以严刑(督查)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体)

B.③总此十思,密兹九德(光大)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圉其根本(坚固)

C.⑤何必芳神苦思(使……劳累)⑥役啰明之耳目(聪慧)

D.⑦故今耳道所以(详细地)⑧辟邪说,垂壬人(排斥)

【答案】D

【解析】

A.②物:人。句意: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

B.④固,使……稳固。句意: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使它的根部稳固。

C.⑥聪明:灵敏明亮,指耳聪目明。句意: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睛。

故选D。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奔车朽索,不可忽乎则智者尽多谋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失其所与,不知

D.则思知止以安人虽董之以严刑

【答案】C

【解析】

A项,前一个“其''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后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他

的”。

B项,前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作“就”:后一个“则”是副词,可译作“是”。

C项,两个“所”字都是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可译作“用来”;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用”。

故选C。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港其泉源浚:疏通

B.画名于明哲乎而况:何况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前进,进取

D.能克终者盖寡克:能

【答案】C

【解析】

C项,“冲”,应译作“谦虚”。

故选C.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今守之而不足

D.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

【答案】B

【解析】

A项,两个"因''都是介词,可译作“因为

B项,前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它的”;后一个"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译作“大概

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D项,两个“虽”都是连词,可译作“虽然”。

故选B。

15.下列对课文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B.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纪念一同打天下的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

内描绘了二十四人的画像。魏征名列第四。

C.胡越,《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记载,分别指古代居于我国南方和

北方的两个民族。

D.豫游,出游,游乐之义。古时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晏子春秋》里有“春

省耕而补不足,秋省实而助不给”之说,对豫游作了解释。

【答案】C

【解析】

C.“分别指古代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错误,并非两个民族,而是泛指北方和南方的

各民族,也从中引申出疏远隔绝和敌人或对立关系的含义。

故选Co

【文本综合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

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

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

乎?

(选自《谏木年十思强》

(乙)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口:“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

业难矣!“魏征日:”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

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彳号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帘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

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日:“陛下及此言,

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丙)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日:“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目:“若恩威所加,

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

远。"太宗目:“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目:“昔者四方未定,

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日:“所

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日:“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

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电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口:“诚如公言,非公无

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

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

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B.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

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C.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

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

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17.下列句子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比较著名

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

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

C.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

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乙文中唐太宗说对于守成之难,现在应当慎之又慎,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己“创

业难'’的观点。

C.丙文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

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围绕治理国家阐述了主张,甲文作为奏疏,言辞诚恳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对话,

塑造了进谏和纳谏的典型形象。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答案】16.A17.B18.B

19.(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

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又在安逸的时候失去天下的,守成难啊!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

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共”修饰“取天下”,作其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

“征与吾共安天下","共''修饰"安天下”,作其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错误,“太宗”是庙号。

故选Bo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房玄龄“改变了自己,创业难,的观点”错误,原文只说“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并没有说房玄龄改变了观点。

故选Bo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以严刑董之“;“董",督责;"振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以威怒振之";"振",通"震”,震慑,恐吓,吓唬;“苟免”,苟且免于。

(2)“得之于艰难”,状语后置句,”于艰难得之”;“失之于安逸”,状语后置句,“于安逸失之”。

参考译文:

(甲)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

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

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

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

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

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

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

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

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可以忽视不理吗?

(乙)

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路英

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

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

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会,忘乎所

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钊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

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丙)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

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

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百姓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

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

“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添骄奢自满的情绪。

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

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进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

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

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

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

人。你只要保持这样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的话的。”

【考点拓展训练】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20分)

唐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

本牌补官。至是尽省之,勒赴省选,集者七千余人,林甫随才留颦,各得其所,时人称之。上

谓房玄龄目:“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时有密表称无

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目:“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别君臣之意有不通。”

又召百官谓之曰:“朕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

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

日:“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厚赐之。自是每有大政,

常使预议。贞观二年,上谓享]管呼王珪口:“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

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

下。但使仓痛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壬子,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

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目:“若

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

夏,四月,己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处惇,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

戊子,上谓侍臣日:“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

也!”魏征对口:“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

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日:“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

自知/以至覆亡也/

B.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

自知/以至覆亡也/

C.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

知/以至覆亡也

D.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

自知/以至覆亡也/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赤牒,是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唐初选官权力下放、由地方政府自行补选。

B.铿叙,指审查官员的资历。并根据其才能、功绩来确定官职的等第、升贬。

C.黄门侍郎,是供职于宫门内的官员,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和弹劾百官。

D.饥健,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馍”,和《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中的“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锚”的“饥僮”同义。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废止唐初州府及皇帝特使直接下令增补官吏的做法。勒令候选者到尚书省候选,并

让林甫和房玄龄一起负责选任良才的工作。

B.朝臣密奏长孙无忌权势荣宠过盛,唐太宗不犹豫地把奏表拿给长孙无忌看,以示君臣要开

诚相见,并向文武百官表明了他的态度。

C.面对灾荒,唐太宗关爱百姓,拿出府库钱物赎回被贩卖的百姓子女,使骨肉得以团圆,又

大放天下,降诏表示愿亲受灾难以求太平。

D.君臣讨论《隋炀帝集》时,关于隋炀帝行事暴虐一事,魏微提出国君即使道德才智过人,

也要虚心听取意见,这受到唐太宗的认可。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

(2)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24.文中唐太宗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治

国理念?(3分)

【答案】20.D21.C22.A

23.(1)长孙无忌自己担心恩宠过盛,坚决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极力替他请求,皇上才答应

了天子以四海为一家,不应当有东、西的差别,恐怕会让人觉得您狭隘。

(2)隋炀帝倚仗他财富充足,奢侈之心毫不节制。最终使国家灭亡了

24.第一问: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第二问: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反思历史,虚心纳谏。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智慧的人奉献他的谋略,勇武之人竭尽其勇力。炀帝恃才自傲,骄矜自大,所以口

诵尧、舜的言语而身行桀、纣的作为,竟然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而至于覆灭。

“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中"智者”"勇者”是两类人,均作主语,句子结构对仗,中间断开,排

除AC;

“桀/纣之行"做“为''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弹劾百官”错,黄门侍郎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而弹劾百官的是御史台的官员。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让林甫和房玄龄•起负责''错,负责选任良才的是林甫,原文表述是''林甫随才铿叙,各得其

所“,而房玄龄是负责裁定官员,原文是“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满盈'',恩宠过盛,富贵至极;“固”,坚决;"逊位”,让位;"力”,极力。

(2)“恃”,倚仗;“厌”,满足,这里“无厌”指“无节制”;“卒”,最终;“亡”,使动用法,使……

灭亡。

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根据前文的意思,应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即以史为鉴,

吸取教训。

“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宜令所在官司收瘗”

体现了唐太宗对老百姓的关心,体恤百姓疾苦;

“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

厚赐之。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体现了唐太宗虚心纳谏;

“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前事不远,吾

属之师也!“体现唐太宗以隋朝灭亡为鉴,吸取历史教训。

参考译文:

唐朝初年,士大夫经过动乱之后,都不愿意做官,政府官员人数不够。尚书省下文让各州派

人赴选,州府及皇帝特使常用赤色文牒直接委任官吏。到此时全都废止,勒令他们都到尚书省

候选,聚集有七千余人,林甫量才录用,各得其所,当时人十分称赞。太宗对房玄龄说:“官

吏在于得到合适的人选,而不在于人多。”命令房玄龄裁并削减,只留下文武官员总计六百四

十三人。当时有人上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力过大,荣宠太盛,太宗将密表拿给长孙无忌看,并说:

“朕对你丝毫不怀疑,假如各有所闻而不说,则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沟通。”又召集百官对他们

说:“朕的儿子均年幼,所以视无忌如亲子一般,不是其他人所能离间的。”长孙无忌自己担

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尽力为他请求,太宗于是准许离职。太宗

曾说及关中与关东人,认为有所不同。殿中侍御史义丰人张行成跪下奏道:“天子以四海为一

家,不应当有东、西的差别,恐怕会让人觉得您狭隘。”太宗欣赏他的话,给他丰厚的赏赐。

从此每当朝廷有大事,都让他参与谋议。贞观二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说:“隋朝开皇十四年

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准许赈济百姓,而让百姓自己到关东地区寻找食物,等到了文帝末年,全

国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食用。隋炀帝依仗着富足的粮食,奢侈无度,终于导致国家的灭亡。

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足以应付灾年就可以了,其他多余的又有何用呢!"(三月)壬子(初五),

关内地区大旱饥荒,百姓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己巳(二十二日),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

财物赎回被变卖的子女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诏令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

今年又遇旱、蝗灾害,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

灾害移到朕身上来保全百姓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旱区天降喜雨,百姓大为高兴。夏

季四月,己卯(初三),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造成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

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戊子(十三日),太宗对亲近的大臣说:“朕翻阅《隋炀帝集》,见

其文辞深奥博雅,也知道推崇尧、舜而非议桀、纣,然而其行事为何与其文章相反呢?”魏征

回答道:“君主虽然是圣哲之人,也应当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谏议,所以智慧的人奉献他的谋略,

勇武之人竭尽其勇力。炀帝恃才自傲,骄矜自大,所以口诵尧、舜的言语而身行桀、纣的作为,

竟然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而至于覆灭。”太宗说:“前事不远,当成为我们的借鉴。”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0分)

贞观十年中申,六月,侍中魏征屡以目疾求为散官,上不得已,以征为特进,仍知I1于事,

参议得失。长孙皇后期,十一月葬于昭陵。上念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

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匣,不能见。”上指示之,征目:“臣以为陛下望献陵[注],

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

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魏征独正色日:“臣窃计当今群臣,心无

敢轻魏王者。在礼,臣、子一也。《春秋》日,,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三品以上皆公卿,

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骄其诸子,

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上说,口:“理到之语,不得不服。朕以私爱忘公义,

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入主发言何得容易乎!”十一年,上作飞山宫。

魏征上疏,以为:“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

为墟。哆丁拨乱返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撇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

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二月甲子,上至显仁宫,有

官吏以缺储储被谴者。魏征谏口陛下以储借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

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此陛下所亲见,奈何欲效之乎!"上惊日:

“非公不闻此言。”因谓长孙无忌等日:“朕昔过此,买饭而食,僦舍而宿;今供顿如此,岂

得犹嫌不足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注1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储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

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

B.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僭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

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

C.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僭遣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

/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

D.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储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

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丙申,天干地支的一个组合,用于纪年,干支纪年时往往可以和皇帝年号连用,还可用干

支纪月日时。

B.门下,即门下省,是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

长官为侍中。

C.崩,指帝王或者皇后的死,另外,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不禄",士死叫"卒”,庶人死叫

“死”。

D.陛下,本来指帝王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下见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

帝王的敬称。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深得唐太宗信任,魏征因为眼睛有疾病而请求改任为散官,唐太宗不得已便答应了魏

征,任命他为特进,仍负责之前的事务,议论朝政得失。

B.唐太宗十分怀念长孙皇后,为了能够望见长孙皇后所葬的昭陵,专门在宫中修筑高台,还

邀请魏征一同观望,魏征因为目昏,把昭陵看成了献陵。

C.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有人进言说很多三品以上的大臣轻侮魏王,太宗一怒之下,便召来

三品以上的大臣责骂,此时,只有魏征义正言辞地进谏。

D.唐太宗到显仁宫,有的官员因为缺乏储备而被责罚,魏征对此进行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

首肯,并引发唐太宗的感叹,同是到这里为何今昔有别。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

(2)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

29.唐太宗为了魏王而责备三品以上的官员,魏征是如何劝谏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25.D26.C27.B

28.(1)我因私情而忘记公平正义,刚才恼怒的时候,自己觉得有道理,等听到魏征的一番话,

才知理亏。

(2)(您)应当深思隋朝灭亡和我大唐得天下的原因,撤掉高大的殿宇,安居于低矮的宫殿。

29.①引用《春秋》的话,从理论上说明大臣不会轻辱魏王;②当前陛下圣明,纲纪严明,魏

王也不会被大臣羞辱;③引用隋文帝骄纵儿子的反面事例,劝谏唐太宗不要溺爱儿子。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征劝谏道:“陛卜因为储备的事就贡罚官吏,我担心此风气盛行,以后会造成民不聊生,

这并非陛下巡幸各地的本意。从前隋炀帝暗示各地郡县进献食品,视其进献多少作为赏罚的根

据,所以天下百姓叛离。

“异日民不聊生'’中的"异日”,是"民不聊生'’的状语,应与“民不聊生”连贯在一起,据此排除B、

Co

“昔炀帝讽郡县献食”中,“讽”之后的宾语是“郡县献食”,而不是“郡县”,所以在“献食”后断开,

据此排除A。

故选Do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大夫死叫,不禄,,士死叫,卒,,庶人死叫,死,”错,应该是大夫死叫"卒”,士死曰"不禄”。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魏征因为目昏,把昭陵看成了献陵”错,根据原文“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

之矣”可知,魏征不是真的看不到昭陵,而是巧妙地进行劝谏。

故选Bo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私爱”,偏爱;"公义”,公平正义;“向”,以往,从前,刚才;“及“,等到。

(2)“所以",……的原因;“峻宇”,高大的殿宇;“卑宫”,低矮的宫殿。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在礼,臣、子一也。《春秋》曰,‘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意思是:依照礼仪,大臣

与皇子都是一样的。《春秋》说:周王的人即使微贱,也要位列诸侯之上。魏征先引用《春秋》

的话,从理论上说明大臣不会轻辱魏王,有说服力。

根据“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

理”,意思是: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陛下素所尊崇礼待;假如纲纪败坏,固然不必说它;如

今圣明在上,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