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29《过秦论》(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29《过秦论》(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29《过秦论》(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29《过秦论》(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29《过秦论》(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

29《过秦论》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文言基础梳理】

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因利方便,追亡逐北

A.蓼彼境垣,以望复关B.李白乘舟将欲行

C.黍醉听箫鼓吟赏烟霞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平之权

【答案】C

【解析】C趁着;例句,趁着。A登上。B上。D数量单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B

【解析】B政策。A道路'说。C原因'道理。D风尚、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圉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口请

B.秦孝公据骰函之凰君臣困守,以窥周室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圉其根本蔺相如囿止之

D.汝心之固,囿不可彻独夫之心,日益骄屈

【答案】D

【解析】D顽固。A本来'坚决。B坚固的地势'坚固。C固定'坚决。

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刘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B.却之,却之为不恭

C.却匈奴七百余里D.山头斜照邛相迎

【答案】D

【解析】D还;例句,还。A回来。B推辞、C使退却。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风从北来者,大军不能甘而善苦

C.六国互丧,举赂秦耶?D.子路率尔而对

【答案】A

【解析】A率领;例句,率领。B大都。C都是。D轻率。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A.听其言而观其勺B.遵彼微行

C.夫列子御风而行D.天行有常

【答案】A

【解析】A行为;例句,行为。B路。C走。D运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勺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勺比一乡

B.余嘉其能行古道王不彳手:示赵弱且怯也

C.蹑足行伍之间,彳免起阡陌之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感吾生之勺休太祖彳丁奋武将军

【答案】B

【解析】B做。A行动'品行。C行列'辈分。D将要'代理。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秦以区区之地,筑万乘之权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筑千里

B.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蒙数百金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篡诚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州天下之士衡善机巧,尤基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所以兴怀,其篡一也必多方钩或

【答案】A

【解析】A至hB得至小表达。C招致'深入。D兴致'获取。

9.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于郭王赛之,给其衣食

A.尊其子,择师而教之B.秦堂纷奢,人亦念其家

C.使秦复吸六国之人D.不吸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答案】C

【解析】C怜悯;例句,怜悯。A疼爱。B喜欢。D吝惜。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籍吏民,封府库,加待将军外连衡中斗诸侯

B.诸侯恐惧,会盟内谋弱秦诸君则有意

C.某所,而母立于兹蚤绿两绪,蚤织而缕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呵己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加己矣

【答案】B

【解析】B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假设,如果。A连词,表目的。C通“尔”。D罢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侣鱼虾旧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

B.人非生旧知之者,孰能无惑青,取之于蓝,屯青于蓝

C.置之地,拔剑撞顶破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晅问客日

D.君子博学顾日参省乎己以其求思之深加无不在也

【答案】B

【解析】B就,承接'转折,去hA连词,表并列。C承接。D衣递进。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固一世之雄也,顾今安在哉?信也,吾兄之盛德炉天其嗣乎

B.吾尝践时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屯走

C.盖将自其变者也观之今急顶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余亦悔其随之四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秦王必喜顶善见臣

【答案】C

【解析】C修饰'因果。A转折。B修饰。D因果。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或用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善战者印其势而利导之。

B.固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困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不如厚而厚遇之国击沛公于坐

D.振声激扬,伺者国此觉知里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

【解析】D因为'经由。A就着。B凭借。C趁机。

1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项王即日由留沛公饮

A.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抗之B.恩所加则思无用喜以谬赏。

C.于今无会国D.蒙故业,国遗策

【答案】A

【解析】A于是:例句,于是。B因为。C机会。D沿袭。

15.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敲扑,鞭打犯人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亦指敲打鞭笞。

B.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

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C.没,通“殁”,古代君王去世称“崩”,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礼记》中有,

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的说法。

D.合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

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前者是张仪提出的,后者是苏秦提出的。

【答案】D

【解析】合纵是苏秦提出的,连横是张仪提出的。

【文本综合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

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珍苜;鬼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铺,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过秦论•上》)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

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

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空于H而身靡没笑故位衣下。士倾耳而听重是

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二■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

毒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尊、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

弱也,王霸征而申售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翠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

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

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目:“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选自《过秦论•下》)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

/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B.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

/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C.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

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D.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

/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庶民相同。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公”是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的称谓。

C.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名义上服从王室政令,忠于王室。

D.社稷,“社”,谷神,“稷”,土神。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借指国家。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一写了野心勃勃的秦始皇在消灭了各国诸侯之后,继续扩大版图,靠武力征伐创建

了史无前例的秦帝国。

B.文段一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

帝王万世之业

C.文段二写了秦始皇、二世、子婴都没有对自己的残酷暴虐的统治进行反思,最终导致了

秦王朝的迅速覆灭。

D.文段二中,作者将秦王朝与上古先王进行了对比,指出秦早亡,而先王却能使天下大治,

原因是治国法令不同。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镐,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答案】16.D17.D18.C

19.(1)收缴天下的兵器,将它们集中到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武器),来铸成十二个金

属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秦二世(胡亥)接受了这些做法,承袭过失而不改变,

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独无助没有亲信,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力量弱小而无人辅

佐。

【解析】

16.“于口”做前句的状语,“而身糜没”是前句的结果,不要断开;“是以”引出后文的

结果,前面断开。

17.“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8.子婴在统治上并没有“残酷暴虐”。

19.注意重点词语“兵”“以为”“弱”“受”“危弱”的翻译。

【参考译文】

秦王满足于自己的功业而不求教于人,顺成过失却不改变。秦二世接受了这些做法,因循

过失而不改变,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没有亲信,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力量弱

小无人辅佐,三位国君始终处于迷惑之中,终身不醒悟,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就在这个时候,也不是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天下形势变化的人,然而,之所以不敢竭尽忠心,

指出国君过错,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害了。因

此,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

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天下已经大乱,奸臣却不让国君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古代先王知道言路被堵塞,国君被

蒙蔽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因而天下太平。强盛的时候,

禁止残暴,诛讨叛乱,于是天下人服从;衰弱的时候,凭借正义和权力来征讨,因而诸侯顺从:

土地被削割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的力量,社稷得以保存。

因此,秦王朝强盛的时候,繁多的法令、严酷的刑罚让天下人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

百姓怨怒而天下人都背叛了他。所以说,周王朝制定的天下的秩序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因而国

家传承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王朝则是国家制度和具体措施都导致了民心的丧失,所以不能长

久。由此看来,一个是使国家变得安定的统治方式,一个是使国家变得危险并走向灭亡的统治

方式,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从上古的历史中考察治国之道,在当

代的实际情况中进行验证,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仔细推究谋略

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就会使国家历时长久,社会安定。

【考点拓展训练】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20分)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

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知名,盟于浸水之上,结为兄弟以

相坚也。合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

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

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啰摩苛。”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圾复相秦。

五年,巴的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日:“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

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日:“不

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

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

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多,附

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

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年事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

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也。”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B.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C.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D.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从,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称为“约从后可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B.赐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名实,指名称与实际或名与利。文中指后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名实”意思不同。

D.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国君、帝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文中即为

此意。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军大败韩军后,在张仪的一番劝说下,魏襄王最终背弃了南北合纵抗秦的盟约,并

请托张仪向秦国求和。

B.面对秦王的两难选择,张仪提议应征讨韩国,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天子号令

天下,成就帝王大业。

C.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会使其与周王室齐心协力共同抗秦,并且齐、赵、楚、魏也必

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

D.张仪主张出兵三川,以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谋求增加土地、使百姓富足、广

施恩德等做法更为基础。

2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24.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20.C21.D22.C

23.(1)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残暴;占尽天下的利益,诸侯却不认为

秦国贪婪。

(2)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

24.①首先提出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②然后明确秦国的国情;③最后指出伐蜀的好处及

攻韩的弊端。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可现在同一父母的亲兄弟问,有时还为钱财互相争夺残杀,而各国想靠反复无常的

苏秦的计谋战败秦国,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成功的。

“亲兄弟”“同父母”共同作句子的主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争”的宾语是“钱财”,"杀伤'’作句子的谓语,“争钱财”“相杀伤”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文中的宗室,犹言大宗,指事物的本源,原文意思是周是天下的宗主。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齐、赵、楚、魏也必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于文无据。原文“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

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是说周、韩联合,依靠和争取其它四

国的支持。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拔”,攻占;“以为”,认为;"利”,占利。

(2)“信臣”,可靠的大臣;“陈”,拿着;“利兵”,锋利的兵器;“谁何”,盘诘查问。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可知,首先提出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

结合“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可知,然后明确秦国的国情。

结合“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可知,

指出伐蜀的好处;结合“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周自知失九鼎,

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

能止也”可知,陈述攻韩的弊端。

参考译文: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前318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秦国出兵

迎敌,五国联军都败退而回。周慎靓王姬定四年(前317年)秦国在鱼大败韩国军队,杀死八万

人,各国震惊。张仪劝说魏襄王说:“各国联盟抗击秦国,在泡水结盟,成为兄弟关系来互相

支持,可现在同一父母的亲兄弟间,有时还为钱财互相争夺残杀,而各国想靠反复无常的苏秦

的计谋战败秦国,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如果您确实不想臣服于秦国,秦国就会出兵

攻打河外,那时,赵国的军队就无法南下,魏国的军队也不能北上,合纵的通道被隔绝,大王

您的国家要想没有危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周密拿出对策,请无许我辞

去官职。”魏襄王就背弃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并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重新恢

复国相的职位。周慎靓王姬定五年(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救援。

秦惠王打算乘机出兵讨伐蜀国,但又考虑蜀道狭窄难险,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犯,所以一

直犹豫不决。秦将司马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说道:“不如攻打韩国。我们应该与魏国、楚

国保持亲善关系,然后出兵攻打三川一带,夺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两周的都城,占据象征

王权的九鼎,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反抗的,这就是您帝

王的大业。我听说,争夺名望要到朝廷,争夺利益要到集市。现在三川一带与周朝王室,就如

同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您不到那儿去争,反倒去争夺边远的戎狄小族,这离统一天下的帝

王大业太远了啊!”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要使军

队强盛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来,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广泛树立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帝王大业

就自然成功了。现在大王的土地面积狭小,老百姓还很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做起。

昌国是西南偏远的小国,又居于戎狄族首领的位置,而且有像夏桀和商纣一样的祸乱;以秦国

的强兵去攻蜀国,犹如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不认为秦国残暴;占

尽天下的利益,诸侯却不认为秦国贪婪。这样看来,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利双收,还能获得除

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落个恶名,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并且还

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进攻的只是一个天下人所不愿得到的地方,这可太危险了。请让我说说

其中的原因:周是天下的宗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当周朝自知要失去重器九鼎,韩国自知

要失去三川一带的时候,两国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赵国的支持,争取与有

旧怨的楚国、魏国的和解,甚至毫不吝惜地把九鼎送给楚,把土地割给魏国,那么大王您无法

阻止。这就是我说的危险。所以出兵攻打蜀国才是万全之策。”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的计谋,

出兵攻打蜀国。蜀国归附于秦国后,秦国因而更加强盛富裕,更轻视周围各国。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0分)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

令为“诏自称日“朕追毒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旦死而必行为谨则是于议父臣议.匿也甚垂谓

自今以来,除承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二十八年,

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对■瞥。诸儒或

口:“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范秸。“议各乖异,始皇以

其难施用,由此细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四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

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范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

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

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

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

余。于是立石东海上的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g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侯

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

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徒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日:“诸生

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

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期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

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B.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D.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

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

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举行。

C.阳,古人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文中“上自

太山阳至颠''指从泰山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

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礼记・曲礼》中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日崩,诸

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

有采纳。

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

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

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细儒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9.秦始皇为什么将儒生“坑之咸阳”?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说明。(3分)

【答案】25.C26.D27.C

28.(1)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斥儒生。(2)

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

的哭声才这样。

29.①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触怒了秦始皇;②用来警戒后人。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本题中,“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庄襄王为太上皇”是“追尊”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

“死而以行为谥”,"以……为''固定结构,”依据(把)……做为”,不可断开,排除B。

句意: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

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大夫曰不禄,士曰卒“错误。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故选D。

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