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唐山丰南区六校联考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河北省唐山丰南区六校联考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河北省唐山丰南区六校联考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河北省唐山丰南区六校联考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河北省唐山丰南区六校联考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北省唐山丰南区六校联考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

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

1.汽车中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航仪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导航

B.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C.发动机的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水箱中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2.若四次测量一本书宽度记录为12.48cm、12.36cm、12.34cm、12.38cm,则这本书的平均宽度为()

A.12.38cmB.12.39cmC.12.36cmD.12.37cm

3.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面装有水,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依次放在甲、乙、丙三个杯子中,水面恰好

相平,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桐>〃快>〃铝)

A.甲杯B.乙杯

C.丙杯D.原来装水一样多

4.某人乘坐游艇沿途观光水库四周群山风景,若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A.水库水B.四周的山峰

C.他乘坐的游艇D.迎面驶来的游艇

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手在屏幕上开成手影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6.H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每个学生上课时戴上防噪音耳罩

B.学生课堂上禁止说话

C.在教室周围、道路旁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7.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8.某品牌遮阳伞用超轻碳纤维做伞骨,该种碳纤维密度是钢的四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纤维材料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B.碳纤维密度小,不适合用于航空器部件的制造

C.分别用钢和碳纤维制成同款伞骨,质量之比为1:4

D.钢制作的伞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碳纤维制作同款伞骨的4倍

9.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的《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以下列哪个物体

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A.大地B.岸边的树C.远处的山D.坐在舟上的李白

10.对下列物理量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正常人的体温是32℃

B.你的脉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Imin

C.正在考试用的一张物理答题卡的质量约100g

D.一张书桌的高度约0.8m

11.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A.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B.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

C.观察刻度尺是,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D.读数时,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12.如图所示是某学校实验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图所示,用黑色墨水将凸透镜上半部分涂黑,所成的像少了一半

B.图中凸透镜位置不变,若想得到更小的清晰的像,首先应将蜡烛向左移,然后向左移动光屏

C.在图所示情况中,用光屏可以接收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将某同学的近视眼镜放在图中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所成清晰的像的像距变大了

13.对以下物体运动的描述,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月亮在白云中穿行

B.地球绕太阳公转

C.坐在奔驰的火车里

D.静靠在运行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

14.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15.下列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m

B.飞机正常飞行速度最接近60km/h

C.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g

D.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90℃

16.要想一次尽可能准确地量出120克酒精,应使用下列哪种量筒?(两个数据分别表示量程和最小刻度)(p酒精

=0.8xl03kg/m3)()

A.250ml、5mlB.100ml、2ml

C.250ml、2mlD.500mk10ml

17.如图所示,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远离

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

A.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B.是凹透镜,属远视眼镜

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D.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18.如图所示的情景中物体都在发声。说明声音是一种波的图是()

飞机

19.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中,符合实际的是()

静止在斜面上的重垂线

静止在斜面上的重垂线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B.固体的密度总是大于液体的密度

C.显微镜的物镜是凹透镜D.体积越大的物体,质量一定越大

21.关于误差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一般是由于测量时粗心大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采用比较精确的仪器可以减少误差

C.要不产生误差,可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

D.误差就是错误

22.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修建“草砂路”,使道路更平整,“草砂路”含有一种

非晶体物质——沥青,下列能反映沥青凝固特点的图象是()

23.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热运动

B.固体分子紧密排列,分子间没有间隙

C.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力的作用

D.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4.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关于这个“白气”,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白气”是水蒸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

B.“白气”是小水珠,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

C.“白气”是小水珠,是冰棒上的冰熔化的结果

D.“白气”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

25.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

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

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测速仪

|口口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0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的速度是42.5m/s

26.假如水的密度变为0.1x103kg/n?,下列想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一个大西瓜将变得很轻B.家里的普通暖瓶将装不下1千克水

C.提起一桶水将很艰难D.喝与原来相同质量的水会感觉腹胀

27.小明看到如图所示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28.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把一个物体放在该透镜正前方20cm

处,则透镜成()

A.倒立、缩小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

C.倒立、等大的像D.正立、放大的像

29.冬天来了,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的变干,这种现象莒县人称为“冻干”.下列现象

与“冻干”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将生地瓜切成片晾地瓜干,湿地瓜片慢慢变干

B.盆子里的水,经过段时间后消失了

C.夏天,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向外冒白气

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30.下列与温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绝对零度指0"CB.单凭感觉判断冷热程度不如用温度计测量可靠

C.温度的单位制只有一种温标即摄氏温标D.不论何种温度计,必须接触物体才能测量温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20分)

31.将红、绿-----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光;当白光照到鹦鹉图片上时(图

乙),鹦鹉的嘴呈红色,翅膀呈绿色,则当红光照射鹦鹉时,嘴呈______色,此时翅膀呈______色。

32.悠扬的笛声是振动产生的:长时间大音量用耳机听音乐,会使鼓膜受损,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

33.110m栏这个田径项目自由UOm跑道和跑道上面的10个跨栏组成:下表是某位110m栏运动员在不同区间的

成绩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该运动员在第(填范围)栏之间都可以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依据是

运动员在不同区间速度不同,区间速度最大为m/s»

起六七九十

一栏~四栏〜五栏〜八栏〜

区间点〜栏〜栏〜栏〜栏〜栏〜栏〜

二栏五栏六栏九栏

一栏三栏四栏七栏八栏十栏终点

区间距离

13.729.149.149.149.149.149.149.149.149.1414.02

s/m

时间t/s2.500.901.101.001.001.001.001.001.000.901.51

34.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首奖,具有突破性的意

义.她回忆当年带领课题小组实验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做了大量实验但并没有

发现有效结果.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乙醛提取.最终成功地从青蒿

乙酸溶液中提取出有效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醛的(选填“熔点”或“沸点”)较低.

(2)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醛,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

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醛慢慢消失,这是一种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

乙酸出现,这表明用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35.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外科医生常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传递。医生B

超检查病情是利用声可以传递。小提琴演奏者通过变换手指按压琴弦的位置来改变琴弦发声的o

36.一瓶未开启的饮料,从超市带到家中饮料密度将,喝掉一半剩余的密度将;一瓶压缩氧气,用掉一半

瓶内剩余的密度将(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7.当电阻两端的电压由8V变为10V时,通过电阻的电流增加了0.1A,该电阻的阻值为若它两端电压

变为0V,此时电阻为Q。

38.小红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后,用该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位置如图

乙时,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

39.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_______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传播来的.

40.冬日,城市公园的腊梅如期盛开了,看到腊梅花呈红色,是因为腊梅(选填“吸收”或“反射”)了红

色的光;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光在大银幕上发生的是_______反射,使坐在不同位置的人都能看到;小明在公园的河

里看到一条鱼,人眼看到的鱼是(选填“实像”或“虚像”)»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题,15分)

41.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A处。

(1)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6处,测出A3的长s】=120cm,小车从斜面顶端4处滑下达到8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3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n=m/s»

(2)把金属片移到A8的中点。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O点处的时间,2=2S,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V2=m/So

(3)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O段的平均速度匕。偏(选

填“大”或“小”).

(5)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选填“大”或“小”)些,这是为

了便于测量_____o

42.小王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桌上现有A、B两个凸透镜,其中凸

透镜A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10cm,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

国4川川平川1川甲|川|川4川uiipi川II中川I川||||川川平|川川平|川川甲|叩用欣

劫6cm10203040/060708090晶圆

(1)小王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__凸透镜(选填"A”或"B”);

⑵小王在图中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右表所示,分

析实验数据可知:

实验物体到凸透镜光屏上像到凸透光屏上像

次序的距离u/cm镜的距离v/cm的大小

16012缩小

23015缩小

32020等大

41530放大

51260放大

①从实验次序2、3、4可以看出,当成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_____;

②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的增大而。

(3)小王同学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还缺少了哪两项?

答:、;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移动(选填“向上”、“向下”、“向左”或“向

右”)o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题,20分)

43.小明准备利用假期从距北京2160km的某地到北京参观游览。他在火车站咨询得到的信息:本地前往北京有高铁

车和特快列车两种乘车方式可供选择。高铁车的平均速度是216km/h,乘坐高铁车要比乘坐特快列车少用6小时。求:

⑴乘坐高铁车到北京所需的时间。

⑵乘坐特快列车的平均速度。

44.靖江某公园要铸造一尊铜像,先用木材制成一尊跟铜像一样大小的木模。现测得木模的质量为63kg。(p木

333

=0.7X10kg/m\pffl=8.9X10kg/m)

(1)求木模的体积是多少n??

(2)需要多少千克的铜才能铸造成此铜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

1、B

【解析】A.导航仪是利用电磁波进行定位导航的,因为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

B.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在刹车由于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故B正确;

C.发动机的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错;

D.水箱中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故D错;

2、C

【分析】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详解】12.48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数据,应去掉;所以本书的宽度是:—------于-----己丝一=

12.36cm.故选C.

3、A

【分析】要判断哪个杯子装水最少,就得需要知道哪个金属块的体积最大,而要判断哪个金属块的体积最大,我们可

根据密度公式p弋进行判断.

【详解】?!!!相=m铁二m铜,且口铜斗铁斗始,

•••根据p=,■可得,V«<VK<Vffl,•.•这三个金属块都浸没入水杯里,

...它们排出水的体积都等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即丫铜拌<丫铁排<:丫铝排,

•.•此时水面恰好相平,且杯子完全相同,.•.放铜块的杯子里的水最多,即甲杯.

4,C

【详解】A.这人相对于水库水的位置不断变化,假设以水库水为参照物,这人是运动的,这与题中条件不符合,所

以不是以水库水为参照物,A项不合题意;

B.这人相对于四周的山峰的位置不断变化,假设以四周的山峰为参照物,这人是运动的,这与题中条件不符合,所

以不是以四周的山峰为参照物,B项不合题意;

C.这人相对于他乘坐的游艇的位置保持不变,假设以他乘坐的游艇为参照物,这人是静止的,这与题中条件相符合,

所以是以他乘坐的游艇为参照物,选项c符合题意;

D.这人相对于迎面驶来的游艇的位置不断变化,假设以迎面驶来的游艇为参照物,这人是运动的,这与题中条件不

符合,所以不是以迎面驶来的游艇为参照物,D项不合题意。

故选C。

5、B

【详解】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符合题意.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6、C

【解析】A.每个学生上课时戴上防噪音耳罩,则学生会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不合理;

B.学生说话,可能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也是不合理的;

C.在教室周围、道路旁植树,在噪声的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是合理的;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并不能减小噪声,故不合理。

故选C。

点睛:重点是噪声的防止途径,但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不是三个减弱噪声的途径都适合各种情况。

7、C

【解析】试题分析: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从液态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

高空中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小水珠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故B正确;冬天,水蒸气在寒冷

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故C错误;雪花是固态熔化成液态的水,和其他降水

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故D正确;故应选C.

【考点定位】水的三态变化

8、D

【详解】A.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故错误;

B.碳纤维密度小,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小,适合用于航空器部件的制造,故错误;

C.同款伞骨体积相同,碳纤维密度是钢的四分之一,因此由〃z=QV可知,钢和碳纤维制成同款伞骨,质量之比为

4:1,故错误;

D.钢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钢的密度,碳纤维密度是钢的四分之一,即钢的密度是碳纤维的四倍,故正确。

9、D

【详解】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舟与大地、岸边的树、远处的山都有位置的改变,与坐在舟上

的李白没有位置改变,所以以坐在舟上的李白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故选D。

10、D

【解析】A.因为正常人的体温是37C,所以本选项错误;B.因为正常人脉搏跳动每分钟60-10()次,那么每次是0.6

秒-T秒,所以本选项错误;C.100g=0.1kg=0.2斤=2两,那么这一张物理答题卡的质量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所以本

选项错误;D.一张书桌的高度约0.8m,符合实际,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A、根据自己对正常人的体温的了解可对此选项作出判断;B、根据自己了解的脉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判断是不

是Imin;C、将100g换算成kg,在换算成我们比较熟悉的斤、两即可作出判断;D、0.8m不足1m,看是否符合一张

书桌实际高度即可.

11、D

【详解】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时: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这些都是错误。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这才是误差;故选D。

12、A

【详解】A.如图所示,用黑色墨水将凸透镜上半部分涂黑,所成的像还是完整的像,只是暗了些,故A错误,符合

题意;

B.图中凸透镜位置不变,若想得到更小的清晰的像,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应将蜡烛向左移动,然后向左移动光

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如图所示情况中,/<“<4,y〉2f,用光屏可以接收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某同学的近视眼镜放在图中蜡烛与凸透之间,相当于透镜焦距变大,

所以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即所成清晰的像的像距变大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C

【分析】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

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A.月亮在白云中穿行,月亮和白云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白云为参照物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坐在奔驰的火车里,以地面的某一点为参照物,车和人与地面的某一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地面为

参照物的,故c符合题意;

D.静靠在行驶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以列车为参照物,人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人是静止的,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D

【详解】ABC.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可以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可以在耳朵处减弱.故A、B、C

均可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环境质量检测仪可以检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15、C

【解析】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大于20cm,但2.6m=

260cm远远大于20cm,故A不符合实际;

B.飞机飞行速度极快,正常飞行的速度不小于500km/h,故B不符合实际;

C.一块橡皮的质量在6g左右,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6g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洗澡水的温度略高,大约是40C,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o

16>C

【详解】酒精的体积

m120g,

V=-=…,°3=150cm3=150mL

p0.8g/cm3

为了一次尽可能准确地量出120克酒精的体积,应选择量程比150mL大,且分度值较小的量筒,应选量程为250mL

最小刻度为2ml的量筒。

故选C。

17、D

【详解】当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是清晰的,撤去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

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知开始时的像距太小;

说明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故D正确.

18>A

【详解】A.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到人的耳朵中,故A符合题意;

B.手指摩擦玻璃杯,玻璃杯振动产生声音,这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

C.硬纸片划过梳子时,划过的快慢不同,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划过梳子,产生的声音的响度不

同,所以该实验探究的是声音的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

D.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飞机的发动机喷出的气流会振动,能产生声音,这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条件,故D不符合

题意。

故选A。

19、A

【详解】AB.静止在斜面上的重垂线,所受的重力竖直向下,那么重垂线的方向应该是竖直向下,不会垂直斜面,选

项A符合题意,B项不合题意;

CD.静止在斜面上的一杯水,水面静止时,应该与水平地面平行,不是与斜面平行,其水面方向也不会与水平地面相

交,C、D项不合题意。

20、A

【分析】(1)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2)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物体所含质量的多少,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密度,但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也有相同的,液体的密

度不一定比固体的密度小;

⑶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上都是凸透镜,物镜将来自物体的光折射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经目镜又形成一个正

立、放大的虚像;

(4)根据密度公式判断体积越大的物体,质量不一定越大。

【详解】A.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则A正确;

B.固体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例如铁的密度就小于水银的密度,则B错误;

C.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则C错误;

D.若密度一定时,体积越大的物体,质量一定越大,但题目中没有说密度一定,则D错误。

21、B

【详解】AC.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由于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造成的,也不是在在测量过程中粗心大意造成的,而是不可避免的,故A、C错误;

B.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故B正确;

D.误差是指被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距,错误是指不对的,与正确相反,故D错误。

故选B。

22>D

【详解】沥青是非晶体材料。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是晶体熔化的图像,C是晶体凝固的图

像;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和下降,故B是非晶体熔化的图象,D是非晶体凝固的图象。

故选D。

23>B

【详解】A.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故A正确,不

符合题意;

B.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分子间排列十分紧密,但分子间仍然存在空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弱,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D

【详解】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选D。

25、D

【解析】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i=%/2=340x0.5/2=85m,故A错误;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

距测速仪的距离S2=%/2=340x0.3/2=51m,故B错误;在两次信号时间间隔内汽车通过的距离s=s-S2

=85m-51m=34m,34m内汽车用时t=AZ-/I/2+^2/2=0.9S-0.25S+0.15S=0.8S,所以汽车的速度为v=s/Z=34m/0.8s=42.5m/s,

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26、C

【详解】A.西瓜中主要是水,由密度公式P="可知,密度变小后,体积保持不变,则质量变小,一个大西瓜将变

得很轻,故A不符合题意;

BD.水的密度变小后,由密度公式夕二"可知,1千克水的体积为

m_1kg

=0.0In?

7o.lxlO3kg/m3

远大于普通暖瓶的容积;喝与原来相同质量的水时,水的体积增至原来的10倍,人会感觉腹胀,故BD不符合题意;

C.根据G=,〃g与P=£可得G=/>g%密度变小,重力变小,人能轻松地提起一大桶水,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7、D

【详解】如图所示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是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AB、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错误;

C、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错误;

D、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正确;

故选D.

28、B

【详解】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所以

y=15cm,

w=20cm,

2f>u>f9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29、D

【详解】冬天,挂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但结冰的衣服最后也会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A.将

生地瓜切成片晾地瓜干,湿地瓜片慢慢变干,地瓜中的水分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盆

子里的水,经过段时间后消失了,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夏天,刚从冰箱拿出的冰

棒向外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

片,过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樟脑片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

30、B

【详解】AC.温度的单位制有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两者的差别是所选的零值的起点不同,单位不同;热力学温度

的零度是-273七,叫做绝对零度,故AC错误;

B.温度计是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单凭感觉判断冷热程度不如用温度计测量可靠,故B正确;

C.测量温度时分为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等属于接触式测温仪器,红外测温仪、红

外热像仪等属于非接触式测温仪器,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20分)

31、蓝红黑

【详解】口]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白纸能反射各种色光,红、绿、蓝照射到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红光、绿

光、蓝光都会反射到人眼睛里,红、绿、蓝三色光可以合成为白光,故人眼观察到的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⑵[3]当白光照到鹦鹉上时,鹦鹉的嘴呈红色,是因为鹦鹉的嘴只反射红光,翅膀呈绿色,是因为鹦鹉的翅膀只反射绿

光,当红光照射鹦鹉时,由于鹦鹉嘴能反射红光所以呈红色,由于翅膀不能反射红光,红光被吸收,所以这时没有光

线从翅膀被反射,人眼观察翅膀就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感觉就是黑色。

32、空气柱能量

【详解】口]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于笛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响度越大,能量越大;长时间大音量用耳机听音乐,声音将能量传递给鼓膜,引起鼓膜剧

烈振动,所以会使鼓膜受损。

33、三~九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10.16

【详解】口][2]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只需看这个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是否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有表中数据可

知,三~九栏区间内,没1s运动的路程均为9.14m,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

[3]由表中数据可知,一栏~二栏速度最快,速度为

34、沸点汽化压缩体积

【解析】(1)⑵根据题意:“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可见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

酸的沸点较低.

(2)⑵[3]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醛,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

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醛慢慢消失,液态变为气态,所以这是汽化现象;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

醒出现,这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35、振动能量信息音调

【详解】⑴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外科医生常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

[3]医生B超检查病情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4]小提琴演奏者通过变换手指按压琴弦的位置,是在改变琴弦的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的音调。

36、不变不变变小

【详解】口]一瓶未开启的饮料,从超市带到家中,物质质量和体积没有改变,所以饮料密度将不变;

⑵喝掉一半后余下半瓶,含有的物质变少了,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物质不变,所以密度不变;

⑶一只钢瓶内储存有压缩气体,用掉一半,瓶内剩余气体的质量减小,但体积不变,根据公式P=,可得,瓶内气体

的密度将变小。

37、2020

【详解】⑴设电压为8V时,电流为/,则电压为10V时电流为1+0.1A,由欧姆定律可得

Ut=IRo......①

172=(/+O.1A)RO.....②

代入数据解得:1=0.4A,Ko=2O。。

[2]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为零时它的电阻仍是20。。

38、放大

【分析】(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

(2)根据图中表示的焦距与物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用点尸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

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20"1-10。〃=10。%;图乙中,物距〃=15c〃?,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

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测量焦距的方法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39、水管水空气

【详解】UH2n3]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算的导出

式,=£,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V

40、反射漫虚像

【详解】[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看到腊梅花呈红色,是因为腊梅反射了红色的光。

[2]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

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

⑶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三、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