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一)历史渊源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淡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眺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二)“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泉林、流连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盛唐人通达的出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文人始终保持从容幽雅的心境来欣赏田园山水的自然趣味,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主要是描写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概念及形式标志:唐以前思想内容:通过记游山水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忘返;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思想内容: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田园诗鼻祖:陶渊明概念及形式标志:唐代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山水田园诗融为一体,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如何鉴赏山水田园诗?答题三部曲:①把握意象特征和寓意

②体味情景交融之意境

③领会写景表现之情感意象(特点)营造何意境抒发何感情把握意象,体味意境意象: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艺术形象。意境: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互融合,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山水田园诗的意象多为美丽的自然景物,多个意象共同的特点,就是山水田园诗的意境所在。1.①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③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2.①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③情感: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意象与意境

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2.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点面结合、渲染等。3.写景的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等。4.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山水田园诗常用的艺术手法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2.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3.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如杜甫《江村》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6.禅意的寄托。如王维《过香积寺》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汉江临泛

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临泛:乘舟游览。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为楚地。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九派:长江的众多支流。郡邑:襄阳城郭。浦:水边,江边。风日:风景。山翁: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汉水浩瀚,好像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缥缈之中。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意象:汉江青山波澜风日浩荡朦胧汹涌美意境:汉水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山色朦胧,风景优美手法: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情感:这首诗通过对汉江之水浩荡的水势以及两岸青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追求对美好景象的追求对山水的美的热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暝:日落,天色将晚。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象:山雨泉竹月莲浣女渔舟初霁清澈皎洁意境: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对安静纯朴(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归来顺流而下

3.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象:

田家、鸡黍

绿树、青山

菜圃、谷场、桑麻、菊花朴实、清淡明朗清新温馨、融洽、和谐意境:优美宁静、和谐自然手法:远近结合对偶

情感: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宁静。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清江:清澈的江水。

曲:曲折。抱:环绕。长夏:长长的夏日。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无拘无束。相亲相近:相互亲近。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稚子:年幼的儿子。禄米:钱米。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意象:江梁上燕水中鸥清澈自由自在相亲相爱意境:安详静谧怡然自得

手法:拟人对偶互文情感:这表达了诗人暂居草堂时的一种闲适的心情,以及依赖友人帮助生活的悲苦和酸辛。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题:书写;题写。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是的景色、形状。缘:因为。此山:庐山。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象: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手法:借景说理

哲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6.对禅意的寄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访问,探望。危:高的,陡的。冷青松:为青松所冷。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薄暮:黄昏。曲:水边。毒龙:世俗人的愿望。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意象: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手法:拟人、衬托、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以动衬静情感: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意境:清高幽静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

2.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3.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6.禅意的寄托。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一读:诗题

醉落魄:词牌名,南唐李煜词有此调,载《尊前集》。又名《一斛珠》、《怨春风》、《章台月》等。《宋史·乐志》名《一斛夜明珠》,属中吕调,《尊前集》注“商调”,金词注“仙吕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仙吕引子。双调五十七字,仄韵。据旧题曹邺小说《梅妃传》,谓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妃不受,以诗谢,有“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之句。玄宗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名《一斛珠》,曲名始此。又有宋大曲《一斛夜明珠》,见《宋史·乐志》。张先词名《怨春风》,黄庭坚词名《醉落拓》。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读懂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一读:诗题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人日”风俗,尽管各地有不同,但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南山:指南面的山,喻指“长寿”之意,古人有“寿比南山”。人日有登高之习俗,登高求健,祈祷安康。本词中的“南山”,指人日之节,人们的祈祷之地。一读:诗题

提刑:宋官名。简称提点刑狱、提刑、宪。掌稽考一路刑狱,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狱讼长期拖延不决,资窃逃窜长久不能破案,都上报朝廷,加以弹劾,并监察官吏。宋太宗时,曾派官分充诸路转运司提点刑狱。真宗景德四年,置诸路提点刑狱公事,以朝臣充任。嗣曾改提点刑狱劝农使,以武臣为副使。神宗熙宁二年,命诸路提点刑狱尽用文臣。哲宗绍圣初年,以提刑兼管坑治。南宋孝宗乾道年间,一度诏诸路分置武臣提刑,并曾兼管督责总经制钱。提点刑狱公事官署称提点刑狱司,简称提刑司或宪司,属官有检法官及斡办官。

应懋之:浙江永康可投应人,宋少师应孟明第四子。年少时与大哥谦之、五弟纯之拜在大儒朱熹门下。人物事迹不详。

应提刑懋之:即提刑应懋之。题意:醉落魄词一首。人日之节,约好友提刑应懋之一起登高南山,有感抒怀。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二读:作者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南宋理学家、大臣。

魏了翁于庆元五年中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出知嘉定府。史弥远掌权时,力辞召命。后历知汉州、眉州、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等地。嘉定十五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遭到诬陷,被黜至靖州居住。绍定五年,起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召入朝任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旋即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封临邛郡开国侯。嘉熙元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此词创作年代不详。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三读:正文【上阕】

无边春色:指新春美景无边无尽。人日为新岁初七,孟春之时,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色,令人陶醉。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有句:“人日河桥柳正黄。”

人情:指人之情感或人之常情。此指人情风俗。《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新唐书·杨瑒传》:“帝封太山,集乐工山下,居丧者亦在行。瑒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

苦向南山觅:即“向南山苦觅”,指费尽力气向南山去寻求。苦觅,即“苦苦寻觅”,指费劲力气去寻找。比喻为得到某样东西而执着的追求。村村箫鼓家家笛:指处处村庄,家家户户都传来箫、鼓、笛等声乐,以此形容节日风俗之盛。“村村”、“家家”为互文,意为村村户户箫鼓追随、笛声不断。祈麦祈蚕:指祈祷农事丰收。麦、蚕代指各种农事。“一年之计在于春”,人日祈祷一年农事丰收,安乐康健,如此隆重风俗盛况,也是世代辛勤耕种的华夏儿女最纯朴心愿最真实的写照。来趁元正七:指一起前来赶人日之节的盛会。趁,指追逐,赶。元正七,指正月初七,即人日之节。元,指元月,元月本指农历一月(正月),形容每年的第一个月份,现也常用于指阳历(公历)一月。三读:正文

【上阕】【大意译释】

孟春之时,人日之节,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色,确实令人陶醉。然而我却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村村户户箫鼓追随、笛声不断,只为祈祷一年农事丰收、家人安乐康健、生活幸福如意。人们吹着各种乐器,一起前来,趁人日之节,登高南山,虔诚祈愿,风俗隆盛。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三读:正文

【下阕】

翁前子后孙扶掖:指孙子在一旁搀扶着祖父走在前面,儿子跟在后面。翁,指老人。前,指走在前面。子,指儿子。后,指走在后面。孙,指孙子。扶掖,指扶持,提携,搀扶。

此句简简单单地七个字,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副尊老、敬老、爱老的“礼孝”图。老翁于前,儿子于后,以礼而尊,以尊而孝。祖父同行,孙子扶掖,以敬而爱,以爱而孝。寥寥数字,真切地刻画出华夏民族世代传承的礼孝文化。诗人为理学大家,此图景不仅是儒家之所愿,更是世代中华民族之优秀传承。有如此礼孝传统之家,又如何不和乐融洽?

有方家译注,此句仅为“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即老翁走在前面,儿子跟在后面,孙子再“扶掖”在后面,愚以为不仅然。以此仅供参考。三读:正文

【下阕】

商行贾坐农耕织:即指各行各业之人,各司其职,共同营造百业繁荣之图景。商行贾坐,即“坐贾行商”。贾,指商人。在古代,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现泛指经商的买卖人。农耕织,指农民耕种、织布。商、贾、农,借指各行各业之人。

此句同样简单数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副百业和谐、繁荣昌盛之图景。然繁荣是需要条件的,需要国家安定,需要国之上下各司其职。然要使国之上下各司其职,最重要或最根本的条件,即是上句所寓含的“礼孝”文化。若“礼孝”大义之没落,则民风将不纯,百业必难兴,国势必疲敝,又何来“商行贾坐农耕织”之百业和谐、繁荣昌盛之盛景?然南宋仍求偏安一隅,朝中忠义或空,或由此可见诗人真正之深意。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三读:正文

【下阕】

须知此意无今昔:指必须要明白,此中的深意,从前和现在都是同一个道理。须知,指必须要知道。此意,此中的深意。无今昔,指不用区分现在和从前。即现在和从前都是一个道理。

会得为人:指能理会、懂得化育人的品性。会得,指能理会、懂得。为人,指做人,即化育人的品性。《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儒家所说的“为人”,即指一个人本身应具备的道德品行与道德追求。《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儒学在“礼、仁、孝”大义统领下的个人为人的准则。诗人为理学大家,其所提出的“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的观点,正是人心之化育,为人之崇尚。若国之上下,人人如此,则上行下效,民风必纯,国之必盛。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三读:正文

【下阕】

日日是人日:指每一天都是和谐盛世。人日,此处象征诗人心中的和谐盛世。

诗人于人日之节相约好友前来南山,为何?是来赏“无边春色”的吗?当然不是!那是来欣赏人日之节时,人们祈祷的风俗盛景吗?诚然也不是!“人情苦向南山觅”,那么诗人苦苦地向南山去寻觅的是什么呢?一个“苦”字,一个“觅”字,足见诗人用心之深。“苦”是一种刻骨的执著,需要有“上下而求索”的坚定;而“觅”更是一种“踏破铁鞋”的固执,并不是那种简简单单的“寻”就能得到的。如此强烈的语气,如此坚毅的态度,诗人到底在“苦觅”什么呢?世人皆在人日,为所愿而祈祷。显然,诗人并不认同这种方式,即使在人日用更隆重的方式,也是求不来一年的平安喜乐。若真的通过祈祷就能求来一年的幸福安定,那么这种祈祷的方式,还可以再隆重些,而事实上,安定的生活并不是通过祈祷而能求得来的。这是一种本末代倒置的方式。诗人说自己苦苦寻觅的是“人情”,这是“民安乐”的根本。世人皆为愿而求,且盛况空前,足可欣赏。然若“礼、仁、孝”之大义不继,上下不能各司其职,百业不兴,空有祈愿,又如何能实现?若以“礼、孝”为本,百司行职,则百业繁兴,民风自纯,风俗自正,国势必隆。百姓安康,盛世和顺。故诗人感言:“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此词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义。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三读:正文

【下阕】

【大意译释】

人日盛况,让我深深感慨!人情风俗,为何相去甚远。我愿见“礼孝”成风,“贤孙搀扶老翁行于前,孝子敦厚礼敬走于后”;我愿见“百司”行职,“商贾农等百业各兴其事,百姓幸福安顺,国家和谐繁荣”。必须要明白,此中的深意。世人所期待的安定与和顺,是祈求不来的,唯有以“礼孝”为本,仁义化育,方能和顺安定,百业隆兴,这些,从前和现在都是同一个道理。懂得化育人的品性,每一天都是和谐盛世。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三读:正文

【大意译释】

诗题:醉落魄词一首。人日之节,约好友提刑应懋之相一起登高南山,有感抒怀。

正文:孟春之时,人日之节,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色,确实令人陶醉。然而我却执著地约您一起登高南山,去寻觅,去感受人日之节的人情风俗盛景。村村户户箫鼓追随、笛声不断,只为祈祷一年农事丰收、家人安乐康健、生活幸福如意。人们吹着各种乐器,一起前来,趁人日之节,登高南山,虔诚祈愿,风俗隆盛。

人日盛况,让我深深感慨!人情风俗,为何相去甚远。我愿见“礼孝”成风,“贤孙搀扶老翁行于前,孝子敦厚礼敬走于后”;我愿见“百司”行职,“商贾农等百业各兴其事,百姓幸福安顺,国家和谐繁荣”。必须要明白,此中的深意。世人所期待的安定与和顺,是祈求不来的,唯有以“礼孝”为本,仁义化育,方能和顺安定,百业隆兴,这些,从前和现在都是同一个道理。懂得化育人的品性,每一天都是和谐盛世。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四解:试题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解析有误。本词前两句“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释意为:“孟春之时,人日之节,杨柳始发,碧草初生,无边无尽的春色,确实令人陶醉。然而我却执著地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