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建筑分析第四章_第1页
隋唐建筑分析第四章_第2页
隋唐建筑分析第四章_第3页
隋唐建筑分析第四章_第4页
隋唐建筑分析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建筑分析第四章第一节隋朝第二节唐朝第三节隋唐建筑的特点第四节隋唐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第一节隋朝

公园581年至公园618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灭陈,结束了自汉末以来的民族混战、割据、对峙的混乱界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除了城市建设外,还开凿了南北大运河,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一、城市建设二、宫殿三、园囿四、桥梁一、城市建设(一)大兴城隋、唐继汉以来,实行东西两京制。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在长安龙首山南面,原汉都长安的东南建造新都--大兴城。此城东西9271米,南北8651米。除皇宫外,共建了东西两个市,108个里坊。把宫廷、官府和居民区严格划分开,改变了历朝官民不分的局面,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朝城市建设的一大改革,自此以后各个朝代的都城建设,都按照此原则进行规划。(二)东都洛阳公园604年,隋炀帝即位,第二年炀帝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大业杂记》记载:“东都大城周回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宫城东西五里二百步,南北七里。”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隋朝大兴城与洛阳城规模宏伟壮观景象。二、宫殿隋朝皇家宫殿集中在宫城,宫城正中是大兴殿。隋朝宫殿继承周朝,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所谓“三朝”,即外朝--承天门、中朝--大兴殿、内朝--两仪殿;所谓“五门”,即承天门、大兴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东都宫殿以乾阳殿为正殿,有关文献记载:“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高二百七十尺,十三间,三十九架,三陛轩。”鸱尾:相传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尾为其中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三、园囿这一时期园囿规模很大,隋炀帝贪图享乐,在洛阳营建西苑。《大业杂记》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屈曲绕龙鳞渠,····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丈,其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出水百余尺,上有宫观。”由以上记述可以看出,西苑的规模宏大和造园技术与艺术的高超。四、桥梁(安济桥)安济桥(赵州大石桥)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在南北交通的一条主干道上,在当时著名匠师李春的主持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券大桥。全长64.40米,跨径37.02米,矢高7.23米,拱顶9米,拱脚9.6米。主拱两侧背上各有大小两个小拱,外侧小拱径为3.81米,内侧小拱径为2.8米。这样在山洪急流时也可以通行无阻,既减轻了洪流对桥的压力,也减轻了桥自身的重量。四个小拱的设计是我国首创。第二节唐朝

(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得到巨大的发展和提高,城市建设、宫殿建筑、佛教建筑等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对海外国家如日本等产生深远影响。一、城市建筑二、宫殿三、园囿四、寺院五、佛塔六、石窟寺一、城市建筑(一)西都长安唐朝的西都长安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建成的,皇城宫城与隋朝一致。唐长安城平面图(二)东都洛阳东都洛阳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00米,洛水东西贯穿全城。城中洛水河上建有四座桥梁,联通南区与北区。洛阳共103个里坊,坊内有十字街,每个坊像一个小城堡。每一个坊都有坊名,后世的牌坊便由此演变而来。唐洛阳城平面图二、宫殿长安与洛阳的主要宫殿是长安的太极宫、大明宫和洛阳的洛阳宫。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德殿和洛阳宫明堂都可算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含元殿约高出地面十余米,殿基东西宽76米,南北深42米,是一座十三间的殿堂,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七折,远望如龙尾,又称“龙尾道”。殿前左右有阙楼相向而立,有飞廊与殿身相连,形成环抱之势。这组建筑造型雄伟,表现了唐朝的兴盛与气魄。含元殿复原图麟德殿麟德殿当建于初唐麟德年间(公元664—665年),是一组前后殿阁相连,两翼楼亭连接的宫殿组合体。南北主轴上串联着前、中、后三殿。主轴线的两侧,对称的耸立着郁仪楼、结邻楼和东亭、西亭,它们都是坐落在高台之上的亭、楼,以架空的飞阁(天桥)与景云阁连接。两座楼台还另设斜廊式的登楼阶道,东楼阶道在南面,西楼阶道在北面,这种不对称的处理当是为了通往南北院庭的便捷联系。这组建筑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殿堂。三殿串联、楼台簇拥、高低错落的组合形象,是从早期聚合型的台榭建筑向后期离散型的殿庭建筑演变的一种中介形态。

麟德殿复原图三、园囿唐代诸帝造离宫、园囿颇多。太宗于骊山造“温泉宫”,后玄宗改名为“华清宫”,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四、寺院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最为繁荣的阶段。佛教盛行,豪华寺院随处可见,佛教建筑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现存的唐代佛殿有2座:即五台山佛光寺正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一)佛光寺正殿佛光寺大殿内部有一圈金柱,它们把大殿的内部空间分成两部分:金柱围合的部分称“内槽”,金柱与檐墙之间的空间称“外槽”。后排金柱之间及南北向金柱最后两个柱间有“扇面墙”,“扇面墙”围合的部分即佛坛。佛坛高出室内地坪0.74m,上有30多尊晚唐造像。外槽与内槽高度也不同,外高内低,形成对比。但两者的梁架和天花处理方式有是相同的。这使高低不同的空间能够和谐统一佛光寺平面立面及剖面图佛光寺的空间组织,体现了几种不同的虚拟手法:一是利用柱廊;二是改变地坪标高;三是改变顶棚标高。正是由于采用了这些手法,空间才显得丰富多变,佛坛的地位才能更加突出。众多虚拟空间的运用表明唐代在空间审美和空间处理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二)南禅寺正殿南禅寺的空间组织与佛光寺有相似之处,佛坛为凹字形,高出地坪0.7m,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五、佛塔隋唐时期木塔都已不存在,现保存下来的皆为砖塔,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几种形式。(一)楼阁式塔现保留下来的年代最早,造型最简洁大方的是玄奘塔。塔平面为方形,共五层,高21米。每面用砖砌成四柱三间。(二)密檐塔唐朝密檐式塔中,平面多为方形,檐多用砖叠涩而成。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为代表。1.小雁塔

平面方形,底平面11.25米,底层南北各开一门,有密檐十五层,现存13层,残高50米,各层以砖叠涩出挑。塔身表面平素,无任何雕饰。各层塔身高、广域减,越上越小,整体轮廓呈现卷杀造型2.千寻塔现存唐代最高的砖塔之一,平面方形,台基两层,密檐十六层,高60米。塔底每一面设有佛龛,相对两龛内雕有佛像,另外两龛设窗,塔内设有楼梯。(三)单檐塔单檐塔有砖造和石造两种,平面多为正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形制小,高度一般在3米至4米。现存的单檐塔有河南登封县嵩山会善寺的净藏禅师塔和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石制,平面方形,每面7.38米,高13米左右。每面中间各开一门,塔中心有方形塔心柱,柱四面雕有佛像。塔檐叠涩挑出五层。四角攒尖顶,顶上装刹,整个造型简洁朴实。六、石窟寺隋朝石窟基本与南北朝时相同,窟中多数有柱;唐朝石窟主要开凿在敦煌和龙门,出现前后双室与单座大厅堂的两种形式,龙门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洞。唐代于乐山开凿的摩崖大象,都倚崖建多层楼阁,是前代没有的。龙门奉先寺,东西长34米,南北宽30米,主佛像高17.14米,两侧还雕有天神、力神像第三节隋唐建筑特点一、平面二、基座三、柱和柱础四、斗栱五、梁架一、平面唐代民居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只能从壁画中看到当时寺院的平面布局。唐代寺院整体平面布局,以殿堂为主,四周围墙,或做回廊,殿堂数目或一或二、三座,墙正中开门,四角建角楼。佛塔分立殿堂左右。二、基座唐代建筑从现存的寺庙和佛塔来看,都有基座,或平素,或须弥座。或前或后,或左或右设踏跺,前后踏跺有单数,也有左右各一座双数,东面的台阶称“阼”,供主人上下,西面的台阶称“阶”,供客人上下。注释:须弥座是东亚传统建筑和雕塑的基座,宫殿、寺庙、塔、华表、石碑、石狮子、门墩都有须弥座造型。须弥座源于印度佛教,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有独尊与稳固之意,因此须弥座上经常雕刻有佛像造型和佛教故事。三、柱和柱础唐代的檐柱与内柱同高,横向,自明间檐柱往往左右逐渐加高,称“升起”。柱高为柱底径的九倍强,柱身唯上端微又卷杀,柱头紧杀作复盆式。柱有升起与侧角。唐代柱础多覆盆式,也有平素或雕莲花瓣造型。注释:卷杀,即将柱、梁、枋、斗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每种构件的卷杀有一定规矩,元明以前使用得较为普遍。清代官式建筑重视总体艺术效果,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杀做法,其他一概去掉。四、斗栱唐代斗栱已臻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1.一斗铺作为斗栱中最简单者,一件大斗置于柱头上,以承檐椽。2.把头绞项铺作(一斗三升)把头绞项铺作使用较多,玄奘塔、净藏塔皆使用它。斗栱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栱,栱与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栱。一斗二升斗栱一斗三升斗栱多层斗栱每一组斗拱称为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栌斗上开十字口安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组拱,向前后出挑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

铺作既为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块传递到柱上。他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宋代称为铺作。耍头:最上一层栱或昂之上,与令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也叫做“爵头”、“胡孙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木栱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称为耍头木。3.双杪单栱铺作(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使令栱,以承撩檐椽。其柱中心则泥道栱上施素枋,枋上又施令栱,栱上又施素枋。其转角铺作,则角上出角华栱两跳,正面华栱及角华栱跳头施鸳鸯交手栱,与侧面鸳鸯交手栱相交。4.人字栱及短心柱补间铺作(平身科)净藏塔前面圆券门之上,以矮短心柱为补间铺作,其余各面则用人字形补间铺作,大雁塔门楣石所画佛殿,则与阑额与下层素枋之间安人字形铺作。人字拱:古代建筑斗栱组合形式的一种,亦称人字形栱。常用于槽下补间,在额枋上用两根枋材斜向对置而成,栱顶置斗,承托檐椽,下脚设榫入额背,是早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斗栱。补间铺作,在两柱之间的斗拱,下面接着的是平板枋和额枋,而不是柱子的顶端,因为屋顶的大面积荷载只依靠柱头斗拱来传递是不够的,需要用柱间斗拱将一部分荷载先传递到枋上,然后传递到柱子上。注释:平板枋,最早见于唐,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5.双杪双下昂铺作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是我国昂的最早实例。其第一,第三两跳偷心,第二跳华栱跳头施重栱,第四跳跳头昂令栱与耍头相交,以承替木及撩檐椽。其后尾则第二跳华栱引申为乳柎,昂尾压于乳柎之下,其下昂嘴斜杀为批竹昂。此为唐代通用样式。五、梁架唐代建筑在梁架上有以下特点:1.阑额与由额之间施短柱2.普拍枋(平板枋)的使用3.内外柱同高4.举折更小5.明柎及草柎(梁)

佛光寺大殿斗栱之上,所承载的梁均为月梁,它的中部微微拱起,形如新月,梁头之上及两肩均做卷杀,至今江南建筑仍使用此种形制。在此殿中,明柎露在外面,仅承载平暗(天花板)的重量,称作明柎,平暗之上的梁架,不加卷杀修饰,以承屋面之重,称之草柎。6.大叉手:佛光寺大殿平梁之上不立侏儒柱,而以两叉手相抵,如人字形斗拱。7.角梁及檐椽佛光寺大殿角梁有两层,檐椽只有一层,而无飞椽,椽径方形,椽头有卷杀。8.藻井又称绮井、天井、方井、复海、斗八等,是中国建筑中一种顶部装饰手法,将建筑物顶棚向上凹进如井状,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体空间。藻井一般由多层斗拱组成,由下而上不断收缩,形成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外层方形或多边型,顶心一般圆形,称为“明镜”。藻井早先多见于佛教石窟的洞顶装饰,以莫高窟的藻井较为有名。后逐渐演变为木制建筑的一种顶部处理方法。现存最早的木制藻井,是位于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公元984年。9.屋面佛光寺大殿为四阿式(庑殿式),从间接资料来看,还有九脊式(歇山式),攒尖式,不厦两头式(悬山式)。佛光寺屋面瓦饰已是后世样式,从间接资料看,当时筒瓦已普遍使用,大雁塔楣石上画建筑,筒瓦非常清晰,正脊两端饰鸱尾,正中安宝珠,正脊垂脊以筒瓦覆盖,脊下端微起,压以宝珠;两坡有反宇。歇山式庑殿式屋面屋面脊饰第四节隋唐时期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隋唐这一时期,建筑材料已很发展,品种很多,有砖、瓦、木、竹、玻璃、石灰、金属、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