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叙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

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

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

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

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

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迭肆了。曾子所倡导

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

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一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

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

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

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

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

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

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

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

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

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徳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

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

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

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

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徳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

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

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

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___________________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

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

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

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

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

“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

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

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

“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

流露岀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

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

的道德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

一,因而动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

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

心的真诚自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

“慎独”的更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

仍具有积极意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

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

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

年,政绩卓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

“早”字来警醒自己。

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D2.D3.A

4.(1)自觉要求(2)独立指向

5.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然后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接着更进一层,把

“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二“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朿,而变

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

到相对的道德自由”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不是“不再依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有误。由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

性”可知,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说明两者本质应该是相同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慎独”思想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

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慎独”思想强调“已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

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

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A.“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符合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

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的观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B.谈的是用人失误。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C.是总体介绍明代大学士徐溥的。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D.说的是鲁迅接受老师批评,坚决改正缺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

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可知,此段是在讲主体性和

“慎独”的“自觉性的要求”,所以此处的小标题为“自觉要求”。

由材料“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

事物”和“‘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

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可知,此段是在讲主体性和“慎独”的“独立指向”,所以此处的小标

题为“独立指向”。

此外,本题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特殊要求“四字短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梳理材料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关键句“‘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和第二段关键句"‘慎独'

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可知,第一、二两段可以

划分为第一部分,明确“慎独”的内涵。

第三段关键句“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

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而'闲处’

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第四段关键句“慎独之独,除了

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可知,第三四两段可以划分为第二部分,

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

第五段关键句"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

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可知,第五段划分为第三部分,在

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对材料一的结构分析,再用能体现行文脉络的词”首先……,然后……,最后(接

着)……”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连缀起来即可。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在沪上闲居了半年,因为失业,我的寓所迁移了三处,最后在贫民窟里,寻了一间小小的房间。我所

租的是梯子口头的一间小房,因为外间的住者要从我的房里出入,所以我的每月的房租要比外间的便宜几

角小洋。

与间壁的同寓者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搬来的那天午后。等她走上了梯子,我才站起来对她点了点头说:

“对不起,我是今朝才搬来的,以后要请你照应。”

她听了我这话,也并不回答,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地看了一眼,就走上她的门口去开了锁,进

房去了。

她每天上工和下工回来,总见我呆呆的坐在那堆书上。大约她的好奇心被我那痴不痴呆不呆的态度挑

动了罢,有一天她到了我的身边忽而停住了脚,看了我一眼,吞吞吐吐好像怕什么似的问我说:“你天天

在这里看的是什么书?”

我听了她的话,反而脸上涨红了。因为我天天呆坐在那里,面前虽则有几本外国书摊着,其实我的脑

筋昏乱得很,就是一行一句也看不进去。听了她这一问,我含含糊糊的回答说:“我并不在看书,不过什

么也不做呆坐在这里,样子一定不好看,所以把这几本书摊放着的。”

她听了这话,又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那几天里,

我也曾译过几首英法的小诗,于晚上大家睡熟的时候,不声不响的出去投邮,寄投给各新开的书局。

有一天,我也是坐在那里,她手里拿了两包用纸包好的物件走了上来,放了一包在我的书桌上说:“这

一包是葡萄浆的面包,请你收藏着,明天好吃的。另外我还有一包香蕉买在这里,请你到我房里来一道吃

罢!”

我替她拿住了纸包,她就开了门邀我进她的房里去。住了这十几天,她好像已经信用我是一个忠厚的

人的样子。我对她说:“我们本来住在一处,何必这样的客气。”

“我并不客气,但是你每天当我回来的时候,总站起来让我,我却觉得对不起得很。”

我问她说:“你在工厂里做的是什么工作?”

“是包纸烟的。”

“一天做几个钟头工?”

“早晨七点钟起,晩上六点钟止,中午休息一个钟头,每天一共要做十个钟头的工。少做一点钟就要

扣钱的。”

“扣多少钱?”

“每月九块钱,所以是三块钱十天,三分大洋一个钟头。”

“饭钱多少?”

“四块钱一月。”

“这样算起来,每月一个钟头也不休息,除了饭钱,可省下五块钱来。够你付房钱买衣服的么?”

“哪里够呢!并且那管理人又……我……我所以非常恨工厂的。”

我看看她那一种切齿怨恨的样子,就不愿意再说下去。向四边一看,觉得她的房里也有些灰黑了,我

站起来道了谢,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里。我从她自家的口里知道她姓陈,名叫二妹,是苏州东乡人,她父亲

也是纸烟工厂的工人,去年秋天死了。

天气好像变了。我每年在春夏之交要发的精神衰弱的重症,遇了这样的气候,就要使我变成半狂。所

以我这几天到了晩上,也常常走出去散步去。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

走到天将明的时候才回家里,一睡直可睡到第二天的日中。二妹这几天来,不晓是什么原因,我觉得她对

我的态度,又回到从前初见面的时候的疑惧状态去了。

一天午后我听见楼底下有人在催着说:“挂号信!”我把信取来一看,原来我前回寄去的一篇德文短

篇的译稿,已经在某杂志上发表了,信中寄来的是五元钱的一张汇票。

第二天我取了钱,想起那天二妹送我的面包香蕉等物,我就寻着了一家卖糖食的店,进去买了一块钱

巧格力、香蕉糖、鸡蛋糕等杂食。

二妹回来了,她默默的坐在我的半高的由书叠成的桌上,吃了几颗巧格力,对我看了几眼,好像是有

话说不出来的样子。

“你有什么话说?”

她又沉默了一会,便断断续续的问我说:“我……我……早想问你了,这几天晚上,你每晚在外边,

可在与坏人作伙友么?”

我听了她这话.倒吃了一惊,她好像在疑我天天晚上在外面与小窃恶棍混在一块。她看我呆了不答.

便以为我的行为真的被她看破了.所以就柔柔和和的连续着说:

“你何苦要吃这样好的东西?你可知道这事情是靠不住的。万一被人家捉了去,你还有什么面目做人。

过去的事情不必去说它,以后我请你改过了罢……”

她讲到了这里,忽而落了几滴眼泪。我静静儿的想了一会,等她的神经镇静下去之后,就把原因说了

一遍。她听了我这一番辩解,颊上忽而起了两点红晕,把眼睛低下去看着桌子上,好像是怕羞似的说:“噢,

我错怪你了,我错怪你了。请你不要多心,我本来是没有歹意的。”

我对她微微的笑了一笑,说:“夜也深了,你该去睡了罢!明天你还要上工去的呢!”

她听了我这话,就站了起来,很喜欢地回到她的房里去睡了。

她去之后,我又换上了白天脱下的那件破棉袍子,走出外面去散步去。

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一二声淸脆的歌音,从静

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

1923年7月15日

(有删改)

[注]郁达夫曾这样叙述过其创作的起因:半年来,因为失业,我的天天做梦的脑里,又添了许多经验。以

己例人,我知道世界上不少悲哀的男女,我的这几篇小说,只想在贫民窟、破庙中去寻那些可怜的读者。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陈二妹初次打招呼,她的反应体现出她的戒备心理,也表现了陈二妹冷漠的一面。

B.陈二妹主动问“我”看什么书,既体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表明二人的关系有所改变。

C.陈二妹有关烟厂的描述,虽着墨不多,但表现了她命运的艰辛与不幸,及其内心深处可贵的反抗意识。

D.因为陈二妹送给“我”面包、香蕉等物,于是“我”请她吃了几颗巧格力,这使得陈二妹开始怀疑“我”

与坏人在一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男女主人公社会身份反差较大,却“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极具艺术张力。

B.小说注重心理描写,如文中画横线处,表露出对“二妹”怀疑“我”天天晚上在外面与小窃恶棍混在一

块的不满。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与当时正处于困顿中的郁达夫高度吻合,作品呈现出自叙传风格。

D.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境,同时富有象征和抒情意味,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8.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巧妙设伏,层层推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我”和陈二妹各自的生活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请结

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C7.B

8.①由于房屋狭窄,陈二妹每次回来,“我”都要站起身来让路,陈二妹自然感到过意不去,于是有了赠

食物情节的出现;②由于“我”神经衰弱,夜里外出散步,这使陈二妹产生误会,故事由此生出波澜,便

有了后来“规劝”“解释”等一连串的情节。

9.①从“我”的角度来说,社会的黑暗不公,是“我”穷困落魄的根本原因。通过“我”的命运,作品表

现出一定的社会批判主题。②陈二妹的命运更强化了作品的社会批判主题。她善良、真诚却弱小无助,在

社会的底层承受着苦难和欺凌。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③二人的相互关系又进一步

深化了作品主题。文章写陈二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对陈二妹的感怀和珍惜,既歌颂了青年男

女之间纯真的感情,更是对于人间真情的一首颂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陈“也表现了陈二妹冷漠的一面”曲解文意,二妹的反应体现的是面对陌生异性邻居的戒备心理;

B.“对知识的渴望”错误,陈二妹是出于“好奇心”;

D.“这使得陈二妹开始怀疑‘我’与坏人在一块”错误,根据原文“这几天晚上,你每晚在外边,可在与

坏人作伙友么?”,陈二妹在发现“我”反常的生活习惯时,就已经怀疑”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原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露出对‘二妹‘怀疑'我'天天晩上在外面与小窃恶棍混在一块的不满”说法错误,从“我静静儿

的想了一会,等她的神经镇静下去之后,就把原因说了一遍……我对她微微的笑了一笑”等反应可见,“我”

并没有觉得二妹怀疑我而感到“不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的能力。

这篇小说以“我”与陈二妹关系的变化为线展开叙事,因此,分析小说“巧妙设伏,层层推进”的艺术技

巧,必须要抓住二人关系的变化。

从“与间壁的同寓者的第一次相遇……她听了我这话,也并不回答,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地看了一

眼,就走上她的门口去开了锁,进房去了”“有一天她到了我的身边忽而停住了脚,看了我一眼,吞吞吐

吐好像怕什么似的问我说:'你天天在这里看的是什么书’",听见“我”的回答后“又深深的看了我一

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可见,她一开始对“我”十分戒备。

从“有一天,我也是坐在那里,她手里拿了两包用纸包好的物件走了上来,放了一包在我的书桌上……她

就开了门邀我进她的房里去”“你每天当我回来的时候,总站起来让我,我却觉得对不起得很”可见,二

妹对我由戒备,到主动送吃食,是因为前面写“我”每天站起来为她让路,让她心生感激。

从“我每年在春夏之交要发的精神衰弱的重症……这几天到了晚上,也常常走出去散步去。当这样的无可

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才回家里,一睡直可睡到第二天的日中。

二妹这几天来,不晓是什么原因,我觉得她对我的态度,又回到从前初见面的时候的疑惧状态去了”“断

断续续的问我说:‘我……我……早想问你了,这几天晚上,你每晚在外边,可在与坏人作伙友么'”可

见,后来陈二妹对“我”产生误会,则是因为“我”不正常的作息,由此有了二妹“柔柔和和”“忽而落

了几滴眼泪”的劝说“你何苦要吃这样好的东西?你可知道这事情是靠不住的。万一被人家捉了去,你还

有什么面目做人。过去的事情不必去说它,以后我请你改过了罢”,也有了“我”的解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小说主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我”的角度来说,小说对“我”失业困顿的直接原因没有做任何交代,但在结尾处,作者通过环境描

写“贫民窟”“洋楼”“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暗示我们,社会

的黑暗不公是这一切的根本原因。

从陈二妹的角度来说,她的处境,特别是她对烟厂的控诉,“早晨七点钟起,晚上六点钟止。中午休息一

个钟头,每天一共要做十个钟头的工。少做一点钟就要扣钱的"“'每月一个钟头也不休息,除了饭钱,

可省下五块钱来。够你付房钱买衣服的么?''哪里够呢!并且那管理人又……我……我所以非常恨工厂

的'”等,体现了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而从两人的关系来说,在黑暗的时代背景下,两个小人物之间纯真的感情,“我”对陈二妹的感怀和珍惜,

特别是陈二妹对“我”的友爱、关心,为作品增添了温暖的亮色,既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感情,更

是对于人间真情的一首颂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随桓公杨忠卒,子杨坚袭爵。大将军杨坚姿相奇伟。周主待坚素厚,于手宪言于帝曰:“坚恐非人

下,请早除之。”帝亦疑之,以问下大夫来和。和诡对日:“随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阵

无不破周太子佟毛等浑,至伏侯城而还。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

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王轨尝与小内史贺若弼言:“太子必

不克负荷。”弼深以为然,劝轨陈之。轨后因侍坐,言于帝曰:“皇太子仁孝无闻,恐不了陛下家事。愚

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贺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为忧。“帝以问弼,对日:"皇太子养德春宫,

未闻有过。”既退,轨让弼日:“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弼目:“此公之过

也。太子国之储副,岂易发言。事有蹉跌,便至灭族。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昌言?“轨默然久之,

乃日:“吾专心国家,遂不存私计。向者对众,良实非宜。”后轨因内宴上寿,捋帝须日:“可爱好老公,

但恨后嗣弱耳。”先是,帝问右宫伯宇文孝伯曰:“吾儿比来何如?"对日:“太子比惧天威,更无过失。”

罢酒,帝责孝伯曰:“公常语我云,太子无过,今轨有此言,公为诳矣。”孝伯再拜日:“父子之际,人

所难言。臣知陛下不能割慈忍爱,遂尔结舌。”帝知其意,默然久之,乃曰:“心已委公矣,公其勉之。”

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势睪主。杨坚貌有反相。”帝不悦,目:“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帝深

以轨等言为然,但汉王赞次长,又不才,余子皆幼,故得不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杨坚篡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

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遣/

B.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

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C.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

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D.宫尹郑译等/皆有宠于太子/太子在军中/多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王轨等言之于周主/周主怒/杖太子及

译等/仍除译等名宫官亲幸者/咸被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王爵名,王爵一般地位仅次于国家的君主。皇帝的直系亲属功勋人物可以封王。

B.吐谷浑,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期吐谷浑曾建立政权。

C.朕,文中指皇帝自称。“朕”原来是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杨坚有不臣之心,皇帝就此事询问来和,来和欺骗皇帝说,杨坚是一个可以镇守一方、坚持气

节的人。

B.王轨与贺若弼谈及太子承担帝业的问题,贺若弼同意王轨有关皇太子不能承担大任的看法,并让王轨向

皇帝进言。

C.王轨告诉皇帝,皇太子不可靠,于是皇帝拿王轨的话询问宇文孝伯,宇文孝伯含蓄地否定了王轨关于皇

太子不可靠的说法。

D.皇帝虽然认同王轨关于皇太子的说法,但是苦于次子汉王没有才干,而其他儿子还年幼,所以没有废黜

皇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贺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为忧。

(2)事有蹉跌,便至灭族。本谓公密陈臧否,何得遂至昌言?

14.从王轨与贺若弼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王轨有哪些性格特点?简要概括。

【答案】10.B11.D12.C

13.(1)我浅薄愚昧,不值得信任。陛下常常认为贺若弼有文才武略,他也常把这件事作为忧虑。

(2)事情有失误,便可导致灭族。本来认为你秘密陈述太子的好坏,怎么能够就至于直言不讳呢?

14.敢于直言;忠义无私;知错能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宫尹郑译等人,都被太子宠爱。太子在军中有很多失德的事,郑译等人都参与了.军队返回,王

轨等人把这件事告诉皇帝,皇帝生气,杖打太子和郑译等人,并免除郑译等人的官职,宫官里被太子宠爱

的都被遣散。

“在军中”是“多失德”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Do

“被谴”的主语应是“宫官亲幸者”,而不是“周主”,所以应在“宫”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B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误。“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王轨告诉皇帝,皇太子不可靠,于是皇帝拿王轨的话询问宇文孝伯,宇文孝伯含蓄地否定了王轨关于

皇太子不可靠的说法”错误。由原文“先是”可知,皇帝向宇文孝伯询问皇太子的事是在王轨告诉皇帝皇

太子不可靠之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短暗”,浅薄;“足”,值得;“恒”,常常;第一个“以”,认为,第二个“以”,把,“以…”

为",把……作为。

(2)“蹉跌”,失误;“臧否”,好坏;“昌言”,直言不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由原文“轨后因侍坐,言于帝曰:'皇太子仁孝无闻,恐不了陛下家事。愚臣短暗,不足可信。陛下恒以

贺若弼有文武奇才,亦常以此为忧。'”可知,王轨趁着陪坐皇帝时,对皇帝说:“皇太子仁爱孝敬无有

名声,恐怕不能承担陛下的家事。我浅薄愚昧,不值得信任。陛下常常认为贺若弼有文才武略,他也常把

这件事作为忧虑。”从而可以看出王轨敢于直言。

由原文“轨默然久之,乃曰:'吾专心国家,遂不存私计。向者对众,良实非宜。’”可知,王轨沉默了

好久,就说:“我一心一意,专心于国家,就不心存个人私念。从前面对群臣,贸然提出,确实不应该。”

从而可以看出王轨忠义无私、知错能改。

参考译文:

周随桓公杨忠去世,他的儿子杨坚继承爵位。大将军杨坚姿容相貌奇异伟岸。后周国君对杨坚一向很

好,齐王宇文宪对皇帝说:“杨坚恐怕不会久居人下,请求尽早铲除他。”周武帝也怀疑杨坚,就以此询

问下大夫来和。来和欺诈皇帝说:“随公杨坚只是一个坚守节操的人,可以镇守一方,如果作为将领,敌

阵没有不被攻破的。”周太子讨伐吐谷浑,到伏侯城而返回。宫尹郑译等人,都被太子宠爱。太子在军中

有很多失德的事,郑译等人都参与了。军队返回,王轨等人把这件事告诉皇帝,皇帝生气,杖打太子和郑

译等人,并免除郑译等人的官职,宫官里被太子宠爱的都被遣散。王轨曾经与小内史贺若弼说:“太子一

定不能承担大任。”贺若弼很赞同,劝说王轨向皇帝陈述这件事。后来王轨趁着陪坐皇帝时,对皇帝说:

“皇太子仁爱孝敬无有名声,恐怕不能承担陛下的家事。我浅薄愚昧,不值得信任。陛下常常认为贺若弼

有文才武略,他也常把这件事作为忧虑。”皇帝用这件事咨询贺若弼,贺若弼回答说:“皇太子在东宫培

养德行,从没有听说过有过错。”退朝后,王轨责备贺若弼说:“(你)一向说话,没有不直言的,如今

面君奏对,为什么竟然如此反复无常呢?”贺若弼说:“这是你的过错啊。太子是国家的副君,难道轻易

发难?事情有失误,便可导致灭族。本来认为你秘密陈述太子的好坏,怎么能够就至于直言不讳呢?”王

轨沉默了好久,就说:“我一心一意,专心于国家,就不心存个人私念。从前面对群臣,贸然提出,确实

不应该。”后来王轨趁着在宫内宴会向皇上祝寿,摸着皇帝的胡须说:“真是一个好好的老头,只遗憾没

有强大的继承人。”从前,皇帝问右宫伯宇文孝伯说:“我的儿子近来怎样?”宇文孝伯回答说:“太子

近来畏惧皇上威严,更没有过错。”喝完酒,皇帝责备宇文孝伯说:“你常常告诉我说,太子没有过错,

如今王轨有这样的话,你在欺骗我。”宇文孝伯拜了两拜说:“父子之间的关系,别人难以说清。我知道

皇上不能割舍慈爱,于是不敢说罢了。”周武帝知道他的心意,沉默了很久,于是说:'‘我已经委托给你

T,希望你尽力吧。”王轨突然对皇帝说:“皇太子不是承担国家重担的君主,杨坚好像有造反的迹象。”

周武帝不高兴,说:“一定有天命在,那怎么办!”周武帝认为王轨等人说的话是对的,只是次子汉王宇

文赞年龄大,却又没有才能,其他的儿子都还年幼,所以太子没有被废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鄭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想去年重阳情状,叙写今日重阳境况,言语之中包含了万千感慨。

B.第三句用拟人手法,“不相放”有不饶人之意,加一“苦遭”意味更深。

C.第四句“黄花”点题,并与上句中“白发”形成对比,故曰“羞见”。

D.尾联追忆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禁为之断肠。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时局动荡,诗人频年迁徙,去年于鄭县登高,今年又流落在涪

江之滨,他渴望过上安稳的生活。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菊花依旧放、美丽,诗人虽不甘衰老,白发却不

饶人。③对迫不得已而寄人篱下的感伤。乱世中漂泊他乡,生活常要靠人接济,诗人感到忧愁、无奈。④

对贪图享乐、造成天下大乱的统治者的批判。唐玄宗不恤民艰,贪图享受,导致了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

炭。叛乱平定后,社会还是不得太平,最高统治者即是祸乱的根源。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对,忆骊山往事,意在推原祸本,抒发忧国伤时之感,感叹唐明皇荒淫无度,

以致世乱路难。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去年登高郑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回想去年重阳还在“郑县北”,今日重阳却又到了“涪江滨”,

表达诗人对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境遇的感慨,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之情。

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白发不饶人,菊花却依旧开放、美丽,借“白发”“黄花”

两个意象的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社会动荡,自己长时间漂泊他乡,生活常要靠人接济,表达

诗人寄人篱下的感伤之情。

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酒阑以后,忽忆骊山往事,叹明皇荒游无度,以致世乱路难。

表达对贪图享乐的统治者的批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这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

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

【答案】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金就砺则利③.寄蜉蟾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⑤.以

吾一日长乎尔⑥.毋吾以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砺,蜉,蜥,渺,粟,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在古典园林造景中,借景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装饰手法。中国古代造园家

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于有限空间之中,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还常将漏窗、空窗连续排列,沿墻组成的花窗带,应过而借院内、墙内、廊内的景色,使观者

游走其间,每换一窗,—会看到新景。原本孤立、静止的景色,透过一扇扇窗的引导呈现出流动而富有变

化的形态,衍生出新的复合意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全新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借景造境。通过借景.

使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天地万物还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景观逶迤绵延就并且

B.景观逶迤绵延才因而

C.景致连绵不绝才因而

D.景致连绵不绝就并且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造园家通过巧妙地用窗借景,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B.造园家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源自巧妙地用窗借景。

C.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源自造园家巧妙地用窗借景。

D.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通过造园家巧妙地用窗借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D19.A

20.示例一:借景,不但使园林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使天地万物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感。

示例二:通过借景,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景观:指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景致:指风景和景物,精致新奇。本处指

将这些无限新奇的风景和景物收到院子中来,所以选用“景致”。

逶迤绵延: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接连不断,弯弯曲曲地延伸。连绵不绝:连续而不中断。本处形容

的是花窗带,所以选用“连绵不绝”。

才:表前后是条件或目的关系。就:表示前后是顺承关系。本处“每换一窗”和“看到新景”前后有时间

上的先后,所以选用“就”。

并且: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因而:前后是因果关系,引岀后面的结果。本处呈现出流动而富有

变化的形态和衍生出新的复合意象二者是并列关系,所以选用“并且”.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后文“还常将漏窗、空窗连续排列”的主语为造园家,所以所补写句子的主语也应是造园家,排除CD。

选项B中,“源自巧妙地用窗借景”的主语为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而不是造

园家,所以B结构混乱。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存在两处语病:一,“使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缺少主语,可将“使”去掉;二,“天地万物

还与园林联系在一起”主语应是“园林”,可改为“园林还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

或者,第一处改为“借景,使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第二处改为“还使天地万物与园林联系在一起”。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①o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从

而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

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

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②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休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