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语文选必下《项脊轩志》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高二语文选必下《项脊轩志》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高二语文选必下《项脊轩志》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高二语文选必下《项脊轩志》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高二语文选必下《项脊轩志》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2.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3.品读亲情,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2.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崇尚唐宋古文,主张“文道合一”。归有光为“唐宋派”成就最高的人。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3.作者生平8岁丧母周氏,17岁失奶奶夏氏,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24岁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25岁生下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与魏氏环保而哭,写下了《先妣事略》29岁发妻魏氏死,32岁久病卧床,魏氏婢女寒花亡,写下了《寒花葬志》33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补写完第二年中举,三年后连续八次落第43岁长子亡,44岁继室又死。年近花甲高中进士,后6年,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而亡。4.写作背景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5.题目解读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取此名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二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6.正音渗漉(lù)

兀坐(wù)

修葺(qì)

异爨(cuàn)迨(dài)

先妣(bǐ)

呱呱(ɡū)

阖门(hé)象笏(hù)

扃牖(jiōnɡ)(yǒu)

枇杷(pí)(pɑ)导入:梁漱溟先生晚年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谈到:“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中国人历来对亲人、家庭、家族非常重视,前边学习的《陈情表》中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今天我们学习《项脊轩志》,体会归有光对项脊轩及相关亲人的深情怀念。(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你知道哪些有深意的书斋?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梁启超的“饮冰室”,鲁迅的“绿林书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一、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⑴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⑵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⑶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⑷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悲家道中落,“爨”字表示烧火做饭,“异爨”即指分家。分家现象在现代社会很平常,但在古代却有深刻的隐含意义,往往意味着大家庭的不和睦,有可能还是家族衰败的开始。理解背后的社会隐喻,认识到“异爨”看似小事,实则不小。归有光对“诸父异爨”的叙述一笔带过,重点描绘异爨后归氏大家族的日常生活画面。在家庭生活空间上,庭院的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内外多设小门墙”,从“庭中始为篱”到“已为墙”。这看似只是对庭院简单的描绘,实际上隐含着无限的意蕴,暗示大家族的隔阂的生成深化与人情的冷漠自私。归有光描写了三幅场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东犬西吠”透露出的是大家族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矛盾。“客逾庖而宴”表现出家庭生活秩序的混乱。“鸡栖于厅”则暗示大家庭礼制的荒废。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作者通过这段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庭院,原先是一个“通南北为一的整体”,现在“墙往往而是”。而且,“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从“先是”到“迨”,从“始”到“已”到“再”,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归氏一族的家道中落。悲至亲离世悲功业未就)⑸小结本文所写内容:一间书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两种感情——多所喜,亦多可悲三世变迁——祖辈、父母辈、自己四个女人——先大母、妪、先妣、妻子五件事情——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二、问题思考1.散文作者往往喜欢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为“文眼”。请找一找本文的“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本句笼罩全篇,总括全文写“可喜”、“可悲”之事,奠定全文先喜后悲的感情基调,故是“文眼”。2.本文的叙事抒情线索是什么?本文明为写轩实则写人,作者回忆了与项脊轩有关的哪几个亲人?本文以项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怀念为暗线展开叙事抒情。项脊轩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作者借轩写人,借轩抒情,主要回忆了祖母(先大母)、母亲、妻子等三代亲人的旧事。3.作者所写的“可喜”之事是什么?又写了哪几件“可悲”之事?“可喜”之事是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明亮、高雅、幽静,作者置身其中感到由衷的喜悦。“可悲”之事共有四件:其一是家庭的变故和衰败,其二是母亲的旧事,其三是祖母的旧事,其四是妻子的旧事。第一段主要写“多可喜”。项脊轩小得不能再小了,而且陈旧不堪,不见阳光,究竟有什么可喜的?(1.通过自己的“修葺”改变了它,一可喜也;2.美化环境,将自己的审美情趣体现出来,二可喜也;3.安静,适于读书,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三可喜也;4.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四可喜也。总之,经过修葺由原来的“小”“破”“暗”变得“亮”“雅”“静”。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但自得其乐,其境界却很大。这使我们想起了《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有了精神追求,陋室不陋,陋室也美,当然可喜。估计学生的回答有缺漏,或不到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非常重要,而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适时地启发引导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读第三段,说说“可悲”的事情有哪些呢?(作者写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分家,第二件是回忆母亲的音容笑貌,第三件是回忆祖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好好的一个大家庭四分五裂,鸡犬不宁,动荡不安,当然是可悲的。为什么分家?过不到一块了,闹矛盾了。矛盾不可调解,只好分家。家庭的衰败给作者心灵上蒙了一层悲哀的气氛。作者八岁丧母,一个幼儿失去了母亲,这是多么悲痛的事情!他可能经常在梦里见到母亲,甚至醒来哭着喊“妈妈”!作者的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女性。但是家庭负担沉重,子女太多。作者在《先妣事略》中写道:她不想怀孕,妪让她喝生螺避孕,结果造成不能说话,最后郁郁而死。《项脊轩志》中,老妪描述作者母亲的音容笑貌,作者仿佛真的看到母亲就在眼前,所以,他听着听着就哭了,老妪也哭了。这多让人伤感呀!这给作者心灵蒙上了又一层悲哀的气氛。祖母对他寄予厚望,把振兴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祖母拿着祖先使用过的笏板说“他日汝当用之”,此时祖母的心情十分复杂:关切、喜悦、希望、担心。这是第三层气氛。此时作者内心感情更加复杂,家庭的衰败,母亲的去世,祖母的厚望等各种感情一起聚拢心头,百感交集,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于是“长号不自禁”。真是令人悲伤万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阅读如果不伴随想象和联想,就无法读出文字的隐含意义。)4.作者在写“可喜”之事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喜悦之情的?主要使用欲扬先抑的对比手法,将项脊轩修葺前狭小、阴暗、破漏的局面与修葺后明亮、高雅、幽静的状况加以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置身修葺后项脊轩的内心喜悦之情。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修葺后项脊轩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的景物描写,把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喜悦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5.作者是如何描写三代亲人“可悲”之事的?分别刻画了三代亲人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选取与三代亲人有关的三件生活中极平常的家庭琐事来写。写祖母是正面描写,主要通过“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的动作细节描写和“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等三句话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祖母对自己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刻画了一位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充满矛盾心情的饱经风霜的老祖母形象。写母亲是由老妪的话从侧面描写的,主要通过“立于兹”、“以指叩门扉”的动作细节描写和“儿寒乎?欲食乎?”的语言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刻画了一个对孩子的不适而忧心忡忡的母亲形象。写亡妻是正面描写,主要通过“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凭几学书”,“手植”枇杷树的动作描写和“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语言描写,表现妻子对作者的浓浓感情,刻画了一位与丈夫情投意合、言笑宴宴的开朗快乐的少妇形象。6.联系作者身世,说一说他在回忆三代亲人时的“悲”情是如何表现的,从中归纳归有光写作此文时的内心世界。(1)忆母时:“余泣,妪亦泣。”作者的内心活动:家世衰败,家族之人各自为政,混乱一片,而作者八岁失母,孤单而少爱,只有躲入小阁与一位年老的仆人谈话,在回忆中寻找一丝亲情。当他听到仆人绘声绘色地描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时自然泪流满面。(2)忆大母时:“长号不自禁。”作者的内心活动:埋头书中、久久都不见人的作者只有被奶奶惦记着,并对他寄予厚望,作者受到了少有的温柔的亲情。写此文时大母已去世,而自己却连年科场不顺、功名未成,并没有像老人家所期望的那样光大门楣,自感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所以难以自制,号啕大哭。(3)忆妻:作者没有直写自己丧妻之痛,但从“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两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可看到作者不想外露的内心伤痛。作者的内心活动:青年时少有亲情的归有光内心极为寂寞、孤独,从文中可知他的妻子和他在一起时也只不过是与他说说笑笑而已,对他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帮助,但恰是亲密无间的说笑才使他的生活有了色彩。而这种夫妻恩爱的生活只持续了短暂的六年时间,妻子就去世了,因此作者对亡妻更有了知音难觅般的伤感。(忆亲人——细读文本,作者重点回忆了几位亲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情感。【提示】三位,母亲、祖母、妻子(1)忆母亲--母子情深。(因祖母比母亲去世晚,故先写母亲,笔法细致。)用祖母的婢女口述:“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边是婢女怀拥着呱呱而泣的姐姐,一边是日母用手指轻敲门板(而不是随手推门,也顾不上去哄女儿),嘘寒问暖。母亲对子女之爱不言自明,读之令人潸然泪下。(2)忆祖母--祖孙情重。祖母说了两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祖母既对孙子寒窗苦读于心不忍,又期盼其读书有成,这是言传”她做了两个动作,“以手阖门”和“持一象笏”。轻手关门,是为了不影响孙子读拿着她祖父曾上朝用的“象笏”这一科举成功的象征物来激励孙子,这是“身教”。(3)忆爱妻--夫妻情长。细节一:“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可见夫妻恩爱,妻子勤学好问,极力辅助丈书应举。细节二:“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从妻妹们调侃诙谐的语调中看得出她姐姐幸福婚姻的羡慕和向往。细节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段话看似轻描却并非闲笔,枇杷树长得“亭亭如盖”,以表时过情驻,物在人亡,睹物思人,其怅惘之情也不必再用言语赘述。【小结】归有光享受亲情的“多可喜”的时光短暂,而失去亲情的“多可悲”的时光漫长,长时光充满了孤独。写母亲,是借老妪的口述,表现母亲的温柔慈爱;写祖母,则是抓住她看望并鼓励孙子读书的感人场面,特别是祖母“持一象笏至”的叮咛和勉励,希望孙子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现状的嘱咐,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子的关怀、疼爱和殷殷期许。作者“瞻顾遗迹”、睹物思人,又想慨自己当时无法改变“吾家读书久不效”,不禁悲从中来,“长号不自禁”。写妻子,充满生活乐趣。然世事难料,生死无常,妻子去世,项脊轩也渐渐破败,直至作者将其再次修葺。结尾一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入了作者无限的感伤之情,寄托了作者对往事、亡妻的追怀。)7.请找一找本文使用了哪些叠词,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本文的叠词有“寂寂”、“珊珊”、“往往”、“呱呱”、“默默”、“亭亭”等。本文的叠词既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也是为了取得写物关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如“寂寂”一词,既强调了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珊珊”一词,既渲染、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的混乱局面,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亭亭”一词,使人既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其他如“呱呱”描摹小儿的哭声,“默默”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这些叠词使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且读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8.《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想一想,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与前文相比,最后一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①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以及后来妻死室坏带给自己的伤痛,于是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苦闷之情,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之感。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衬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等一组时间短语,更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②文末写亡妻手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令昔对比暗寓“令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的共鸣。9.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纵观全文,作者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有序地贯穿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事情产生了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因而读来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凝练集中。三、具体分析1.文章开头写出了项脊轩修葺前什么样的特点?对下文描写起到什么作用?(1)狭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2)破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3)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4)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描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与下文写修葺后项脊轩的明亮、幽雅、安静形成对比,从而更突出作者置身于修葺后项脊轩的喜悦之情。(请在第一段找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句子。室仅方丈——小

百年老屋——老

尘泥渗漉——破雨泽下注——漏北向,不能得日——暗“使不上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前辟四窗”——开窗采光,让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美化环境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独得其乐:书趣、歌趣“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引来生灵,又增加了情趣所写景物:明月,院墙,桂影,微风动静结合:动景,微风,桂树。静景,明月,院墙。静中有动:明月照墙,风中桂影。顺序:从高到低,天空——院墙——地面色调:明亮而不耀眼,斑驳而不漆黑,清静而不冷清。这样,小小一间书房,变得于景可爱,于情可喜。项脊轩修葺前的状貌:狭小、破旧、阴暗、渗漏。项脊轩修葺后的变化:不漏、明亮、雅致、幽静。【小结】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在对闲适清幽的理想书斋生活场景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的无限眷恋。)2.第2段可分几层?请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可分四层。第一层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总括下文对“可悲”之事的抒写。第二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泛写项脊轩环境的变化,表现大家庭的衰败,是可悲事之一。第三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第四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段末,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3.第3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能以足音辩人”一句有什么表现作用?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就把作者好静、勤学、深思的性格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就既写了人内心的宁静,又写了环境的安静。(扃牖而居,足音辨人“扃牖”即关上窗户的意思。百年老屋本就狭小,可供一人居,如果再关上窗户,这项脊轩中的寂寞更为深切。如果说“大类女郎”相当于对少年归有光的一个自画像,那么“扃牖而居”“足音辨人”的细节则更可见他的努力程度。在归有光所处的时代,想要振兴家族,改变现状,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刻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扃牖而居”,整天默默地呆在项脊轩中,足不出户,时间一长,甚至“能以足音辨人”。可以想像这是一个怎样孤独的少年,又是一个怎样刻苦的少年。)4.补充资料,全面认识归有光

(1)敢于为弱者呐喊:归有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