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是新教材中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上承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下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它是中华民国的开篇历史,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因此这篇课文的讲解关系到学生对前面课文的进一步加深理解,明白辛亥革命为何发生,也为下一课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绝望”与“希望”埋下伏笔。此外,辛亥革命是民国建立的起点,这对于理解下一单元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也大有裨益。从单元构成来看,能够使得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召唤,从侧面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就这一课而言,课本分为三个子目阐述,分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三个子目概括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内容以及影响,可谓是史学研究的三部曲,这与旧教材的分类来看没有太多的差异。然而,在新教材的课本描述中,引言即是邹容的《革命军》,这一内容在旧教材是放在历史纵横中的,这里放在引言是一大变化之一。其二,旧教材中对清末新政仅一笔带过,并以幌子二字盖棺定论,但在新教材中列举了新政涉及的方面与内容,还有《奏定学堂章程》一个插图,以及后来的皇族内阁的阐述,这是新教材原因描述中两个最大的变化。显然这是新教材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并就学生对新政就是“幌子”能够更好的理解。就其第二子目来看,新教材减少了一些基本史实的要求,比如民国纪年、五色旗等。这些内容是在初中有所体现的,此处不再机械性的重复是新教材传递的一个信号,并且就南北议和着墨颇多,最后也没有太主观的评价在孙袁民元让位问题。第三个子目则是对辛亥革命的定位有了一个新的表述,“民族民主革命”,其不足方面也用了一段来描写,其它并无异同。这要求教师对新教材有一定研读,在理解新教材传递的精神后,如何在课堂上就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有一定的体现。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上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对于继续深入探究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以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高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独立思考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其并不具有成熟的开放性学习的特点,思维上仍不够活跃,对于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史实材料,运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源来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上探究历史,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联系整个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来理解本课内容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使得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学习。设计理念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继失败,中国人民想要挽救民族危亡的想法就愈加急切,庚子事变之后仓皇西逃的经历也促使慈禧转向改革。然而,清末新政十年矛盾丛生,清政府摇摇欲坠。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但实际上当时中国缺少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人也不全是资产阶级,很多立宪派倒向革命,旧官僚投机革命,他们的加入为革命带来双重作用。从武昌起义到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本课教学设计以“梦”为主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框架设计:从纵向来说,“梦想”在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有体现,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正是因为现实阻挡了梦想实现的脚步,所以开启了革命党人的追梦之旅;第二阶段是追梦之旅,从武昌起义前的思想、组织、军事上的准备,再到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都体现了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武昌起义后迫于现实,孙中山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造成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据为己有的局面,追梦的成果因此而大打折扣,由此引出第三个阶段评价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即“说梦”;第三个阶段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通过各种史料的呈现让学生能够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横向来说,每一阶段的梦想与现实、梦想与行动都是该时期革命人为了实现梦想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三个阶段的主题教学,达到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落地,并伴有家国情怀的贯穿,感悟革命党人的艰辛,不过分苛求历史人物。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认识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影响。2.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能通过史料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史料实证)。4.能通过阅读史料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5.认识到20世纪初革命党的仁人志士为反封建反殖民做的艰辛斗争,而追求民族民主革命是当时亚非拉地区的总趋势,中国应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不仅促进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且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2.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2.谈话法(问答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围绕辛亥革命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通过提问和回答进行教学。3.讨论法: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围绕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展开辩论,以此弄清问题缘由并提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4.探究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辛亥革命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2分钟)展示图文“人没有梦想与咸鱼有什么区别?”【设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中国的梦想又是什么?中国梦起于何时?自由回答关于“梦想”的提问。由个人到国家,循序渐进。回顾近代以来到辛亥革命前的民族复兴运动,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梦起:山雨欲来风满楼(10分钟)【教师】解释辛亥革命的定义狭义:1911--1912武昌起义爆发到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段时间内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资产阶级革命者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一)民族危机深重出示材料1.1:两幅近代时事漫画【设问】阅读图片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状况?过渡:那面临民族危机的悲风,清政府有何作为?(二)清末新政教师出示新政内容:1.改革官制(外务部等);2.倡导创办工商企业;3.教育改革(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4.编练新军。【教师】“新政”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设问】清末新政能否挽救清政府?出示材料1.2: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教师】新政非但没有挽救处于危机中的清政府,反而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三)预备立宪【教师】清末新政失败后,清政府仍然不甘心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又推出了“预备立宪”。出示材料1.3:“清廷内阁成员组成”【设问】那同样的,预备立宪能够挽救清政府吗?【教师】“皇族内阁”使资产阶级彻底失望。过渡:当清政府实行新政自救时,革命党人在梦想努力。【学生】民族危机严重。【学生】实行新政改革,挽救危机。【学生】不能。学生结合材料思考清末新政有何作用。【学生】不能。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材料分析法和问答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强化史料证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二、追梦: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20分钟)(一)武昌起义前的准备【设问】在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做了哪些努力?出示材料2.1: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革命哉!革命哉!——邹容《革命军》【教师】在思想上,像邹容的《革命军》等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除了邹容、章太炎等等,在众多仁人志士中最耀眼的当属孙中山先生。[简要讲述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出示材料2.2“分布在各地的革命团体”:【教师】孙中山先生领导成立了兴中会和同盟会,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接连成立,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组织基础。重点:三民主义出示材料2.3: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哪三民主义呢?三民主义分别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教师】三民主义的进步性表现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局限性则是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出示材料2.4:“武昌起义前的多场起义位置示意图”【教师】军事上,发动多场起义,其中的重点是黄花岗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为革命党积累了经验,沉痛打击了清政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国民更加坚定了通过暴力革命打倒清廷的决心。[重点讲述追梦人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设问】请大家阅读林觉民烈士的绝笔信,思考他为何“狠心”抛下爱妻英勇就义?出示材料2.5: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教师】林觉民的《与妻书》和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二)保路运动过渡: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时机。出示材料2.6:“保路运动的发展图”【教师】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过渡:那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继续往下探索。(三)武昌起义【设问】辛亥革命为何在1911年10月的武汉总爆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出示材料2.7:“武昌起义进攻路线图”【教师】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设问】那这个黎元洪又是谁呢?【设问】那革命的力量中既有旧官僚,又有立宪派,这对革命有什么影响呢?出示材料2.8:辛亥鼎沸,识者已知清之必亡。盖(总)督、(巡)抚什九弃城遁。以身殉节者,闽督松寿、晋抚陆钟琦、赣抚冯汝骙三人而已。——陈刚一《甘移随笔》【设问】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呢?【学生】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设问】谁担任了民国总统?【学生】孙中山。过渡:此时离梦想很近,但也很远,为何?(四)袁世凯掠夺革命果实【教师】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国内还有地方尚未收复,军事压力大;皇帝尚未退位;社会性质还未改变。出示材料2.9: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张謇致电袁世凯(袁)在中国有信誉,在外国有好名声,是唯一可望从目前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据《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整理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黄兴《致袁世凯书》1911年11月9日【设问】从以上材料看出。当时更加深孚众望的总统人选是谁?【设问】袁世凯是什么身份?相较于孙中山,他有何优势?过渡:迫于形势,孙中山不得不与袁世凯进行南北议和,相互约定:只要袁世凯让清帝退位并答应共和,便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出示材料2.10:“清帝退位诏书”【教师】千年帝制就此结束,成果巨大。但代价是革命党人孙中山退位,旧官僚袁世凯上台。过渡: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孙中山在离职前,为保存共和梦的果实,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示材料2.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选段》: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小组合作:结合材料,找出对应的临时约法中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深入体会在追梦的道路上,追梦人孙中山、邹容、林觉民等人的不懈奋斗和爱国热情。结合材料,学思结合,重点理解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性。【学生】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学生】为了革命事业。【学生】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学生】旧官僚。【学生】旧官僚、立宪派具有一定的投机性,革命阵营内部暗含危机。但他们的加入壮大了革命声势,增强革命力量。【学生】袁世凯。【学生】旧官僚。他有军队、有声望...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实力,了解孙中山为何要退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主权在民;赋予人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图文并茂,体会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强化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总结归纳的能力,配合教材的图片,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扩大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识图和析图能力,提高学生是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节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典文献,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三、说梦:辛亥绝响,国魂不死(5分钟)过渡:然而一纸宪法真的能限制袁世凯吗?这个问题暂且不论,咱们看这场追梦之旅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一)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出示材料3.1: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最近二三十年间,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于是多年的“潜在本能”忽然爆发,便把这回绝大的自觉产生出来。——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1921年10月10日材料3.2: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时报》(1912-3-5)【设问】结合材料,探究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的进步性?【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2.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3.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任务(反帝反封建任务未完成)。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学生听老师讲授,学思结合,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