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河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后人偏爱和崇敬,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天性。他的性格色彩层次

丰富,极具魅力,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观其一生,经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整日蓬头垢

面,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他依然()地热爱着生

活,乐观着人生。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他的才华横溢的一生,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

将苏东坡连根带枝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失色。,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丰富过眼烟云孤行一意B.坎坷昙花一现我行我素

C.丰富昙花一现孤行一意D.坎坷过眼烟云我行我素

2.将下面的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②什么叫作大家气度③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④才让我们后人

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④①D.③④①②

【答案】LD2.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丰富”:种类多或者数量大。“坎坷”:形容道路高低不平、事情不顺利或不称心,比喻不得志。

根据语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此”指的应该是不顺心的经历,应选“坎坷”。

第二空,“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根据语境“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

强调的是经历过的不要的东西,应选“过眼烟云”。

第三空,“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

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语境强调一如既往“热爱着生活”,应选“我行我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文段中的四个句子放在结尾,前面说“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

国文化史都会因之失色”,肯定了苏东坡的地位,故第一句应填写“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后一句

“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和前一句衔接紧凑,构成递进关系,故第二句应填写“有了他的生活态度

和人生精神的存在”;余下两句中,“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与“什么叫做天才诗人”结构一致,共同受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领起,且“气度”是内在的,放在才华之后,故②在④之后。正确顺序为

③①④②。

故选Bo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

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

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

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

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

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

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

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

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

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

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

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

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

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

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

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

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

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

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

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

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

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

“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

00S0000”,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

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

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

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

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

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

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

“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

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序列标注,不正卿的一项是

()

A.“遥想”应标为“00”。

B.“公瑾”应标为“(B—PER)(E—PER)”。

C.“初嫁了”应标为“OS。”。

D.“雄姿”应标为“。0”。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的材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凭借它就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

B.作者引用《左传》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在说明古籍的文献价值最为主要。

C.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不属于让古籍“活”起来原因的一项是()

A.浩瀚的古籍记载着文明,属于文化遗产,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

B.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C.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都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

D.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延续古人习俗,晒古籍更晒技艺。

【答案】3C4,B5.D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0S0”错误,结合“'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分析,“嫁”后面

不需要断开,不能用“S”标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凭借它就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错误,结合“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

价值显而易见”分析,原文只是说“材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于文无

据。

C.“属于再生性保护”错误,结合“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

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分析,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原生性保护。

D.“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错误。结合”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分

析,人工智能只能是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结合“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

能让人现场体验”分析,选项内容是让古籍“活”起来的措施尝试,不是原因。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郛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

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自乾化后常与晋战,屡困庄宗

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

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才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

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

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爸公之

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入,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了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

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乃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

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西史云召之。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嬴兵不满数

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邦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

于帝前,个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

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独持用奇取胜

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

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

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①之士可到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

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

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理丕扬煮岂其忠X之首便然㈱敢是直播

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犹区区如此者,盖其希幕之至焉耳。

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

使藏之。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①拘牵常算:思维受束缚,只会按常规来考虑问题。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IE项的一项是()

A.不少屈懈少:稍微B.不能备公之事备:完备,详尽

C.期以三日破敌期:期望D.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审:详细,周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梁之大臣老将以谗不见信以愚黔首

B.颇多于旧史不拘于时

C.地史云召之顺风画呼

D.为御史弹而见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己百馀年矣

B.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

C.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

D.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

9.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出作者推崇王彦章的一组是()

①公在梁以智勇闻②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③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④又云公在

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⑤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⑥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①⑤⑥

io.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F螂的一项是()

A.梁朝末年,小人当道,朝臣们多心怀怨恨且懈怠于国事,军中将领对时局也都抱观望态度,这与王彦

章的坚毅、不退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欧阳修在滑州找到了王彦章的孙子王睿记录的《家传》,内容丰富,甚至记录了宰相敬翔因怒梁末帝不

肯用王彦章而欲自杀一事。

C.欧阳修认为,出奇才能制胜,所以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即使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他也

始终不改自己的主张。

D.欧阳修在通常所说的铁枪寺找到了王彦章的画像。当时画像损毁严重,他赶紧安排工匠进行修复保

全,因担心画像失真,而没有在上面增加内容。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2)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

12.请用两个词语概括王彦章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6.C7.D8.A9.B10.C

11.(1)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能够保全名节士人实在太少了!(2)他虽然离世己

有百年,现在人们还在用铁枪作为庙名,连小孩都知道王铁枪是一位良将。

12.①“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概括为“忠信”“勇武”;

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概括为“有勇有谋”;

③“奇在速,速在果”概括为“行事果断”。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期:约定。句意:约定在三天之内破敌。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因为;句意:梁的大臣老将因为谗言不被皇帝信任。/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来使百姓愚昧无

知。

B.介词,比;句意:内容比旧史丰富。/介词,被;句意:不被时俗所局限。

C.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但是旧史说是皇帝召他进京。/连词,表修饰;句意:顺着风向呼喊。

D.介词,表被动;句意:被御史弹劾继而被贬黜。/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凭借着一杆铁枪的勇猛(闻名),难道同时代的没有其他人了吗?唯独王彦章名声不朽,难道不是

因为他的忠义节操使他成为这样的吗?这幅画像已经一百多年了。

“而”为连词,表转折,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BC;

“欤”为语气词,放在句末,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②是说王彦章被弹劾继而被贬黜,表达对王彦章的同情;

④是说《旧五代史》的某些记录有误,与作者推崇王彦章无关;

⑥是交代“王铁枪”名号的由来。

排除这三项。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他也始终不改自己的主张”错,原文是“虽予亦惑,不能自信”,

自己也感到迷惘,不敢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可见作者并未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也并未体现

始终不改自己的主张。

故选C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幸而出乎其

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士”;“乎”,相当于“于”,在;“污”,使……受污染;“全”,保全;

“鲜”,少。

(2)“以名其寺”,省略句“以(之)名其寺”;“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王铁枪之为良将

也”,判断句。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注意是用“两个词语”概括,然后结合原文分析。

结合“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

然”,当时军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未成

功,但终于以死尽忠;他的节义、勇敢、忠诚、守信都是出自他的天性;可概括为“忠信”“勇武”;

结合“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公之

善出奇,何其神哉!”“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彦章进攻德

胜城的时候,在皇帝面前接受军令时,约定在三天之内破敌。听到这样的话的梁的将相们都在暗暗发笑。

等到攻破德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王彦章擅出奇兵,是多么神奇啊;等到读了王彦章《家

传》,看到德胜大捷,才知道古来名将,必定是出奇才能制胜;可概括为“有勇有谋”;

结合“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出奇在于迅速,迅速在于果

断,这才是天下伟丈夫所做出来的,不是那些被常规所束缚的人能做到的;可概括为“行事果断”。

参考译文:

太师王彦章,字子明,郛州寿张人。侍奉后梁,担任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殉国,葬在郑州管城。晋天

福二年,才赠太师称号。

王彦章在梁凭借智勇双全闻名。梁与晋之间的战争打了数百场,勇将辈出,而晋唯独害怕王彦章,梁

从乾化年间之后经常与晋发生战争,在河上地区多次围困庄宗(李存勖)。到了梁朝末年,小人赵岩等专

权,梁的大臣老将因为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而梁朝也因此完全失去了河北之

地。大势已去,军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

未成功,但终于以死尽忠。彦章死后,梁也随即灭亡了,可悲啊!

五代从开始到结束,才五十四年,却更换了十三位国君,五次改朝换代,八姓先后掌握政权。不幸出

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能够保全名节的士人,实在太少了!彦章本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

夫,不懂文化,言语质朴,平生经常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的节义、勇敢、忠诚、守信都

是出自他的天性。我编写《五代史》,怀有扬善贬恶的意图。等到写到王彦章的传记,不曾不为他感慨叹

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康定元年,我因担任节度判官来到滑州,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事迹,终于找到彦章的孙子王睿所

记录的《家传》,内容比旧史丰富,其中记德胜之战尤其详细。《家传》又提到梁朝宰相敬翔因恼怒梁末帝

不肯起用彦章,想在末帝面前自杀。还提到彦章因为用朝笏在地上指画山川形势,被御史弹劾继而被贬

黜。又说彦章五个儿子,有两个与其一道殉节。这些都是旧史没有的。又说彦章在滑州时,因为谗言自己

回到京城,但是旧史说是皇帝召他进京。这时梁军都归段凝节制,留在京城的嬴弱的兵力不到千人,彦章

只得保卫着皇帝等五百人到了郛州,因为兵力不足在中都失败了,而旧史说他率领五千人去郛州的,也是

不对的。彦章进攻德胜城的时候,在皇帝面前接受军令时,约定在三天之内破敌。听到这样的话的梁的将

相们都在暗暗发笑。等到攻破德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这个时候,庄宗在魏地,听说王彦章被

重新启用,想到了王彦章一定会快速攻城,庄宗从魏地骑马来救援德胜城,已经来不及了。庄宗料事如

神,王彦章擅出奇兵,都是多么神奇啊!

现在我们宋朝有四十年没打过仗了,一朝元昊反叛,便打败我们的军队,杀死我们的将领,接连四五

年如此,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攻守的策略。我曾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议,但遗憾边防将领屡次失

掉机会。听我谈论(出奇制胜)的当时的那些人,有人嘲笑我狂妄,有人根本不予理睬。即使我自己也感

到迷惘,不敢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到读了王彦章《家传》,看到德胜大捷,才知道古来名将,必

定是出奇才能制胜。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奇,并且出奇在于迅速,迅速在于果断,这才是天

下伟丈夫所做出来的,不是那些被常规所束缚的人能做到的。我每次读他的家传,总是想象王彦章的模

样。

两年后,我又来到滑州做通判。今年正月,经过百姓通常所说的铁枪寺前,又找到并拜谒了王彦章的

画像。因时间久远,画像已有磨损,王公画像只能隐约可见。赶紧安排工匠修复保全画像,但不敢在上面

增加内容,担心使画像失真。王彦章善使铁枪,当时的人称他“王铁枪”,他虽然离世已有百年,现在人

们还在用铁枪作为庙名,连小孩都知道王铁枪是一位良将。凭借着一杆铁枪的勇猛(闻名),难道同时代

的没有其他人了吗?唯独王彦章名声不朽,难道不是因为他的忠义节操使他成为这样的吗?这幅画像已经

一百多年了,修复完成后,又可以留存百年。然而王彦章的名声不会泯灭的原因,不在于他的画像能不能

保持。我之所以留心这幅画像,只是由于钦佩到了极点。读他的书,尚且想象他的模样,何况得以拜谒他

的画像,看到了他的模样呢?所以不忍心看到画像的损坏。画像修好之后,便在画像背后写下了我的感

受,然后送给原主,让他好好保存。

13.阅读下面两首作品,按要求作答。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唐】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华清宫》绝句(其一)

【唐】崔橹②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释】①杜牧,唐代诗人,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

才,诗、文均有盛名。②崔橹,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宣宗大中年间(847年一860年)登进士第,曾

做过棣州司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簿的一项是()

A.两位晚唐诗人的创作不只一次以华清宫为题材,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华清宫已成为唐朝由盛转衰历史转

折点的见证地。它与“铜雀台"''乌衣巷"一样,都成为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

B.杜诗中记录了朝廷使臣到安禄山管辖地渔阳探查消息之事。“黄埃”既描写了探使一路奔波转回长安

复命的情景,又象征着叛乱将临的战争之兆。

C.崔诗中的“明月自来还自去”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

绿”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一自然事物并不体恤人世沧桑。

D.这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有特点。杜诗在冷静的叙述中不着一字议论,但暗含褒贬态度。崔诗用“更无

人倚玉阑干”直抒胸臆,将作者的情绪态度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

(2)请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

(3)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但内容和情感各异,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D(2)①明月洒清辉,自来自去;玉阑依旧在,无人玩赏。②亘古长存的明月见证了人世

的盛衰无常。

(3)①杜诗重在叙史,用华清宫联结“渔阳探使回”和“霓裳千峰上”,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

的历史事变,并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有力地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借古讽今。

②崔诗重在描景,通过对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

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哀叹(昔盛近衰、物是人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崔诗用'更无人倚玉阑干‘直抒胸臆"分析错误。“更无人倚玉阑干”叙中有景,写寒山冷殿中阑干

犹在却无人玩赏。人去楼空的寂寥之景蕴涵作者缅怀唐帝国先朝隆盛及感慨现实衰败的感伤情绪,属于间

接抒情。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崔诗中“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一句,将明月拟人化,将明月的升降称为自来自去,而阑干

仍在,明月仍在,却没有人再来玩赏。这一句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比,自然事物并不体恤人世

沧桑,它们只是旁观者,见证了人世的盛衰无常。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在内容上,杜诗通过“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都描写了安史之乱前的一段史实,唐玄宗派

人探查驻守渔阳的节度使安禄山是否忠诚,探查的使者回来报告安禄山是忠诚可靠的,所以唐玄宗放下心

来,一心奢靡享受,宠幸杨贵妃。两句诗篇幅极短,却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并揭

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

而崔诗与杜诗则有不同,作者注重景色的描写。“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描写了如今华清宫

凋零衰败景象,“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则是借描写孤独来去的明月与无人的亭台,突出如

今华清宫的冷清景象。

在思想感情上,杜诗中“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写出了当时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阶级骄奢

淫逸的生活,他们对迫在眉睫的危险视而不见,依然陶醉在奢靡的生活之中。而一个“破”字,运用夸张

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揭示出中原之破亡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的。表达了

诗人对最高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

崔诗中没有杜诗中的激愤之情,却多了一份伤感之情。“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明月无情,

自生自落,完全没有察觉美人的消失。曾经繁华的华清宫,如今凄凉冷清如此,这一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历

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哀叹。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

⑵至今商女,时时犹唱,O(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⑶子曰:“君子喻于义,"(《论语》十二章之《里仁》)

(4),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则用星宿

给月亮定位。

【答案】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后庭遗曲③.小人喻于利④.信而见疑⑤.扪参历井

仰胁息⑥.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庭”“扪”“胁”“徘徊”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流水函关

沈念

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

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

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

跨越。

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靖山至

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

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

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胜负

定夺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

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

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里的事

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

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

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

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

高堀,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

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

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

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

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

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

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

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

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零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

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

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

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

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

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

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

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

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

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

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

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

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

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

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嫄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

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喘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

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

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

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

流传。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读音和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jie)风沐雨栉风沐雨:历经沧桑,见证风雨

B.车不方轨,马不并置(pei)马不并辔:两马不能并驰,形容道路狭窄崎岖

C.让去往函谷关的道路变得跌者(dang)起伏跌宕起伏: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D.都是振聋发脯(hui)的轰鸣振聋发耳贵:微微声响,震撼人心

1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卿的一项是()

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被认为是一篇气“盛”的文章。

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忧国伤时之情。

D.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等,充满了辩证

色彩。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卿的两项是()

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

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

B.文章开篇以黄河引入,将两个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C.作为一个“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作者虽然感到非常失落,但还是释然了,并由此生发出更深

刻的感悟。

D.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外的文

化价值。

E.“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史真

相的伤感。

18.赏析第二段划线句子。

19.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

析。

20.本文着重写函谷关,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描写黄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B16.C17.AE

18.①比喻手法,将黄河水流的形态比作弯钩书法笔画;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黄河因山就势,奔腾流

淌成“几”字的磅礴气势。

②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节奏、矜持”“坠落、跨越”,表现黄河水流的变化特点。

③由黄河引出下文的函谷关,为下文做铺垫。

19.①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名字已经贴切地表明它是一个险要之地。

②因为险要,函谷关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它的身世变得不凡。

③因为战争不断,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

20.①函谷关北倚黄河,是黄河走向转变的节点,和黄河密不可分。

②结尾写黄河水声,表现中原大地如今的美好风貌,函谷关与黄河一起见证了历史变化与发展。

③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突出函谷关处在中原大地之上,是黄河故事(文化)的一部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栉风沐雨”“栉”应读“zhi”。

C.“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错误,依据“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

宕起伏”可知,这里的“跌宕起伏”是指函谷关的道路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起伏、胜负成败。

D.“振聋发耳贵”的“月贵”应读“kui”。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忧国伤时之情”错误。《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

业未遂的感慨。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

错误。从原文“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

起”“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

处流传”来看,“流水”当指发生在函谷关众多故事,选项以偏概全。

E.“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史真相的伤感”错误。依据“一块精致的黄

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

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可知,作者是在肯定游客“为

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的行为,并非是为游客关心历史真相而伤感。

故选AE。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及理解语句内涵的能力。

抓住“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

写”分析,该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黄河因山就势”比作“弯钩书写”,形象生动展示出黄河水流

的形态;写“黄河也因山就势”“书写”等,赋予黄河以人的动作情态等,形象生动写出了黄河流淌成

“几”字的潇洒、磅礴气势。

语句有整句和散句构成,有整齐匀称、句子结构相类似的句式,也有字数多少不等,参差错落的句式。如

“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抓住“有了”“也有了”的内容分析,展示出黄河水流的特

点。

结合后面的“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分析,由这里的黄河引出后面的“函谷

关”,此处为后文作铺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要穿越峰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

谷,险隘之意”分析,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名字就表明它是一个险要之地。

结合“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胜负定夺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

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

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等分析,函谷关先要,自古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身世变得不凡。

结合“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

羽使薪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

经……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等分析,函谷关险要,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

因为战争不断,焚毁与修建不断更替,这也是它必然的命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依据“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嫄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

的骨骼之上”分析可知,函谷关北倚黄河,隆起的土嫄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函谷关是黄河走向转变的节

点,和黄河密不可分。

文章写“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

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一一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

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写黄河水声,

表现中原大地如今的美好风貌,而这也是函谷关如今的美好风貌,从而说明函谷关与黄河一起见证了历史

变化与发展。

结构方面,结尾写黄河水声与前文“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

的下一段,北为晋北……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等

相照应,同时照应标题“流水函关”,从而突出了函谷关处在中原大地之上,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

21.《红楼梦》第48回生动地描写了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从一个做诗的门外汉,到最后做的诗“新巧有

意趣”,这与她唯一的老师一一林黛玉的悉心指导分不开,那么黛玉是怎样教香菱学诗的呢?(1)请结

合相关情节简单概括黛玉教香菱学诗用了哪华方浩。(2)这些方法给了你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缙令你的

学习经团谈谈。

【答案】方法:

1.黛玉让香菱诵读体会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认

为诵读积累这些诗歌就能感悟出诗歌的根本的东西,提高诗歌鉴赏力。2.黛玉让香菱学习王维、杜甫、李白

三人的诗歌,认为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

流了。

3.黛玉对香菱写的第一首诗歌的评价是“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表

明她非常强调想象力的培养。

启示:

1.要注重诵读积累。这告诉我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养成诵读的习惯,

在诵读中积累学习。就比如从我自己的学习来说,我只有多积累好词好句,或多积累英文单词,才能在写作

时下笔生花,避免文章的单调幼稚。

2.学习与创作都要有“取法其上”的思想。黛玉让香菱学习一流作家的作品告诉我们学习要挑选文质兼美的

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就比如我喜爱阅读,但若只是读写网络小说、

言情小说,这毫无营养,只是图当时的爽快,而不能产生思考,也就不会进步。

3.努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自始

至终都贯穿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对于我们学习与写作都有着重大的启示,有丰富想象的作品是好

作品,尤其是对我们的写作来说,大胆的想像可以使平淡的作文展现出形象生动的艺术魅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名著内容,评价名著的文化价值的能力。

文章的第一问,可依据名著原文得到答案。如黛玉说在关于学诗入门的对话中,黛玉说“你只听我说,你若

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

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场,

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要求香菱

读诗要读精品,这样,就能为自己打下正确而良好的根基。止匕外,还可以读一些陶渊明、应场、谢、阮、庾、

鲍等人的二流作品,以便进一步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由此可见她在教香菱学诗时非常注重诵读积累。而根

据黛玉让香菱读《王摩诘全集》,让她“细心揣摩透熟了”,并且她对于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

微凹聚墨多”这样三四流的通俗之作是看不上眼的,告诫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由此可见她教香菱阅读,并非只是毫无选择的泛读,而是对于经典作品

“精读”,细心揣摩。而在实际创作中,黛玉对香菱写的第一首诗歌的评价是“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

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从中可见她在教香菱学诗时对于想象力的重视。

而第二问答题的角度则是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方法给我们语文学习的启示。对此,就可针对第一问中的关键

词“积累”“学习对象”“想象力”等方面去展开。对于前两者,可从阅读积累的角度去展开,说明我们必

须不断积累,并且择其优者而从之,才能为自己打好最坚实的基础。而对于最后一个“想象力”,则可从学

习中的实践或创作的角度去展开,指出我们在学以致用的时候,还应具备怎样的能力。此外,答题时注意题

干中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这一要求,所举事例可以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示例展开。

22.下面的语段存在四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无论是唐传奇、明清小说,还是宋元话本,都为中国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精

神营养。②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围绕着讲好故事。③中国历史上的

名剧《赵氏孤儿》《桃花扇》等,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精彩而放射出永久照耀人性的精神与思想?④世

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反而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宝座。⑤因此,故事永

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答案】参考答案:①“无论是唐传奇、明清小说,还是宋元话本”改为“无论是唐传奇、宋元话本,还

是明清小说”。②删去“围绕着”。③在“思想”后加上“的光芒”。④“反而”改为“正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无论是唐传奇、明清小说,还是宋元话本”语序不当,应按照唐、宋元、明清的顺序表

述,可改为“无论是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

②句式杂糅。“其核心仍然是围绕着……”句式杂糅,可删去“围绕着”。

③搭配不当。"放射出……精神与思想”动宾搭配不当,应在“思想”后加上“的光芒”。

④关联词使用不当。“反而”使用不当,本句和前句之间不构成反义,可改为“正是”。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下网上有一句话很火:“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