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

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

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度的成熟B.君主集权的趋势C.宗法制度的衰落D.世袭制度的崩溃

2.如表是察举制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比较,据此可知()

察举制科举制

重视整体素质强调知识才能

长官举荐,“他荐”自由报考,“自荐”

“人、门兼美”“取士不同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窗”

A.选拔标准由学识才能逐渐演变为世家门第B.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C.选拔形式趋向自由化,形式日益松散D.体现绝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

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目的是()

A.推动民族交融B.巩固自身统治C.结束分裂局面D.加速封建化进程

4.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

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市易务的设置()

A.消除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B.改变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缓解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5.康熙帝晚年曾回忆说,当年辅政大臣索尼、鳌拜等人“迫朕杀”与之有怨的尚书苏纳海,他“并未依其

言降旨”,索尼、鳌拜等依然宣称是其“旨意”,将苏纳海处绞。这一故事反映出康熙时期()

A.专制皇权逐渐发展B.朝廷决策缺乏效率C.军机处的权力扩大D.内阁掌握政

务大权

6.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B.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

C.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

D.新政学习两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

7.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

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

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8.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

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D.营造专制的

合法性

9.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曾刊载一篇报道:

“江西省为了供给全省各县,特别是边区新区干部的需要,最近连续的开办了几次训练班:'土地训练班'

,'财政训练班‘,'裁判训练班’、'选举运动训练班'等……”据此可知,开办训练班的目的是(

A.加速国民革命发展进程B.加强工农民主政权建设

C.为革命中心转移做准备D.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10.据统计,从1979年至1982年,全国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其中经济领域占37.2%。依据地方

立法的运行实践,八二宪法在肯定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进行了重新配

置。就国家立法而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这表明我国()

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有效落实B.民主法制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C.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得以不断扩展

11.在公元前8—前6世纪的古希腊城邦,一般各城邦都有贵族会议、公民大会等政权机构,如斯巴达的国

家机构由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组成政治制度;雅典的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

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这反映出,希腊城邦当时()

CA.寡普头遍政建治立与了贵民族主政治并体存制BD..形工式商上业带奴有隶原主始掌民握主政的治遗权风力

12.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

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

时的西欧()

A.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B.封君权力至高无上

C.封君封臣社会地位基本平等D.王权逐步得到强化

13.“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

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

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A.控制人们思想B.提供道德规范C.保存古代文化D.进行宗教迫害

14.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

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

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B.责任内阁制形成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D.国王“统而不治”

15.从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

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

脉”。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

A.保证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

C.未能摆脱政党分肥制的影响D.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

16.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租让政策公布后,英国、

美国、德国、瑞典等十七个国家同苏俄签订了租让合同和技术援助协定。当时,苏俄几乎同所有的欧洲国

家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苏俄此举()

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B.利用了西方大危机的国际时机

C.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D.契合了世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1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

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他们共同组成御史府。在地

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

着监察制度的建立。

材料2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

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

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

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

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1)根据史料1,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2.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18.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婚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

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

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

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

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

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

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

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

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严格监考。考试场所,室内有主考官,室内外各置一名监视,设有号军把守,以高官总摄全

局。朝廷对于各考官的失职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对受贿考官,严厉惩处。天子亲自覆试可疑的举人、贡士,

或由各省总督等覆试个别省份的举人。各省乡试揭晓后,限期将试卷交付磨勘,查有不合格者,举人除名,

考官受罚。清代科目取士,由于制度齐备,执法严明,一度使得康乾盛世群英荟萃。

——摘编自郭淑新、舒笛《清代官吏制度及其实施之得失辨正》

材料二:加菲尔德被刺杀

注:1881年7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顿的一座火车站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

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

材料三: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

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

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

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

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

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一一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姐变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西方政治生活中哪一现象?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原则变化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国家对现代化的“修正”

20世纪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这个世纪前期,欧美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经济发展势如破竹,政治民主化接

近尾声,社会多元化已成定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经济大萧条和两次

世界大战似乎表明它们的“现代化”已经出现问题了,于是它们进入“修正”现代化的阶段,修补在两个

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两个方向上都需要对几百年的历史进行反思。

20世纪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每一天都曾发生惊人的变化。但我

们也知道我们正面对巨大的问号,这就是:“现代化”把世界引向何方?

一一摘编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国家“修正现代化”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以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为主,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所剩无

几,这反映了依靠血缘维系统治的宗法制的衰落,c项正确;

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而非成熟,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君主集权的趋势,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依靠血缘维系统治的宗法制的衰落,而非世袭制度的崩溃,而且世袭制度被延续下来,排除D

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需要考生掌握西周宗法制瓦解的过程及原因。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强调门第,是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科举制取消

门第限制,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故体现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B正确;

A说法错误,应该是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演变为学时才能,排除;

察举制到科举制体现选拔形式日益严密、规范,排除C;

科举制也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公开、客观,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察举制,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然后结合察举制和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察举制,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其统治者追溯初祖时将自己视为黄帝的后

裔,并在政治层面强调对黄帝的祭祀,甚至改姓元氏,这体现了北魏统治者认祖归宗于华夏始祖,其根本

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合法性,巩固自身的统治,故B正确;

AD是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

北魏并没有结束分裂割据,故C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站在统治者立场上去理解北魏统治者认祖归宗于华夏

始祖做法的目的。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目的,同时注意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

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进一步

扩大征榷范围”等信息可以得出,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通过立法抑制兼并,通过增税介入市场经营,

从而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正确;

A项说法片面且太绝对,故排除A;

市易务的设置是在抑商,没有改变抑商政策,故排除B;

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生需要结合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王安石变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索尼、鳌拜等人在诛杀苏纳海时虽然没有得到康熙帝的同意,但依然要借助康熙帝

的名义对苏纳海进行了绞杀,这说明只有借助皇权的名义才能完成对苏纳海的迫害,从而说明这一时期专

制皇权是逐渐发展的,A项正确;

索尼、鳌拜等人打击政敌必须借助皇帝的名义,说明专制皇权发展,并不能说明朝廷决策缺乏效率,而且

康熙帝对诛杀苏纳海是不同意的,排除B项;

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才设立的,排除C项;

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中的编练新军、奖励实业、派遣留学生等措施为民主革命奠定了经济、

思想和军事基础,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A项正确。

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护专制统治,并没有使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在清末新政之前,故C项错误。

清末新政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Ao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需要掌握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清末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考试法》规定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任命人员考试吸收借鉴了西方

文官制度,高等考试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这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选拔公务员考试特点,A项正

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党派性,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考试的原则是公开、平等、择优,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材料中并未体

现,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考试法的规定,适用人员为行政人员,并未涉及普通民众,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论来为自己的专制

统治寻找依据,建构合法性,故D正确。

ABC.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专政营造合法性,不是维护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故排除

ABC。

9.【答案】B

【解析】A.从材料中“江西省为了供给全省各县,特别是边区新区干部的需要”可以看出中共已经开辟了

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所以是在国民革命运动结束以后;

B.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在国民根据地内部进行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经济培训和政治培训,体现的是土地

革命时期工农民主政权建设的表现;

C.革命中心的转移应该是指长征,材料体现不出来;

D.材料中不光是有经济培训,还有政治培训,目的是要促进根据地政权建设,而不是经济发展。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斗争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1979年至1982年”“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等信

息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家在立法方面,注重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灵活性的运用,说明党中央把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后,重视经济领域立法,促使立法的数量和方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顺应时

代发展需求,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法治国原则得到落实是在1997年十五大以后,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层民主扩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希腊城邦是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最早国家形态,城邦政治制度在形式上往往带有氏族制残

余,如一般各城邦都有的贵族会议、公民大会等政权机构,便是从氏族长老会议、氏族部落全体成员大会

演化而来的,故B项正确。当时雅典是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制,A项错在“普遍”一词,排除;希腊城

邦除了寡头制、民主制之外,还存在专制、僭主政治等,排除C项;这一时期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治权力,

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都有贵族会议、公民大会等政权机构”。

本题主要通过古希腊城邦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并结合所学可

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指西欧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种等级关系,通过行

臣服礼和封受采邑的手段,两个封建主之间结成君臣,封君和封臣遵循契约关系,故A项正确;

B.根据材料信息“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可知封君权力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故B

项错误;

C.结合所学可知,封君和封臣之间在契约内是君臣关系,社会地位并不平等,故C项错误;

D.材料未体现王权逐步得到强化,且随着中央集权的衰落,各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利,

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需要学生掌握西欧封臣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以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教育”可

以得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故c正确。

A、B两项理解片面,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保存、整理、研究了古

代文化遗产”“进行教育”。

14.【答案】C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C正确。英国在17世纪末以前是一个君

主专制国家,不是共和国,A错误;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

调各部门的工作,18世纪中期内阁制正式形成,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逐渐形

成,BD错误。

故选:Co

试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回答。

试题考查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要求学生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

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

脉’”可知,美国国会为了限制总统在立法和行政权力上的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定的立法权,通过这种

委托形式,文官扩大了对国会立法决策的影响力,推动了文官制度的演变和发展,D项正确;

材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的政治化倾向,而非保证公共权力运行,排除A项;

三权分立原则未遭到破坏,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未反映出政党制对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9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苏俄几乎同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

建立了贸易关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做法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D正确;

题干显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故排除A;

世界大危机出现在1929—1933年,故排除B;

斯大林模式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故排除Co

17.【答案】【小题1】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分割或制衡相权;维持官僚系统的清正廉洁。

【小题2】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

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来分析;第

二问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礼法结合,吸收儒家思想。标志:《唐律疏

议》。

【小题2】不同: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

烈;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

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

【解析】1.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律,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

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

‘例"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逐条提炼信息作答。标志:

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法治的知识作答。

2.本题考查欧洲近代法律体系和中华法系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二“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

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和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实;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

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和材料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根据

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和材料二“司法实践中坚持

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分别对比回答。

本题考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