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九中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合肥九中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合肥九中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合肥九中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合肥九中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九中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无花果高度依赖榕小蜂传粉,其花序有两种(如下图所示)。榕小蜂从小孔进入花序Ⅱ时,可在不育的雌花上产卵,卵发育成熟后,雌、雄榕小蜂交配,沾染花粉的雌蜂可从花序Ⅱ飞出,寻找新的花序。若携带花粉的榕小蜂进入花序Ⅰ,则只能在雌花上爬来爬去,帮助传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榕小蜂与无花果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榕小蜂繁殖依赖于无花果,是消费者和分解者C.榕小蜂不能在花序Ⅰ里产卵有利于无花果繁衍D.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二者相互适应、协同进化2.研究人员将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证明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大肠杆菌外B.该实验完成后所得的全部子代噬菌体中均含有32PC.若不进行搅拌处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会明显增强D.若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增强3.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以特定的方式增加生物膜的面积B.叶绿体产生葡萄糖,线粒体分解葡萄糖C.既能产生还原氢,也能消耗还原氢D.含有DNA,可以进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4.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B.某些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RNAC.DNA和ATP具有相同的组成元素D.纤维素在人的肠道中彻底水解为葡萄糖5.将乳酸菌接种在充满5%葡萄糖溶液的培养瓶中,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定时取样并调查菌体密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乳酸菌分解葡萄糖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乳酸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属于物质氧化分解过程C.菌体内NADPH和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乳酸D.因缺乏其他营养物质,瓶中乳酸菌不会大量增殖6.下列有关调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调查马齿苋的种群密度和蜻蜓卵的密度常用样方法B.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田鼠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患病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光照是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与正常植株相比,缺失叶黄素的植株在给予__________(填“蓝紫光”或“红光”)照射时,光吸收差异不显著。光合色素吸收光能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光照强度、总光照时间相同条件下,对甲、乙两组同种、长势一致的植株分别进行光照和黑暗间隔1s交替的处理、一直给予光照的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则两组植株中长势较好的最可能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学家以绿藻和蓝藻为材料,做了三个实验:①单独用红光照射;②单独用远红光照射;③在红光的条件下,然后补充远红光,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分别为A、B、C,结果如下图所示。已知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则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注:箭头向上和向下分别表示光照的开和关8.(10分)阆中保宁醋是全国四大名醋之一。具有色泽红棕、醇香回甜、酸味柔和、久陈不腐等独特风格,保宁醋传统发酵生产工艺流程如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保宁醋的发酵过程中,密闭发酵阶段可以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__,此时主要是_________等微生物发挥作用。(2)根据其工艺流程,破头主要有____________等作用。(3)保宁醋“久陈不腐”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4)在实验室要筛选出高产醋酸菌作为菌种,应采用____________培养基,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____________。(5)在微生物的接种技术中,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核心都是要__________,保证培养物的纯度。9.(10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作用,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大片山坡上的农田在闲置多年以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能够替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山林中,狼的数量一般比羊少得多。狼的捕食可造成羊个体的伤害、死亡,但客观上起到促进羊种群发展的作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3)山脚下人工投喂部分饲料的水库不仅能够养殖鱼类,还能涵养水源,后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10.(10分)为提高粮食产量,科研工作者以作物甲为材料,探索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1)图1是叶肉细胞中部分碳代谢过程______________的模式图。其中环形代谢途径表示的是光合作用中的反应。(2)如图1所示,在光合作用中R酶催化C5与CO2形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某些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______后通过膜上的载体(T)离开叶绿体。再经过代谢途径Ⅰ最终将2分子乙醇酸转换为1分子甘油酸,并释放1分子CO2。(3)为了减少叶绿体内碳的丢失,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编码某种藻类C酶(乙醇酸脱氢酶)的基因和某种植物的M酶(苹果酸合成酶)基因转入作物甲,与原有的代谢途径Ⅲ相连,人为地在叶绿体中建立一个新的乙醇酸代谢途径(图2中的途径Ⅱ)。①将C酶和M酶的编码基因转入作物甲,能够实现的目的是:利用途径Ⅱ,通过_______,降低叶绿体基质中该物质的含量,减少其对叶绿体的毒害作用。②转基因操作后,途径Ⅲ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原因是_______。(4)在图2所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人提出“通过敲除T蛋白基因来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设想。你认为该设想是否可行并阐述理由___________。11.(15分)已知甲病和乙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是红绿色盲。图1为患甲病的W家族遗传系谱图(显性基因为A,隐形基因为a),图2为患乙病的L家族系谱图(显性基因为B,隐形基因为b)。注意:每个家族均不携带另一个家族的致病基因。据图回答。(1)W家族中甲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性遗传。(2)W家族中4号基因型是______。(不考虑乙病)(3)L家族中IV号的致病基因来自______号。(4)已知W家族不带乙病致病基因,L家族不带甲病致病基因,若W家族5号与L家族Ⅲ号婚配,生出一个携带两种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______,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______。(5)W家族中的4号与L家族中的Ⅲ号结婚后,若Ⅲ号的某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条DNA分子上A基因突变成a基因,由这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与W家族中4号所产生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发育成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无花果依靠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无花果花序中产卵,并以无花果花序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详解】由分析可知:A、榕小蜂与无花果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榕小蜂繁殖依赖于无花果,属于消费者,不是分解者,B错误;C、榕小蜂不能在花序Ⅰ里产卵,只是起到了传粉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无花果繁衍,C正确;D、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榕小蜂和无花果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2、D【解析】

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该实验只能证明T2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内,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大肠杆菌外,可通过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来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大肠杆菌外面,A错误;B、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噬菌体DNA新链的合成利用的是大肠杆菌中没有带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时间内噬菌体可能增殖多代,故该实验完成后可能会出现不含有标记的子代噬菌体,B错误;C、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外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若不进行搅拌处理,离心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一起进入沉淀物中,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含有标记,故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不会明显增强,C错误;D、若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含有标记的噬菌体,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增强,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明确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噬菌体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B【解析】

1.线粒体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中,化学组成为DNA、RNA、磷脂、蛋白质。为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突出形成嵴。在内膜(嵴)和基质中,分布着许多与有氧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类。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工厂”。2.叶绿体仅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中,化学组成为DNA、RNA、磷脂、蛋白质。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基质内分布着许多由片层结构组成的基粒。在基质、基粒的片层结构的薄膜上分布着许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在基粒片层薄膜上还分布有叶绿素等色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加工厂”和“能量转换器”。【详解】A、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加生物膜的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增加生物膜的面积,A正确;B、葡萄糖氧化分解形成丙酮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线粒体的基质产生还原氢,线粒体的内膜消耗还原氢,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产生还原氢,叶绿体的基质消耗还原氢,C正确;D、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遗传物质DNA和核糖体,可以进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4、C【解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详解】A、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错误;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B错误;C、ATP和DNA具有相同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C正确;D、人的肠道中缺乏分解纤维素的酶,因此纤维素不能在人的肠道中彻底水解为葡萄糖,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化学组成以及主要作用,B选项中凡是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5、C【解析】

乳酸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为细胞呼吸,属于物质不彻底氧化分解过程,氧化分解后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菌体内NADH和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乳酸。【详解】A、乳酸菌分解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约69%的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B、乳酸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属于不彻底氧化分解过程,B正确;C、NADPH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C错误;D、菌体繁殖需要除C、H、O

外其他元素,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培养瓶中仅含葡萄糖溶液没法大量繁殖,D正确。故选C。6、D【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详解】A、马齿苋和蜻蜓卵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B、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C、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不应是患病人群中,D错误。故选D。【点睛】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进行。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红光将水分解成氧和[H];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甲组两组光反应时间相同,但甲组暗反应时间较长植物可利用红光和远红光进行光合作用;红光和远红光同时照射植物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分别单独照射时的总和【解析】

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成氧和[H],同时形成ATP,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暗反应可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其中还原过程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详解】(1)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不吸收红光,故与正常植株相比,缺失叶黄素的植株在给予红光照射时,光吸收差异不显著。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方面可将水分解成氧和[H],另一方面还可以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2)甲组植株进行的是光照和黑暗间隔1s交替的处理、乙组一直给予光照的处理,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由于两组光反应时间相同,但甲组暗反应时间较长,对光反应的产物利用的更充分,合成的有机物更多,所以两组植株中长势较好的最可能是甲组。(3)单独用红光照射和单独用远红光照射时,氧气释放量都增加,说明植物可利用红光和远红光进行光合作用;在红光的条件下,然后补充远红光,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均比两种光单独使用时释放的多,且大于两种光单独使用时释放氧气的和,即可以说明红光和远红光同时照射植物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分别单独照射时的总和。【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8、18—25℃酵母菌提供氧气醋酸积累形成适合醋酸菌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或含有大量醋酸,溶液pH低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选择培养基灭菌处理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防止杂菌的污染【解析】

酿酒和制醋是最古老的生物技术,至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与酒与醋的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真菌)和醋酸杆菌(细菌),它们各有不同的菌种,菌种的不同,所产生的酒和醋的风味也不同。酿酒所用的原料是葡萄或其它果汁,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当培养液中乙醇的浓度超过16%时,酵母菌就会死亡。果醋的制作是以果酒为原料,利用醋酸杆菌,将酒精氧化成醋酸的过程。【详解】(1)密闭发酵阶段使用的是酵母菌,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为醋酸菌的好氧发酵提供底物,酵母菌的适宜温度为18—25℃。(2)醋酸菌是好氧菌,破头主要有提供氧气等作用。(3)“腐”是因为杂菌生长,保宁醋“久陈不腐”的主要原因有醋酸积累形成适合醋酸菌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或含有大量醋酸,溶液pH低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4)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类)微生物特殊的营养要求或对某些特殊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区分这种(类)微生物的培养基。筛选出高产醋酸菌作为菌种,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为了防止污染环境,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5)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两种常用的微生物的分离方;其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点睛】熟悉微生物的发酵、培养与分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等环境资源羊群中被狼捕食的主要是老弱病残的个体,壮年健康的个体获得充裕的生存条件并繁殖后代种群的基因库得以逐代优化(或具有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间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能量(化学能)【解析】

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特点:群落的演替是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详解】(1)某大片山坡上的农田在闲置多年以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能够替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的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等环境资源。(2)狼捕食羊,在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在数量上相互制约,协同进化,捕食者虽能造成猎物的伤害、死亡,但其捕食的多为老弱病残的猎物,猎物种群中壮年健康的个体便可以获得更为充裕的生存条件并繁殖后代,种群的基因库得以逐代优化。(3)山脚下人工投喂部分饲料的水库不仅能够养殖鱼类,还能涵养水源,后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该生态系统为人工投喂饲料的池塘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同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种间关系、演替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10、碳(暗)乙醇酸将乙醇酸转换为苹果酸由于途径Ⅱ提高了苹果酸的含量,使叶绿体基质内CO2的浓度增加,直接增加了碳(暗)反应的反应(底)物该设想可行。理由是:叶绿体膜上的载体T仍有可能输出部分乙醇酸,造成叶绿体中碳的丢失。找到并敲除载体T的基因,即可减少这一部分碳的丢失,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析】

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联系见下表:项目光反应碳反应(暗反应)实质光能→化学能,释放O2同化CO2形成(CH2O)(酶促反应)时间短促,以微秒计较缓慢条件需色素、光、ADP、和酶不需色素和光,需多种酶场所在叶绿体内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物质转化2H2O→4[H]+O2↑(在光和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催化下)ADP+Pi+能量→ATP(在酶的催化下)CO2+C5→2C3(在酶的催化下)C3+【H】→(CH2O)+C5(在ATP供能和酶的催化下)能量转化叶绿素把光能先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如图1叶绿体中所示的环形反应的生理过程为卡尔文循环,该循环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在光合作用中R酶催化C5与CO2形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转化成C3,然后C3接受来自光反应产生的NADPH的还原剂氢以及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C5。除外在某些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乙醇酸后通过膜上的载体(T)离开叶绿体。再经过代谢途径Ⅰ最终将2分子乙醇酸转换为1分子甘油酸,并释放1分子CO2。结合题意分析图2可知,通过转基因技术人为地在叶绿体中建立一个新的乙醇酸代谢途径,即将乙醇酸通过C酶和M酶的催化作用转化为苹果酸的途径Ⅱ,由于途径Ⅱ提高了苹果酸的含量,苹果酸通过代谢途径Ⅲ,使叶绿体基质内CO2的浓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是叶肉细胞中部分碳代谢过程表示暗反应的过程图。(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在某些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乙醇酸后通过膜上的载体(T)离开叶绿体。(3)①根据以上对图2的分析可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C酶和M酶的编码基因转入作物甲,增加了途径Ⅱ,通过该途径将乙醇酸转换为苹果酸,降低叶绿体基质中乙醇酸的含量,减少其对叶绿体的毒害作用。②转基因操作后,通过途径Ⅱ提高了叶绿体中苹果酸的含量,然后苹果酸经过途径Ⅲ代谢产生了CO2,从而使叶绿体基质内CO2的浓度增加,提高暗反应所需的底物浓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