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_第1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_第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_第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_第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r.JinsongZhou绪论(Introduction)

I.什么是组织学(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A.微观结构:1.光学显微镜(Lightmicroscope,LM):计量单位是微米(μm)。(1μm=0.001mm)。2.电子显微镜(Electronmicroscope,EM):计量单位是纳米(nm)。(1nm=0.001μm)。2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1.

照明灯(Lamp)2.

聚光器(Condenser)3.

载物台和切片夹(Mechanicalstageandspecimenretainer)4.

推进器(Mechanicalstageadjustmentknob)5.

物镜(Objectives)6.

粗细螺旋(Courseandfinefocusknob)7.

目镜(Oculars)8.

照相机等接口(Connectiontocamera,etc.)3B.相关功能:微观结构和其功能相适应,反之亦然。C.人体结构的4个层次:1.细胞(Cell):人体结构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2.组织(Tissue):由一群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细胞间质)构成。人体内有4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3.器官(Organ):由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4.系统(System):由结构相似且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4II.为什么要学习组织学?1.组织学又叫微观解剖学(Microanatomy),是解剖学知识的进一步完善。2.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学好组织学是学好生理学(Physiology)的基础。3.只有了解正常结构,才能学习其异常变化。因此组织学是病理学(Pathology)的基础。4.组织学成绩不及格,必须补考,重修和留级。5III.怎样学习组织学?A.LM技术:分辨率(Resolution)是指能够分辨相邻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LM的分辨率约为200μm。1.切片(Section):将组织切薄使光线可以透过。a.固定(Fixation):为保存新鲜组织的微观结构,尽快将组织浸入到酒精,甲醛,苦味酸,Bouin’s液或Zenker’s液等固定剂中。6b.石蜡包埋(Paraffinembedding):*脱水(Dehydration):用浓度逐渐升高的酒精(70~100%)将组织中的水完全置换出来。*透明(Clearing):用二甲苯完全置换出酒精。*浸蜡(Infiltration):在60~62◦C时,用液态石蜡完全置换出二甲苯。室温时石蜡凝固成固态,内含待切组织。7c.切片:用切片机将组织切成1~20μm厚的蜡片,然后将其放到温水上,待其完全展开后,裱到有粘附剂的载玻片上。8除切片外,还有其他处理组织的方法:*铺片(Wholemount):用于很薄的组织,如肠系膜。*磨片(Groundsection):用于很坚硬的组织,如骨和牙。*涂片(Smear):用于液态组织,如血液,精液和唾液。92.染色(Staining):染料可以将微观结构显示不同的颜色以便观察鉴别。在染色前,需要脱蜡入水,因为染料是水溶性的。10a.

最常用的染料是苏木素(Hematoxylin,

H)和伊红(Eosin,

E)。*苏木素是碱性染料,蓝紫色,可以使细胞核等着色。被苏木素着色的结构本身为酸性,具有嗜碱性(Basophilic)。11

*伊红是酸性染料,粉红色。可以将大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红色。被伊红着色的结构本身为碱性,具有嗜酸性(Acidophilic)。*不易被苏木素和伊红着色的结构具有嗜中性(Neutrophilic)。12

肥大细胞的颗粒被甲苯铵蓝(一种蓝色染料)染成紫红色b.

如果某结构显示的颜色和染料本身的颜色不同,该结构具有异染性(Metachromasia)。c.

如果某结构能将银离子还原成银原子,并吸附银原子而使自身显示棕黑色,该结构具有嗜银性(Argyrophilic)。13网状纤维具有嗜银性,因此可以用银盐染色来显示。14

H&E染色的中等动静脉d.

不同的染色方法,其结果不同。15醛复红染色的中等动静脉16在染色后,重新进入酒精和二甲苯,最后用中性树胶封片,以便长期保存。*切片:固定→梯度酒精→二甲苯→石蜡。*染色:石蜡→二甲苯→梯度酒精→水。*保存:水→梯度酒精→二甲苯→中性树胶。17B.EM技术:1.

EM可分为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2类。2.

EM的原理和LM相似,但用电子束代替光线,磁场代替玻璃透镜。分辨率约为0.2nm。

183.

EM的组织的制备与LM的相似,但有以下不同:a.

通常使用戊二醛和四氧化锇作双重固定。b.

切片超薄(厚度小于90nm),塑胶包埋。c.

用重金属盐如醋酸铀或醋酸铅等染色。因此,所有原始的电镜图片都是黑白的。19SEM显示巨噬细胞表面20TEM显示胰腺腺泡细胞内部结构。21C.特殊的染色方法:1.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细胞化学)法: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在原位产生不溶解的有颜色的反应产物,来显示微细结构的位置,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PAS反应:用来显示多糖的分布。先用过碘酸(Periodicacid)将多糖氧化,在多糖表面形成戊二醛结构,然后用无色亚硫酸品红(Schiff试剂)还原戊二醛形成紫红色沉淀。22肝脏的PAS染色232.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染色法:a.

待测结构或化学物质被看作抗原(Antigen),通过非常敏感和专一的免疫反应使抗原和被标记的抗体(Antibody)结合,然后显示标记物,在原位产生不溶有色的反应产物,最后用显微镜观察。24b.

2种基本染色法:*直接法:第一抗体被标记。*间接法:第一抗体也被看作抗原,而第二抗体被标记。因为信号被放大,因此更加敏感。3.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给细胞所要代谢的物质分子上标记放射性物质如I125等,间隔照相,从而追踪该物质代谢途径。25I.概述:A.分类:根据功能分4类--被覆,腺,感觉,肌上皮。B.被覆上皮的特性:1.细胞排列紧密,间质很少。2.内无血管,但神经末梢丰富。3.被覆上皮分布于体内、外表面。有极性。

极性: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结构和功能不同。

4.功能:保护,分泌和吸收等。26II.被覆上皮的一般结构:A.分类依据:细胞排列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态。B.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1.单层:由单层细胞构成。a.单层扁平上皮(Simplesquamousepithelium):由单层扁平状细胞构成。27*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间皮(Mesothelium):衬于体腔内表面。*其他类型:分布于肾小体、和肺等处。28b.单层立方上皮(Simplecuboidalepithelium):由单层立方细胞构成。分布于肾近曲小管和甲状腺等处。

c.单层柱状上皮(Simplecolumnarepithelium):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分布于小肠和肾集合小管等处。

29杯状细胞(Gobletcell)

:杯状。胞质顶部被大量分泌颗粒占据,颗粒内含粘液。胞核位于基部,小,染色深。分泌粘液,润滑表面。30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Ciliatedpseudostratifiedcolumnarepithelium):分布于气管内表面。由柱状,梭形和锥体细胞构成,常夹有杯状细胞。31细胞核高低不同;所有的细胞均位于基膜上,但只有柱状和杯状细胞可以达到游离面。只有柱状细胞顶部有纤毛。322.复层(由复层细胞构成):a.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squamousepithelium):由3种细胞构成。表层细胞扁平形;中层细胞多边形,基底层细胞立方或柱状,排列凹凸不平,且增殖能力强。33未角化(Nonkeratinized)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食道。所有的细胞均是活细胞。角化的(Keratinized)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表皮。角化层内的细胞已死亡。34b.变移上皮(Transitionalepithelium):衬于膀胱内表面。细胞层数可变。35III.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属胞膜相关结构。通常存在于上皮组织的细胞之间,也可存在于其他组织的细胞之间。A.游离面(Freesurface):1.微绒毛(Microvillus):a.

指状突起,外覆细胞衣。长约1μm,直径约80nm。36b.

内含20~30根由终末网发出的纵行微丝。c.

扩大细胞表面积。*纹(刷)状缘(Striated(brush)border):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在光镜下的结构。分布于小肠内表面(肾近曲小管)。372.静纤毛(Stereocilia):长且有分支的细胞顶部突起。分布于附睾管内表面。扩大细胞表面积。383.纤毛(Cilia)和鞭毛(Flagella):a.

细长毛发样结构,可运动。5~10μm长。直径0.2μm。协调摆动时象风吹麦浪。39b.“9+2”结构:内部由周边的纵行9组3联微管和居中的2条纵行单独微管构成。c.

纤毛与基体相连。基体位于胞膜下方,与中心体结构相似。40d.

鞭毛比纤毛长,但结构相似,分布于精子尾部。通常一个精子只有一条鞭毛。41B.侧面(Lateralsurface):电镜结构。1.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a.带状。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内蛋白质“嵴”相贴。细胞膜融合。b.封闭10nm宽的胞间隙。c.

常存在于体内各种屏障内。422.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a.带状。常分布于紧密连接下方。b.20nm宽的胞间隙两侧的胞膜内有电子致密斑附着。c.由终末网内发出的微丝插入致密斑。d.粘着相邻细胞。433.桥粒(Desmosome)

:a.

盘状,很牢固。b.30nm宽的胞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的中间线。胞膜内侧有附着板。两者由跨膜细丝相连。c.大量“U”形的张力丝穿入附着板。桥粒在表皮细胞间大量存在,构成细胞间桥。444.缝隙连接(Gapjunction):a.有2~3nm胞间隙。常群居。b.

相邻胞膜上的直径8nm的柱状蛋白质颗粒(Connexons,由6个亚基构成)相贴,中间留有1.5nm的亲水性通道。c.

信息交换:分子量小于1500Da的信息分子可以通过该通道。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complex):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排列在一起构成。45C.基底面(Basalsurface):1.基膜(Basementmembrane):a.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状细胞外基质。b.

光镜下可见的嗜酸性嗜银性结构。PAS(+)。c.

由透明板(Laminalucida),致密板(Laminadensa)和网织板(Laminafibroreticularis)构成。46d.半透性(Semi-permeable)膜。能影响细胞的极性,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最厚的基膜位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下方。472.质膜内褶(Plasma/basementmembraneinvagination):细胞底部胞膜向内折迭形成,可扩大细胞表面积,促进物质交换。该处有大量纵行排列的线粒体。3.半桥粒(Hemidesmosome):桥粒的一半。48IV.腺体(Glands):腺上皮为主的器官。A.概述:1.分类:两类。a.内分泌腺(Endocrineglands):无导管。分泌物由血管和淋巴管运送。胰腺中的胰岛。b.外分泌腺(Exocrinegland):有导管。胰腺。49人体内的外分泌腺的分泌方式有3种:*全浆分泌(Holocrine):细胞破裂,死亡,分泌物排出胞外。*顶浆分泌(Apocrine):分泌颗粒连同细胞顶部少量细胞质被排出胞外。乳腺。*局浆分泌(Merocrine):分泌颗粒内的分泌物通过胞吐方式排出胞外。最普遍的方式。502.腺体分泌的调节: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和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均可影响腺体的分泌活动。B.几种腺上皮细胞:

1.浆液性细胞(Serouscell):即蛋白质分泌细胞。a.多边形或锥形,极性明显。b.基底部嗜碱,含大量的RER。c.顶部嗜酸,含大量的分泌颗粒,内有蛋白质(酶)。d.通过胞吐释放颗粒内容物。512.粘液性细胞(Mucus-secretingcell):即糖蛋白分泌细胞。a.细胞顶部有大量分泌颗粒。b.颗粒内有强亲水性粘液。c.杯状细胞是体内典型的粘液性细胞。523.类固醇分泌细胞(Steroid-secretingcell):分泌类固醇类激素的内分泌细胞。嗜酸性细胞质内有大量脂滴,

发达的SER和丰富的管状嵴MT。53II.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A.细胞:1.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a.

数量最多。通常不分裂。54b.

星形多突起。HE染色时细胞轮廓不清。c.

细胞质弱嗜碱。细胞核圆,大,染色淡,1~2个核仁明显。d.

含丰富的RER,G。55e.

合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以及基质中的糖胺多糖和糖蛋白等。f.可与纤维细胞(Fibrocyte)相互转变。纤维细胞不活跃,梭形,突起少。细胞核梭形,染色深,细胞质嗜酸性。562.巨噬细胞(Macrophage):a.

圆或不规则形,形态变化大。核圆。细胞膜表面不规则。b.

含大量LYS,细胞质强嗜酸性。c.

吞噬,消化,并呈递抗原。d.

分泌免疫相关物质。来源于单核细胞。57趋化反应(Chemotaxis):巨噬细胞能沿某些化学物质,如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的浓度梯度移动。583.浆细胞(Plasmacell):a.

疏松结缔组织内较少,在接近被覆上皮和感染处较多。b.

细胞圆形,细胞质嗜碱性强。细胞核偏在,染色质车轮状排列。59c.

含丰富的RER和发达的G。中心体在核旁淡染区内分布。d.

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e.

分裂能力差,来源于B淋巴细胞。604.肥大细胞(Mastcell):a.

圆形,多分布于小血管附近。b.

细胞质内有大量粗大的嗜碱性的颗粒。颗粒内含糖胺多糖而呈现异染性。61c.IgE参与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Degranulation),从而导致颗粒内组胺(Heparin)和肝素的释放。d.

参与变态反应(Allergy)。5.白细胞(Leukocytes)和脂肪细胞(Fatcells,adipocytes)。62B.纤维(Fiber):1.

胶原纤维(Collagenfiber):最多。a.

独行或成束状分布,分支交织成网。

嗜酸性,新鲜时白色。

b.

由大量更细的胶原原纤维(Collagenfibrils)平行排列构成,后者在电镜下有64nm

的周期性横纹。63d.

弹性小,韧性大。e.

由成纤维细胞等合成。642.弹性纤维(Elasticfiber):a.

新鲜时黄色。弱嗜酸性。细,直行,有分支。HE染色时不易识别。65b.

中央为弹性蛋白,周边为微原纤维(Microfibril)。c.

弹性很强。分支交织成网。(醛复红)3.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嗜银纤维):嗜银性,PAS(+)。a.

具有微细的支持作用。b.

电镜下有64nm的周期性横纹。c.

由成纤维细胞和网状细胞等合成。d.HE染色时不着色。

66C.基质(Groundsubstances):pH7.35。1.

无色透明的均质胶质,其基本结构为糖胺多糖和结构性糖蛋白。2.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等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与核心蛋白共价地结合形成蛋白多糖(Proteoglycan)。673.蛋白多糖通过连接蛋白与很长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分子结合形成分子筛(Molecularsieve)。4.结构性糖蛋白,如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由一个蛋白质核心和糖链构成。细胞膜中的蛋白质integrins参与细胞和周围基质的结合。685.基质中包含组织液。组织液来自于毛细血管动脉端,流回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水肿(Edema):结缔组织中组织液过多。69III.其他结缔组织:A.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DCT):含大量胶原纤维。1.规则的DCT:胶原纤维束平行排列。分布于肌腱等处。702.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束随机排列。分布于真皮等处。71B.弹性组织(Elastictissue):含大量平行排列的弹性纤维。分布于大动脉和黄韧带等处。72C.脂肪组织(Adiposetissue):含大量脂肪细胞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对激素和神经刺激敏感。1.占体重的20%左右:a.可缓冲震荡,绝缘并储存能量。b.填充于器官之间。塑造体型。2.两类脂肪细胞:a.单泡脂肪细胞(Unilocularadipocyte):构成黄色脂肪组织。*黄色,全身分布。直径50~150μm。储存能量。*细胞内有一个很大的脂滴。细胞核和细胞质偏在。73b.

多泡脂肪细胞(Multilocularadipocyte):*褐色,在胎儿体内分布局限,成人体内少有。*细胞内有若干小脂滴和很多MT。*可将脂肪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74第一部分:软骨

I.概述:无血管。软骨组织无血管。依纤维不同分3类。II.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最常见。新鲜时呈半透明的淡篮色。分布于气管等处。A.间质(Matrix):含大量糖胺多糖和蛋白多糖,后者与透明质酸非共价地结合成蛋白多糖多聚体。751.

基质(Groundsubstance):半固态。a.

嗜碱性。其成分与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相似,但硫酸软骨素较多。富含软骨粘连蛋白(Chondronectin)。b.

内含很多小腔隙,称软骨陷窝,被软骨细胞占据。76软骨囊(Cartilagecapsule):包绕软骨陷窝的一层基质。因多含糖胺多糖和少有纤维而嗜碱性强。2.纤维:胶原原纤维。HE染色时因纤维和基质的折光系数相同,所以在光镜下不可见。77B.软骨细胞(Chondrocyte):以糖酵解获得能量。1.两类软骨细胞:a.幼稚的软骨细胞:位于软骨周边。细胞单独存在。扁圆形,并与软骨表面平行。78b.成熟的软骨细胞:圆形,位于软骨中部,常成群存在,形成同源细胞群(Isogenousgroups)。同源细胞群中的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的分裂。2.细胞质嗜碱性,有丰富的RER和G。合成和分泌间质中的基质和纤维。C.软骨膜(Perichondrium):1.

外层:DCT,保护。2.内层:LCT,含血管和干细胞。79D.软骨的生长:

1.

外加性(Appositional)生长:源于软骨膜外层的干细胞分化分裂。

2.内积性(Interstitial)生长:源于软骨内原有的软骨细胞分裂。80III.弹性软骨(Elasticcartilage):含大量弹性纤维。分布于耳廓等处。81IV.纤维软骨(Fibrocartilage):含大量胶原纤维,结构介于DCT和透明软骨之间。分布于椎间盘等处。基质含量少。82第二部分:骨

I.骨基质:又名骨质。是钙化的细胞间质,是人体最大的Ca2+

库。A.有机部分:由胶原纤维和基质构成,后者主要包括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B.无机部分:又名骨盐,主要为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很坚硬。83C.骨板(Bonelamella):骨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板层状结构。同一骨板内胶原纤维平行排列且螺旋状走形,相邻骨板间胶原纤维相互垂直。骨板内有骨陷窝(bonelacunae),从骨陷窝放射状发出的骨小管(canaliculi)连接相邻的骨陷窝。84II.骨组织中的细胞:分3类。A.成骨细胞(Osteoblast):1.来源于骨原细胞(Osteoprogenitorcell)。2.立方形。单层排列于骨质表面。嗜碱性,RER,G丰富。之间有缝隙连接。3.分泌未钙化的骨质,称类骨质(Osteoid)。对生长激素等敏感。854.成骨细胞内有基质小泡,基质小泡内有Ca2+、Ca2+盐、Ca2+结合蛋白和ATP酶等,对类骨质的钙化有重要作用。86B.

骨细胞(Osteocyte):1.星形,来源于类骨质钙化后所包绕的成骨细胞。2.不再分泌类骨质。3.每个骨细胞的扁形胞体位于一个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骨陷窝的骨小管相通,内有突起间形成的缝隙连接。874.骨细胞的胞体和突起浸泡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来源于骨单位的中央管。88C.破骨细胞(Osteoclast):1.大,位于骨基质表面的小凹陷(Howship’s陷窝)内。2.细胞不规则,细胞质嗜酸性,多核。893.破骨细胞的皱褶缘和骨质相贴。富含微丝的亮区环绕皱褶缘并将之与外环境隔开。4.破骨细胞有大量的LYS,可将LYS的酶释放到皱褶缘处。5.破骨细胞来源于多个单核细胞的融合。6.对降钙素和甲状旁腺素敏感。90III.骨结构:A.骨密质(Compactbone):1.环骨板(Circumferentiallamellae):

分布在骨干的内外表面。外环骨板较厚,表面平滑。内环骨板较薄,表面粗糙。912.

骨单位(Osteon,Haversiansystem,哈佛系统):密质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长圆柱状有分支。其长轴和长骨长轴平行。92骨单位由中央管(哈佛氏管)和周围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和神经等。无数的骨小管将中央管和骨陷窝连接起来。93骨单位周围有一层粘合线(Cementline)包绕,粘合线内钙盐较多而纤维较少。骨单位越年轻,其中央管相对越大。943.间骨板(Interstitiallamellae):不规则,填充于骨单位之间。无中央管。4.

穿通管(伏克曼氏管,Volkmann'scanal):连接中央管。内有血管和神经等。95B.骨松质(Spongybone):由针状和片状的骨小梁(Trabeculae)构成。主要位于骨骺和骨干内侧面。96II.细胞:(瑞氏染色)A.红细胞(Erythrocyte,redbloodcell):1.最多,男性体内为5.5X1012/L,女性体内为5.0X1012/L。寿命120天。2.双凹圆盘状。直径7.5µm,

周边厚2.6µm,中央厚0.8µm。利于增加细胞的表面积。3.可塑性强。蛋白质占细胞膜化学成分的50%以上,有细胞骨架的功能。974.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在男性为140g/L,在女性为120g/L。ATP通过糖酵解获得。5.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6.来源于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内含有少量rRNA,可以用煌焦油蓝显示。网织红细胞占外周血红细胞的1%左右。贫血:

红细胞数量下降,或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98B.白细胞(Leukocyte,WBC):无色。4~10X109/L。可做阿米巴样运动。根据有无特殊颗粒分2类。991.粒细胞(Granulocyte):细胞核形状多样。细胞质内含特殊颗粒(溶酶体)。寿命短,在结缔组织中调亡。a.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最多,占白细胞总数的60~70%。直径12~15µm。核分叶,常为2~5叶。细胞寿命越大则叶数越多。1001叶–5%核左移2叶–35%3叶–41%4叶–17%5叶–2%核右移101*特殊颗粒内含溶菌酶等。嗜天青颗粒(一种溶酶体)比特殊颗粒大,但数量少,内含溶酶体酶和过氧化物酶,在白细胞的发生中比特殊颗粒出现早。*中性粒细胞能吞噬细菌:吞噬体→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死亡后形成脓细胞。102*来源于杆状核粒细胞。*巴氏小体(Barr’sBody):中性粒细胞内失活的X染色体,呈槌状。在约3%的女性中性粒细胞内可见。103b.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1~3%,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降低其数量。直径12~15µm。细胞核通常分2叶。*细胞质内有大量的折光性强的特殊颗粒,颗粒强嗜酸性,含溶酶体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104*电镜下,特殊颗粒内有与其长轴平行排列的电子致密核。*特殊颗粒有碱性的含精氨酸丰富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强嗜酸性,参与杀灭寄生虫。*破坏组胺,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免疫反应。105c.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1%左右。直径10~12µm。细胞核由几个不规则的叶构成。106*特殊颗粒内有组胺和肝素。组胺是血管活性物质,肝素可以阻止凝血并且造成颗粒的嗜碱性和异染性。*特殊颗粒较大,蓝紫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1072.无粒细胞(Agranulocyte):核圆形,无特殊颗粒。a.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的20~30%左右,核圆染色深。*细胞质稀少,呈环状,嗜碱性,含中心体和少量RS。*有少量嗜天青颗粒,颗粒里无过氧化物酶。*寿命介于几天到多年。108*直径范围较大:7~8µm的占90%,10~18µm的占10%。*分3类:根据细胞膜上的抗原可分为T、B和NK。B淋巴细胞可以转变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对抗病毒。109b.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直径12~20µm。*卵圆形,马蹄形或肾形的细胞核内有纤细的染色质。*细胞质嗜碱性,细小的嗜天青颗粒含过氧化物酶。110C.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1.100~400X109/L,直径2~4µm。双凸圆盘状。常成群存在。年幼的血小板体积较大。在血液中存活9~12天。2.有被膜,来源于巨核细胞的细胞质。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1113.由周围的透明区和中央的颗粒区构成。4.颗粒区内有MT,糖原颗粒以及含纤维蛋白原的被膜颗粒。5.质膜凹陷形成开放性小管,有利于血小板内的物质释放。112II.骨骼肌纤维(Skeletalmusclefiber):收缩迅速,有力,随意。A.光镜结构:1.长圆柱状,直径10~100μm,长可达40cm。含有大量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Myofibrils)。1132.多核,位于纤维周边,肌膜下方。3.在其纵断面上,可见明暗相间的横纹(Crossstriations)。横纹由明带(IBand)和暗带(ABand)构成。114M线(MLine):A带的中线。Z线(ZLine):I带的中线。4.肌节(Sarcomere):1/2I+A+1/2I,是肌原纤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肌节是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115B.电镜结构:1.肌原纤维:无数,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是肌纤维收缩的物质基础。每条肌原纤维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116a.粗肌丝(Thickfilament)位于A带,固定在M线上。粗肌丝由肌球蛋白(Myosin)构成,肌球蛋白由杆和头2部分构成。头部称横桥(Cross-bridge),有ATP酶活性。杆部与其他的肌球蛋白杆部平行排列,集合成束形成粗肌丝。117b.

细肌丝(Thinfilament)固定于Z线,

由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和肌钙蛋白(Troponin)构成。H带:位于M线两侧,是A带中不含细肌丝的部分。118*肌动蛋白:长纤维状,由球形单体首尾相连并相互缠绕形成的双螺旋结构。有横桥的结合位点。*原肌球蛋白:细长双螺旋结构,位于肌动蛋白双螺旋的凹槽内。*肌钙蛋白:3亚单位复合体。Tn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TnC与

Ca2+结合,TnI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1192.

横小管(Transversetubules):a.

来源于肌膜于AI带交界处的向内凹陷。b.

横小管在肌浆内分支吻合,在每个肌节的AI带交界处包绕每条肌原纤维。c.

横小管能将肌纤维表面的电冲动迅速传递到肌纤维内部。1203.纵小管(肌浆网):a.

由分支吻合的SER构成。肌浆网纵向包绕每条肌原纤维,但被横小管分隔。b.

纵小管在遇到横小管时膨大,形成终池(Terminalcisternae)。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体(Triad)。121c.

纵小管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称Ca2+

泵(Pump),能调节肌浆内Ca2+

的浓度。4.骨骼肌纤维还含有丰富的MT,糖原和能结合O2

的肌红蛋白(Myoglobin)。122C.骨骼肌收缩原理:滑动学说(Slidingfilamenthypothesis)。1.

神经冲动→肌膜→横小管→三联体→纵小管→

Ca2+

泵→

Ca2+

浓度上升

2.

Ca2+

与TnC结合→

TnI位置变化→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ATP酶水解ATP获得能量。3.横桥向内弯曲→细肌丝滑进粗肌丝内。舒张时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此时需要ATP。1234.结果:A带,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不变,但I带,H带和肌节长度变短。124D.2类肌纤维:1.

I型纤维(慢纤维,红纤维):肌红蛋白丰富。ATP主要来源于脂肪酸的氧化。纤维收缩慢但持久。2.

II型纤维(快纤维,白纤维):肌红蛋白少。ATP主要来源于糖原的氧化。收缩迅速但不持久。3.2类纤维的分化取决于其支配神经的控制。骨骼肌中同时含有2类纤维。125E.骨骼肌的组织学结构:骨骼肌纤维被CT分隔包绕,纤维间无细胞连接。1.肌内膜(Endomysium):包绕单个肌纤维的一层CT。1262.肌束膜(Perimysium):包绕若干肌纤维或若干肌纤维束的CT。3.肌外膜(Epimysium):DCT,包绕整个肌肉,从而构成一个器官。127一个神经纤维和其控制的骨骼肌共同构成一个运动单位(Motorunit)。运动单位的数量和大小控制动作的协调和准确。128III.心肌纤维(Cardiacmusclefiber):收缩有力,有节奏,不随意。A.光镜结构:1.心肌纤维位于心脏。直径15μm,长85~100μm。纤维有分支。1~2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1292.横纹和肌原纤维可见但不明显。纤维外有大量的毛细血管。3.纤维之间有闰盘(Intercalateddisc)连接。130B.电镜结构:与骨骼肌纤维相比,心肌纤维具有以下特点:1.横小管粗短,位于Z线。不能完全缠绕每条肌原纤维。2.肌浆网稀疏,只能形成二联体(Diads)。3.糖原和MT丰富。1314.闰盘:相邻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呈阶梯状。a.

横面上有桥粒和中间连接。b.

纵面上有缝隙连接。132与心室的肌纤维相比,心房的肌纤维横小管少,但纤维间的缝隙连接较多。有些心房的肌纤维内有膜被颗粒,颗粒内含心钠素

(Atrialnatriureticfactor,ANF),该激素可以降低血压和血钾浓度。133IV.平滑肌纤维(Smoothmusclefiber):收缩缓慢,不随意。A.

通常成群、分层存在于血管壁或其他有腔器官的壁内。134B.

纤维纺缍形,核细长,位于纤维中央。横纹不可见。C.

平滑肌纤维外周有网状纤维和基膜包绕,纤维之间有缝隙连接。135D.

肌丝在细胞质内相互交叉,形成网络状结构。肌膜下的密斑(Densebody)和肌浆内的密体(Densedisc)相当于Z线。E.

肌丝由含有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的细肌丝和含肌球蛋白的粗肌丝构成。136II.神经元:A.分类:1.

依据突起的数量:假单极(Pseudounipolar),双极(Bipolar),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1372.

依据功能:感觉(Sensory,传入),运动(Motor,传出),中间(Interneurons)神经元。1383.依据神经递质:胆碱能(Cholinergic),多巴胺能(Dopaminergic),肾上腺素能(Adrenergic),肽能(peptidergic)等。139B:神经元的结构:胞体(Cellbody)+突起(Process)。1.细胞膜:传导电冲动。2.胞体:营养和整合(Integral)中心。细胞核大,染色淡,核仁明显。有丰富的G和MT。有时脂褐素(Lipofuscins)明显。140a.尼氏体(Nisslbody):由大量的

RER和RS积聚而成。嗜碱性强。合成蛋白质。141b.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嗜银性。主要由微管和神经丝(Neurofilament)构成。有支撑和协助细胞内大分子运输的作用。1423.树突(Dendrite):一个或多个。较短有且支多。无G。表面有小突起,称树突棘(Dendriticspines),是接受冲动的重要结构。1434.轴突(Axon):一般只有一个。细长。起始部位称轴丘(Axonhillock)。轴突和轴丘内无尼氏体。144轴突很少分支。其末梢分支很多并形成终扣(Terminalbuttons)。传出冲动。145III.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传递信息的特化结构。分2类:电突触和化学突触。146A.电突触(Electricalsynapse):缝隙连接,占体内突触的1%左右。147B.化学突触(Chemicalsynapse):占体内突触的99%左右。1.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element):轴突末梢。富含MT和与微管相连的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le)。突触小泡内含突触递质(Neurotransmitter)。突触小泡外覆的突触素(Synapsin)连接微管。148增厚的突触前膜上有锥行致密突起(Denseprojunction)和电控钙通道(Electronicvolt-controlledCa2+channel),可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1492.突触间隙(Synapticcleft):胞间隙。含钙离子和递质酶。突触传递结束后,间隙内多余的递质被前成分重吸收,或被递质酶水解。1503.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element):树突末梢。增厚的突触后膜有特殊的受体(Receptors,化控离子通道),可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1514.信息在突触内的传递过程:a.

轴突信息→突触前膜→电控钙通道开放→突触间隙内的钙离子进入突触前成分。b.在钙离子的刺激下,突触前成分内的微管收缩,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电控钙通道打开,膜内外离子交换,产生电流。d.突触间隙内多余的突触递质被酶解或被重新吸收回突触前成分。152IV.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是神经元的5~10倍。A.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有短突起。HE染色时只有细胞核可见。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最多。有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突起末端形成的脚板(Endfeet)附着在毛细血管表面,并于内皮之间有连接复合体。该细胞通过血脑屏障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并可通过调节细胞外微环境影响神经元的功能。界膜(Glialimitan):位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层脚板。153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由紧密连接连接的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外包的脚板构成。154a.纤维型(Fibrous)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较长,分布于白质。b.原浆型(Protoplasmic)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较短,分布于灰质。155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细胞核较小,染色较深。形成髓鞘。有保护和绝缘作用。156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最小,核小,染色深。来源于单核细胞,组织损伤时转变成巨噬细胞。有防御作用。小胶质细胞(红)和星形胶质细胞(绿)1574.室管膜细胞(Ependymalcell):低柱状有微绒毛或纤毛。分布于脊髓中央管和脑室的内表面。158B.周围神经系统:1.雪旺细胞(Schwanncell):形成髓鞘,有2种。对神经受损后再生有重要作用。2.卫星细胞(Satellitecell):围绕神经节内的神经元胞体。159V.神经纤维和神经:A.两类神经纤维:有髓和无髓。B.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1.基本结构:轴突+髓鞘+神经膜。1602.形成过程:叶片状的雪旺细胞细胞核和绝大部分细胞质位于细胞外侧边缘,中间部分由紧密相贴的两侧细胞膜构成。雪旺细胞将轴突不断包绕。1613.神经膜(Neurolemma):有雪旺细胞外侧的部分(包括细胞核和绝大部分细胞质)和外包的基膜构成。4.髓鞘(Myelinsheath):由多层不断围绕轴突的雪旺细胞的细胞膜构成。髓鞘富含脂类物质,在常规石蜡切片中被溶解。1625.朗氏结(Ranviernode):通常一条轴突周围有一系列的雪旺细胞包绕。雪旺细胞之间轴突裸露的部位称朗氏结。相邻朗氏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Internode)。*施-兰切迹(Cleft/IncisuresofSchmidt-Lanterman):在叶片状的雪旺细胞表面有条状分布的细胞质,形成髓鞘时呈螺旋状缠绕轴突。神经纤维纵断面上称施-兰切迹。6.朗氏结的功能:电冲动跳跃式传导,可加快传导速度。163C.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由少突胶质细胞的叶片状突起末端缠绕轴突形成。无神经膜。一个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末端可以缠绕多个轴突。164D.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轴突凹陷入圆柱状雪旺细胞的凹痕内。165*前界膜(Bowman’smembrane/anteriorlimitingmembrane):均质透明。含随机排列的胶原原纤维,无细胞。*角膜基质(Stroma):占角膜的90%。无血管。含平行排列的胶原板层构成。板层内有平行排列的胶原原纤维。板层间有扁平并具细长分支突起的角膜细胞(Keratocyte)。*后界膜(Descemet’smembrane/posteriorlimitingmembrane):含胶原原纤维。*角膜内皮(Endothelium):单层扁平,有活跃的物质转运功能。166b.巩膜(Sclera):占角膜的后5/6。白色,主要由DCT构成。有保护作用。分3层。*巩膜上层(Episclera):最外层。LCT,多含血管。*巩膜固有层(Laminapropria):最厚。DCT。*棕黑层(Suprachoroidallamina):含黑素细胞。167c.角膜缘(Corneallimbus):角膜和巩膜之间的环形边界。富含血管。位于固有层的巩膜静脉窦(Schlemm’scanal/sinusvenosussclerae)是环形管道,内衬内皮,充满房水,与旁边的小梁网相通。巩膜静脉窦吸收房水。巩膜组织在巩膜静脉窦内侧向前突出,形成巩膜距(Scleralspur)。1682.血管膜(Vascularlayer):富含血管和色素。a.虹膜(Iris):覆盖晶状体,是睫状体的膜性延伸。分3层。其中央的开口称瞳孔(Pupil),是光线进入和房水循环的重要通路。169*前缘层(Anteriorborderlayer):虹膜前表面称前缘层,被覆扁平的成纤维细胞。内部由CT构成,内含色素细胞。*虹膜基质(Irisstroma):是富含血管和色素的LCT。含2类特殊的细胞。I型细胞较大,是吞噬了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II型细胞是色素细胞。170*虹膜上皮(Irisepithelium):为视网膜盲部。由2层色素细胞构成。前层上皮特化为肌上皮,分为受交感神经支配且放射状排列的称瞳孔开大肌(Dilator

pupillae

muscles),和受付交感神经支配且紧紧围绕瞳孔边缘的瞳孔括约肌(Sphincterpupillaemuscle)。后层上皮立方。171b.睫状体(Ciliarybody):是位于虹膜水平的脉络膜的前伸部分。横断面呈三角形,分3层:*睫状肌(Ciliarymuscle):靠近巩膜,为3组平滑肌。*睫状基质(Ciliarystroma):含大量Cap的LCT。*睫状体上皮(Ciliaryepithelium):视网膜的前伸部分。为2层立方细胞。外层含色素,内层分泌房水(aqueoushumor)。睫状突(Ciliaryprocess)是睫状体前部内面的隆起。睫状体内面有睫状小带(Zonules)与晶状体囊相连。172c.脉络膜(Choroid):为血管膜的后2/3。是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LCT。脉络血管层(Choriocapillarylayer)是紧贴视网膜的一层脉络膜,与视网膜之间有均质透明的玻璃膜(Bruch’smembrane),为视网膜提供营养。1733.视网膜(Retina):最内层。前部覆盖在睫状体和虹膜后面,无感光功能。后部有感光功能,占据视网膜大部。前后部交界处称锯齿缘(Oraserrata)。174a.色素上皮(Pigmentepithelia):紧贴玻璃膜。细胞柱状,核位于基部。细胞富有质膜内褶,线粒体,吞噬体,残余体和细胞连接。细胞内大量的SER与VitA的代谢有关。细胞顶部的细胞质和微绒毛内有大量黑色素颗粒。细胞顶部的突起围成鞘状凹陷,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外节。色素细胞造成眼球内的黑箱环境,吞噬和消化视细胞的外节,并储存VitA。175b.视杆细胞(Rodcell):1.2亿/眼。对弱光敏感,功能障碍导致夜盲症。视杆细胞是狭窄的极化的神经元,内突为轴突,外突为树突。树突有内节和外节2部分。外节伸入色素细胞的鞘状凹陷内,有感光功能。176*外节(Outersegment):杆状。含大量和细胞膜不连续的膜盘(Membranedisc)。膜盘上有感光物质视紫红质(Rhodopsin)。VitA是视紫红质合成的原料。*内节(Innersegment):富含糖原。在内外节交界处有大量的MT和RS。在内外节交界处下方有基体,由此发出纤毛伸入到外节内。177c.视锥细胞(Conecell):6百万/眼。对强光和颜色敏感,视觉比较敏锐。结构与视杆细胞类似,但有以下不同:*膜盘与细胞膜连续。*感受红,绿和蓝3种颜色的3种感光物质视紫蓝质(Iodopsins),分别位于3种视锥细胞内。d.双极神经元(Bipolarneuron):连接视细胞和节神经元。e.节神经元(Ganglionneuron):多极。将冲动从双极神经元传到CNS。178f.黄斑(Fovea/maculalutea):视网膜上位于视轴处的凹陷。此处的视网膜只有视锥细胞。g.视盘(Papilladisc):视神经和血管进出眼球处。无感光功能(盲点)。179B.眼内容物:参与光线的传导和折射。1.晶状体(Lens):直径9mm左右的透明双凸圆盘。无血管,有弹性。晶状体混浊引起白内障(Cataract)。180a.晶状体囊(Lenscapsule):10~20μm厚。是无定形糖蛋白构成的均质结构。b.晶状体上皮(Subcapsularepithelium):立方,位于晶状体前表面的晶状体囊下方。c.晶状体纤维(Lensfiber):构成晶状体实质。为细长形高度分化的细胞,和晶状体表面平行排列。来源于赤道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充满晶状体蛋白(Crystallin)。d.睫状小带(Zonule):构成与弹性纤维类似。调节焦距。1812.玻璃体(Vitreousbody):a.结构:无色透明胶体,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99%以上由水构成。含有少量透明细胞(Hyalocyte)。b.功能:保持眼球形状,维持眼内压,防止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剥离。1823.房水(Aqueoushumor):化学成分类似于血清但蛋白含量少。由睫状体分泌,由巩膜静脉窦吸收。房水循环不畅通导致眼内压增高,形成青光眼(Glaucoma)。房水循环:睫状体→后房→瞳孔→前房→小梁网→巩膜静脉窦。183III.耳(Ear):与听觉和平衡感有关。A.外耳(Externalear):收集声波。1.

耳廓(Auricle):由弹性软骨外覆皮肤构成。皮脂腺丰富。2.

外耳道(Externalauditorymeatus):管壁坚硬含软骨或骨,有盯聍腺(特化的汗腺)分泌盯聍。1843.

鼓膜(Tympanicmembrane):薄层LCT。外覆复层扁平上皮,内覆单层立方上皮。B.中耳(Middleear):传导声波。2部分:1.

咽鼓管(Auditorytube/eustachiantube)与鼻咽部相连。近鼓室段内衬单柱上皮,近鼻咽部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1852.

鼓室(Tympaniccavity):充满空气,内含听小骨(Auditoryossicles)。听小骨包括锤骨,锥骨和镫骨。听小骨与卵圆窗(Ovalwindow)相贴,卵圆窗是骨迷路中的LCT区域。186C.内耳(Internalear):又称迷路,与听觉和平衡感觉有关。由2层套迭的管道构成。内层叫膜迷路(Membranouslabyrinth),内衬单扁上皮,含内淋巴(Endolymph)。外层叫骨迷路(Osseouslabyrinth)。2层之间充满外淋巴(Perilymph)。内外淋巴互不交通。1.

膜迷路:由前庭,膜半规管和耳蜗构成。1872.前庭(Vestibule):骨前庭内有膜前庭。膜前庭向内隆起形成椭圆囊斑(Maculaeofsaccule)和球囊斑(Maculaeofutricle)。感受直线运动和静止刺激。188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来源于神经上皮,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由一层糖蛋白构成的砂膜(Cupula/Otolithicmembrane)构成。砂膜上有碳酸钙结晶,称位砂(Otoliths)。189毛细胞(Haircell)顶部的许多静纤毛(特化的微绒毛)和一根长而粗的动纤毛(Kinocilium)伸入砂膜。支持细胞柱状,核基部。毛细胞感受直线运动和静止刺激。1903.半规管(Semicircularcanal):3个相互垂直的骨半规管内套有3个相互垂直的膜半规管。膜半规管向内突出,形成3个壶腹脊(Cristaampullaris)。3个壶腹脊之间也相互垂直。壶腹脊:膜迷路向内淋巴内的圆锥形隆起。结构似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无位砂,糖蛋白层较厚,称壶腹帽(Cupula)。感受旋转运动。1914.耳蜗(Cochlea):骨螺旋管(骨蜗管)包裹相应的膜螺旋管(膜蜗管)。蜗轴(Modiolus)及其骨性侧翼(螺旋缘)构成圆锥状螺旋。约2.5周。蜗轴是整个螺旋结构的中心,内有螺旋神经节(Spiralganglion)。192膜蜗管(Scalamedia)内含内淋巴,将骨蜗管内部分隔成2部分:与前庭膜(Vestibularmembrane)相邻的称前庭阶(Scalavestibuli)和与基底膜(Basilarmembrane)相邻的称鼓室阶(Scalatympani)。两者内含外淋巴。193基底膜是螺旋缘的延伸,由LCT构成。在基底膜的膜蜗管一侧有螺旋器(OrganofCorti),与听觉有关。内淋巴来自于血管纹(Striavascularis)。血管纹是位于蜗管侧壁的含血管的上皮组织。194前庭阶起始于卵圆窗,鼓室阶起始于圆窗(Roundwindow)。两者内含外淋巴,并通过耳蜗顶部的蜗孔(Helicotrema)相通。195螺旋器:位于膜蜗管内,浸入在内淋巴内。螺旋器同样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支持细胞分为柱细胞和指细胞。a.

螺旋器位于基底膜上,基底膜内有围绕蜗轴排列的胶原纤维样的听弦(Auditorystring)。盖膜(Tectorialmembrane)为糖蛋白丰富的物质,为螺旋缘的延伸,覆盖在螺旋器上方。196b.

内柱细胞(Innerpillarcell)和外柱细胞(Outerpillarcell)顶部较宽,它们之间有内隧道(Innertunnel)。内隧道和声波的传递有密切关系。c.

在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之外是1行内指细胞(Innerphalangealcell)和3~5行外指细胞(Outerphalangealcell)。内外指细胞顶部有许多指状突起。d.1行内毛细胞(Innerhaircell)和3~5行外毛细胞(Outerhaircell)分别位于内外指细胞顶部指状突起之间。毛细胞底部与神经相连,富含MT和SER,顶部有许多静纤毛。是感受听觉的细胞。1971.基底层(Stratumbasale):凹凸不平,与基膜相贴。由单层嗜碱性的立方/矮柱状细胞构成。细胞之间桥粒和半桥粒丰富。内含大量的角蛋白丝(Keratinfilaments,张力丝,一种中间丝)。细胞分裂增生能力强,用于表皮的更新。1982.棘层(Stratumspinosum):由多层多边形细胞构成。细胞边界清晰桥粒丰富。细胞内含在G内形成的膜被板层颗粒(Lamellatedgranules),

颗粒内有糖脂和胆固醇。张力丝(Tonofilaments,

LM下又称张力原纤维,Tonofibrils)伸入细胞突起,直达桥粒。制备组织时细胞收缩,桥粒形成细胞间桥(Cellbridge)。1993.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由多层嗜碱性强的梭形细胞构成。无被膜的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alingranules)内的大量富含磷化组氨酸的蛋白和富含胱氨酸的蛋白造成细胞强嗜碱性。颗粒与张力丝相连。大量的板层颗粒位于细胞膜下方,开始将内容物排出胞外。2004.透明层(Stratumlucidum):由若干层透明嗜酸性的扁平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和细胞器开始退化,胞内逐渐充满了角质蛋白。此层在无毛的厚皮肤内明显。5.角质层(Stratumcorneum):由多层嗜酸性的角质细胞(Hornycell)构成,胞内有大量角蛋白(Keratin)。201B.非角质形成细胞(Non-keratinocytes):1.黑素细胞(Melanocyte):内部大量的黑素颗粒(Melaningranule)含大量黑素。胞体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突起伸入到棘层细胞之间。LM和EM下着色浅淡。黑素颗粒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细胞。肤色主要决定于角化细胞内黑素颗粒的数量和分布。2022.朗格罕细胞(Langerhanscell):皮肤内的抗原呈递细胞。星形,位于棘层细胞之间,占表皮细胞数量的5%左右。细胞内的伯贝克(Birbeck)颗粒参与免疫反应(MPS)。3.迈克尔细胞(Merkel’scell):有短突起,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细胞内有致密颗粒,与神经纤维之间有突触。可能属DNES或具有感受能力。203II.真皮(Dermis):A.乳头层(Papillarylayer):是邻近表皮的一层LCT向表皮乳头状突起,淋巴细胞较多。有的真皮乳头内有触觉小体(Meissner’scorpuscles)。B.网状层(Reticularlayer):含血管球的不规则的DCT。204III.皮下组织(Subcutaneoustissue):富含脂肪细胞。IV.皮肤的附属器:A.毛发(Hair):由表皮衍生出来的长柱状角化结构。几乎分布于皮肤的所有表面。其颜色,直径和质地随人种,性别,年龄和分布位置的不同而变化。2051.毛干(Hairshaft):位于表皮外,由规律性排列的角化细胞构成。2.毛根(Hairroot):表皮之下。由规律性排列的角化细胞构成,外包毛囊。毛囊有2层,内层与表皮相延续,外层与真皮相延续。2063.毛根与毛囊在末端融合构成毛球(Hairbulb)。毛球是毛发生长点。毛球的上皮细胞幼稚,称毛母质(Hairmatrix)。毛球顶端凹陷,内含富含血管的LCT,称毛乳头(Hairpapilla)。毛球萎缩后与毛干分离。毛发脱落。毛球再次活跃时形成新毛干。此为毛发的更新。2074.在毛发的横断面上,由外向内依次为:

毛髓质(Medulla)、毛皮质(Cortex)、毛釉质(Haircuticle)、内根鞘(Internalrootsheath)和外根鞘(Outerrootsheath)。2085.立毛肌(Arrectorpilimuscle):位于毛根与表皮之间的钝角处,由平滑肌构成。一端连接真皮乳头,另一端连接毛囊。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立毛肌收缩,使毛干竖起,并在立毛肌连接真皮的地方形成小凹陷。209B.

皮脂腺(Sebaceousglands):位于立毛肌和毛囊之间的泡状腺。导管内衬复扁上皮,开口于毛囊。腺体外周的细胞增殖能力强。内部细胞逐渐退化,含大量分泌颗粒,其分泌的皮脂主要含脂类物质。皮脂以全浆分泌的方式排出胞外,分泌活动受性激素调节。从青春期开始活跃。210C.汗腺(Sweatgland):1.局泌(Eccrine/merocrine)汗腺:管状腺。是体内的主要类型。开口于皮肤表面。受胆碱能神经纤维支配。211a.导管部:细长无分支。由嗜碱性强的复层立方上皮围城。b.分泌部:弯曲迂回,位于真皮内。有肌上皮细胞包绕。212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