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80西方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80西方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80西方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80西方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80西方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

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6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

社会科学学院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

社会科学学院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

真题及详解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

真题及详解

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

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

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6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五道题中任选四道题回答)

1.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答:“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

题。

(1)概述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

感知的样子。

(2)内容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

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

(3)评价

“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

彩,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

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

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

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2.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答:“流溢说”是古希腊晚期哲学家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用以说

明“一”生万物的方式。

(1)概念

“流溢说”是指“一”不动地产生其他本体的生成过程。从肯定方面

讲,“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

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一”因完满而流溢,因流

溢而产生一切。

(2)内容

①“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在的活动,“一”是完满

自足的。

②“一”由于自身充盈,自然要溢出,但流溢无损于自身的完满。“一”的

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自满自足、产生外物又无损于自身。

a.“一”先流溢出“理智”。“理智”是“一”唯一的直接产物,具有多样性和

差异性。

b.“理智”能够流溢,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

可以轮回,可以流溢。

c.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

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理念形式的影像,质料本身是独立存在、没有任何

规定性的漆黑的混沌。

(3)评价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改造,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把柏拉

图的客观理念理智化、理性思辨神秘化,创立以神秘主义为本质特征的

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虽然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它不仅用内在的

流溢关系解决了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

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

3.托马斯·阿奎那的“共相”问题。

答:托马斯·阿奎那把共相或一般概念看作独立的客观实体,其共相学

说被称为温和实在论。托马斯·阿奎那将辩证法引入共相问题的讨论

中,将共相和形式与质料、理智活动的性质与过程等问题联系起来,历

史地、辩证地说明共相的性质与特点。他提出共相分别先于、寓于和后

于个别事物的观点。

(1)内容

①共相作为理念或形式,是上帝据以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型。共相先于个

别事物而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之中。

②当世界被创造之后,共相作为事物的形式或本质不可能脱离可感事物

而存在。共相寓于个别事物之中。

③共相作为普遍概念,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是理智的抽象结果。

共相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

(2)评价

托马斯·阿奎那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亚里士多德

的实体学说以及安瑟尔谟的极端实在论、阿伯拉尔的温和唯名论等观点

巧妙地调和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共相”学说。

①坚持实在论者关于共相比个别事物更加真实、更加实在的观点。

②承认唯名论者关于共相在现实世界中只能寓于可感事物而存在的观

点,具有极强的理论解释力。

4.如何理解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

答:黑格尔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优先的原则,反对独断论、怀疑

论与折中主义,认为真理不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哲学的真理是科

学,“真理是全体”。

(1)概述

“真理”是指通过目的的实现而达到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真理

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真理是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

体系要比先前的体系更加高级,这些体系都是真理的一个环节。

(2)特点

①真理是全体,概念本身是一个整体,客观性在没有达到与概念符合之

前是零星的、分散的、片面的,不能视为真理。

②真理的整体性决定它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层次和矛盾关系,是对立统

一的、具体的,具有“自己运动”的冲力,抽象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

③动力使真理成为一个不断发展运动的历史过程,从“自在”到“自为”并

最终抵达“自在自为”,静止僵化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

(3)评价

黑格尔建立起以“真理是全体”为基础的集大成认识论体系。他承认康德

的先验统觉原理正确地说出一切意识的本性,肯定费希特的功绩是从主

体的能动作用中引申出逻辑范畴的系统,肯定谢林看到真理是主体与客

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认为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二、论述题

1.晚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何批判早期柏拉图的“理念”。

答:(1)晚期柏拉图对早期柏拉图的“理念”的反思

晚期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门尼德篇》的前半部分,柏

拉图以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打着批判“少年苏格拉底”旗

号,以“分有说”为批判对象反思自己早期和中期的一些基本论点。

①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认为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

作为存在的根据,但他又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

②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

柏拉图认为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采用整体分有

与部分分有。但其困难在于,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一完整性。这使得柏

拉图对分有说本身是否成立的问题感到疑惑。

③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万物摹仿理念。但其困难在于,如果理念与分有它的事物类

似,就会引出新的理念,这种新理念会不断的出现。

④关于理念、神和人的关系问题

柏拉图认为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不成立,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的联系

就会割断,就会推出两个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

a.本来是作为认识对象而设立的东西现在由于各处一域竟然无法认

识,它不再具有意义。

b.神作为主人不能统治我们,神的知识不涉及我们或我们世界的任何

事情。我们的权威不能伸展到神,我们的知识不能知道神圣的事物。如

此推论,神不是我们的主人,不知道人类的事情。

(2)亚里士多德对早期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集中于“分离学说”,其要点有:

①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

a.设定理念型相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

的原因,但设定理念型相却达不到这一目的。因为理念型相实际上是与

个别对象同名的类。亚里士多德认为把逻辑上的类概念看成独立存在的

理念型相既无必要,也无用处。

b.理念型相并不变动,不能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能解释可

感的性质,不能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不变的

存在是相对的。

②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的理由难以成立。

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分有”只是对“实体”的分有。

柏拉图却让非实体性东西也具有理念,这使得“分有”变成空谈。他认为

柏拉图的“分有”说陷入无穷倒退,称为“第三者”问题。

2.比较安瑟尔谟和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答:(1)安瑟尔谟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安瑟尔谟是一位极端实在论者,他认为共相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而且更是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客观实体。安瑟尔谟从上帝的

概念直接推论出上帝的存在,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

学家”。

①推理过程

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仅存

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实际中。因此,上帝存在。

②评价

从实质上看,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诡辩,

缺乏真正的逻辑说服力。但是,他第一次试图用严密的辩证法或逻辑来

证明靠信仰来保证的神学命题,开创经院哲学逻辑论证的风气。

(2)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上帝存在的证明”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二原理。

①推理过程

从“我思故我在”命题中提取出“清楚明白”这一标准,阐明不完满

的“我”不可能产生完满的上帝观念,从“我”的上帝观念中推出上帝存

在。

②内容

a.虽然可以通过怀疑来确定“我”的存在,但也表明“我”的存在并不完

满。“我”是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

b.无中不能生有,比较完满的东西不可能源自比较不完满的东西。

c.上帝只能源于一个更加完满的本性。有一个比我更加完满的存在将

完满的本性放入我的心灵之中,这个完满的存在就是上帝。

③评价

笛卡尔把自我意识置于上帝之上,只是在理论需要时才借用上帝的权威

来确保从自我意识向二元论世界的过渡。

(3)二者的比较

①不同点

a.两人心目中的上帝有所不同。

第一,笛卡尔通过上帝存在来解决心物二元论的一致性问题,建立起唯

理论大厦。

第二,安瑟尔谟通过逻辑论证的方式摆脱教父哲学对上帝存在和其它神

学命题的传统信仰。

b.自我的确定性与上帝存在的确定性有所不同。

第一,笛卡尔从自我的确定性推出上帝存在的确定性。

第二,安瑟尔谟从上帝存在的确定性推出自我的确定性。

②相同点

笛卡尔与安瑟尔谟都认为上帝这个完美的东西必然地包含着存在。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10分×9,共90分)

1.唯名论

答: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

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

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

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

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

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

实验科学的兴起。

2.实体

答:实体是指神或自然。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

认识的东西。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

体。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

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

的实体。斯宾诺莎将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

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3.感性

答: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

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

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②

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

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

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

条件。

4.百科全书派

答: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

《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

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

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

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

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

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

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5.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

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

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

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

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

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

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

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6.预定和谐

答: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

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

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

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

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

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

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

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

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7.方法论原则

答: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观点主要有: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

为真的东西;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

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

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

来。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

德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

地细致;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

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

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

建立起理性演绎法。

8.四因说

答:“四因说”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

因。他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在人

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

因,“四因”只有形式因与质料因。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

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决定的因素;质料因是消极

的、被动的、被决定的因素。形式与质料相对立。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

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列。四因说回答“实体存在的原因是什

么”问题,构成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家产

生深远的影响。

9.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

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

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

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

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

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

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

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

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

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二、论述题(30分×2,共60分)

1.经院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和影响。

答:经院哲学原意是指“学院中人的思想”,后是指在公教会(或天主

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1)概况

①思想基础

经院哲学是“神学的奴婢”,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经院哲学的思想基础是

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和从阿拉伯世界中辗转流归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在对待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该派哲学家力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

将基督教的信条建立在逻辑证明的基础上;或把理性的范围与信仰的范

围严格区分开来,形成两个不同的领域。

②三个阶段

经院哲学通常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经院哲学是奥古斯丁

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

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

式的理性主义一蹶不振。

(2)两大派别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围绕“共相”问题,哲学家们分成实在论和唯名论两大派别。

①实在论

实在论认为普遍的共相才是真正的实在,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

实在论是对柏拉图——奥古斯丁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构成基督教

基本教义和信条的理论基础。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托马斯等。

②唯名论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

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

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

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3)共同特征

①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

经院哲学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混合物。经院哲学的性质既

是柏拉图式的,又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一般说来,唯实论属于正统派,

唯名论属于异端,唯实论属于理性主义。

②辩证法问题的争论

经院哲学所讨论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深厚的神学背景和信仰土壤。经

院哲学争论的结果关系到基督教教义的正统性和教会权力的合法性问

题,部分学者开始把辩证法引入神学的研究,从而引发围绕辩证法问题

的争论。

③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经院哲学始终面临着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原本希望能够调

和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但他们用理性来保证信仰的时候,却从根本

上承认理性的优势,将信仰置于理性的基础上,破坏信仰的“纯洁”,威

胁信仰的生存。晚期经院学者认为理性不能保证信仰,主张纯洁信仰,

但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同样削弱信仰,动摇经院哲学的立身之本,最终导

致信仰的危机和理性的衰落。

(4)影响

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经院哲学在神学的框架下研究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等

哲学问题,深化了人们的认识,以曲折的、艰难的方式延续人类理性思

维的传统。

②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经院哲学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它把欧洲各野蛮民族相继纳入西方文明的轨道,扩展文明世界

的领域,为近代西方的兴盛打下基础。

③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a.奥古斯丁、托马斯两大哲学体系至今在西方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存

在于基督教哲学内部的泛神论倾向为近代哲学、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提

供着深刻的启迪。

b.唯实论和唯名论的长期争辩是近代理性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来源之

一。经院哲学晚期出现的重视自然、重视实验的思想更是近代哲学、科

学的直接先驱。

2.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哲学意义。

答:(1)背景

①先验幻想的产生

康德认为先验理念本身不是幻相,但却被当作幻相来使用。当人们在思

考某些理念时总要对它们有所判断,但除范畴之外人们没有其他的判断

工具。于是,人们将范畴运用于理念并做出判断,产生先验幻相。

②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

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以先验幻相为研究对象。

a.范畴只有经验的使用,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

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

b.范畴所适用的对象都是可知的现象,当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

也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先验理念变成先验幻相。

(2)概述

①内涵

“二律背反”是指“理性宇宙论”以“世界”为认识对象时产生的先验幻象。

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候,双方都不是

用经验事实从正面证明自己,而是通过“归谬法”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

但相互矛盾的结论各自都在逻辑上言之成理,谁也驳不倒谁,陷入到二

律背反之中,也就是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之中。

②分类

康德把范畴按照量、质、关系、模态分为:

a.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

是无限的。

b.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

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c.正题: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

的。

d.正题: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世界上不存

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

③分析

a.第一、二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和反题双方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涉

及终极的世界整体。它既非有限的,也非无限的,既非单一的,也非复

合的,是凭借任何经验都“不可确定”、不可知的。

b.第三、四个二律背反中,康德认为正题和反题可以同时为真。反题

只能适用于现象界,在自然中一切都在因果链条中,没有自由或第一推

动力的世界原因,正题只能适用于自在之物,只是出于道德实践的考虑

才是正确的。

(3)哲学意义

①二律背反中的正题是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观点,代表柏拉图以来的

理性主义传统;反题是牛顿派自然科学唯物论的观点的体现,代表伊壁

鸠鲁以来的经验主义的传统。康德的意图是要调和双方,他所采取的关

键性措施就是严格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界。

②康德的二律背反是对人的理性的一个警告,暗示理性不得超出经验的

范围去认识自在之物。康德的目的在于用这种隔离的办法限制理性本

身,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但由此暴露出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

并表明形式的方式无法处理辩证矛盾,必须改换立场、提高思维层次才

能正面解决矛盾。

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4*5’)

1.同类相知

答:“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同类

相知”是指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其具体内容是人和外部

事物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

体就会产生感觉。“同类相知”说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

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因此,它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

觉的感觉主义。

2.实践知识

答: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

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

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

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

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3.先天综合判断

答:“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其来源是休谟关于综合

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

然性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一切认识

都基于判断,康德把判断分为三种类型: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

和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

必然性,它才是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先天综合判断又可分为数学命

题、自然科学的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为了把形而上学改造为未

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也必须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它将为人类

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4.第二性的质

答:第二性的质是洛克关于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的划分其中的一种。性质

是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而第二性的质则是物体借其体积、形

相和运动等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

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质虽源于物体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

的,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二、写出下列句子的作者及意义(5*8’)

1.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答: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

学的婢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

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

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

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

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

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

理性哲学的崛起。

2.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答:该观点的出处是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该命题意为凡事合乎

历史必然性的都一定会把自己实现出来,“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而

是按照历史理性必然要实现出来的,哪怕现在还未实现出来。该观点表

明了历史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历史本身具有的合理动力,这种内在联

系的规律隐藏在现存事物和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的后面,作为绝对精神

的隐秘计划而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存在即感知与被感知

答:这是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哲学的重要的哲学命题,由“物是观念

的集合”这一命题推演而来。“存在即被感知”的具体表达是“一个观念的

存在,就在于其被感知”,意为外界存在的对象都是感官所感知的一些

观念,观念不能脱离人的心灵而存在,对象的存在也就离不开感知主体

即心灵对其所做的感知。由于贝克莱把实物观念化,而观念又离不开心

灵,那么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它。它表达了经验论者

的一个共识: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物。这是主观唯心主

义的观点,尽管很多哲学家指责它的荒谬性,但倘若站在常识论或经验

论的立场上是驳不倒此观点的,因为常识是相信感觉的。

4.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答:这是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是休谟对他

提出的“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否认了经验可以给予我们因果关系的

必然性,认为“习惯”是因果关系的基础,因果关系是心理习惯的产物,

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若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当下呈现

于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以外,对于其它所有的事实一无所知。这样一来

不但一切行动无法开始,而且思想也难以进行。“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

南”说明我们的经验是有益于我们的,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有类似过去的

一串事情发生。根据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

结果这种解决符合经验论的原则,但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最后诉诸的

是常识而非哲学,并且因果问题仍然没有定论。把因果关系理解为主观

性的习惯联想,启发康德建立先验论的因果观。

5.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答: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

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

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

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

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三、简答(4*10’)

1.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

答:笛卡尔从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总结出四条方法论原则,分别

是:

(1)不要把任何事物看成是真的,除非对它已经认识清楚了。

(2)要用逐步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解决问题。

(3)思考时,由简到繁。

(4)要彻底复查一切,做到确实无遗漏。

在四条规则中,作者指出了三种具体的方法:怀疑、分析、演绎和列举

推理的方法。笛卡尔尤为主张普遍怀疑,认为一切都值得怀疑,只有怀

疑者本身不可怀疑,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公式。这四条规则

没有感觉经验的地位,都是理性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2.四因说。

答: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探讨实体存在或产生

的原因的观点,认为事物生灭变化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

因”和“目的因”四种原因。

(1)“质料因”探讨的是事物由什么构成。

(2)“形式因”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结构。

(3)“动力因”旨在探求事物运动的推动者和作用者。

(4)“目的因”是指事物要达到的目的。

在这四因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通常是一

致的,所以,四因可以简化为“形式因”和“质料因”,他还强调形式和质

料是不可分离的,但又认为质料是消极的,形式是主动积极地是决定性

的因素。

3.奥古斯丁对世界恶的解释。

答: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神正论和意志自由说解释了

人间恶的存在。

(1)恶的定义

在奥古斯丁看来,因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由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

所以都是善的,全知全能的上帝绝不会创造出任何一个恶的事物。他将

恶定义为“背离本性,趋向于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趋向于

非存在”不等于非存在,该定义没有简单地将恶变为虚幻影像,而是肯

定了恶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占据不可否定的位置。在世界这一存在的等

级体系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于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是低一

级事物存在的根据。如果放弃这一根据,趋向比它低级的事物,这就是

趋向非存在,表现出恶的性质。

(2)恶的分类

他把一切被称作恶的东西分为三类:“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

的恶”。但是奥古斯丁认为“伦理的恶”才称得上罪恶,也是他关心的主

题。他说,罪恶是“人的意志的反面,无视责任,湎于有害的东西”。意

志是灵魂的活动,其正当目标应是高于灵魂的上帝;当意志追求低于灵

魂的身体时,造成秩序的颠倒,产生伦理的恶。就是说,邪恶意志不是

由一个外部动力所造成的,邪恶意志的原因在于意志内部的缺陷,即人

类意志自身的不完善性。或者说,罪恶不是上帝的创造,而产生于人类

意志的缺陷。

4.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对理念论的反思。

答: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对分有说和模

仿说的疑问,主要包含三个问题。

(1)和可感事物分离的理念世界的范围问题?

(2)可感个体事物如何分有同名理念?

(3)能否认识分离的理念?

通过对理念论的反思,柏拉图指出理念和可感事物之间并不是彻底对应

关系,理念世界的范围比可感事物世界小得多;分有说和模仿说是无法

解释理念和事物的结合,可感事物分有同名理念的结果势必破坏被分有

的理念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从认识论上看,分离的理念是无法认识的。

从柏拉图的反思和批判中,似乎指出理念论难以成立,但他并未放弃理

念论。

四、问答(1*20’)

康德如何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的?

答:“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康德要完成重建形而上学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理性自身的认识能力进

行批判,摧毁旧的形而上学的大厦,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清除障碍。

(1)问题的提出

它作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的一部分,

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传统形而上学

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这些都是先

验哲学的任务,在理论哲学中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

部分,在实践哲学中回答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部分。

(2)解决的思路

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

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必然性、综合性说明;只能从“建立知识与

对象的活动”中寻求知识与对象的最终根据,去建立关于一切知识及其

对象的最终根据的科学——形而上学;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就

是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以及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合理运用的最根本

条件的自在之物。

五、论述题(1*30’)

结合你对于西方哲学的知识。谈谈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答: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涉及的是哲学的认识论中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

认识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

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

论。

(1)唯心主义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把世

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他指

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

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也就是

说对于现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识。

(2)智者派

古代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世界的可知性,但也有些哲学家怀疑世界的可知

性,如智者派的高尔吉亚。他认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它也

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即令它可以被认识,我们也无法表达对它的认识。

(3)怀疑论

怀疑论的创始人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

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他认为事

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美或丑、正当或不正当,都无法判断,因此必须放

弃认识,放弃判断。

(4)唯物主义经验论

16世纪以来,认识论问题成为欧洲哲学问题的中心,甚至成为构造哲学

体系的出发点,由此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英国唯物主义经验

论创始人培根坚持从经验出发,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

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毫无疑问

人们认识现实的世界。

(5)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以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为代表的认识世界的观点。他们

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

的观点大体是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之一,人能够认识一部分的世界而人不能够彻底的认识世界,因为全知

全能的只有上帝。

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

效。)

1.原子运动

答: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原子

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

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

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

层空间。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

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

子的分离而消失。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

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2.启蒙运动

答: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

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

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

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

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

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

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

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

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3.物自体

答: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

要哲学概念。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

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

灵魂。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

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

想中的纯粹观念;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

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

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

一。

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

效。)

1.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

答:(1)思想来源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来源于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

不生不灭的“神”的哲学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概

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存在”的学

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2)基本内容

①“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

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非存在”是一切

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②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

本区别。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巴门尼德明确指出了“真理之路”与“意

见之路”之间的分歧:

a.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

理。

b.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

也不能说出的。

(3)性质

①“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

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

②“存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连续

的一和整体的一;“存在”是不变的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

静止不动。总的来说,存在是不动的一。

③“存在”是不变不动的。“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

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④“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

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

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及其意义。

答:(1)主要思想

①结论的得出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他

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但他又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

怀疑,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因为即使对“我在怀

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

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

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

②哲学的绝对起点

这个命题有两个部分:“我思”和“我在”。“我思”指思想活动,包括一切

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而“我”是指一个

思想的主体。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

久,“我”只要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笛卡尔把思维的“我”确

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③本质与实体

笛卡儿说,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

体。“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故我在”中的“故”表示

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问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从

逻辑上说,“故”也不表示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我思”是该实体的本

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笛卡儿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

体,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这就是它的本质。从自我的思想

活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就是说,“自我”是一个这样

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2)意义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这一理论被视为他全部认识论

哲学的起点,又作为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从而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

性。他以此为根基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笛卡尔承认“存在”不是通

过三段论法从思维中推出来的,只不过通过直觉的活动承认一个简单的

给与的事实。由此可见,唯理论哲学在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

之上的,这种直观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经验”。

3.卢梭的契约论思想。

答:卢梭的契约论思想集中体现在1762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

(1)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不是在进入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中制定的,而是在社会中制定

的。人们两次制定契约:第一次是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制定的,目的是为

了建立国家政权,其结果是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第二次是在平等的条

件下制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们自由和平等的国家政权。只

有第二次制定的契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即,社会的全体成员

在平等的条件下的自由选择。

(2)权利的转让

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权利的转让。在转让什么、转让给谁等关键问题上,

卢梭认为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卢梭说,只有这种转让才是

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一个人,反而

从所有订约者那里获得了与自己转让给他们同样多的权利,并没有失去

自由的权利,却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就是,自由权不会被任何人

的权利剥夺。

(3)公意

“公意”是一个社会的一切人(公民)的共同意志,“众意”则只是个别人

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它们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卢梭认为,不平等发展

到极端必将导致新的平等,奴隶将变成主人,暴君必将被推翻,问题只

在于要找到一种社会形式来保障每一个人天赋的自由权利。于是卢梭提

出“公意”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基础。通常认为民主制就是“少数服从多

数”,其实这在卢梭看来只是“众意”的原则,这条原则的基础和前提应

当是“公意”。所以新的社会契约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自由交给了一切

人,而他交出去的自由又从每个别人那里收回了。

(4)政治主张

卢梭反对洛克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观点,认为既然人民是相互在

订立契约而不是与政府部门订立契约,那么所有公民的立法权是唯一的

主权,它只受自身的制约,行政权和司法权不能制约它,而只是它行使

自身权力的工具而已。所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权力不可分割,也不可

由别人代表。因而他反对君主立宪制,鼓吹民主共和制,认为执政者只

是公仆而不是主人,可以随时撤换。

(5)评价

卢梭意识到民主共和制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行的,他也承认中等国家比

较适合于君主立宪制,大国则适合于君主专制。但卢梭是一个理想主义

者,他着眼于人类自我完善化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只有民主共和制这

种形式的社会契约才有可能保证每个人的自由,这种自由已不再是自然

状态中原始的自由平等,而是法律上的平等,每个人服从法律就是服从

自己的意志。这种社会理想成为了法国革命的直接纲领和战斗旗帜,这

种理想的资产阶级性质是非常明显的。

三、论述题(共90分,每题30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

效。)

1.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对西方文化产生深远

影响的道德圣贤。其主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认识你自己”、“德性即

知识”、“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这三个方面。

(1)认识你自己

①基本内涵

苏格拉底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

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

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

界。同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苏格拉底认为要使灵魂不致

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

②意义与局限

苏格拉底把哲学研究“从天上拉回了人间”。他认为研究哲学不能单纯研

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

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上的彻底转变主要是由于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

目标,因此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

(2)德性即知识

①基本内涵

a.“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

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原则。在此

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他认为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

b.“德性即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这就是说如

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说明实际上他并

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善),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相反,一个

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

而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

出的。

②目的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

体。他并没有仔细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

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

对“德性即知识”的最好注释。

(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

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而认识的方法就是“助产术”。

①主要内容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又称“辩证法”,他所实施的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

人,是灵魂而不是肉体。在施行助产术时,他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

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的

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

正确认识。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

义。

②基本过程

a.“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

洞。谈话对象以“自知我无知”的谦虚心态出场,才有可能接受助产术。

b.“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

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c.“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引导对方说出

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其真伪。助产术的精髓也在于此,即不

把观点从外面强加于人,而是让对方自己去领会和体悟。

d.“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做出

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但苏格拉底广泛地与人

讨论德性问题,从未下过一个绝对的定义,这预示着哲学思想永远在追

问中。

③影响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直接为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不仅对西方哲学,还对

后来西方整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更是将这

种对话内在化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

2.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思想。

答:经院哲学,又称繁琐哲学,它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

得名。其原意是指“学院中人的思想”,后是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

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1)思想基础

经院哲学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是“神学的奴婢”。其思想基础是亚里

士多德主义。在对待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经院哲学家们试图用理

性来论证信仰,将基督教的信条建立在逻辑证明的基础上;或者把理性

的范围与信仰的范围严格地区分开,形成两个不同的领域。经院哲学所

讨论的有些问题已经具有了纯哲学的味道,但仍不可能完全脱离深厚的

神学背景和信仰土壤。因而,争论的结果必然关系到基督教教义的正统

性和教会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2)主要派别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

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

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而已,并没有实

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实在论”,后者被称为“唯名论”。

①实在论的主要思想

实在论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实在论认为共相是独立存在的

客观实体,这一观点不仅是对柏拉图-奥古斯丁哲学传统的承续和发

扬,也构成了基督教基本教义和信条的理论基础。实在论的观点则成为

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托马斯等人。

a.安瑟尔谟

安瑟尔谟坚持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认为作为共相的一般概念不仅

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更是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这种极端的实在论思想典型地表现在他在《上帝存在论》中关于上帝存

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这个证明构成三段论推

理: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

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因此上帝存在。这一证明的实

质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但他第一次试图用严密的辩证

法或逻辑来证明那个以往一直靠信仰来保证的神学命题,开创了经院哲

学逻辑论证的风气。

b.托马斯

第一,托马斯是一个温和实在论者。托马斯在共相问题上既反对唯名

论,也不赞同安瑟尔谟的极端实在论,他力图将辩证法引入关于共相问

题的讨论中。他将共相和形式与质料、理智活动的性质与过程等问题联

系起来,历史地和辩证地说明共相的性质与特点。他由此提出了共相分

别先于、寓于和后于个别事物的观点。

第二,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方面,不同于安瑟尔谟

的“先天证明”。相反,托马斯提出了自己的“后天证明”。“后天证明”是

从人们已知的事实出发来推出其原因的“回溯的”证明方法,即著名

的“圣托马斯五路证明”,即不动的推动者、第一原因、绝对必然的存在

者、至善的存在者、最高的智慧者的证明。

第三,托马斯主义所倡导的逻辑论证精神对于近代理性主义的崛起具有

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托马斯的杰出贡献,推崇理性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逐渐取代了含有神秘因素的柏拉图主义,成为经院哲学的主流哲学。

②唯名论的主要思想

唯名论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的思想。唯名论者在哲

学上的观点更加接近于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的立场,开启了近代经验哲学

和实验科学之源头。但是,唯名论者在神学上却表现出一种类似于教父

派的神秘主义倾向。他们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和优先性的观点,坚持

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

统神学和教会权威,但推动了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勃兴。唯名论

的主要代表有洛色林、邓斯·司各脱和威廉·奥卡姆等。

a.洛色林

洛色林是唯名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共

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它们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

语、名称”。在洛色林看来,只有个别的部分才是真实的存在。把这种

极端唯名论观点运用到“三位一体”的神学信条上,必然会导致“三神

论”异端,从而得出有三个个别的、具体的神的结论。

b.邓斯·司各脱

司各脱强调上帝的本质是自由意志,因而上帝的意志要高于上帝的理

性。在共相问题上,他把个别事物当作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把个别化

原则看作是无须任何解释的终极原则。他断言,个别事物按其本性来说

是最高的和最后的实在,只有它才是独立于理智之外的最真实、最实在

的现实,而一般在理智之外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司各脱又

承认事物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

的,个体事物的形式就是二者相加的结果。

c.威廉·奥卡姆

奥卡姆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又称“思维经济原则”,是对唯名论思想在

方法论上的一种概括和提炼,并被现代自然科学视为公理。它的提出是

针对经院哲学凡事都要寻求双重原因的繁琐做法,奥卡姆把这一经济思

维原则运用到共相问题上,指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之外再增加一般的实

体就是多余的。奥卡姆主义和唯名论思想的兴盛最终导致了经院哲学的

衰落,促进了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崛起。

3.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异同。

答:(1)经验论

①代表人物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

莱和休谟;培根是经验论的创始人。

②地域分布

从地域上看,经验论主要集中在英国,所以习惯上又称“英国经验论”。

这一局面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唯名论传

统,重视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另一方面,和科学的发展状况有关,

当时英国的实验科学非常发达,产生了波义耳、牛顿等注重观察与科学

实验的科学家,还有培根、洛克等爱好实验、推崇经验归纳方法的哲学

家。

③主要思想

经验论把感觉经验当作认识的来源,通过经验归纳法上升到真理性的知

识。经验论从对具体事物的感觉经验出发,但是如何通过经验的归纳而

上升到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是经验论哲学的“阿喀琉斯之踵”,正是这

一致命弱点使经验论最终陷入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的泥淖。

(2)唯理论

①代表人物

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笛卡尔是唯理

论的创始人,代表着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②地域分布

唯理论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所以习惯上又称“大陆唯理论”。主要分布

在大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陆是正统的实在论占主导地位,

重视普遍的、理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与科学的发展状况有关,当时的

法国巴黎是欧洲的数学中心,并且许多哲学家本人就是数学家,如笛卡

尔发明了解析几何,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他们大多推崇理性的演绎

方法。

③主要思想

唯理论把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当作认识的来源,通过理性演

绎法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理性演绎法可以保证推演过程和推理结论的

逻辑有效性,但是却无法解决演绎前提的合理性问题,演绎的前提或出

发点本身是如何确立的。这个问题同样也成为了唯理论的理论要害,它

最终使唯理论陷入了教条主义或独断论的陷阱。

(3)两者异同

①相同点

a.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在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相互对立的,但作为反

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以理性反对宗教神学方面却是一致的,

这也正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历史先进性的表现。

b.两者的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由于它们各

执一端,缺乏辩证的综合眼光,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休

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独断论

则直接把思维等同于存在,它们都使近代哲学试图解决的认识论问题走

进了死胡同。

②不同点

a.关于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这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分歧,经验论

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

经验,认为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b.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经验论哲学地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

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唯理论哲学

则片面地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

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c.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是检验知识的最基本的

标准;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

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

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10分,计50分)

1.简述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基本内容。

答:“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存在的原因的著名学

说。

(1)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从客观事物中为实体概念找到它的具体根据是必要的。

不仅要说明实体是什么,而且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是实体。因此他提

出“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以说明实体产生的原

因。

(2)内容

①质料作为实体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实体,但作为最基本的实体必然具

有其独特的形式,即质料和形式都是实体。形式相比于质料更是实体,

因为是形式把没有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定形的实

体,所以真正的实体是形式。

②形式与质料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

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统一序

列,高一级事物不仅构成低一级事物的形式,而且也是推动或吸引低一

级事物向自己发展和上升的动力和目的。这个序列的最下端就是没有任

何形式的“纯质料”,它相当于“非存在”;序列的最顶端是不再构成质料

的“纯形式”或“形式的形式”。这个“纯形式”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终极目

的,也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其发展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它自身不动而推

动万物,因此是“不动的推动者”,又称为“神”。

③形式和质料的结合方式,亚里士多德诉之于目的论。自然本身同人工

物一样,也含有目的因。在由自然产生的事物中,这目的就表现为质料

对形式的追求、趋向,但不是质料主动追求,而是形式给质料赋形,使

自己在质料中实现出来。因此对于自然产生的东西,形式就是目的,质

料是被动的可能性,形式是主动的现实性。形式不是抽象僵化的形式,

而是能动的活动。

(3)关系

①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区别。

②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三者合一。“四因”就只有

形式因与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形式因规定事物的本质,包含着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因是

消极的、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2.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答:“先天综合判断”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重要

命题。

(1)判断的分类

①先天分析判断

这种判断的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中,具有必然性,但它却不能扩展我们

的知识。

②后天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的谓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中,是在判断中被加到主词上去的。虽

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③先天综合判断

谓词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中,但这一判断却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

必然性。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

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数学和自然科学以这种先

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

(2)先天综合判断的具体分析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分为质料与形式两种形式。质料是通过后天的经验所

获得的知识内容,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是主体认识能力的工作,因

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

那其来源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专注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研

究,并形成“先验哲学”。先验哲学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

问题,它具体分为“纯粹数等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知识

是如何可能的”和“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三个问题。

(3)意义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对休谟“归纳问题”的尝试性解答。休谟的“归

纳问题”严重威胁到自然科学的哲学根基,整个科学体系受到怀疑。先

天综合判断的提出既扩展知识的内容,又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保证

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康德哲学重要的理论根基。

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谁的作品?请简述该书的基本思想。

答:《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哲学代表作。本书的基本思

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由充足理由律支配的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

都属于表象的世界。反省和抽象意识只是哲学的思考,这使人们明白围

绕着他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这条

真理比任何其他真理都要普遍和绝对,它是一切认识的真理的前提。因

为任何认识和真理都必然要预设主客分立这个共同而基本的原则,而主

客分立则意味着客体必须以主体为转移而存在。

(2)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指我们先天意识到的、构成整个现象世界的表象

的四种联系形式。叔本华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不是以完全孤立和分散的

形式呈现于人的表象中,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都以一定的形式与其他表

象相联系。科学知识总是表象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它表示一个已知对象

的系统,而不只是表象的集合。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

足理由。充足理由律是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叔本华把

人的表象能力分为直观表象能力、思维表象能力、感性想象表象能力、

独立表象能力。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直观的、经验的表象,即主体按照时间、空间及因果性等先天的感知

形式所构成的关于物理世界的对象。

②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其相应的联系形式为判断,即概念的综合。

③时空的纯直观的表象,它们是数学的对象。

④对象只有一个,即作为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

它们分别由生成的、认识的、定律的、动机律的充足理由律所支配,分

别是物理的、逻辑的、数学的和伦理的理由。这些充足理由律是主体先

天具有的,它不依赖客体,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

按照同样为主体所固有的充足理由构成的。

(3)意志的世界

①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现象世界作为主体的表象而存在。主体本身又

是表象世界中的个体,它必须有身体作为其凭借。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

感和欲望,即意志。因此,人的理性、知识就其起源和实质而言,都是

服从于意志的。理性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欲望的手段。人

的记忆、性格、智慧等一切心理意识现象,甚至连人的肉体活动,都由

意志所决定。

②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既然人是有意志和欲望并由意志和欲望来支配其

一切的,那整个宇宙也必然是这样的。意志是无所不在的,它既是每一

特殊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也是全部事物的实质和核心,它既表现于

盲目的自然力中,也表现于人的自觉的行为中。因此,世界只是这个意

志的一面镜子。

(4)生命意志

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即“生命意志”。万物最珍贵的就是生存,利

己主义是人类的天性。叔本华用生命意志来说明具体事物何以存在和自

在之物的世界如何通向现象世界。

①具体事物的存在

a.生命意志即宇宙意志,它表现为世界上名色各样的不同等级的事物

通过不同等级的理念来实现。理念是意志的“恰当的客观化”,是真实的

存在。

b.意志的客观化有许多确定的等级,通过它们意志的本质逐渐清晰而

完备地表现于表象。

②意志世界与现象世界

a.两者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即对应于个人的实在世界,只是虚幻的存在。

处于最高等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人与其他事物不同,知道自己既是意

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同样如此。人与世界是同一的,但只有天才在

其直观中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天才作为认识的主体是纯粹的主体,是意

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事物也不再是现实事物,而是事物的理

念,即意志本身。作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观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意

志世界等于主体的、“我的”意志世界,世界就是我的意志。

b.对意志世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非科学的方式去认识,而科学所运

用的理性的、概念的或逻辑的认识,其对象是现象世界。

理性认识永远不能透过外部达到事物的实在本质。理性的主要作用是实

践性的,是生命意志维持生存的工具。如果要达到主体本身,必须借助

非理性的直观。直观的认识超出经验和思维的认识,这就使自己完全沉

浸在直观中,并让自己的整个意识充满着对于当下自然客体的静观。这

种静观的结果是物我两忘、物我合一,主体成为理念、永恒的形式、意

志在这个阶段上的直接的客观化。

4.什么是“唯名论”?其主要代表有谁?

答:(1)唯名论的内涵

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

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

的独立实在性的观点必然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

威,但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

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2)主要代表

①洛色林

洛色林是唯名论的真正创始人。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

的,共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它们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

号、词语、名称”。在洛色林看来,只有个别的部分才是真实的存在,

作为部分之集合的整体也与共相一样,并无实在性,也不过只是一个词

语或声音。把这种极端唯名论观点运用到“三位一体”的神学信条上,必

然会导致“三神论”异端,即把作为圣父、圣子、圣灵的共同实体或共相

的“上帝”看作一种缺乏实在性的名称或符号,从而得出有三个个别的、

具体的神的结论。

②邓斯·司各脱

a.强调上帝的本质是自由意志,上帝的意志要高于上帝的理性。

他认为上帝作为无限的存在,其理智和意志都是无限的。在认识论上,

司各脱表现出经验论的倾向,他认为个别事物是最真实的实在,自然会

把个别事物当作科学认识的唯一对象和出发点,由个别上升到一般。

b.在共相问题上,个别事物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个别化原则是无

须任何解释的终极原则。

他认为个别事物按其本性来说是最高的和最后的实在,只有它才是独立

于理智之外的最真实、最实在的现实,而一般在理智之外实际上并不存

在。但是另一方面,司各脱又承认事物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

种是决定事物共性的一般形式,它解决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种是

决定事物个性的特殊形式,它解决同类事物中“这一个”与“那一个”相区

别的问题。这两种形式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个体事物的形式是二者

相加的结果。

③威廉·奥卡姆

威廉·奥卡姆提出“奥卡姆剃刀”原则,又称“思维经济原则”,是对唯名论

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一种概括和提炼,被现代自然科学视为公理。“奥卡

姆剃刀”原则被简要概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指“在可以使用

少数几个原则时,应用许多原理,就是浪费时间。”“奥卡姆剃刀”的提

出是针对经院哲学凡事都要寻求双重原因的繁琐做法,即在自然的原因

之外还要寻找一个属灵的原因。奥卡姆把这一经济思维原则运用到共相

问题上,从而指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之外再增加一般的实体就是多余

的。在他看来,所谓共相不可能既是一个实体,又同时存在于许多物体

之中。奥卡姆主义和唯名论思想的兴盛最终导致经院哲学的衰落,促进

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崛起。

5.西方哲学史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哪几种?请简述其中一种的基本

内容。

答: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

学家、神学家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1)代表人物与方法

①安瑟尔谟运用逻辑手段对上帝存在进行本体论的证明。

②托马斯·阿奎纳对上帝存在进行史上著名的“托马斯五路证明”。

③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哲学原理中论证上帝的存在。

(2)“托马斯五路证明”

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经院派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

提倡者之一,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五路证明”是指:

①事物的不断变化

万物都在运动,每一运动之物必有其推动者,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

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整个过程,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

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②因果必然性

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推动因,每一个事件都有因可循。追

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一个开

端,就不会有中间和终端。这个终极动力因,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