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_第1页
重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_第2页
重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_第3页
重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_第4页
重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部资料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初稿)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初稿)I第一章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4第一节总体要求 4第二节战略定位、目标和路径 6第三节城市职能 8第四节城市特色 第五节发展目标 第二章立足资源禀赋特点,体现重庆优势和特色 第一节现状本底条件 第二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第三节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建好开放通道,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第一节拓展开放平台,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 21第二节发展开放型经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第三节加快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第四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第二节划定三条控制线,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28第三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第四节开展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第五节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第六节保护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42第七节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44 46第一节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46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 48第三节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49第四节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Ⅱ第五节做好战略留白,加强产业空间保障和战略空间预控 第一节促进“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全域城镇体系 第二节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主城区都市圈 第三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第四节突出民俗和生态特色,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第五节推动产城景融合,实现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七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67 第二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三节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城乡空间融合 第四节加强分类指导,引导乡村特色化发展 第五节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第八章持续推进城市提升,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第一节顺应山水本底,优化空间布局 第二节构建中心体系,完善功能配套 第三节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绩效 第四节加强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第五节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改善交通出行环境 第六节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布局,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第九章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94第一节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构建三江四廊文化线路体系 第二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建立历史文化保护要素体系 第三节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第四节强化文化传承,提升城市价值 第五节加强城市设计,彰显现代山水城市风貌 第六节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彰显城市活力魅力 第一节构建多轮驱动能源供给体系,着力完善能源网 第二节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着力完善交通网 第三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着力完善信息网 Ⅲ第四节优化配置水资源,着力完善水利网 第五节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完善民生保障网 第六节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着力完善安全网 第七节提升供排水设施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张蓝图”干到底,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 第一节建立健全规划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实施监管机制 第二节全面深化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第三节面向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附表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标一览表 4第一章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第一节总体要求第1条指导思想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尊重五统筹”,统第2条规划原则5通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谋划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大环境,共建成渝城市群、深化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作、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更好地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立足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市情,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大基本面,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水平。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以问题为导向,治理“城市病”,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民生短板,防范自然灾害,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提升宜居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筹”,坚持部门合作、上下联动,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强化规划权威,改进规划审批,健全用途管制,监督规划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第3条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发〔2019〕1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4月15日);《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68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在编);《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自然资源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渝委发〔2018〕13号)、《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渝委发〔2018〕1号)、《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重庆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 (2018—2020年)》(渝委发(2018)27号)、《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重庆市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2018—2020年)》(渝委发〔2018〕33号)、《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渝委发(2018)30号)和《重庆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实施方案》、《重庆市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渝委发〔2018〕9号)、《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渝委发〔2018〕28号)、《···书记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第4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的全部国土空间,面积8.24万平方公里。第5条规划期限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第二节战略定位、目标和路径第6条战略定位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7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第7条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1.内陆开放高地。充分发挥“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作用,以开发促转型,以开放促升级,形成全面开放、服务全局的新格局。深入推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成为功能齐备、要素集聚、产业繁荣、互联互通、环境优良的内陆开放高地。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支撑国家“西进南下”“东西齐飞”“海陆并进”部署。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运营中心作用,探索内陆开发开放新路径,以及在口岸物流、投资贸易、产业发展、功能配套、集聚辐射等领域的新标准和新规则。2.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全面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筑牢生态屏障,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做好生态治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深化绿色发展,大力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家园,实现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3.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充实发展内涵。推进动力转换,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制造智能,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创新中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格局优化,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依托主体功能分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推进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优化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坚持产学研一体、产城景融合,加快建成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城区。4.创造高品质生活。着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保障改善民生,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治理“大城市病”,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品质,保护与传承历史文脉,优化公共空间,增强街道活力,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8的现代化大都市。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规划建设标准,增强城市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管理水平,推进大城智管、大城细管、大城众管。第8条战略路径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1.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更加注重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区域发展、集聚各方面人才等方面精准发力,增强重庆在西部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支撑服务能力。重点体现为:与成都共建世界级城市群,与西安和贵阳强化紧密合作,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推进协同治理,与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等城市群增进互联互通,进而带动西部地区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形成国内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联系起来,成为国家“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转换枢纽。重点面向欧亚大陆,着力打造互联互通大通道、多式联运物流大枢纽、便捷高效口岸新高地、国际化营商大环境。以两江新区为核心载体,深入推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四大领域合作,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3.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突出在区域生态环境共治方面的示范作用,保护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娄山区等跨省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长江流域协调发展。上游方向,强化与川南、川西、滇北地区联动发展,重点推进生态保护、港群协作、产业创新方面的协同合作。下游方向,强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上海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重点城市地区联动发展,重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创新、文化交往方面的协同合作。第三节城市职能第9条城市职能9势、体制优势,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家(西部)科第四节城市特色江(长江、嘉陵江、乌江)水体生态保护控制线,把整治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第五节发展目标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充分彰部)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重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城乡融第二章立足资源禀赋特点,体现重庆优势和特色重庆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争占之埠。重庆人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重庆人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的个性和文化。第一节现状本底条件第12条自然资源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处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态区位独特,自然要素、矿产、动植物、景观资源丰富。1.地形地貌。全市地跨三大地貌单元,包括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盆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以及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大娄山、武陵山和大巴山等构成的盆周山地,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全市地势起伏大,整体东北高,西南低,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域面积的90%以上,有“山城”之称;域内江河纵横,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有“江城’2.生态功能。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峡库区作为全国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与市域内的盆周山地共同成为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大娄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肩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3.自然要素。山地面积6.21万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75.33%,丘陵1.29万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15.6%,至西向东呈现“盆中低山如梳列,盆周三面山环峙”的空间特征;水域面积2184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2.65%,河流共有5300余条,水网密度达0.38公里/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4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3%,园地面积0.2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方山丘陵区水源、土质和植被条件较好的溪河两岸、河谷阶地及浅丘平坝;耕地2.3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田和水浇地0.96万平方公里,旱地1.41万平方公里,集中片区分布于Z中西部平行岭谷、方山丘陵地区;草地面积0.3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渝东4.矿产资源。共发现矿产72种(亚矿种98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24种、非金属矿产37种、水气矿产3种,页岩气、天然气、煤层气、地热、5.动植物资源。有植物343科、1770属、6950种,其中保护植物13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5种)。约有脊椎动物600余种,其中兽类近100种,鸟类300余种,爬行类50余种,两栖类30多种,鱼类100多种,其中国家I类保护动物12种,国家Ⅱ类保护动物57种。江、乌江、大宁河横穿其间,形成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乌江百里画廊和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等峡谷美景。丰富的地热资源广泛分布在峡谷、断裂处,使得重庆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区涉及到90%以上的面本之一。第13条人文资源1.历史文化资源。现有800多处城市遗址,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3个历史文化名镇、46个历史文化名村、74个中国传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9258处历史建筑、36个风景名胜区、4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共有28个传统风貌片区、412处重要传统风貌遗存以及52个重要文献可考历史记忆点。1.经济。2018年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2万亿元,相比2000年增长1.8641.4%、40.8%优化为7%、41.5%、51.5%。其中,主城区8208.4亿元,占比40.6%;近郊12区7358.3亿元,占比36.4%;渝东北3524.7亿元,占比17.4%;渝东南1118.6亿元,占比5.5%。2.人口。201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3404万人,常住人口3102万人,城镇人口2032万人,农村人口1070万人,城镇化率为65.5%。其中,主城区户籍人口687.5万人,常住人口875万人,城镇人口792万人,城镇化率为90.5%;近郊12区户籍人口1245.9万人,常住人口1135万人,城镇人口723万人,城镇化率63.7%;渝东北户籍人口1096.2万人,常住人口818.8万人,城镇人口402万人,城镇化率49%;渝东南户籍人口374万人,常住人口273万人,城镇人口114万人,城镇化率41.7%。3.用地。2018年底,全市农用地74294.8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90.2%;建设用地总量5780.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7%,年均增长52.6平方公里;其他土地2299.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8%。平方公里,占比42.2%;农村建设用地2812.1平方公里,占比54.6%;采矿用地167.7平方公里,占比3.3%。现有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5个中等城市(万州、涪陵、永川、合川、江津),25个小城市(含万盛、双桥),546个小城镇。主城区城镇建设用地956.4平方公里,占比44%;主城近郊12区城镇建设用地762平方公里,占比35.1%;渝东北城镇建设用地321.8平方公里,占比14.8%;渝东南城镇建设用地132.6平方公里,占比6.1%。第二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幅员面积的64%,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地貌分布广,局部地质环境较脆弱,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4.7%,是长江流域平均水平1.6倍。年土壤侵蚀总量约9000万吨,约占长江流域年土壤侵蚀总量的4%,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年均约2万亩,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网密布,多年水资源平均总量567.76亿立方米,占长江经济带总量的4.5%,占全国总量的2%。其中,多年平均降水量1184mm,地下水资源量103.30亿立方米,但70%的降雨和径流集中在汛期。人均水资源量1680立方米,仅有长江经济带人均水平的80%,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70%。水资源空间由东向西呈递减趋势,约3/4的水资源分布在人口较少的渝东北和渝东南,但工程性缺水突出。主城区及近郊12区水资源总量仅164.56亿立方米,人均仅838.44立方米/人,属于重度缺水地区。48.3%,为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两倍多,位列西部地区第三,主要分布在渝东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量62.7%,缓坡耕地面积较大,且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长江经济带人均的88%,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9%。总体耕地质量不高,导致过度开垦,25°以上陡坡耕地占到全部耕地的22.2%,耕地总体承载压力大,进5.草原保护与无序开发的矛盾突出。全市天然牧草地面积51平方公里,长江、乌江流域和秦巴山区的15个区县草原面积约占到全市草原面积的80%。目为316天,达标率为87%,相比2013年优良天数206天,空气质量不断提高。庆段总体水质为优。15个监测断面中,I~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100%。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为良好,114条河流196个监测断面中,IV类、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9.7%、3.6%和4.0%;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占86.7%。但库区36条次级河流72个断面中,水质呈富营养的断面比例为29.2%,主要为产生量约1.15亿t,仍有约22%未得到有效处理,全市化肥年使用量约96.2t(折纯),利用率仅为34.5%,农药使用量约1.76万t,利用率仅为37.2%。面广,现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5415处2018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情157起,其中以滑坡、崩塌等灾害类型为主。暴雨气象灾害频发,2018年,全市共发生9次区域暴雨过程,引发地质灾害险情210起。区及近郊12区。用地面积5780平方公里,国土开发强度为7%,略低于长江经济带(7.3%),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适宜开发建设用地2.22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经济2.天然的山水阻隔带来区域开发建设本底明显差异。自东北向西南的小江-方山丘陵及平行岭谷,城镇适宜区占比较高,人口稠密,人口密度约610人/平方公里,以50%的国土面积承载着83%的人口;该界以东,主要为盆周山地,生态重要区占比较高,人口稀少,人口密度约130人/平方公里。3.综合分析来看,主城区及近郊12区制高强度开发。第三节问题、机遇与挑战第17条突出问题海的2/3,人均水平仅为其1/2。内陆开放带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物流组织功能不强,铁路在全社会运输总量中仅占1.7%,机场货邮吞吐量不具有领先优势,际航空枢纽还存在一定差距,国际通航城市仅61个,国际航线业务量偏小,缺开放引领示范效应不够,综保区、保税港区仍停留在代工阶段;中新(重庆)项10个,缺乏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缺少跨国企业分支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工业结构重型化、能耗偏高,产出强度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仅占16.8%,国家级全市尚有9个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十分突出,这“四大优势”生态优势看,重庆拥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重庆大地主旋律。从产业优势看,重庆是国家重要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较为齐全,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从体制优势看,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作用”的强大动能,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探索量发展新动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突破、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迥异的自然本底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挑战巨态环境脆弱,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环境容量超标,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任务艰巨;山多地少、山水相隔、地形复杂破碎,制约了城镇集聚开发;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点多面广影响单位国土空间承载力;盆周山地地理特征呈东西分异,全市资源分布与可开发建设用地分布呈现错位,人口、经行为的变化。互联网技术构建起扁平式社会交往结构以及跨时间空间的文化交第三章发挥区位优势,更加注重抓好大开放北西南、联通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地区)的陆海通道主轴,实现与中欧、中亚效,实现与中欧班列(重庆)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有机联结。完善国际陆海贸易新第21条构建开放枢纽对内衔接国内物流枢纽体系。加快推进重庆楼前期工作,推动第二枢纽机场(货运机场)等开放枢纽建设,进一步提升江北第一节拓展开放平台,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第22条拓展开放平台形成由两江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种要素聚散的开放大口岸,增强产业功能平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和创新功第23条提升口岸功能第二枢纽机场、万州机场、果园港、南彭物流基地、江津珞璜、涪陵、永川等口岸,承担相关特殊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功能。提升在重庆药品进口口岸申报增设生物制品和首次进口药品口岸功能,加快进口植物种苗、木材指定口岸功能建设。推动寸滩港进口水果、粮食、肉类口岸功能延伸至果园港,寸滩港的进口肉类口岸功能延伸至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寸滩港的进口粮食、肉类口岸功能延伸至铁路口岸,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的进口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口岸功能延伸至铁路口岸。积极申报合川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第二节发展开放型经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第24条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人力资源领域先行先试。依托“智博第25条营造开放环境第三节加快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造区域协调发展的第四极。推动川渝两地开展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组建成渝轴线区(市)县协同川渝合作示范区(潼南片区);以内江、泸州、荣昌、永川为主体,推动形成泸内荣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深化达(州)万(州)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性建设项目的审批沟通机制。强化两地在铁路、公路和水运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项目、能源水利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涉及跨界污染的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审批方面实施信息互通、统一审批尺度,共同研究鼓励、限批、禁批等正负面清单。第四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水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增强重庆设,提高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区域合作中走深走实。第四章发挥生态优势,更加注重抓好大保护第一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国土空间管控第32条主体功能区划分第33条重点开发区市级重点开发区包括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州5区县内的中心城区及重点镇。重点开发区总面积2.84万平方公里(扣除其中的禁止开发区和市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占全市的34.41%。重点开发区各区要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第34条农产品主产区突出农产品主产区保障全市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作用,优化完善包括梁平、开州、丰都、垫江、忠县等5个区县的全市农产品主产区空间格局。农产品主产区总面积0.75万平方公里(扣除其中的市级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占全市的9.13%。农产品主产区各区县要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创新体的重点区域。其中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巫山、奉节、云阳)、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包括巫溪、城口)、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彭水、石柱、武隆、酉阳、秀山);市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重点开发区(不包括主城九区)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重要水源地所在乡镇共70个(工业园区所在乡镇除外)。重点生态功能区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39.32%。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区县(自治县)要注重第36条禁止开发区第二节划定三条控制线,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下简称“三条控制线”),分第38条生态保护红线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至2025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2.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8%,主要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至2035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中有增。第39条永久基本农田部分。至2035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1985万亩(合1.32万平方公里)。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不得随意占用或改变用全市城镇开发边界0.6万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0.2万平方公里、近郊区0.24万平方公里、渝东北片区0.12万平方公里、渝东南片区0.04万平方公里。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系统服务为主体的地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等。至2025年,全市生态空间保持在3万平方公里左右;至2035年,力争生态空间面积达到4.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3.6%。生态空间范围内除生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至2035年,全市农占国土面积的10%。统筹布局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廊道;优第三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针对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萎缩、地下水超采、洪涝、自然灾害等问题,统筹流域上下游、城市乡村、地上地下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进受损山体、污染水体、水土流失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网络型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第43条山体保护与利用质环境综合治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全面建成“四山”城第44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管控目标。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至2035年控制在105.6亿立方米以内。提升用水效率,至2035年,一般工业(不含火电)需水定额不高于15立方量,至2030年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至2035年符合国家要林地,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至2022年,全市林地面积不低于6700万亩(合4.4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不低于6800万亩(合4.5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5%;至2035年,全市林地面积稳定在6700万亩左右(合4.4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不低于7400万亩(合4.9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0%左右,全市森林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抗风险能力初步形成。第46条耕地保护与利用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383万亩(合1.59万平方公里),耕地布局进一步优化。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转用管后期管护与修缮、地力培育、耕地保护管理等。支持渝东北、渝东南片区2020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相关要求,切实保第47条湖泊保护与利用公共道路)的原则进行管控,对其周边开发建设进行严格限制和科学引导,加强修复长江沿线湖泊湿地生态功能。至2035年,全市重要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第48条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第49条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好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工业管控,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5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工业园区(不含已建园区),依法依规有序搬迁现有紧保护广阳岛、桃花岛、皇华岛等12个沿江生态岛屿和铜锣峡、观音峡、犁猿峡包括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云雾山等23条平行山岭廊道,以及大宁河、涪江、阿蓬江等37条一级支流廊道,共同维育市域景观生态廊道。(渝府令第204号)进行管控;其余平行山岭依据自然地形、植被、地质灾害、入禁建区,将保护线内自然植被郁闭度高的地区、坡度在25度以上需进行退耕加强37条一级支流上游地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小流域水质保护,依法依规对沿线19个自然保护区、15个风景名胜区进行规划管控;按照“三线一第52条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第四节开展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第53条矿山生态修复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60%以上,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率达到60%,矿山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至2025年,优先完成秀山、石柱、南川等尾矿库集中分布的区县共计23个尾矿的库治理,其中秀山18个、石柱2个、南川3个。至20352035年,新建矿山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生态保护要求,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系综合整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至2035年,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秀山等地实施荒山荒坡地造林,25度以上坡地优先造林,毁林、毁草开垦的耕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能力。至2035年,全市森林数量明显增加,森林质量明显2.森林数量提升。继续推进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地、拆迁零星空地等空间开展城市绿地建设。充分利用“宅(村)旁、路旁、水旁、地(田)旁”土地资源,以农村村庄周围的山坡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高效生态产业,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2035年,确保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310万亩(合2100平方公里)。建设主要布局在三峡库区沿涉的22个区县,规划总面积10万亩(合66.67平方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强现有26个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第56条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地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至2035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第五节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国土空间品质主要涉及永川、铜梁、綦江、南川、合川、大足等区县。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以复垦。规划期内分阶段在长江及其主要支流(乌江、嘉陵江)沿线10公里范围、第六节保护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等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主城区都市圈"四山"生态屏障等第62条整体提升环境质量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高于5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不高于66分贝。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生态安全体系,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至2035率100%,城市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9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达到3%。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市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在)比例稳定达到95.2%以上,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稳定达到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左右。加强噪声第63条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库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护林至2035年,长江两岸(重庆段)森林覆盖率达到65%。三峡库区及其支流回水变动区水体的富营养化防治,建立富营养化长效监控体第七节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第66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第67条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第68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第五章发挥产业优势,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第一节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第71条打造智能创新大平台第73条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增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加强一流统筹用好军地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启动一批具有军地联合攻关、研发军民共用关键技术的军民融合特点的重点科技项目。加快科技型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优化布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力争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布局有所突破。立足产业基础和技术需求,重点建设重庆超算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大科学实验室、重庆大学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室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动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区桥梁及隧第74条营造创新生态圈和创新街区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固提升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两大传统优势支柱产业集群,构建“芯屏器核网”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和技术服务六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推动支柱产业向高端迈相近、产业相关、基础相当的区域内园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园区“小集群”第77条打造制造业发展高地主城联动西侧璧山、江津统筹布局先进制造业。重点统筹协调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水土工业园)、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西永微电子园、璧引导各区县深入挖掘现有优势,精准定位1~3个未来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作为第三节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第81条打造现代金融业聚集区第82条布局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级枢纽平台,布局建设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面向中欧)、重庆航空物流园(面向欧亚)、果园港物流园(面向长江经济带)、江津珞璜物流园(南向通道)等四大枢纽型物流园,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依托12个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江津珞璜物流园、园、忠县新生港物流园、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等12基础设施、人口集聚区和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N个具备城乡配送功能、主第83条扩展贸易产业园依托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合试验区。建设服务贸易(外包)特色产业园,重点推进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主城九区以及万州、长寿、江津、合川、永川、綦江等17个服务外(自治县)发展省际间边贸,打造区域性边贸中心。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柑橘(柠檬)、榨菜、生态渔业、草食牲畜、中药第五节做好战略留白,加强产业空间保障和战略空间预控第88条保障产业空间总量规划到2035年,预期达到100~150亿/平方公里的地均工业产值,按照近年来的工业总产值数据外推,全市工业用地约需600平方公里,新增工业用地重点第89条预控产业战略空间以及江津吴滩-油溪地区。加强永川、大足、荣昌、合川、铜梁、潼南的远景发第91条强化工业用地存量挖潜局。城区的渝中、大渡口、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北暗、渝北、巴南等9铜梁、潼南、荣昌等12个区,面积2.87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区位条件优良、产等11个区县组成,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域,由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6区县(自治县)组成,面积测和信息通报机制。建立山长制,对跨区县(自治县)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储物流等产业功能向近郊区有序转移,引导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向4个副中心城1.市域中心城市即主城区,面积5473平方公里,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2.副中心城市包括万州、黔江、涪陵、永川4个城市,提升其规模能级,培3.其它区县城包括合川、南川、武隆、梁平等26个区县城,因地制宜推动强化合川、綦江在川渝合作、渝黔合作中的区域性服务作用,培育荣昌、潼南、4.规划建设约500个小城镇,各小城镇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突出100个左模。至2035年,全市规划人口规模3800万人,城镇化率80%左右。结合重庆大与规划实施的不同步关系,按照城镇人口3300万人进行空间资源配置。规划2035年,主城区都市圈常住人口27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2380万人,城镇化率86%。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1300万人,城镇人口1250万人;近郊区常住人口1470万人,城镇人口1130万人。“两群”引导农村人口向副中心城市和本地区县城集聚,同时有序引导人口向都市圈转移。规划2035年,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常住人口约775万人,城镇化率为67%。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常住人口约255万人,城镇人口约160万人,城镇化率为63%。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至203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部分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8052平方公里以内。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至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6282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建设用地3300平方公里。规划2035年,主城区都市圈城镇建设用地260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镇建设用地1352平方公里,近郊区城镇建设用地1248平方公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约500平方公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约200平方公里。第二节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主城区都市圈第98条“一中心、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一中心”即主城区,重点提升主城区作为全市和都市圈核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第100条近郊区的抱团发展第101条永川-大足-荣昌2.大足是川渝合作门户;国际石刻艺术文化名城;智能制造和特色产业基地;都市休闲旅游区。第102条合川-铜梁-潼南2.铜梁是川渝合作重要节点;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教育创新发展区。3.潼南是川渝合作门户;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革命文化教育基地;都市休闲第103条长寿-垫江-梁平第104条涪陵-丰都-武隆第105条綦江-万盛-南川重点打造资源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基地,积极培育休闲旅游、文化交往、现代制造功能,打造面向黔北的资源深加工基地和生活消费、旅游组织中心。以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为引领,联动綦江古剑山、东溪古镇以及万盛黑山谷等资源第三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第106条点轴状城镇空间结构第107条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带把长江三峡打造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依托长江雄奇的自然山巫山小三峡、巫溪红池坝为核心的巫巫奉城区域旅游环线;万州潭獐峡、大瀑布、云阳龙缸、张飞庙、开州汉丰湖、铁峰山森林公园为核心的万开云区域旅游环线;丰都名山、忠县石宝寨、垫江牡丹园、梁平百里竹海为核心的丰忠垫加强长江三峡邮轮母港体系建设,打造世界内河邮轮旅游精品。依托万州第108条三峡库区后续规划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大力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切实减轻环境负荷。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绿化行动,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全面加强江河自然第109条秦巴山区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培育地理标志产品,依托奉节脐橙、城口老腊肉、巫溪大宁鸡等多个国家地理标巫溪的党参、天麻等山珍药材,以建设城口、云阳、巫溪、巫山、奉节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与其相关联的种植养殖业、物流业、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推动农旅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精准带动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助推山地特色旅游发展。凭借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星罗棋布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推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展县域之间旅游战略合作,城口、巫溪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将奉节、巫山建设为重要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整合秦巴山区南部区域旅游资源,依托秦巴山区气候条件以及红色文化,共同第110条万州-开州-云阳第111条渝东北特色城镇发展3.丰都是渝东北联结都市圈的重要门户;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第四节突出民俗和生态特色,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第112条串珠状城镇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服务职能,培育秀山作为门户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服务职第113条乌江百里画廊第114条武陵山区特色化发展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将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和秀山(武陵山)综合物流园打造第115条渝东南特色城镇发展1.黔江是联结渝鄂湘的区域性中心;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4.秀山是联结渝黔湘的重要门户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区域性公共服务中第五节推动产城景融合,实现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116条加快产业、城镇、景区空间融合第117条打造山水人文特色品牌合川钓鱼城(申遗)、涪陵白鹤梁(申遗)等的自然价值、文化价值,带动城市等山地湖泊湿地公园;高品质打造生态岛系列品牌,做好中坝(江津)、广阳坝(南岸)、坪西坝(涪陵)、皇华岛(忠县)、白帝岛(奉节)等江心岛功能策划;廊等的峡江风光;塑造高品质风景区品牌,提升黑山谷-石海景区、云阳龙缸景3.乡村公路风景网。打造“最美田野道“最美森林道“最美滨河道”等主题线路,结合县乡道沿线的自然资源分布现状、各级旅游规划,打造乡村公路风景网。“最美田野道”主要分布在近郊区,串联起大足石刻、西温泉、潼南油菜花、铜梁庆隆梨花等田园美景;“最美森林”道路主要“最美河流”道路包括沿长江、嘉陵江、乌江及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次级支流河流走向建设的县乡道。有水系和道路系统,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郊野公园、历第七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第119条规划目标至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第120条乡村产业振兴(中医药)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至2035年,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53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3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70%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第121条乡村人才振兴第122条乡村文化振兴至2035年,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到8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86%,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达到第123条乡村生态振兴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快实现县乡村(户)道路联通、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至203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农村河湖水库生态防洪及景观处理占比达到80%,开展庭院绿化、美化、亮化的村占比达到90%,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覆盖率达到90%,“村村通”实现全覆盖,30户以上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100%,村干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0%,农村农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不低于9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不低于95%,危房100%至2035年,全市建有便民服务中心的村占比达到100%,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超过50%,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9%,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9%,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60%。第二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125条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127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三节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城乡空间融合第128条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共服务短板,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构建镇(乡)局。至2035年,全市农村人口约850万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内,农村集中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不大于70平方米。第129条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单元1.农业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是指50%以上用地为耕地、50%以上用地坡度小于25%以及农业产值较高的镇乡,主要分布于一体化地区的永川区、大足区、荣2.景区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是指50%以上用地在自然旅游景区、喀斯特地貌3.生态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是指50%以上用地在生态红线范围、地灾高易发第130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大美田园”乡村振兴走廊以近郊平坝丘陵和渝东北平行岭谷地区田园风光为基水旅游资源为基础,依托高速公路及国省县道等串联沿线重要旅游资源,带动沿第131条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和抵第四节加强分类指导,引导乡村特色化发展第134条分类引导乡村发展第135条集聚提升类第136条城郊融合类第137条特色保护类第138条搬迁撤并类第五节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第140条特色风貌延续第142条乡村基础设施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加快实现县乡村(户)道路联通、城乡道路客运第143条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第一节顺应山水本底,优化空间布局第144条平行网络山水城市职住平衡的原则,将主城区划分9大城市组团(即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南部组居的绿色城区。第147条三大槽谷相对独立发展1.东部城区。规划城市人口18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04平方公里。以2.中部城区。规划城市人口79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99平方公里。中3.西部城区。规划城市人口275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19平方公里。以第148条完善独立城市组团格局和功能8个外围组团的功能承接和服务功能完善。组团间以山为脉、以水为络,控制组组团范围约255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349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99平方北区域,包括悦来-两路、人和、礼嘉、蔡家、水土等地区。组团范围约520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290万人,规划城洞等地区,并统筹考虑江津区珞璜镇区域的一体化发展。组团范围约230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151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47平方公里,以先进制造、文围约85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55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以公里,规划城市人口165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99平方公里,以教育科研、高新区,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组团范围约134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55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7平方公里,以智能创新、先进制造功能为主。区长江以北区域,包括龙盛、鱼嘴、复盛、五宝等地区。组团范围约230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65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以科技创新、先8.茶园组团是长江生态文明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经开区、中国智谷(重庆)区范围,包括茶园、广阳岛、长生等地区。组团范围约100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65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2平方公里,以长江生态文明展示、物联网产木洞、麻柳等地区。组团范围约160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7平方公里,以商贸物流、休闲游憩功能为主。第149条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完善22个小城镇的服务功能,提升区域带动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第二节构建中心体系,完善功能配套第150条城市中心体系团中心,分别为两江中心、西永中心、茶园中心、钓鱼嘴-龙洲湾中心、北暗中第151条城市中心区杨家坪、南坪、大坪等商圈共同构成,面积约90平方公里,在提升高端金融服第152条城市组团中心第三节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绩效第153条用地结构优化地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5%,人均生活居住及配套用地面积40平方米左右,绿地率35%,人均公园绿地10平方米左右。第154条农用地代农业和土地资源保护方向转变。至2020年,主城区内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93平方公里;至2035年,主城区内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平方公里。加大林地建设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至2035年,主城区内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四山地区及郊野公园地区林地建设,实施滨田林网、沿路及滨水林地建设第155条建设用地2035年,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平方公里。1.城市建设用地。至2035年城市建设用地1322平方公里,其中生活居住类用地402平方公里、工业及研发类用地261平方公里、物流仓储类用地34平方公里、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类用地210平方公里、道路与交通设施类用地254平方公里、市政公用设施类用地24平方公里、绿化广场类用地137平方公里。合理布局小城镇。至2035年,主城区22个小城镇共规划镇建设用地30平方公果园等客货运港口作业区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至2035年,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共269平方公里。视设施、殡葬设施、环卫设施、排水设施等用地,至2035年,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共22平方公里。狱、拘留所、劳改场所等安全保卫设施等用地。至2035年,特殊用地共14平方7.采矿用地。包括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排土(石)及尾矿堆放地。至2035年,采矿用地共6平方公里。8.其他建设用地。主要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区域零星分布。至2035年,其他建设用地共107平方公里。第156条城市建设用地地区。提高居住生活空间占比,在新增拓展区域,居住用地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5%,人均生活居住及配套用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左右。(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以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两江协同创新区为核石中央商务区、观音桥-嘉州、南坪、沙坪坝、杨家坪构成的城市中心区,以及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向现状公共服务水平较薄弱地区倾斜的力度,以行政区、组团为单元配置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第157条未利用地连通性,严格限制工程建设占用水域(面)。严格保护彩云湖湿地、九曲河湿地利用与保护,严格控制产业岸线,增加生态岸线比重,至2035年,规划生产岸线占比不高于2.08%,生态岸线比例不低于84.58%。第158条存量用地使用第四节加强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品质提升第159条推动老城区功能优化第160条推动城市微更新建设用地规模,不大拆大建、大规模开发,重点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采用综合整治、功能优化、零星拆建等第161条提升老旧居住区的宜居性第162条提档升级传统商圈及周边区域第163条促进老旧独立产业功能区的升级转型区、仓库区的产业提档升级与功能转型,增加道路、停车及公共空间,加强环境第164条利用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且土地面积大于1亩的国有土地。加强边角地等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第165条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构建安全、绿色、便捷、高效、人性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至2035年,主城区绿色交通(步行、轨道和地面公交)出行比例不低于80%,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不低于70%。道路空间分配更加注重公交、步行,加强步行系统建设,推进小街区制。主城区平均通勤时间不超过40分钟。推进TOD发展模式,促进轨道线路与城市形态相互契合,轨道站点与城市第166条轨道交通模约1240公里。主城区轨道站点步行10分钟、20分钟人口岗位覆盖率分别达到35%、75%,中心组团轨道站点步行10分钟、20分钟人口岗位覆盖率分别达到50%、90%。中心组团与其他组团之间半小时可达。规划预留2条轨道快线、5条轨道普线,形成8条轨道快线、22条轨道普线的轨道网络。站间距约1.2公里,主城区平均站间距约1.5公里。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宜采用地第167条地面公交地面公交线网覆盖率不低于90%,站点300米建设用地覆盖率达到90%以上,500米建设用地覆盖率达到100%。1000公里以上。结合用地和道路条件,规划建设新型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多维度提升公交服务水平。轨道站点50米范围内应有公交站点衔接。延长交场站设施用地,分类分级规划布局公交场站,实现公交车进场率提高至90%第168条特色公交第169条城市道路总长约1570公里,其中快速路总长约992公里(包含绕城高速以内纳入城市快速路管理的高速公路)。分片区完善主次干路布局。中心组团通过疏通节点、连次支路网,支撑片区发展。主城区干道网总长约7130公里,建成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规划增加穿越高速公路、铁路、快速路等廊道的通道,完善微循环系统。绕城高速及以内的射线高速公路新增立交间距不宜小于4线宽度为132米,双向6-10条车道;其他城市快速路红线宽度为54、64米,双向6-10车道;主干路红线宽度为36米、40米、44米,双向6-8车道;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2米、26米、32米、36米,双向4-6车道;支路红线宽度为16米、22米,双向2-4车道。有自行车出行需求的道路应增加4-6米红线宽度。第170条重要桥隧通道55座跨长江、嘉陵江道路桥梁(含铁路、轨道共用桥梁)。新建跨长江、嘉陵江北暗、蔡家、古路、燕尾山5座远景穿山隧道。规划预留马桑溪、鱼嘴、五宝、洛碛、悦来5座远景桥位,在朝天门附近预留穿越长江和嘉陵江的过江隧道。新建跨长江、嘉陵江道路桥梁,桥梁两端必须同时建设不小于30000平方米的桥头第171条停车系统道站点200米范围内停车配建指标按相关标准适当下浮。中心组团路内停车位逐年减少,取消未饱和公共停车场周边200米范围内的所有路内停车位。第172条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制地块面积,沿街长度大于200米的地块宜增加步行通道进行分隔。依托轨道、公交站点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多方向、发散型步行通道。至2035年,主城区步行通道网络密度达到14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提升步行空间舒适度。轨道站点出入口、公交站点与周边用地高差超过10每隔200-300米设置人行过街设施,高、快速路及交通性强的主干路以外的道路应采用平面过街方式。新增专用步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米。第173条客运枢纽主城区客运枢纽分为综合客运枢纽(对外为主)和公共交通枢纽(对内为主)。综合客运枢纽包括门户客运枢纽和区域客运枢纽。公共交通枢纽分为公共交通主枢纽和公共交通次枢纽。至2035年,规划新增第二枢纽机场、科学城高铁站,与江北国际机场、重庆北站、重庆西站、重庆站、重庆东站形成7个门户客运枢纽;规划11个区域寸滩-唐家沱(邮轮母港)。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以服务公共交通为主的多种城市客运交通转换。主城区规划五里店、红旗河沟、冉家坝、南坪等36个公共交通第174条货运交通运枢纽分为门户货运枢纽和区域货运枢纽。至2035年,规划6个门户货运枢纽,流基地、珞璜港;规划14个区域货运枢纽,包括洛碛港、小岚垭铁路货运枢纽、第175条智慧交通第六节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布局,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第176条地下空间资源保护第177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地面功能的重要补充,坚持保护优先、功能适宜、平面分区、竖向分层的原则,构建以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点线面相结合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体系。3.竖向分层。以浅层地下空间(地下0-20米)开发利用为主,并稳步向中(地下20-50米)、深层(地下50米以下)拓展。第178条浅层地下空间协调浅层地下空间建(构)筑物出现矛盾时,应遵循安全可靠、公益优先、以人第179条地上地下空间协调第180条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科学确定城市主干管线规模(管径),按城市道路、防护用地、非建设用地和城第九章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第一节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构建三江四廊文化线路体系第181条文化价值特征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在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巴渝大地逐渐演化出山城的经典、重庆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争占之埠,是历史文化名城。在800年定名、90年建市的城市历程中,重庆作为巴渝文化的中心,逐步演进为享誉世界第182条保护传承体系第183条长江、嘉陵江、乌江主干文化线路3.乌江是联系渝东南武陵山区和贵州的重要通道,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喀斯特地貌等特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构建以乌江百里画廊为主题的乌江文化线第184条成渝古道、秦巴古道、酉水古道、渝黔古道主题文化线路3.酉水古道文化线路突出少数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价值特征,加强土司遗第二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建立历史文化保护要素体系第185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渝北龙兴镇、江津中山镇、酉阳龚滩镇、巫溪宁厂镇等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巴南木洞镇、万州走马镇、垫江高安镇、酉阳后溪镇等30个市陵大顺乡大田村、丰都栗子乡金龙寨村、酉阳龚滩镇红花村等45个市级历史文润溪乡樱桃村等74个中国传统村落。第186条世界遗产斯特、南川金佛山“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187条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保护2435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5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3473处未核定为文物保护257处历史建筑。第188条历史地段瑞映山-纯阳山、长寿三倒拐8个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主城区山城巷及金汤门、黄山-南山、同兴等19个传统风貌区。发掘拓展百年校园、历史厂区等保护第189条文化景观等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巴南东温泉、长寿湖、酉水河石堤、万州龙泉等29第190条非物质遗产保护4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4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52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1503项未定级非第三节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第191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设渝中半岛历史人文中心,修补鹅岭-佛图关、下半城等十个价值主题片区,恢邻里,丰富文旅体验,创建山城品牌。第192条主城区都市圈文化区域等12个区,整体塑造巴渝文化区域品牌形象。第193条渝东北文化区域万州、梁平、城口、丰都、垫江、忠县、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11渝东北以凸显长江上游水运枢纽和三峡文化价值为主导,加强长江水路驿站、巫巴先民遗迹、三峡文化景观等特色价值载体保护,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的思路,整合各区域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山水人文共生共融的文化第194条渝东南文化区域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6区县(自治县),整体塑造民族文化第四节强化文化传承,提升城市价值第195条让人们记住乡愁第196条讲好重庆故事第197条推动文旅融合第198条以机制激发传承现代生产生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实现保护与利用统一。第五节加强城市设计,彰显现代山水城市风貌第199条城市总体风貌已建区域开展修补型城市设计,重点对临江视域范围内的老旧建筑进行集中整4.传统文化风貌区是指磁器口、中山四路、湖广会馆及东水门等31处传统第200条建筑高度和建设强度高度、密度分区,新建居住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40米,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占第201条风光眺望系统-枇杷山、国博中心-蔡家岗5条一级景观视廊,大学城-缙云山、西永微电园-寨山坪、陶家-中梁山、九龙半岛-铜锣山等15条二级景观视廊,对视廊范围内建第202条城市天际线建筑为主的区段,应加强建筑后退江岸,以及高度、体量、屋顶等的管控,提升体天际轮廓线形象。重点控制一棵树等重要眺望点视域内建筑高度、密度,传承水城市画卷。以九龙半岛、钓鱼嘴半岛等作为城市天际线重点展示区,加强体现重庆“立体城市特色的城市天际线预控。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