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_第1页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_第2页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_第3页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_第4页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一、概述西方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空间重构的加速发展,其研究范畴和深度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本文旨在梳理和评述近年来西方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近年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经济地理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制度、文化、社会等非物质要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随着大数据、GIS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数据来源和分析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三是研究主题的多样化,从传统的产业区位、城市与区域发展到现在的创新地理、全球生产网络、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广泛。1.简要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全球、国家、区域和地方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经济现象的空间模式、过程和机制,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受到自然、文化、政治和技术等多元因素的影响。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经济地理学对于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优化至关重要。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产业和国家都在寻求最佳的空间定位,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取竞争优势。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能够揭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扩散和重组的规律,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决策支持。经济地理学对于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资源分布、人口流动等因素,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区域发展策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策略。经济地理学也是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研究经济活动与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对于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深化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概述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涵盖了从古典经济理论到现代空间经济学的多个阶段。在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初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通过其著作,如《国富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奠定了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他们强调了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进入20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工业布局、城市发展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在这一阶段,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论,以及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都是对工业布局和空间经济结构的深入探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进一步拓宽,开始关注全球生产网络、跨国公司、城市与区域发展等议题。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及英国地理学家彼得迪肯的全球生产网络分析,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贡献。进入21世纪,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经济地理学开始更加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此背景下,绿色经济地理学、生态足迹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等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变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过程。从古典经济理论到现代空间经济学,从工业布局到全球生产网络,经济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揭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3.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最新成果,我们希望能够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提供科学借鉴。具体而言,我们将注重分析和提炼理论问题,不断引进相关学科理论,合理使用模型和计量方法,加强微观视角和政治经济研究。同时,我们也将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科学看待已有研究特点,发掘特殊的思维方法,以期为解决中国国情下的独特问题,如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促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二、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进展西方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探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组织、发展和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演进和深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地理学者对跨国公司的空间布局和投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关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网络构建,还深入探讨了跨国公司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进行位置选择和空间优化。全球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开始关注全球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全球化对地方经济结构的重塑。同时,信息技术和经济地理学的结合也为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学者们开始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精细化的分析。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成为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学者们开始关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这些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为实践提供了指导。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在不断演进和深化。从跨国公司的空间布局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再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经济地理学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1.新兴产业与经济地理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在经济地理学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产业,如清洁能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高增长性,正在重塑全球的经济地理格局。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其空间分布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工具。新兴产业往往集中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如硅谷的科技创新产业、以色列的生物科技产业等。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既得益于地区内的创新资源、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也反过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转型。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市场等。经济地理学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兴产业为何在某些地区蓬勃发展,而在其他地区则发展缓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跨国界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推动新兴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经济地理学需要关注这种全球化的趋势,研究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新兴产业与经济地理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和空间分布,还可以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在未来,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经济地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2.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变化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全球生产链得以重组,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全球生产链的形成和重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历史、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地区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并从中获益,而其他地区则可能面临边缘化的风险。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可能面临外移或衰退的压力,而新兴产业则可能得到发展机遇。同时,全球化也推动了经济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全球化也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变化使得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挑战。3.城市与区域发展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城市与区域发展一直是核心议题之一。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城市与区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与区域的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空间布局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城市与区域的经济结构研究涉及到产业分布、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组织等方面。学者们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不同城市和区域在产业结构、劳动力流动和企业创新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城市与区域增长动力的研究则关注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动力机制。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凸显。学者们通过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深入探讨了这些因素对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机制。空间布局研究也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学者们通过空间分析和GIS技术等手段,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城市与区域空间布局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也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可持续发展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他们通过综合评估和情景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参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西方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通过对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空间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学者们为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未来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三、方法论变革与技术创新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方法论变革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社交网络分析(SNA)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据获取的革新: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往往依赖于官方统计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存在时滞、精度不高、难以获取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通过网络爬虫、社交媒体API、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获取实时、丰富、多维度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经济指标,还包括了人口流动、消费行为、企业网络等多方面的信息,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空间分析方法的进步: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经济地理学者能够更加精确地刻画和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演变。通过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研究者可以直观地展示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关联与竞争等复杂现象。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也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严谨和科学的分析框架。复杂网络分析的应用:随着SNA理论的引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经济主体之间的网络结构和动态演化。通过分析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人才流动网络、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等,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活动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路径。技术创新对研究范式的影响: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经济地理学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更深刻地影响了研究者的思维范式。在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下,经济地理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因果关系的挖掘,同时也面临着数据质量、隐私保护、伦理问题等新的挑战。方法论变革和技术创新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经济地理学有望在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和演化、揭示经济发展规律和机制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1.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区域经济研究:计量地理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包括指标选取、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指标的简化或归类处理、权重确定以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的微观层面,如从地块角度研究聚落人地系统,从村域单元研究专业村与环境关系等。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于人文经济地理、公共财政、国际贸易、环境经济等领域。其研究重点包括矩阵指数空间模型、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和贝叶斯方法等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异质性、区域内经济收敛的空间外部性等应用研究。大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计量经济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的海量信息和低价值密度特点,使得在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时需要更有效地筛选信息。同时,大数据也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源,有助于更准确地利用空间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展开实证研究。这些应用不仅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深入理解和解释经济地理现象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将继续拓展和创新。2.空间统计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空间统计与可视化技术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最初应用于地质学,随后在社会地理学,特别是在犯罪和疾病空间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方法和技术的改进,空间统计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迅速增加,为经济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提供了实际检验方法,并与之相互印证。空间统计的发展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更精确和全面的工具,以分析和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模式。通过使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从而为政策制定和规划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也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更直观和有效的手段,以展示和传达研究结果。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各种可视化工具,研究人员可以创建交互式地图、图表和图形,以展示经济数据的空间模式和趋势。这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理解性和可传达性,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与政策制定者、规划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合作。空间统计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扩展。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创新和有影响力的经济地理学研究。3.大数据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地理学研究亦不例外。大数据的涌现,不仅为经济地理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资源,还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革新。大数据的核心特性之一是数据量庞大、类型多样。经济地理研究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取更为丰富和细致的空间经济活动信息,如企业分布、人口流动、交易行为等。这些信息不仅覆盖地理空间广泛,而且时间维度上更加连续,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刻画经济地理现象,提高分析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大数据的出现促使经济地理研究在方法上不断创新。传统的经济地理研究多依赖于统计数据,而大数据允许研究者利用机器学习、空间分析等先进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经济地理现象的深层次规律。大数据还使得实时动态监测成为可能,研究者可以更加及时地捕捉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趋势。经济地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大数据的应用使得经济地理研究能够更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短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数据还能够帮助企业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运营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丰富了研究数据资源,推动了研究方法的创新,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4.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融合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结合已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理论的实践意义,也提高了实证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案例研究作为经济地理学中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深入剖析特定区域或特定经济现象的微观机制和动态演变过程。通过案例研究,研究者可以详细地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逻辑。同时,案例研究还可以为理论模型提供现实依据,使得理论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更具解释力。实证分析则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量经济学等定量方法对经济地理现象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实证分析可以检验理论模型的预测能力,揭示经济地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实证分析还可以提供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将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可以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全面揭示经济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一方面,通过案例研究深入了解特定区域或特定经济现象的微观机制和动态演变过程,为实证分析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和验证案例研究的结论,提高案例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在实践中,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如何构建有效的计量模型等问题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种融合将成为未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融合对于推动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融合,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经济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西方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已经在空间经济现象、区域发展和全球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该领域仍面临着许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例如,与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结合,将使得经济地理学家能够更精确地分析空间经济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趋势。随着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地理学也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挑战方面,经济地理学需要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全球化加速了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使得区域经济格局和空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化则改变了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方式,对经济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经济地理学也需要关注全球经济的多极化和不平衡发展问题。西方经济地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既面临着广阔的前景和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机遇,经济地理学家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推进跨学科融合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1.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势。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还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交融,为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议题。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交叉融合是最为紧密的。经济地理学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空间经济现象的形成、演变及其规律。通过引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地理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市与乡村发展差异等问题。同时,经济地理学也为经济学提供了空间维度的思考,使得经济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市场和个体,而是与具体的地理空间相结合。社会学与经济地理学的融合,为后者带来了更为深入的人文视角。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经济地理学中,使得研究者能够关注到空间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例如,人口迁移、城市化、社区发展等问题,既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也是社会学关注的议题。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经济地理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力和影响机制。环境科学与经济地理学的交叉融合也日益凸显。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经济地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科学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环境评价、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法,使得经济地理学能够在研究空间经济现象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融合,为后者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地理基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源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工具。通过地理学的视角,经济地理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地理空间对经济现象的影响,以及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变。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丰富了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这种融合趋势有助于经济地理学更全面地理解空间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2.新兴经济体与全球经济地理的重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地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些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技术创新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正逐步改变全球经济地理的格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不仅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多极化,也加速了全球经济地理的重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全球生产网络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新兴经济体往往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链的升级,新兴经济体开始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例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并在某些领域实现了技术领先。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新兴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也对全球经济地理的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扩大出口市场,提高贸易竞争力,逐步改变了全球贸易的地理分布。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促进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多元化,使得全球贸易更加均衡和包容。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投资格局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兴经济体开始逐渐成为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和来源地。他们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对外投资、参与国际投资合作等方式,促进了全球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这种变化不仅有助于新兴经济体自身的发展,也为全球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全球经济地理的重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地理的分布和格局,而全球经济地理的重构也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崛起,全球经济地理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均衡化和包容化的特点。同时,这也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气候变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这对经济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使得作物生长的积温期延长,有利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从而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气候变化也对投资、消费和物价产生了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在短期内冲击经济活动,但灾后重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又可能提振投资增速。在消费方面,极端天气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居民消费,但必需品消费通常具有韧性。在物价方面,气象灾害在短期内可能对物价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中长期内会减弱。气候变化还对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产生了影响。粮食安全受到气候变化的多方面影响,包括粮食的有效性、可获得性、利用效率和稳定性。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能需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和种业振兴的支持力度。在能源安全方面,气候变化推动了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需求,这为储能、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绿色节能消费和特高压建设等领域带来了投资机会。气候变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农业、投资、消费、物价、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紧急且雄心勃勃的行动,包括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做好应急物资保障等。4.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的经济地理新特征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地理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些技术不仅重塑了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还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使得经济地理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收集、分析和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数据。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活动的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在数字化时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和模拟预测,从而更加准确地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智能化技术的兴起,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处理海量数据,还能够辅助他们进行复杂的空间分析和模拟预测。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经济地理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活动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从而为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如产业布局、城市与区域发展等,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源。另一方面,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数字经济、创新地理、可持续发展等,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些新兴领域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也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和工具。经济地理学家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以更好地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和内在逻辑,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五、结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西方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和地理空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畴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和深化。通过对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领域的研究正在从传统的以空间为核心的研究视角,逐渐转向更加多元和交叉的研究路径。一方面,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正在向全球生产网络、城市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等方向延伸。这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不仅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理解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随着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变得更加精确和深入。这些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不仅提高了经济地理学的实证分析能力,也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向更加定量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尽管西方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地方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如何平衡经济活动的空间公平和效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反映了该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我们期待经济地理学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入的层次上,为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演变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我们也期待经济地理学能够在解决全球和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总结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西方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展,涵盖了从微观的企业行为到宏观的全球经济格局等多个层面。在理论框架方面,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融合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分析工具。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了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注重制度和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两者的结合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演变。在研究议题上,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和信息的跨国流动,加速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重构另一方面,地方性因素如制度、文化、地理条件等仍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张力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议题。在方法论上,西方经济地理学不断创新和完善。除了传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同时,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地理学中,增强了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西方经济地理学还关注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通过研究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西方经济地理学在理论框架、研究议题、方法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地理学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其研究前景值得期待。2.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加速,新的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为了保持学科的活力和前瞻性,我们需要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明确的建议。应更加关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对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和交易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地理特征、空间结构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将是未来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方向。应加强对全球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的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对世界经济地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变趋势、供应链的风险与韧性、以及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布局等问题。第三,应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地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挑战,经济地理学需要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路径、绿色经济的地理分布、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等议题,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应推动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探索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共同议题和研究方法,以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西方经济地理学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数字化、全球生产网络、可持续发展和跨学科合作等方向,以不断拓展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深化对经济地理现象的理解。参考资料:西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组织和管理的学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探讨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方面,研究发现全球生产链的重组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在一起。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方面,研究指出由于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方面,研究发现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区域划分、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等。区域划分通常基于国家、地区、城市等空间单元进行,以揭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指标选取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率、产业结构等,用于定量评估经济活动的变化。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官方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和学术研究数据等,为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等,以全面深入地探究经济地理现象。近年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迅速。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方面,研究发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全球生产链的形成和重组,从而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方面,研究指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方面,研究发现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经济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西方经济地理学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现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受到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经济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同时,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未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全球生产链的重组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二是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三是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措施;四是研究新技术和创新对经济地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3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3方面的因素所制约。多数学者同意第3种观点。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的东中西部差异)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现代科学,但它的发展过程渊源久远,从古代的经济地理资料积累、近代学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现代的经济地理学,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由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开始从各方面观察并记述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各种有关现象的分布情况,逐渐积累经济地理知识。早期有关经济地理的记述,大多见诸历史学者的著作,如: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学》17卷,描述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可说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经济地理志;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叙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东汉史学家班固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记述了全国各地的山川、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市场。到九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区域性地志,记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产、商业和交通情况。大致与此同时,中国的地方志也开始盛行,此后一千多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先后刊行的各种类型的地方志超过一万种。其内容包括行政区沿革、山川、户口、农事、物产、水利设施、道里、交通、贡赋、城邑、关塞、灾异、民俗等,并附有地理图。公元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伴有地理大发现的活动,从而开辟了新航道、发现了新大陆、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夺殖民地资源、扩大世界市场。因此产生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进口城市等的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由于明初以后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实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未向海外开放,以致经济地理著作仍停留于本乡本土的记述。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中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进行,但并没有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格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经济地理学同以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化,标志着经济地理学已从地理学中分化,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此前后,德国经济学家屠能于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经济学家廖什于1940年发表《区位经济学》,逐渐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欧美学者讲学和向欧美派送留学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学地理系内系统讲授经济地理学,其中以英国斯坦普为代表的统计记述学派影响较广泛。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主要是关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察和地区性考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地理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理论是分布论,重点是研究地域差异,战后进入了区位论和景观类型论研究的现代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在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地区布局方面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新问题。这种新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了新课题,要求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对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多年来一直是各国经济地理学者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在欧美各国,大致认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的广义的经济活动,这种研究是在地区基础上或以一定的地区为单位而进行的;不仅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而且联系到经济的空间结构;在联系有关因素时,把地理环境摆在重要地位,着重探讨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即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因此经济地理学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学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因此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经济地理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联系一定地区的各种有关条件来论证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系统,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由于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可以认为它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范围内的边缘科学。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同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有互相交流观点、方法和资料的密切联系,研究领域也有部分重叠。经济地理学和新兴的国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也有许多共同的研究对象。由于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与有关学科互相渗透,在地理科学体系内部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边缘科学,如资源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建设地理学、数量地理学、发展地理学、预测地理学等。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3类,主要是对经济地理学中一些带普遍性的综合问题和基本理论、方法论等问题进行规律性研究,如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远景需求及进行地区间平衡的可能性、生产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经济地理学方法的革新、经济地理学史等。按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专门的研究,分别探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形成了以下几个分支:农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农业活动的地域差异和变化,而土地利用是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一向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布局和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各项资源的评价和合理利用以及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的划分,等等。工业地理学主要通过对影响工业生产地域布局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来研究各工业部门的布局规律、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等等。70年代以来,在工业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工业区位决策和工业地域系统的形成等新课题。交通运输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不同类型运输业的地域布局,包括运输枢纽和综合运输网的布局,运输活动和地理因素的空间联系,客流和货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运输枢纽和腹地的关系,运输区划及其变化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与城市地理学有关联的研究课题。商业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物产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围、贸易联系、货运情况等。现代商业地理学着重研究商业的地域组织、市场区位、商业中心和腹地的经济联系、商品销售和居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商业活动的季节变化等。部门经济地理学也可根据第一产业(采矿、农业、森林采伐、水产捕捞、能源开发)、第二产业(加工制造)、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旅游、服务等)和第四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新闻出版、科技研究和情报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划分而进行研究。历史经济地理、旅游经济地理、经济地图等也属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区域经济地理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20世纪50~60年代,地理学的发展着眼于专业分化,区域地理学一度式微,到了70年代,地理学开始强调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紧密联系进行研究,使区域经济地理学日益受到重视。区域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地区综合开发问题,是现代各国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基于这种研究议题,经济地理学显示出典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特点。一方面,影响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各种自然要素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人文要素;另一方面,人类在地表的经济活动已经并且正在强烈地改变着自然格局,造成了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和环境问题,成为改变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动力。这种学科特性使经济地理学最有资格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纽带和各类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应该承认,离开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的认识,也就无法正确透视各种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摆脱单纯追求经济(GDP)增长的发展观之后,经济地理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视角,可以为塑造新的发展观做出重要贡献。由于经济地理学长期以来对区域问题的综合性研究,这门学科也在社会经济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大项目的战略布局等领域。经济地理学也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学科,发展演化很快;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呈现多元化。这个特点与其研究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活动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展现出巨大的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相关的空间差异。在欧美国家,经济地理学界几乎每十多年就出现一轮新的理论思潮,来思索和解释社会经济变革的空间内涵和过程。参加国际会议的经济地理学者经常会感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学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微妙差异。而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导致这种差异。承认这种活跃性和多元性并不损害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因为核心问题一直是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动力);了解这个特性有助于进行更有效的学术交流。在这一点上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分支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地球表层,除了大气圈外的其他自然圈层的自然变化的时间尺度都是以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十万年计,而且以往的研究大多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这些学科相对稳定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如今,随着人们认识到人类活动是改变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动力,经济地理学的活跃性将为地球表层综合研究带来生机勃勃的力量。正如克拉克、费尔德曼和格特勒在《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中指出的,“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的一个充满未来的时刻……充满着各种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思维争辩。”这些思辩将使人们进一步理解、同时也将塑造社会经济的空间过程,因而将直接促进人类影响下的地表过程研究的发展。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转变,如1950-60年代的计量革命、197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1980年代以来的新区域主义等。从计量革命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解释、到政治经济学派的社会结构剖析(社会—空间辩证法)、再到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独特性和创新能力的分析(如产业氛围、生产网络、产业区等),经济地理学的每一次转变都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和规律。其二是文化和制度转向(culturalandinstitutionalturn)。这两个变化都被各自的倡导者称为“新经济地理学”,也都对这个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一种基于“生物学”类比而兴起的“演化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而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一种被称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潮新近也在经济地理学领域浮现出来。199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ual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重新拾起并发展了空间经济学的计量方法,来分析经济活动的集聚和空间过程。被克鲁格曼称为“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它是克鲁格曼把区位引入到主流经济学中而创立起来的。其理论的基础假设是:经济决策者的完全理性;均衡理论。另外两个次要假设是: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这种空间分析得到了部分经济地理学者的认同,但也遭到部分经济地理学者的批判。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它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简化为纯粹经济因素的分析、缺少明确的分析的空间单元、缺少实践应用意义。在崇尚综合性思维的地理学家看来,这简直就是研究的倒退。克鲁格曼的所谓“新经济地理学”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它超越新古典经济学,解释了不完全竞争在空间集聚中的作用。如果将其作为研究的主体,经济地理学将丧失其在更高层次的哲学意义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机会,而只能成为经济学的“小工”(under-laborer)。在经济学家倡导空间经济分析的同时,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对“经济”本身产生了质疑。受到激进地理学和新兴时代文化(新自由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深刻影响,主流经济学发生了一次理论和方法的重新定向,走向了经济学异端的“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基于此,20世纪80年代经济地理学开始的理论和方法转向是以经济学中的“制度主义”和“经济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的,称为“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或“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激进地理学中的路径依赖,但又抛弃了激进地理学中的结构主义决定论,投入“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社会科学的怀抱。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有效吸收了7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所发展的“嵌入性”、“网络分析”、“社会资本”等理论工具,其方法论认为:经济活动是特定的社会和制度的产物,它不能只根据原子似的个人动机和市场均衡来解释,而必须把它置入更广的社会、经济、政治的规则、程序、传统中去理解。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就是要弄清各种制度在塑造资本主义空间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在制度“路径依赖”和“锁定”机制作用下,资本主义空间经济的演化动态,以及区域和地方发展的社会调节与治理机制。依其“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哲学取向,强调经济行动者的多元性、多中心性、关系性,认为经济行为者的属性是依性别、种族、阶级、文化并依空间的话语而建构的,决不仅受利润最大化的单一逻辑支配。相对于以往的计量革命、政治经济学派等,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新经济地理学。文化和制度转向的核心是对“经济”的重新理解。经济自身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语意论述的现象,是被经济学家创造的“专门知识”塑造出来的。既然“经济”不再是客观和稳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修辞现象。经济与社会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威特(Granovetter,1985)提出“经济活动融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观点,即经济的嵌入性(embeddedness)。之后,迪肯和史瑞夫特(DickenandThrift,1992)把“嵌入”引入经济地理研究,使这个学科融入文化、社会和制度背景之中并从中获得新的研究内涵与发展方向。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转变预示着巨大的思维变革,即可以在新古典经济学塑造的经济发展轨迹之外思考新的发展机制和发展观。例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根据性别、种族、阶级和文化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而制度环境也造就不同的经济行为。这些思想对于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以上这些转变的背后是广泛而深入的全球社会经济变革。随着经济活动频繁跨越国界,地方与全球之间的空间关系成了地理学家关心的核心问题。理解和解释全球化过程之中不同地区经济活动持久的差异性(即经济的多元性),必须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全球经济变革的实践以及相伴出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转变,为经济地理学创造了众多新的、充满着思维争辩的研究领域。两本在世纪之交出版的著作见证并记录了众多处于当代经济地理学前沿的议题,即《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和《经济地理学伴侣》。这两本书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这个领域的研究大纲和一份如今和未来研究议题的宣言,而对这些议题的辩论将持续数十年。综合这两本侧重点各有不同的著作(前者包含了经济学家的工作,而后者则集中于地理学家的研究),当前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领域是:(1)全球化的研究。经济全球化涉及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人才流动等各方面,给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各种“流”与国家和地方之间的关系。(2)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几乎令人眩晕(特别是信息技术)。如此之快的技术进步给社会经济空间过程带来的影响尚未得到认识和解释。这成为地理学家不得不关心的议题。(3)环境与管制研究。欧美经济地理学者没有刻意强调可持续发展,但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包括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环境管制方法、政治生态学等具体议题。(4)区域发展研究。1980年代兴起的新区域主义仍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议题包括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区、学习型区域、知识溢出等。(5)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角色,因而一直是欧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当前的重要议题包括企业集群、企业的时空管理、企业的空间形态、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等。(6)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包括劳动力、性别(妇女)、社区、种族、工会等问题。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走过了比较独特的道路。除了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外,来自欧美国家和前苏联学术思想的交替输入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讲,建国后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即学科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驱动力是满足国家需求、同时以实践任务促进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建设。这种直接面对政府需求的研究工作使经济地理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经济地理学者在各级政府部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就这一点而言,欧美国家的经济地理学者是望尘莫及的。也正是这样性质的工作使得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纯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体制的变化也割裂了这个学科理论积累的过程;一部分在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理论和知识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用。这只能说明中国的经济地理学正处在制度变革时期的理论重构阶段,而不能就此认为这个学科缺少理论基础。建国后,为满足国民经济计划和生产力布局的需要,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广泛参与了地区综合考察、铁路选线、工厂选址、工业基地规划、农业区划等工作。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发展和积累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经济地理理论知识。如工业布局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农业区划方法、工业成组布局理论等。早在1970年代,经济地理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后来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中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一方面,在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所创造的理论知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点—轴”系统等空间结构理论成为国家和地方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剧烈变革也催生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由于农村工业和外资企业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前者的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区域差异、农村工业化的区域模式等;后者则包括外资的区位偏好、外资的区域影响及其本地工业联系等。这些研究获得了不少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研究成果,进入了国际学术舞台。199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这是社会需求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基该国策;另一方面,这也是老一辈地理学家坚持倡导“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所结的硕果。应该看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最能发挥经济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特点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经济地理学者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协调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等,在国家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决策中占有了重要一席。经济地理学者还联合其他学科的学者开展了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的综合研究,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参与了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变化等综合研究。如果说此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主要体如今学科本身的研究视角的话,那么最近的研究证明经济地理学开始主动开展与地学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成为地球表层综合研究的重要的、活跃的力量。近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受到了欧美国家学术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引进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区位理论、计量方法和企业地理学等,出版了一系列相关理论著作。如《区位论及区域分析方法》(陆大道)、《高等经济地理学》(杨吾杨、梁进社)、《现代工业地理学》(王缉慈)等。这些学术思想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上一年,一批经济地理学者开始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地理学前沿议题的研究,包括产业区、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系统、信息技术的空间影响、经济全球化等。这表明,中国经济地理学正在克服制度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开始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研究接轨。这些前沿议题的研究将为中国经济地理学奠定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与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因而其研究范畴和研究视角存在多元性是正常的。要求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全面与欧美国家的经济地理学接轨是危险的,会脱离这门学科应该服务的国家目标,丧失其重要的社会价值。这并不否认它存在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必要性。面向现阶段国家目标,中国经济地理学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区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核心问题统帅之下,应充分发挥经济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点,进行多元化的具体议题和科学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则要多借鉴国际经济地理学的做法。总体上,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国家目标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应该承认,完成国家目标是一个学科社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和获得社会认可的主要源泉。也必须看到,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国家目标,也无法从更高层次上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塑造。两者之间是“标”、“本”的关系。所以,从根本上,经济地理学还是要注重理论研究,而研究的理论必须是针对国家目标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目标。(2)核心问题与具体研究议题之间的关系。一个学科的核心问题往往是比较宏观的科学目标,需要由众多的具体研究议题来支撑,而这些研究议题未必在表面上直接与核心问题发生联系。因而,不能凭字面意思或表面联系来判断具体研究议题对于核心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在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中尤其应该避免如此。也就是说,具体议题的研究要享有充分的“自由”。毕竟,科学问题是可以规划的,而科学理论是无法规划出来的。(3)走向国际学术界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之间的关系。承认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和研究视角的多元性,不表明不同国家间经济地理学研究不需要和不能交流。开展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研究,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开拓研究视野的需要——我们需要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研究哪些重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全球化使很多学术问题需要由多国学者共同来研究;第三,是树立国际学术地位的需要。考虑到这门学科的特点,这类研究不能、也不可能脱离国情。(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关系。过去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大多着墨于相对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