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考研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外国教育史考研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外国教育史考研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外国教育史考研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外国教育史考研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教育史考研练习题及答案练习一(一)填空题1、学校产生于_____社会初期。2、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___的需要。(二)改错题1、学校产生于原始社会初期。(三)选择题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____的宫廷学校。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_____。A.文雅教育B.职官教育C.书吏教育D.科学教育3、古代埃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____。A.生动活泼B.直观有趣C.严肃认真D.简单粗暴4、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__等。A.寺庙学校B.教区学校C.文法学校D.修辞学校(四)解释概念题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五)简答题1、古代埃及“宫廷学校”的产生。(六)论述题1、试说明学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一)填空题1.奴隶2.巩固政权(二)改错题1.将“原始”改为“奴隶”(三)选择题1.A2.D3.D4.A(四)解释概念题1.(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2.(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3.(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五)简答题1、古代埃及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法老为了使奴隶主子弟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以继承国家的管理事业,便在宫廷中设立学校,邀集文人学者,教育皇家子弟和朝廷重臣的后代,使之学成以后充任官吏。这种宫廷学校直到中王国时期仍然存在。(六)论述题1、大约在原始社会瓦解的时期,才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的萌芽,而学校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出现在人类社会第一个存在阶级、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奴隶社会之中。学校的产生,是跟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紧密联系着的。然而,学校决不仅仅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学校产生以后固然有着促进文化的作用,但奴隶主阶级不会先从文化发展,后从巩固政权的角度考虑设校问题。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者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后代练习二(一)填空题1、“三艺”是辩证法、文法、_____。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____、角力。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4、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____阶级的统治服务的。5、“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____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仆人。6、“三艺”为_____所创。(二)选择题1、“三艺”为_____所创设。A.柏拉图B.智者派C.亚里士多德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___和角力。A.游泳B.射箭C.投标枪D.击剑3、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____办理。A.私人B.企业C.国家D.私人和国家共同4、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____。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三)改错题1、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2、斯巴达的学校都由私人办理。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4、古代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文雅教育性质。5、“三艺”是算术、文法、修辞学。6、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国家办理。7、“三艺”为柏拉图所创设。8、在古代雅典,女孩七岁以后不再在家中读书、习字。(四)解释概念题1、古代雅典的“教仆”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五)简答题1、试述斯巴达教育体系。2、试述雅典教育体系。3、试概括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5、试概括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六)论述题1、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一)填空题1.修辞学2.投标枪3.要求身心和谐发展4.奴隶主5.奴隶主6.“智者派”(二)选择题1.B2.C3.A4.D(三)改错题1.将“斯巴达”改为雅典或将“要求身心和谐发展”改为“军事体育性质”2.将“私人”改为“国家”3.将“军事体育性质”改为“要求身要求身心和谐发展”或将“雅典”改为“斯巴达”4.将“文雅教育”改为“军事体育”5.将“算术”改为“辩证法”6.将“国家办理”改为“私人办理”7.将“柏拉图”改为“智者派”或将“三艺”改为“四艺”8.将“不再”改为“仍”(四)解释概念题1、“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2、“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五)简答题1、在斯巴达,儿童属于国家的,检验合格、体质健壮的婴儿在国家监督下由父母教养到手岁,不合格的即被抛弃。男孩7岁起就被送入国家公有机关,过半军营式的生活,一直到18岁。在这里,儿童从小过着集体生活,以年龄分队,由20—23岁的青年担任小队教导员。其上,设有总监,另有一批助手,称为“鞭打者”。为了养成艰苦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给予儿童的饮食起居条件极端简陋、苛刻,使之习于忍耐饥寒,还用残酷的鞭打和野兽的扑咬作为训练的手段;这培养机警性和仇恨儿童的心理,他们要求儿童到附近希洛人居住的村落偷盗食物和柴米,甚至在夜间举行捕杀奴隶的“实习”;为了对儿童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他们通过教官或来访的社会上层人士,采用讲述或谈话的方式使儿童了解斯巴达人的风俗习惯、传统、宗教仪式和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法律、行为标准。在这里,智育不受重视,文化知识极端落后,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军事体育活动,除五项竞技运动(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外,还有骑马、肉搏、游泳、射箭等军事游戏。儿童也接受音乐与舞蹈教育,不过是与军事体育结合进行的,含有军事和宗教的意义。儿童唱宗教赞美歌儿战歌以激励尚武和爱国的情感,跳舞则是军事体育动作的模拟和敬神的表示。斯巴达青年满18岁,就被送到埃弗比(Ephebia,士官团,高一级的教育机构)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到20岁止。入团前,青年必须接受当众鞭打的考验,能忍受者为合格,哀号求免者则被剥夺入团资格。埃弗比团由精干的军事家领导,学习地形和进攻、防御的战略。军事训练还包括经常对奴隶进行空袭和捕杀。斯巴达还重视女子教育。女孩在体力方面和道德方面也受到同样的教育,以便适应斯巴达的社会生活,成为体格健壮的母亲,在男子出征时还可负起保卫的职责。2、雅典儿童7岁前在家庭中接受学前教育,主要是在户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如投骰子、玩小马、雕刻等等,成人还给他们讲故事、童话和神话,注意培养他们各种礼貌行为。这些工作往往由“教仆”承担。女孩7岁以后,仍在家中读书写字,学做家务,这是因为雅典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甚至不能参加雅典的民主生活,所以不受学校教育。男孩7岁起由教仆陪送到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初等教育。这些学校都是私立的、收费的,没有官定的章程与课程,这一点也与斯巴达不同。儿童在文法学校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在弦琴学校学习音乐、吟诵荷马史诗、演奏七弦琴。所有教学内容都含有宗教、道德教育性质。此外,儿童还经常参加奔跑、骑马、投枪等体育活动。学校教师地位很低,有些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加之当时受客观条件限制,教与学都很困难,教师经常使用体罚,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男孩到了13、14岁,可以进入私立的体操学校,重点进行体育训练,如五项竞技活动、体操和游泳,但也辅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并经常请官吏与有名望的长老到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性和道德性的谈话。在这里,体育还与美育相结合,非常重视发展儿童的体型美和动作美,并不像斯巴达那样单纯发展膂力。三两年的体操学校生活结束之后,一般平民的子弟大多就业谋生,显贵者的子弟继续入国立体育馆。在这里,年在16岁左右的青年除进一步接受体操、骑马、射箭、和音乐的训练外,还学习政治、法律和三艺(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便为将来参加国家行政工作做准备。国家除委托专职人员负责体育馆工作外,还常派上层人士到这里和青年谈话。由于体育馆也是成年人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所以青年在与成年人的接触中受到政治和社会的教育。此外,青年还参加公民集会,上戏院或到法院旁听,以熟悉奴隶制的生活。年满18岁的国立体育馆毕业生可升入埃弗比团。这种军事政治性质的学校在当时可算是高等教育了。青年以一年时间深入学习军事技术、军事知识和战争艺术,同时还要学习政治和参加社会活动。一年满,国家授予给他们以矛、盾两种武器,要求他们誓死保卫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并送他们到边防地区的军队中去见习一年。雅典青年20岁以后始成为享有完全政治权利的正式公民,可任国家的军事职务和官吏。3、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骠悍,忍耐苦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智育、美育,主要是军事和体育教育,五项竞技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还有军事游戏和军事训练;教育方法采取锻练主义,十分严酷。4、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在教育目的方面是培养具有健康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重视军事体育,而且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虽也注重训练,但比较温和。(六)论述题1、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骠悍,忍耐苦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智育、美育,主要是军事和体育教育,五项竞技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还有军事游戏和军事训练;教育方法采取锻练主义,十分严酷。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在教育目的方面是培养具有健康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重视军事体育,而且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虽也注重训练,但比较温和。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除了上述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下面几个不同点:斯巴达的学校只有军事体育一种类型,而雅典除进行军事体育的体操学校和军事学校外,还有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斯巴达的学校都由国家办理,实行免费教育,而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私人设立,收取学费;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雅典则相反。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都是奴隶制国家,它们的教育的阶级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统治服务的。练习三(一)填空题1、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2、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____提出的。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4、苏格拉底以其“_________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5、________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二)改错题1、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罗马的教育家。2、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建立了阿卡德米学园。3、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635年建立吕克昂学园。4、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本质就是天性。5、柏拉图把培养军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6、苏格拉底的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三)选择题1、“知识助产术”是________提出来的。A.智者B.昆体良C.苏格拉底2、苏格拉底法也称为_____。A.相互教学法B.发现法C.知识助产术D.雄辩术3、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_____。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A.《理想国》B.《政治学》C.《乌托邦》D.《巨人传》(四)解释概念题1、“苏格拉底法”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五)简答题1、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述评。2、柏拉图为什么把培养执政者(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3、怎样看待柏拉图关于“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4、述评亚里士多德关于七至十四岁儿童的教育的主要观点。(六)论述题1、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述评。2、试评柏拉图的学校教育制度。3、试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心理学基础。(一)填空题1.《理想国》2.柏拉图3.《政治学》4.知识助产5.亚里士多德(二)改错题1.将“罗马”改为“希腊”或将“亚里士多德”改为“昆体良”2.将“阿卡德米”改为“吕克昂”3.将“635”改为“335”4.将“天性”改为“知识”5.将“军人”改为“哲学家”6.将“苏格拉底”改为“亚里士多德”(三)选择题1.C2.C3.A4.B(四)解释概念题1、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2、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五)简答题1、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一般性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思辩性。2、在教育目的方面,柏位图把培养执政者作为最高目标,卫国者次之,劳动者更次之。柏拉图之所以特别重视培养执政者,因为在他看来,国家的兴衰好坏取决于执政者,如果执政者理性发达,道德淳美,就能使国家兴旺发达,达于理想的境地,成为理想的国家。3、柏拉图从其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认为认识的对象不是变幻不定、不完全真实的现实世界,而是永恒不易,绝对真实的理念世界,因此,学习不是对现实世界和知觉,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即把灵魂中早已存在的而出世时暂时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在回忆先验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只是一种诱因而不是认识的最初阶段。柏拉图把超感觉的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当作认识的对象,并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这不仅是唯心的,也是形而上学的。4、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满7岁应入国立学校,但只限男孩,高深的教育对于女子是不适宜的。这种观点,显然落后于柏拉图了。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说法,七至十四岁是品格教育的阶段,要“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他认为,道德教育有三个要素——自然(天性)、习惯与理智,其中习惯至为重要,如果儿童习惯于运用理智控制欲望,那么他就能避免从恶、养成善行。至于如何培养这种心智判断的良好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主要应通过音乐教育。音乐,根据希腊传统,包括诗歌与文学,亚里士多德在这上面添列了绘画,这一主张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具有很大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除了供人娱乐和文化消遣之外,更重要的是“确有陶冶性情的功能”,心智若与美好的音乐达到和谐,就能喜爱崇高的东西,痛恨低贱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一定用它(音乐)来培育青年一代”。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特重音乐,与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有关,课程被据以分成两类:有用的与文雅的。前者不高尚、不文雅,服务于事功与实用;后者高尚、文雅、合乎人性,服务于闲暇。音乐既是娱乐,又能陶冶性情,供理智享受,自然就是一种应受重视的“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为了“净化”非理性灵魂,体育也很重要。亚里士多德赞成的是雅典式训练健美的和谐发展的体育,他认为体育固然要培养勇敢,但勇气必须伴随有“谐调”而“柔和”的“性情”,不应变得“凶残”和“流于粗俗”。关于体育与音乐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也反映了当时有文化的雅典人的主张,只是在许多方面作了更加细致的发挥。此外,儿童还要学习读、写、算,但这些不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谋生、处理家事、参与政治生活等等,作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来掌握。总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以美育(音乐)为重点,智、体各育和谐发展,以完成德育任务。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形成习惯,逐步养成“中庸”、“适度”、“勇敢”等等美德。(六)论述题1、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他说:“一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于幼年的……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54页)。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了胎教问题。依据他的规划,国家应厉行优生优育政策。执政者为人民选择婚配,最好的男子配最良的女子,以保证所生的后代属于优秀的种子。至于不良的男女的婚配,越少越好,以免生育不好的后代。婴儿出生后,那些不好的放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而优秀的种子则送至国家教养机关,施以公共教育。3岁以前在育儿所,3~6岁的幼儿则集中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中接受教育。游戏场以游戏为主,因为游戏是儿童天性所需要的。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游戏场还进行音乐、唱歌、听故事等活动。柏拉图重视歌曲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的曲调应是欢快、奋发、高昂的,以便培养儿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对儿童讲述的故事应慎重选择。柏拉图要求政府对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的标准“以不慢神为第一义”,凡描写天神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妒忌、说谎等等的故事,一律删去,而那些描述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则应列在目录上,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们听,以之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因为“在那个年龄深入于心的一切意见,最容易看出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2、柏拉图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提出了一个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的金字塔式的学校制度体系。少数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之顶端;为数较多的理性不全但意志坚强者,接受不完备的教育,处于塔之中部;而缺乏理性,情欲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则在塔的底层,接受最不充分的初等教育。这个学校制度明显地表现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贵族性。它是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3、亚里士多德总结了雅典教育的经验,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以其心理学为依据的。他认为,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构成,而灵魂分为三种: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如营养、繁殖,这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二是动物灵魂,又称意志灵魂,是心灵的非理性部分,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可指导植物灵魂;三是理性灵魂,是心灵的理智部分,表现为睿智与沉思,是灵魂的高级部分,可指导前两种灵魂。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赖教育。亚里士多德提出三种教育与之相适应,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练习四(一)填空题1、古代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和______。2、昆体良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3、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小学是____子女进的学校。4、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_____。(二)改错题1、古代罗马修辞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文学家。2、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文法学校属于小学性质。3、古代罗马共和晚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哲学家。4、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旨在训练演说家。(三)选择题1、《论演说家的培养》是_________的教育著作。A.伊拉斯谟B.斯图谟C.昆体良2、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学校的教学内容日益_____。A.联系实际B.脱离实际C.丰富多彩D.适应经济发展3、古代西方第一部专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是_____。A.《理想国》B.《法律篇》C.《论演说家的培养》D.《政治学》(四)解释概念题1、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2、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五)简答题1、试述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2、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3、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有哪些特点?(一)论述题1、述评昆体良关于雄辩家的培养的论述。2、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一)填空题1.训练顺民2.《论演说家的培养》3.平民4.农民兼军人(二)改错题1、将“文学家”改为“演说家”2、将“小”改为“中”3、将“哲学家”改为“演说家”或“雄辩家”4、将“演说家”改为“顺民和官吏”(三)选择题1.C2.B3.C(四)解释概念题1、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2、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五)简答题1、古代罗马共和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兼军人。这个时期的罗马还没出现学校,少年儿童的教育在家中由父母负责。7岁前的男女儿童由父母抚育,7岁以后的女孩,仍由母亲负责,教以纺织和操持家务,期其日后嫁人成为贤妻良母。男孩的教育则交由父亲进行。在罗马,7~16岁的男孩是父亲亲密的伙伴,形影不离,他们既是父子,又是师徒,所以教育的形式是父子——师徒制度。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技能,是儿童跟随父亲在田间通过观察和实习获得的。而军事的教育,如骑马、角力、游泳、使用各种武器以及战争的知识技能,也都由父亲来传授。罗马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虔信神明,孝敬父母,忠于国家,遵守法律及坚强、勇敢、庄严、谦逊等品质。文化知识教育在全部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父亲教儿子以读书、写字、算术(包括几何)的初步知识,以适应日常生活中的需要。算术受重视,因为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计算帐目,丈量土地等。法律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公布后,法典即成为必学的内容,要求儿童熟记法律条文,了解其意义,养成守法的观念。此外,还让孩子诵读英雄传记,听祖先史绩,熟悉民族的历史。在教育方法方面,特别重视实际。凡选给儿童的故事,英雄人物的业绩,必须真实、具体,可为仿效的榜样。各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观察和实际锻炼来进行,年长的子弟往往由家长带领到田间、军营、机关、议会以及种种公共场所,观察各种活动的实况,倾听各种人物的言论,多闻多见,增长见识和本领。男孩到16岁就成为正式公民,开始服兵役,保家卫国。2、罗马共和晚期,由于奴隶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共和早期的家庭教育已不能满足新情况的需要,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即小学、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和大学。小学是平民子女进的学校,设备简陋,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以上的学校皆为贵族子弟而设,教育内容广泛,师资水平较高,其目的是培养国家的公职人员和政府高级官吏。3、公元前30年,罗马已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适应帝国政治统治的需要,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形成了一些特点:(1)建立国家教育行政制度,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2)改变教育目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训练顺民和培养官吏;(3)教学内容日益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日趋形式主义。(六)论述题1、昆体良把培养雄辩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看来,雄辩家高于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所知道的,雄辩家定要知道,而雄辩家所能的哲学家却未必也能。昆体良认为,作为一个雄辩家,必须道德高尚,知识广博,智慧敏捷,仪态大方,通晓人情世故,巧于言语辞令,发表讲演能吸引人的注意,博取人的同情,感动人的心灵,并使人能听其言而信其行。昆体良认为,自然赋予人们以敏锐的推理能力,但其发展则靠教育。他强调雄辩家的教育应从早抓起,自摇篮里开始。因为儿童早期教育是后来教育的基础。幼儿的教育可在家庭中进行,既要注意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与儿童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保姆,因而必须慎重选择。她应该“言谈合理”,说话清晰,以便培养孩子纯洁的语言和优异的品质。昆体良主张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就应入公立学校学习。他具体论证了学校教育的优越性。昆体良认为,第一,儿童入学校,“在公共生活的阳光普照之下”,“从小就习惯于团体生活”容易培养共同感情,不会产生孤独、寂寞、沉闷的感觉;第二,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比较,能够正确评价个人的能力,不易过高估计自己,自我吹嘘;第三,可以相互学习,多受教育。昆体良说:孩子“在家里他只能学习教他自己的东西;在学校,他却学到教别人的东西。每天他会听到许多赞美和改正错误,从责难和纠正他同伴之放纵和懒惰上,他也可以收到相等的益处”;第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受到锻炼,会使他仪态自然,举止大方。此外,教师也会因自己有众多的学生感到而自豪,从而积极工作。总之,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好的场所。他说:“我们未来的演说家,必须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必须在学校中培养。昆体良认为,培养雄辩家应当经过从初等学校到文法学校,再到修辞学校三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要围绕着培养雄辩家来实施。初级学校是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读、写初步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主要设置文法、阅读、作文、几何、音乐等课程,为培养雄辩家打下基础。修辞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后的阶段,主要学习辩证法(逻辑)、伦理学(道德)、物理学(自然哲学)。逻辑是争辩艺术的理论,对下定义,进行推理,解释疑难都有用处。伦理学对培养道德品质极为重要,自然哲学则为在辩论中引证材料所必需。昆体良重视物理学的学习,认为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任何真正的雄辩。总之,作为一个雄辩家,“其学识必须广泛,不囿于一门,且又精通于其本行所需的一切成就”2、昆体良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对教师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教师应品格纯正,德才兼备,用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去教导他们。教师应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高度热情。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性向进行教育。教师多称赞、鼓励学生,少指责、惩罚他们。昆体良特别反对体罚认为那是一种人格侮辱,不能收到教育效果。因此,他说:“如果这位教师,是一位精通训练的人,他绝对不需要此种的惩罚”。进行教学时要有弛有张,只有经过休息恢复精力,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儿童年龄特点,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等等。练习五(一)填空题1、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_____性学校。2、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3、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___。4、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___性和等级性。5、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___对教育的垄断局面。(二)改错题1、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普通人民的教育。2、西欧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威尼斯大学。3、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主日学校和教区学校。4、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教俗封建主的教育。5、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封建性和宗教性。6、西欧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城市学校是一种宗教性学校。(三)选择题1、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____。A.科学性B.民主性C.平等性D.宗教性2、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____学校。A.等级性B.贵族性C.世俗性D.民族性3、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__学校。A.中学B.小学C.教区学校D.耶稣会学校4、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_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A.科学B.神学C.哲学D.数学5、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___的教育。A.世俗封建主B.教会封建主C.资产阶级D.城市平民6、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___、天文、音乐等。A.物理B.几何C.化学D.生物(四)解释概念题1、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2、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3、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4、西欧中世纪盛行的“经院哲学”(五)简答题1、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2、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六)论述题1、试述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2、试论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一)填空题1.世俗2.神学3.教区学校4.宗教5.教会(二)改错题1.将“普通人民”改为“世俗封建主”2.将“威尼斯”改为“波伦亚”3.将“主日”改为“大主教”4.将“教俗”改为“世俗”5.将“封建性”改为“等级性”6.将“宗教性”改为“世俗性”(三)选择题1.D2.C3.C4.B5.A6.B(四)解释概念题1、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3、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封建制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必然造成封建割据、各领主间相互掠夺的局势,而封建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按习惯的规定,附庸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当骑士,保护封建主的经济利益。它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时期:(1)家庭教育时期。(2)侍童教育时期。(3)骑士侍从时期。这是训练的最后阶段。年满21岁,举行授与骑士的隆重仪式,仪式完毕即成为正式骑士。4、经院哲学就是在教会的经院里讲习的基督教哲学,大致是在8—10世纪开始形成,11世纪广泛发展,12世纪是最盛的时期。经院哲学前身是教父学。11世纪以后,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异端”思想的出现,经院哲学内部产生不同的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并且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五)简答题1、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基本上经由两条途径:一条是由主教学校脱胎而成,这些学校往往有素负盛名的学者任教师,各地青年慕名而来,逐步发展为大学。另一种途径是以学生团体为中心,吸引名流学者前来讲学,也逐步发展为大学。2、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最初几个世纪里,闭塞的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统治地位。到了十到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手工业专业化,商业活动逐步展开,于是,在工商业者聚居的地方,开始出现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十一世纪以后,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并迅速发展。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发展时期。中世纪城市兴起之后,使整个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在农民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斗争之外,又出现了下层市民与上层市民之间的斗争,以及市民反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斗争。城市学校是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理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当局决定学费的金额,选聘教师并支付教师的薪金,确定儿童的入学资格。城市学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上层市民的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部的事务。另外还有一种专为下层市民子弟设立的城市初等学校。学习一般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如尼德兰的一些城市就曾开设用本族语教学的读写学校。这些学校成为后来初等教育的基础。从14世纪初开始,有些私人教师也自设学校,招收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子弟,收取学费,教授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城市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上的进步现象,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的束缚,因而,它遭到教会的打击、刁难。同时,城市未设学校之前,地方牧师能读会写,他们常为本地区居民代写契约、私人信件、遗嘱等,收取酬金。从城市当局自设学校后,识字人数日多,牧师的收入大减,因而也遭到牧师的拼死反对。所以,有的城市学校师生被打,校舍被毁,或者学校被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城市与教会达成妥协,有的城市当局同意给教会人员经济补贴,有的城市同意除本族语用世俗教员外,其他教师由神职人员担任,也有的城市规定学费收入由城市当局与教会分享。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教会不可能阻止它的发展。到15世纪时,几乎西欧的所有大城市都办起了这种学校。(六)论述题1、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等级性,二是宗教性。前者表现在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骑士教育都是等级森严。如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是僧俗贵族子弟的独享品,而平民儿女只能进教区学校。在骑士教育方面,世俗封建主的男孩,七、八岁后只能按照自己出身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封建主的官邸中去接受教育,不能躐等。后者表现为无论骑士教育或教会学校都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尤其是教会学校,宗教是整个教育的核心,一切学科的王冠。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国王在形式上是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公爵和伯爵是国王的附庸,同时又是男爵和子爵的封主;男爵和子爵是公爵和子爵的附庸,同时又是骑士的封主。骑士有待从,以后待从也逐渐变成低级骑士。公元八至十一世纪期间,教会也仿照世俗封建主的等级制度,在教会内建立教阶结构,形成一个以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和神甫、修士(修女)的严格封建等级。这样,所有这些封建主阶层形成了整个特权等级,而封建等级全部的沉重负担都压到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身上。西欧封建社会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它的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在西欧封建社会里,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会,在思想领域也占居统治地位,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2、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阶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东方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它的产生是一种进步现象。中世纪大学特别是早期的大学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学校的内部事务都由教授和学生管理,不受任何上级干预,还表现在各大学都争取了程度不同的特殊权利。自由讲学、游学的权利。审理裁判权。赋税、关税、兵役的豁免权。颁发讲演特许证、罢教和迁移权。中世纪大学争得的上述各种权利,可以说明它是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会的产物。然而,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势力很快就渗进了大学。如巴黎大学到13世纪中叶,已完全为教会所操纵,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院哲学,讲座大多由僧侣把持,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排挤出校。14世纪以后,很多大学实际上是教会开办的了。尽管如此,大学终究不是教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了,教授也不全是僧侣,虽然神学科的地位最高,但还有医科、法科和文科,总之,它是新的社会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中世纪大学虽然还不是近代学制中的高等教育阶段,但是,由于它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注重研究学问,促进了普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恩格斯说:“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的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中世纪大学利用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争得了一些特权,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的繁荣,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练习六(一)填空题1、________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2、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_____的文化革命。3、托马斯·莫尔是_____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者。4、在教学方法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反对___主义的强迫注入。5、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______教育家。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_______。7、_____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二)改错题1、莫尔主张实施等级性的教育。2、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封建阶级的文化革命。3、人文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压制儿童的学习兴趣。4、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提倡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三)选择题1、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_____的文化革命。A.奴隶主阶级B.封建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2、____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A.蒙旦B.莫尔C.埃拉斯谟D.斯图谟3、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____。A.蒙旦B.拉伯雷C.莫尔D.维多里诺4、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____。A.拉伯雷B.蒙旦C.莫尔D.维多里谟5、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____人文主义教育家。A.英国B.法国C.尼德兰D.意大利(四)解释概念题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2、文艺复兴时期的“快乐之家”(五)简答题1、讲述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2、略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3、简述莫尔的教育思想。(六)论述题1、试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2、试比较埃拉斯谟与拉伯雷、蒙旦的教育思想。(一)填空题1.蒙旦和拉伯雷2.资产阶级3.164.经院5.人文主义6.“快乐之家”7.埃拉斯谟(二)改错题1.将“等级性”改为“平等”或将“莫尔”改为“柏拉图”2.将“封建”改为“资产”3.将“主张”改为“反对”,将“压制”改为“发展”4.将“无”改为“资”5.将“提倡”改为“反对”(三)选择题1.C2.A3.D4.C5.C(四)解释概念题1、新兴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们,以古代文化为借鉴和思想资料,提出了战斗的思想武器——“人”。他们用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或称“人文主义”)跟天主教会的以“神”为中心的“神道主义”相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新成就在教育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扩大了教育内容,探索了新的方法,扩大了教育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说,它是一次教育上的革命。2、“快乐之家”设于孟都亚郊外湖滨宫,自然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舒适,学生可以在这良好的环境里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快乐之家”的学生多为贵族富豪子弟,只有少数家庭贫苦但颇具天才的儿童。学生们六七岁入学,20岁毕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程度约15年左右。学生全部住宿,不受家庭干扰。维多里诺办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官吏、教会领袖和兴办工商业的企业家。(五)简答题1、维多里诺是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1423年,维多里诺应孟都亚公爵冈查加之聘,创办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他在这里执教22年,直到1446年逝世。“快乐之家”设于孟都亚郊外湖滨宫,自然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舒适,学生可以在这良好的环境里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快乐之家”的学生多为贵族富豪子弟,只有少数家庭贫苦但颇具天才的儿童。学生们六七岁入学,20岁毕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程度约15年左右。学生全部住宿,不受家庭干扰。维多里诺办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官吏、教会领袖和兴办工商业的企业家。他认为上述各种人才,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维多里诺是最早把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付诸实践的人,所以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他的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对意大利影响很大,意大利各个小国几乎都办起了由人文主义者主持的宫廷学校。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是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新成就在教育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巨大进步意义。它提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目标,扩大了知识范围,探索并运用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继大学、城市学校之后,对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又一次冲击,是教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推动了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改革。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人文主义教育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不足之处,但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的成就,不仅是十七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3、托马斯·莫尔是16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的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1)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莫尔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居民,绝不能再像旧社会的人们那样粗野无文,“愚昧顽钝”,而应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具有高尚精神的人。因而必须实行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他说:“凡是儿童都要学习”,由“教士教育儿童青年,注意他们的读书求知,也同样注意培养他们的品德”。此外,国家还要举办各种公共讲演会,让成年男女工余之暇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教育。(2)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莫尔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应是多方面的,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他看来,“没有德行的学术荣誉只不过是昭著的恶德”,因此,道德教育应居首位。智育的目的在于获取广博知识和增长才智,除学习读、写、算外,还要攻读数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逻辑、哲学以及希腊文、拉丁文等等科目。体育是多方面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身体健壮才能享受人生的快乐。莫尔重视劳动教育,他从乌托邦岛国中人人平等劳动的制度出发,要求青年一代必须接受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莫尔认为,通过上述各方面教育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殷勤和蔼,聪明伶俐,具有能力,喜欢安静的生活。在需要从事体力劳动时,他们充分习惯于体力劳动,在别的方面他们虽然不一定急切猛进,但在智力探讨上却是不辞劳苦”的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具有高尚道德、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人。(3)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发展理性莫尔反对经院主义教育那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丧失理性的盲目信仰,积极提倡直观,要求发展理性。他高度赞赏乌托邦人在教授天文学时“机巧地发明各种仪器,十分准确地测出地球月球以及在他们的地平线上所见到的列列星辰的运行及部位”的方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有较为确切的了解。莫尔还坚信人有理智能力,它可使人辨别是非,认识真理,应通过勤奋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之发展。为了发展理性,他提倡自由讨论,在讨论中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科学结论。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初兴时期刚刚诞生的无产阶级对教育的一种幼稚的幻想,它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在当时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六)论述题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事务的人。这实际上是积极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活动家、开拓者。这个培养目标与造就僧侣,训练骑士的封建教育相比,可谓发生了重大变革,反映了时代要求,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2)主张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首先恢复体育。中世纪教会学校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思想出发,废除了体育。人文主义者认为肉体是灵魂存在和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非常重视发展人的身体力量,主张通过各项体育活动,使人具有健康、协调、敏捷的身体。在道德教育方面,改变了以宗教思想为中心的状况,要求用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享受、幸福的道德观进行教育。这种新兴资产阶级现实主义、功利主义道德教育,较之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是进步的。在智育方面,大大拓宽了课程范围。除拉丁语、希伯来语、希腊语、“七艺”的神学外,增设了人文和自然知识方面的课程,到文艺复兴后期已发展到近20个学科,计有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论理学、伦理学、算术、代数学、三角法、几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机械学、化学、音乐等。人文主义者切望青年一代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发展的新成果,更深刻地去认识世界。这个时期的智育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还注意到发展智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望和培养思考能力。美育。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促进了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学校中设置音乐、图画等科目,加强了美育的实施。总之,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的需要,人文主义者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发展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使之成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完人。(3)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经院主义的强迫注入,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观察,强调直观,提倡参观、访问;要求尊重儿童,反对体罚。还提出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这些新的方法逐步在实践中推广,后来夸美纽斯对此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系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产生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日益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科学、艺术的空前发展与繁荣。2、埃拉斯莫、拉伯雷和蒙旦由于他们都是人文主义者,故其教育思想有一致的地方:(1)都主张身心和谐发展,学习广泛的学科;(2)都反对死记硬背,强调采用直观,注重理解知识。但他们之间也有差异。埃拉斯谟特别重视古典主义学科,他把古典语文和古典著作视为启发民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因此,古典主义学科应成为中等教育的中心,历史、地理甚至自然科学都应是为了古典主义学科的的学习和研究。拉伯雷和蒙旦与埃拉斯谟不同,不主张过多地重视古典科目,注重自然科学的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练习七(一)填空题1.夸美纽斯是___世纪捷克的教育家。2.《大教学论》是_____的教育代表作。3.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就是______________。4.17世纪世界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的教育家是______。5.《母育学校》是_____关于幼儿教育的一部名著。(二)改错题1、夸美纽斯是十五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2、夸美纽斯完全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三)选择题1、“泛智”思想是___教育理论的核心。A.托马斯·阿奎那B.夸美纽斯C.奥古斯丁D.柏拉图2、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为西方___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古代B.中古C.近代D.现代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____的理论基础。A.感觉论B.系统论C.信息论D.控制论4、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___著名的教育家。A.荷兰B.捷克C.俄国D.美国5、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要遵循___的普遍规律。A.自然人性B.自然界C.人类社会D.自然与人类社会6、夸美纽斯关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教育理念被称为___思想。A.“泛智”B.和谐发展C.全面发展D.全民教育(四)解释概念题1、《大教学论》2、《母育学校》(五)简答题1、试述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的基本涵义及其主要体现。2、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述评。3、述评夸美纽斯的直观性教学原则。(六)论述题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述评2、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一)填空题1.十七2.夸美纽斯3.“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4.夸美纽斯5.夸美纽斯(二)改错题1.将“十五”改为“十七”2.将“完全”改为“不”(三)选择题1.B2.C3.A4.B5.B6.A(四)解释概念题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书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母育学校》——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之一,是近代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论著,在它问世后的两三百年间,成为父母和一切幼儿教育者的工作指南。(五)简答题1、“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为此,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拟订了一个包括自然、人文、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即使一切男女青年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进学校接受教育。为此,夸美纽斯制定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前后衔接的统一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实现教育平等的民主要求。2、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的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生入学之后,必须坚持完成学业。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向全班几百个学生同时授课。夸美纽斯还要求实行“十人长”制,以辅助教师的工作。他认为班级授课制不仅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师工作热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优点很多,应积极推行。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工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效率,符合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为后世所广泛采用。3、夸美纽斯依据其“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采用直观方法。夸美纽斯认定直观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因为它提供的知识更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更能增强记忆,更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直观教学方面,夸美纽斯认为,除观察事物外,还可运用图片或模型,参观或实验等方法。教室应布满图画,教科书应配有插图。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确认它是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在当时具有巨大的革新意义,对教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由于夸美纽斯认识论的局限及其世界观中宗教思想的影响,他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过分夸大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意义;同时又承认“神启”在认识中的作用,为宗教唯心主义留下了空隙。(六)论述题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有一种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要求新学校应把自然的“秩序”作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主导原则”。自然适应性原则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夸美纽斯为使自己改革封建主义、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立于不败之地,以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夸美纽斯不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因而在论述中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处。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也是肤浅的,粗糙的。2、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追随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即延长生命的原则;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抓住机会,使知识准可以获得的原则;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把判断力弄敏锐,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获得的原则。夸美纽斯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详尽地论述,虽内容过于庞杂、烦琐,但确有大量的真知灼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他的教学原则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练习八(一)填空题1、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是__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一个特征。2、英国最著名的古典大学是牛津大学和_____。3、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_____年。4、在英国,“公学”实际上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服务的一种__学校。5、____制也称相互教学制度。(二)改错题1、“导生制”也称道尔顿制。2、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1901年。3、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巴尔福法案”颁布于1602年。4、“公学”是美国中等教育的一种形式。5、在英国,公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实科中学。6、在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三)选择题1、____国实行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A.法B.英C.美D.俄(四)解释概念题1、英国的“公学”2、“导生制”3、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五)简答题1、试述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2、为什么说英国教育长期具有双轨的性质?(六)论述题1、试总结出第二次世纪大战前英国教育的特点。(一)填空题1.英2.剑桥大学3.18704.文法5.导生(二)改错题1.将“道尔顿制”改为“兰卡斯特-贝尔制”或“相互教学制度”2.将“1901”改为“1870”3.将“1602”改为“1902”4.将“美”改为“英”5、将“实科中学”改为“文法学校”6、将“单”改为“双”(三)选择题1.B(四)解释概念题1、公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法学校,但它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尤其是贵族后代服务,培养统治阶层的中坚人物的私立寄宿学校。最初是国王设立的,后来由私人或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并受到教会的支持,学校办学条件优越,但学费极为昂贵。公学也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英国九所著名公学的名称及成立年份分别如下:文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希鲁斯堡公学、威士敏斯特公学、泰勒公学、拉格伯公学、赫洛公学和卡特浩斯公学等。2、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度(MonitoialSystem),是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WT]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1798年英国教师兰卡斯特(J.Lancaster)首先采用此法在伦敦附近办学。英国牧师贝尔(A.Bell)差不多与兰卡斯特同时也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方法,故称兰卡斯特——贝尔制。它在英国盛行近三十年,对后来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对欧、美其他国家也有影响。3、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五)简答题1、在英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教育乃是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弟的特权。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附带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为了争取群众,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由国教各教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述及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时,应该提到英国国教成立于1700年前后的两个团体——“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它们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分别开办了许多招收贫儿的慈善性质的学校,此后各地的慈善家们纷纷仿效,办起了“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日校”等许多慈善学校。1781年,传教士R·雷克斯(RobertRaikes,1735—1811)首创一种让贫儿在星期日学习教义和简易读写知识的班级,到1795年全英已有1012所星期日学校。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私立初等学校是“普通私立学校”和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所有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就是此时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834年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其中要求凡在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受三小时的教育,学习读、写、算和基督教原理。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一般初等教育为6年,也有8年和9年。6年的毕业可进高小;8年的毕业可进职业学校、师范学校,这是劳动人民子女受的那一轨教育。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英国政府对它不断进行修正,使实施初等教育和强迫教育成为国家的专责,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允许私立初学校继续存在外,各地教育局开办了大量的“公立学校”。1918年,英国国会颁布了费舍法案(FishenAct),免除小学学费,禁止12岁前的童工,为2~5岁的儿童开办幼儿学校,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从而使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该法案还提倡在初等学校中贯彻“进步教育”的主张。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作为另一轨道,中等教育为升大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子弟还是难以升学的,而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作准备。显然,英国教育长期存在着双轨学制。(六)论述题1、1902年英国国会颁布巴尔福法案(BalfourAct)。根据这一法案,各郡、市设立地方教育局,并通过资助进一步控制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至此,英国形成了国会、教育委员会(BoardofEducation)和地方教育局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地方教育局是掌握实权的),“国家教育”基本形成,同时也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这是英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一个特征。直到1944年教育法案公布时,英国国家教育领导机构才又有新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的消耗和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不断打击,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在这段时间里,为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继续竞争,同时也是迫于人民群众争取教育权的斗争,就必须继续不断地提高本国教育水平。这段时间英国的教育发展总的说来是:教育进一步国家化,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大大扩展。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也有所前进,但是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大发展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不过,尽管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各级教育中的实科内容有所增加,双轨制与教育内容的宗教性,仍是英国教育的突出特点。另外,英国的考试制度也是很严格的。练习九(一)填空题1、基佐法案是法国____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2、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著名的教育方案有康多塞教育计划、雷佩尔提教育计划、_________等。3、法国直到20世纪初仍存在着__轨学制。4、教育行政管理上,法国实行______制。5、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各种教育方案的一个共同点是反对____垄断教育。6、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____的问题。(二)改错题1、法国的法卢教育法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学教育。2、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最著名的教育法案是初等教育法。3、法国十八世纪大革命前的中学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4、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教育方案都要求国家举办贵族性的学校。5、在法国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著名教育改革方案有康多塞教育计划等。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三)选择题1、基佐法案是法国_____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A.大革命B.七月王朝C.第二共和D.第二帝国(四)解释概念题1、《基佐法案》2、“帝国大学”(五)简答题1、法国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怎样形成的?2、概述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教育。(六)论述题1、试总结出第二次世纪大战前法国教育的特点。(一)填空题1.七月王朝2.拉瓦锡教育计划3.双4.中央集权5.教会6.职业教育(二)改错题1.将“科学”改为“宗教”2.将“初等教育法”改为“基佐法案”3.将“自然科学”改为“拉丁语及七艺”4.将“贵族”改为“世俗”5.将“工业”改为“大”或“资产阶级”6.将“法”改为“美”或将“地方分权”改为“中央集权”(三)选择题1.B(四)解释概念题1、基佐法案(1833年颁布,历史学家基佐当时是教育部长,1840—1848年为七月王朝政府首相)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根据这一法案,这一时期的小学和师范学校数目大增,从1836年起还设立了女子小学。2、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按照帝国大学的规定,法国是以大学区为单位设立大学的,全国分为27个大学区,基本上每个大学区有一所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就是该区大学的校长。(五)简答题1、法国大革命前,教育教育主要控制在教会手里。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竭力倡导教育世俗化,要求国家管理教育,使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雅各宾专政曾把反宗教政策推向极端,引起宗教冲突。为了解决各方面的矛盾,拿破仑执政后一方面物签订了政教协议,在教会服从政府的前提下恢复天主教,允许教会办教育;一方面于十九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按照帝国大学的规定,法国是以大学区为单位设立大学的,全国分为27个大学区,基本上每个大学区有一所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就是该区大学的校长。直至二十世纪,法国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变化,全国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严密控制之下。2、共和党执政以后,根据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着手改革教育。教育部长费里在1881—1882年先后颁布了几个教育方案,主要是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作出安排。根据费里法案,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废除法卢法案中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以“公民和道德”课取代宗教课,但法国教育的宗教性仍很强)、免费的(免除了公立母亲学校和小学的学费)、普及的(此时规定6~13岁的儿童都应入小学受七年的义务教育),因此公立小学发展很快。1886年以后又在初等学校之上设立三年制的高等小学,学生毕业后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一学校系统主要是供劳动人民子女就读的。至此,法国双轨的学校制度已见轮廓。另一学校轨道主要是供特权阶级子女就读的,他们一般先受家庭教育,然后进中学预备班,经过严格考试(这种考试是在小学就读的学生难以通过的,因为课程不一样)升入国立中学、市立中学或现代中学(原先那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于1891年改称现代中学,它取消了古代语而改为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